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力争年内形成初稿!面向2035的新能源汽车规划怎样描绘下一个15年?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2020年底将是一个关键节点。再过16个月,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将彻底退出,新修订的“双积分”政策将正式实施。同时,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 ~ 2020年)》(简称规划(2012 ~ 2020年))也将迎来成果验收。为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系统布局行业未来发展,下一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 2035)》(以下简称《规划(2021 ~ 2035)》的研究编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根据近期规划(2021 ~ 2035)咨询委员会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规划起草组组长苗伟表示,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制定新的规划,深入研究重大问题,明确发展方向,才能抓住战略机遇,解决发展难题,在未来世界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小规模示范运营到产销量接近中国汽车市场的5%,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说走过了最初的培育期。”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王炳刚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动力电池的综合性能仍有待提高,从资源开发到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发展还不够均衡,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不进则退。王炳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作为当前规划的延续,《规划(2021 ~ 2035)》将指导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下一步发展,助力汽车强国建设。政策作用突出,实施成效显著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仅突破1万辆,分别为12552辆和12791辆;到2018年,产销分别为127万辆和125.6万辆,是2012年的近100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在6年之内,之所以扩张如此之快,是因为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规划(2012-2020年)以及随后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过去10年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政策因素的影响占比高达54%,而在美国一家机构的研究中,这一数字也达到了42%。可以说,政策是过去10年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因素。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规划(2012-2020年)》对当时急需解决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R&D布局、技术路线、产品定义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指示和统筹安排。在规划的战略引领、政府的积极作为、科技的支持引导、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创新的商业模式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研发、产业、市场、政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奠定了明显的综合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工业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并加速了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可以说规划实施成效显著。”万钢评论道。中汽中心首席专家、信息院副总工程师吴松泉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也高度评价了围绕当前产业规划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从“10城1000辆”起步,至今取得重要突破,中央和地方的各项鼓励扶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建立了与新能源汽车普及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为行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产业和市场基础。王炳刚详细阐述了《规划(2012-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的成就:在政策层面,近年来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出台了40多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涵盖了从研发到生产、从推广到监管的各个环节,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体系;从产销规模来看,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占国内总销量的4.5%,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60%左右,处于全球产业发展前沿;技术水平方面,国内主流乘用车续驶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龙头企业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50 WHr/kg,价格1.2元/WHr,比2012年增长2倍,价格下降70%;从企业实力来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骨干企业R&D投资占比超过8%,高于国际同行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18年,比亚迪、吉利、BAIC、SAIC等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此外,以蔚来、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汽车厂商也逐渐进入量产阶段,参与市场竞争。值得一提的是,在配套环境方面,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充电桩数量已突破100万个,同比增长69.3%。其中,国内企业建设公共充电桩超过41万个,私人充电桩超过59万个,车桩比达到3.5: 1。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可以满足电动汽车推广的需要。综上所述,在王炳刚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推广工作进展良好,基本有望完成规划(2012 ~ 2020年)提出的总体目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补贴大幅下降、市场淘汰升级、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核心技术亟待升级等诸多问题。下一步产业发展需要新的顶层指导。编制《规划(2021 ~ 2035)》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持,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更好地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推广应用。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进一步调整市场结构《规划(2021 ~ 2035)》不是新的开始,也不是现阶段产业政策的延续,更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延续。”然而,王炳刚强调,规划(2021 ~ 2035)的产业背景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在编制过程中,要认清当前形势,明确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测,更好地为产业发展做铺垫。吴松泉认为,未来15年,无论是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发展环境还是市场本身,都比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产品结构、企业结构、产业整合、政策环境等方面,,行业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将会形成。据统计,今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1.4万辆和61.7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3万辆和4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7.3%和56.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9万辆和1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6.4%。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70辆和1102辆,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2倍和7.8倍。可见,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仍以纯电动汽车为主。吴松泉判断,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的新时代,市场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比有望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将逐步产业化。正如傅所说,电动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跨国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速度和力度都远超以往,尤其是在中国汽车市场。无疑,这将重构下一阶段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吴松泉表示,目前国内自主品牌占据新能源汽车9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跨国车企的积极参与,外资车企和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车企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国内企业将从12月份开始逐渐转移……实现集中化,竞争力强的会发展得更好,竞争力相对弱的会被淘汰,企业数量会大大减少。技术路线多元化,产业整合都是机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傅认为,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发展可能在规划(2021 ~ 2035)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将继续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并行发展。特别是市场规模较小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在商用车领域占得先机,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生力军。”此外,作为《规划(2021-2035)》中的六大研究课题之一,傅反复强调了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过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国内市场。但是,在汽车企业不断走出去,努力走上国际舞台的当下,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国际发展永远在路上,怎么强调国际发展这个问题都不为过。汽车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做足功课。”傅说道。此外,王炳刚还提到了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能源汽车的协调发展。”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博鳌共识的目标是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份额达到50%。”不过,王炳刚坦言,按照这个目标,到2035年,全球仍将有一半的汽车属于传统能源汽车范畴。如何促进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能源汽车的协调发展,也将成为规划(2021 ~ 2035)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快速发展,产业边界和外延不断延伸,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吴松泉指出,加快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也是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何加快汽车产业“新四化”的步伐,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课题。