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在动力电池领域,虽然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市场格局,但实际上这个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的排名并不等于未来的绝对排名。从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来看,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机遇和变化。”金邦资本合伙人王对第一电气表示。

金榜资本合伙人:王2005年,大学刚毕业三年的王加入了晨星公募基金前三名——兴业全球基金(现兴全基金)。公司管理的权益类资产超过1000亿,连续多年是比亚迪第一大流通股东。它与新能源汽车投资的接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任期间,王先后获得CFA、威斯康星MBA等学位。2014年开始从事股权投资,先后投资了安达科技、科列科技等项目,并陆续完成退出。2017年,王加入金榜资本,组建团队专注于投资新能源汽车。先后投资了方圆环保、金立股份、帕瓦新能源、易事通、东冠洪超、田丽锂能等新能源汽车相关标的。为了在产业链上深耕细作,王从未停止向学习。2017年进入中南大学新能源总裁班深造;2018年成为100电动车委员会第五届学员;2019年就读于电车学院雄鹰计划总裁班;目前在职攻读DBA学位。理工男说话很直很简单。在这次采访中,王从不同角度谈了他对充电站和换电站的看法,对政策调控市场节奏的预测,以及对动力电池非常乐观的击穿材料。在谈到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时,他用数据做了一个预测:“我认为10年内氢燃料电池可以在乘用车上使用10%是乐观的。”以下为对话实录:(不改变嘉宾初衷,第一电动已做校对删除)新能源汽车市场被激活。第一电动:你认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被市场激活了吗?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如何?王:我想它已经被激活了。首先,从C端来看,这个市场的消费者规模越来越大。有的消费者是基于它更好的体验,有的是基于成本或者车牌。之前腾讯做的一个消费者调查中提到,真正愿意“发自内心”购买电动汽车的人群主要是中产阶级和一些好奇的人群,这是新能源汽车早期使用者的主力军。其他的,要么是考虑到使用成本低,要么是基于车牌。其次,从B端来看,市场更加明显。像货运,“四通一达”包括顺丰,都有运营服务商在陆续更换电动车或者寻找电动车。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激活的市场,只是需要洗牌迭代而已。在过去的三五年里,这个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然后开始被消费者激活、认可和接受。预计三到五年后将进入大规模转向。当它的性价比足够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足够好,产品或者价格可以和燃油车PK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长期替代燃油车的过程。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充电站比第一个电力站“更好”:你刚才提到了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关于充电,运营商的充电网络需要平衡站点的密度和密集程度。从效率上来说,有句话叫换电站比充电站好。从资本的角度,你更愿意投资充电站还是换电站?王:实际上,无论是换电站还是换充电站,我们几年前就看到了。应该说两者各有特色。从C端的角度,我觉得充电比较合适;从B端运营的角度,我觉得换电可能更合适。从资本的角度,我更倾向于充电站。因为从运营的角度来说,换电可能还是一个比较偏的运营场景,在局部的一些点上比较容易成长,但是天花板比较低。但是,充电容易让体积变大。从投资的角度,希望把体量或者规模做大。第一电力:金榜目前是投资还是观察充换电部分?王:我还在观察,还没有投,还在等待更好的参与时机。之所以一直没有投,主要是没有看清楚整个行业的情况。包括充换电模式、参与者等的变化。从时机上看,现在比往年要好。以充电为例。前几年因为新能源汽车数量比较少,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那段时间行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五年里,很多做充电的公司都不是很好,甚至倒闭了。所以我们认为那个时点的投资风险会比较大。在这个时间点上,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一定的数值,并且导向向充电站倾斜,那么风险会小一些。第一电力:如果未来有充电站的投资计划,可能会向一些已经形成规模的头部企业倾斜,或者早期项目?王:我个人觉得还是从头部找项目比较好。但这并非不可避免。并不是说越大就越安全或者越值钱。本质上看其运营能力和效率。动力电池整体格局已经形成,2020年政策不会完全退出第一电力:很多资本在等待政策退出,等待市场回归自身秩序,等待更明确的投资机会。但据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20年后政策不可能完全退出。你怎么想呢?如果政策不能退出,资金怎么办?继续等?王:首先,这个行业仍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我相信政策肯定会退出,但不代表2020年完全退出。它可能会放开一只手,但可能会用另一只手握住它。如果政府完全放开,我认为这个行业会崩溃。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支持这个行业。现在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它不应该也不太可能这样做。