政策环境方面,中国汽车市场将越来越开放的发展理念已经明确。吴松泉指出,未来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面临更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相关部门将在完善事前监管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事实上,以《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条例》等政策的实施为代表,行业管理的“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据了解,基于上述环境变化,《规划(2021 ~ 2035)》将围绕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从推动技术进步、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确定战略导向。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型产业生态建设基本完成,国际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支撑体系完整有效,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聚焦汽车社会,关注协调发展。在不久前举行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新谈及目前规划(2021 ~ 2035)的编制进展,提出新规划的总体思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兼容多种技术路线;第二,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国内和国外的关系,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规划的制定除了总体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规划实施外,还将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与传统汽车协同发展、国际化、新模式新生态、政策保障等六个方面开展专题研究,不断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生态。新郭斌说,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分为三部分:一是深化思想认识,研究探索新机制、新举措、新政策;其次,加强专题研究,不断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生态;三是加快工作进度,启动《规划2021 ~ 2035》初稿编制工作,力争年底前形成初稿。《规划(2021 ~ 2035)》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规划,还涉及几大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相关部门深度合作,完成顶层设计,保证政策无缝衔接。在编制过程中,要加强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冲问题、顺问题,开门搞规划,细化方案,突出重点难点,高瞻远瞩,接地气,切实有效。"苗伟指出,希望按要求加大人员投入,做好保障工作,按照工作计划扎实做好规划调研、起草、咨询和征求意见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在谈到《规划(2021 ~ 2035)》的具体内容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新的规划要从过去着眼于汽车社会的整体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助推下,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非常明确,汽车与交通、信息、能源、城市等行业前所未有地紧密结合。新能源汽车作为科技创新的标志性产品和跨行业融合的关键节点,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代。《规划(2021 ~ 2035)》的制定也要拓宽视野,不要局限于行业本身,更多地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角度来关注汽车行业和产品的管理。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2020年底将是一个关键节点。再过16个月,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将彻底退出,新修订的“双积分”政策将正式实施。同时,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 ~ 2020年)》(简称规划(2012 ~ 2020年))也将迎来成果验收。为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系统布局行业未来发展,下一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 2035)》(以下简称《规划(2021 ~ 2035)》的研究编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根据近期规划(2021 ~ 2035)咨询委员会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规划起草组组长苗伟表示,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制定新的规划,深入研究重大问题,明确发展方向,才能抓住战略机遇,解决发展难题,在未来世界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小规模示范运营到产销量接近中国汽车市场的5%,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说走过了最初的培育期。“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王炳刚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动力电池的综合性能仍有待提高,从资源开发到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发展还不够均衡,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不进则退。王炳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作为当前规划的延续,《规划(2021 ~ 2035)》将指导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下一步发展,助力汽车强国建设。政策作用突出,实施成效显著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仅突破1万辆,分别为12552辆和12791辆;到2018年,产销分别为127万辆和125.6万辆,是2012年的近100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在6年之内,之所以扩张如此之快,是因为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规划(2012-2020年)以及随后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过去10年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政策因素的影响占比高达54%,而在美国一家机构的研究中,这一数字也达到了42%。可以说,政策是过去10年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因素。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规划(2012-2020年)》对当时急需解决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R&D布局、技术路线、产品定义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指示和统筹安排。在规划的战略引领、政府的积极作为、科技的支持引导、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创新的商业模式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研发、产业、市场、政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奠定了明显的综合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工业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并加速了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可以说规划实施成效显著。”万钢评论道。中汽中心首席专家、信息院副总工程师吴松泉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也高度评价了围绕当前产业规划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从“10城1000辆”起步,至今取得重要突破,中央和地方的各项鼓励扶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建立了与新能源汽车普及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为行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产业和市场基础。王炳刚详细阐述了《规划(2012-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的成就:在政策层面,近年来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出台了40多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涵盖了从研发到生产、从推广到监管的各个环节,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体系;从产销规模来看,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占国内总销量的4.5%,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60%左右,处于全球产业发展前沿;技术水平方面,国内主流乘用车续驶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龙头企业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50 WHr/kg,价格1.2元/WHr,比2012年增长2倍,价格下降70%;从企业实力来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骨干企业R&D投资占比超过8%,高于国际同行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18年,比亚迪、吉利、BAIC、SAIC等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此外,以蔚来、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汽车厂商也逐渐进入量产阶段,参与市场竞争。值得一提的是,在配套环境方面,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充电桩数量已突破100万个,同比增长69.3%。其中,国内企业建设公共充电桩超过41万个,私人充电桩超过59万个,车桩比达到3.5: 1。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可以满足电动汽车推广的需要。综上所述,在王炳刚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推广工作进展良好,基本有望完成规划(2012 ~ 2020年)提出的总体目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补贴大幅下降、市场淘汰升级、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核心技术亟待升级等诸多问题。下一步产业发展需要新的顶层指导。编制《规划(2021 ~ 2035)》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持,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更好地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推广应用。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进一步调整市场结构《规划(2021 ~ 2035)》不是新的开始,也不是现阶段产业政策的延续,更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延续。”然而,王炳刚强调,规划(2021 ~ 2035)的产业背景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在编制过程中,要认清当前形势,明确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测,更好地为产业发展做铺垫。吴松泉认为,未来15年,无论是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发展环境还是市场本身,都比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产品结构、企业结构、产业整合、政策环境等方面,,行业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将会形成。据统计,今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1.4万辆和61.7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3万辆和4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7.3%和56.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9万辆和1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6.4%。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70辆和1102辆,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2倍和7.8倍。可见,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仍以纯电动汽车为主。吴松泉判断,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的新时代,市场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比有望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将逐步产业化。正如傅所说,电动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跨国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速度和力度都远超以往,尤其是在中国汽车市场。无疑,这将重构下一阶段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吴松泉表示,目前国内自主品牌占据新能源汽车9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跨国车企的积极参与,外资车企和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车企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国内企业将从12月份开始逐渐转移……实现集中化,竞争力强的会发展得更好,竞争力相对弱的会被淘汰,企业数量会大大减少。技术路线多元化,产业整合都是机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傅认为,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发展可能在规划(2021 ~ 2035)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将继续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并行发展。特别是市场规模较小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在商用车领域占得先机,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生力军。”此外,作为《规划(2021-2035)》中的六大研究课题之一,傅反复强调了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过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国内市场。但是,在汽车企业不断走出去,努力走上国际舞台的当下,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国际发展永远在路上,怎么强调国际发展这个问题都不为过。汽车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做足功课。”傅说道。此外,王炳刚还提到了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能源汽车的协调发展。”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博鳌共识的目标是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份额达到50%。”不过,王炳刚坦言,按照这个目标,到2035年,全球仍将有一半的汽车属于传统能源汽车范畴。如何促进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能源汽车的协调发展,也将成为规划(2021 ~ 2035)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快速发展,产业边界和外延不断延伸,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吴松泉指出,加快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也是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何加快汽车产业“新四化”的步伐,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课题。政策环境方面,中国汽车市场将越来越开放的发展理念已经明确。吴松泉指出,未来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面临更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相关部门将在完善事前监管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事实上,以《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条例》等政策的实施为代表,行业管理的“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据了解,基于上述环境变化,《规划(2021 ~ 2035)》将围绕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从推动技术进步、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确定战略导向。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型产业生态建设基本完成,国际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支撑体系完整有效,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聚焦汽车社会,关注协调发展。在不久前举行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新谈及目前规划(2021 ~ 2035)的编制进展,提出新规划的总体思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兼容多种技术路线;第二,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国内和国外的关系,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规划的制定除了总体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规划实施外,还将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与传统汽车协同发展、国际化、新模式新生态、政策保障等六个方面开展专题研究,不断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生态。新郭斌说,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分为三部分:一是深化思想认识,研究探索新机制、新举措、新政策;其次,加强专题研究,不断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生态;三是加快工作进度,启动《规划2021 ~ 2035》初稿编制工作,力争年底前形成初稿。《规划(2021 ~ 2035)》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规划,还涉及几大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相关部门深度合作,完成顶层设计,保证政策无缝衔接。在编制过程中,要加强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冲问题、顺问题,开门搞规划,细化方案,突出重点难点,高瞻远瞩,接地气,切实有效。"苗伟指出,希望按要求加大人员投入,做好保障工作,按照工作计划扎实做好规划调研、起草、咨询和征求意见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在谈到《规划(2021 ~ 2035)》的具体内容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新的规划要从过去着眼于汽车社会的整体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助推下,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非常明确,汽车与交通、信息、能源、城市等行业前所未有地紧密结合。新能源汽车作为科技创新的标志性产品和跨行业融合的关键节点,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代。《规划(2021 ~ 2035)》的制定也要拓宽视野,不要局限于行业本身,更多地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角度来关注汽车行业和产品的管理。在万钢看来,2035产业战略规划要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精准解决产业面临的全新重大问题,用电动化应对能源环保挑战,用智能保障安全高效交通,用共享满足顺畅便捷需求,积极探索汽车、能源、交通、信息、人工智能等跨行业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政策衔接机制,做好前瞻性布局和协同创新。”总体来看,2035年的产业规划更加复杂、系统、长远,将有效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引领产业转型,支撑转型升级。”万钢说道。点评:新规划期待更多的参与者,作为描绘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远蓝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 2035)》(简称规划(2021 ~ 2035))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下一步发展的指南,引领企业和行业在新一轮变革浪潮中抓住重大机遇。可以想象,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智能化、共享化技术的最佳载体。《规划(2021 ~ 2035)》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肯定会包括对这两个趋势的预测,如何融合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探索。该规划(2021 ~ 2035年)将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传统范畴,顺应产业的交叉渗透和高度融合。由于《规划(2021 ~ 2035)》的边界和外延在不断扩大,多方联动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正如工信部部长苗伟所说:“规划(2021 ~ 2035年)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规划,还涉及几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它需要相关部门的深度合作、顶层设计和无缝的政策衔接。“公开资料显示,参与规划(2021 ~ 2035)编制的部门包括能源局、交通部、住建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逐渐演变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在《规划(2021 ~ 2035)》的实际推广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更多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而……需要各个部门。笔者期待有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由大变强贡献智慧。在万钢看来,2035产业战略规划要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精准解决产业面临的全新重大问题,用电动化应对能源环保挑战,用智能保障安全高效交通,用共享满足顺畅便捷需求,积极探索汽车、能源、交通、信息、人工智能等跨行业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政策衔接机制,做好前瞻性布局和协同创新。“总体来看,面向2035的产业规划更加复杂、系统、长远,将有效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引领产业转型,支撑转型升级。”万钢说。点评:新规划期待更多的参与者,作为描绘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远蓝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 2035)》(简称规划(2021 ~ 2035))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下一步发展的指南,引领企业和行业在新一轮变革浪潮中抓住重大机遇。可以想象,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智能化、共享化技术的最佳载体。《规划(2021 ~ 2035)》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肯定会包括对这两个趋势的预测,如何融合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探索。该规划(2021 ~ 2035年)将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传统范畴,顺应产业的交叉渗透和高度融合。由于《规划(2021 ~ 2035)》的边界和外延在不断扩大,多方联动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正如工信部部长苗伟所说:“规划(2021 ~ 2035年)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规划,还涉及几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它需要相关部门的深度合作、顶层设计和无缝的政策衔接。”公开资料显示,参与编制《规划(2021 ~ 2035)》的部门包括能源局、交通部、住建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逐渐向新一代智能终端演进,在规划(2021 ~ 2035年)的实际推进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更多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机构,这就需要各个部门。笔者期待有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由大变强贡献智慧。