所谓用另一只手控股,是指它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支持这个行业。比如双积分制的调整,免费停车,收费优惠,减免购置税,甚至是传闻中的税抵,允许使用公交专用道等等。,被各个层面的一些政策导向所调整。中国政府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可以延长整个显性和隐性政策的退出周期,以时间换取空间。从投资的角度,我们还是会积极寻找一些机会。或者退一步说,时机这个东西其实是很难选择的。我们看好一个行业的大方向,但是你在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必要等待、寻找、抓住一个调整的机会,并不好判断。比如你觉得茅台的股票一直在涨,但是你一直想抓住它中间调整的交易机会,那么这个时机机会有必要抓住吗?其实这是一个战略战术的问题。战略上,我们看好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但战术上,我们可能认为这个行业短时间内会有一些调整的机会。在我看来,只要正确看待战略,即使使用错误的战术,也不会影响大局,所以这是一个长期和短期的权衡问题。十年后,氢燃料电池不会是世界第一:如你所说,电气化的趋势大家都很清楚,但在这个过程中,动力电池需要技术迭代。目前的技术路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它是……aid说,如果锂氧或锂硫的商业化速度不够快,十年后氢燃料电池可能就是天下了。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王:我不是特别赞同这个说法。10年内氢燃料电池可以用在乘用车上10%我觉得是乐观的。首先,就现有的电化学体系而言,我认为基于锂离子的电化学体系会在短时间内局部迭代,但不会出现这种革命性的或大规模的迭代,即使是固态电池。比如三元正极材料,从NCM111迭代到NCM523,再迭代到NCM622或者NCM811,可能还有富锂锰基,但不会有颠覆性的变化。包括锂氧和锂硫,从化学特性上来说不适合汽车,可能适合储能或者其他地方。所以我认为三元材料在乘用车上的使用,包括商用车和磷酸亚铁锂储能,短时间内,甚至10年内,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包括工业技术人员在内的行业专家的充分验证。

另一方面,10年内很难成为氢燃料的世界。在我看来,就氢燃料的发展而言,10年内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限制了它在乘用车领域的使用,但在一些特种车、专用车或商用车领域有一席之地。第一电气:你在观察氢燃料电池项目吗?王:我从2016年就开始观察了。我也想探索相关项目,但是一直没有投过。现在看氢燃料电池,有点像05年到08年的锂电池。它的可靠性和产业链还没有达到要求。当然,业内也有同行投资氢燃料电池。只能说每个人每个投资机构的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都不一样。我们从相对谨慎保守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从时间上来看,未来10年氢燃料电池有可能迎来产业化阶段。在这个基础上,我可能会提前几年准备。比如我觉得我可能会在3-4年内对这个行业做一些比较大的布局。动力电池的大格局已经形成,但细分行业的机会是第一位的。有人说,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为首的动力电池大格局已经形成,现在很难进入,很难找到投资机会。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王:确实如此。看目前的情况,简单的理解就是3+2,三家外资(三星SDI、LGC、松下)和两家内资(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这个TOP5很强,对其他电池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包括福能、郭萱。所以从资本的角度来说,如果短期内投资一些小型电池厂,会有一些顾虑。但从长远来看,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从长远来看,从材料的角度,我们会看到一些小的迭代,从中会衍生出一些新的机会。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观察细分领域,及时做出判断。比如可能会有一些新公司的固态电池快用完了。一些电池厂可能会削减一些子行业来抓住新的机会。比如苏州星恒,比如锰酸锂路线做的很好,在电动自行车领域的细分行业排名第一。在项目方面,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电池材料,包括正极材料、前驱体、隔膜、隔膜的涂层材料等等。

可以说,在动力电池领域,虽然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市场格局,但实际上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排名不等于未来的排名。从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来看,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机遇和变化。第一电气:在金榜资本的布局中,新能源汽车的投资占多大比例?未来一到两年,金榜资本有什么新的产业布局规划?王:从投资项目来看……t两年,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资金约占投资金额的30%。我们从广义上把新能源汽车概括为泛电动化和泛智能化。新能源汽车行业差不多在2014年开始爆发,我也是从那时开始围绕电池材料做相关布局。如果说过去五年是新能源汽车电动化的产业导入期,那么未来五年就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导入期。所以未来一到两年,除了在关键材料上寻找机会,我们会在泛智能领域布局更多,包括汽车相关的AI;智能驾驶相关的感知、决策和执行组件;智能交通车路协同解决方案等。简而言之,就是深度专注行业,保持敬畏之心,在能力圈范围内投入。“可以说,在动力电池领域,虽然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市场格局,但实际上这个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的排名并不等于未来的绝对排名。从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来看,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机遇和变化。”金邦资本合伙人王对第一电气表示。

金榜资本合伙人:王2005年,大学刚毕业三年的王加入了晨星公募基金前三名——兴业全球基金(现兴全基金)。公司管理的权益类资产超过1000亿,连续多年是比亚迪第一大流通股东。它与新能源汽车投资的接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任期间,王先后获得CFA、威斯康星MBA等学位。2014年开始从事股权投资,先后投资了安达科技、科列科技等项目,并陆续完成退出。2017年,王加入金榜资本,组建团队专注于投资新能源汽车。先后投资了方圆环保、金立股份、帕瓦新能源、易事通、东冠洪超、田丽锂能等新能源汽车相关标的。为了在产业链上深耕细作,王从未停止向学习。2017年进入中南大学新能源总裁班深造;2018年成为100电动车委员会第五届学员;2019年就读于电车学院雄鹰计划总裁班;目前在职攻读DBA学位。理工男说话很直很简单。在这次采访中,王从不同角度谈了他对充电站和换电站的看法,对政策调控市场节奏的预测,以及对动力电池非常乐观的击穿材料。在谈到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时,他用数据做了一个预测:“我认为10年内氢燃料电池可以在乘用车上使用10%是乐观的。”以下为对话实录:(不改变嘉宾初衷,第一电动已做校对删除)新能源汽车市场被激活。第一电动:你认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被市场激活了吗?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如何?王:我想它已经被激活了。首先,从C端来看,这个市场的消费者规模越来越大。有的消费者是基于它更好的体验,有的是基于成本或者车牌。之前腾讯做的一个消费者调查中提到,真正愿意“发自内心”购买电动汽车的人群主要是中产阶级和一些好奇的人群,这是新能源汽车早期使用者的主力军。其他的,要么是考虑到使用成本低,要么是基于车牌。其次,从B端来看,市场更加明显。像货运,“四通一达”包括顺丰,都有运营服务商在陆续更换电动车或者寻找电动车。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激活的市场,只是需要洗牌迭代而已。在过去的三五年里,这个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然后开始被消费者激活、认可和接受。预计三到五年后将进入大规模转向。当它的性价比足够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足够好,产品或者价格可以和燃油车PK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长期替代燃油车的过程。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充电站比第一个电力站“更好”:你刚才提到了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关于充电,运营商的充电网络需要平衡站点的密度和密集程度。从效率上来说,有句话叫换电站比充电站好。从资本的角度,你更愿意投资充电站还是换电站?王:实际上,无论是换电站还是换充电站,我们几年前就看到了。应该说两者各有特色。从C端的角度,我觉得充电比较合适;从B端运营的角度,我觉得换电可能更合适。从资本的角度,我更倾向于充电站。因为从运营的角度来说,换电可能还是一个比较偏的运营场景,在局部的一些点上比较容易成长,但是天花板比较低。但是,充电容易让体积变大。从投资的角度,希望把体量或者规模做大。第一电力:金榜目前是投资还是观察充换电部分?王:我还在观察,还没有投,还在等待更好的参与时机。之所以一直没有投,主要是没有看清楚整个行业的情况。包括充换电模式、参与者等的变化。从时机上看,现在比往年要好。以充电为例。前几年因为新能源汽车数量比较少,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那段时间行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五年里,很多做充电的公司都不是很好,甚至倒闭了。所以我们认为那个时点的投资风险会比较大。在这个时间点上,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一定的数值,并且导向向充电站倾斜,那么风险会小一些。第一电力:如果未来有充电站的投资计划,可能会向一些已经形成规模的头部企业倾斜,或者早期项目?王:我个人觉得还是从头部找项目比较好。但这并非不可避免。并不是说越大就越安全或者越值钱。本质上看其运营能力和效率。动力电池整体格局已经形成,2020年政策不会完全退出第一电力:很多资本在等待政策退出,等待市场回归自身秩序,等待更明确的投资机会。但据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20年后政策不可能完全退出。你怎么想呢?如果政策不能退出,资金怎么办?继续等?王:首先,这个行业仍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我相信政策肯定会退出,但不代表2020年完全退出。它可能会放开一只手,但可能会用另一只手握住它。如果政府完全放开,我认为这个行业会崩溃。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支持这个行业。现在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它不应该也不太可能这样做。