标签:理念比亚迪蔚来小鹏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突发!衡阳一大巴车充电时起火,被烧得只剩空壳……

近日,一辆在白沙洲工业园工业大道19号厂区内接送员工上下班的电动大巴车在充电时发生火灾,幸好消防员及时赶到扑灭大火,未造成人员伤亡。

1900/1/1 0:00:00
一块电池的自白:我是如何从一颗电芯,变成一台电动车的?

大家好,我是一颗电芯。准确来说,是一颗即将被安装到轩逸纯电上的电芯。不久之前,我的“爸爸”东风日产,向我的“妈妈”宁德时代下了一份“私人订制”的订单。

1900/1/1 0:00:00
特斯拉电卡车满载续航测试达标:疑实现800公里

众所周知的是,大众款Model3如今是美国特斯拉公司的明星车型,不过特斯拉尚未生产销售的另外一个“秘密武器”是电卡车(品牌为TeslaSemi)。

1900/1/1 0:00:00
特斯拉Model 3南半球开售, 部分消费者已等待3年

据外媒报道,今年早些时候英国成为了首个开始销售右舵版Model3的国家,现在特斯拉公司宣布,将开始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销售Model3。

1900/1/1 0:00:00
在欧洲网约车市场腹背受敌 Uber一虎难敌群狼

全球网约车初创企业层出不穷,更多竞争者入局使得刚在北美杀出Lyft围困的Uber,在英国市场(伦敦)再次面临激烈的竞争。

1900/1/1 0:00:00
同价位电动车和燃油车全生命周期用车成本比较,谁更划算?

随着电动车技术的不断革新,公共充电设施的不断普及,电动车的使用便利性已经与燃油车相差无几。加上政策对电动车的大力支持,不少消费者认为,购买电动车似乎为一种更为划算的选择。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