所谓用另一只手控股,是指它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支持这个行业。比如双积分制的调整,免费停车,收费优惠,减免购置税,甚至是传闻中的税抵,允许使用公交专用道等等。,被各个层面的一些政策导向所调整。中国政府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可以延长整个显性和隐性政策的退出周期,以时间换取空间。从投资的角度,我们还是会积极寻找一些机会。或者退一步说,时机这个东西其实是很难选择的。我们看好一个行业的大方向,但是你在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必要等待、寻找、抓住一个调整的机会,并不好判断。比如你觉得茅台的股票一直在涨,但是你一直想抓住它中间调整的交易机会,那么这个时机机会有必要抓住吗?其实这是一个战略战术的问题。战略上,我们看好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但战术上,我们可能认为这个行业短时间内会有一些调整的机会。在我看来,只要正确看待战略,即使使用错误的战术,也不会影响大局,所以这是一个长期和短期的权衡问题。十年后,氢燃料电池不会是世界第一:如你所说,电气化的趋势大家都很清楚,但在这个过程中,动力电池需要技术迭代。目前的技术路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它是……aid说,如果锂氧或锂硫的商业化速度不够快,十年后氢燃料电池可能就是天下了。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王:我不是特别赞同这个说法。10年内氢燃料电池可以用在乘用车上10%我觉得是乐观的。首先,就现有的电化学体系而言,我认为基于锂离子的电化学体系会在短时间内局部迭代,但不会出现这种革命性的或大规模的迭代,即使是固态电池。比如三元正极材料,从NCM111迭代到NCM523,再迭代到NCM622或者NCM811,可能还有富锂锰基,但不会有颠覆性的变化。包括锂氧和锂硫,从化学特性上来说不适合汽车,可能适合储能或者其他地方。所以我认为三元材料在乘用车上的使用,包括商用车和磷酸亚铁锂储能,短时间内,甚至10年内,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包括工业技术人员在内的行业专家的充分验证。

另一方面,10年内很难成为氢燃料的世界。在我看来,就氢燃料的发展而言,10年内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限制了它在乘用车领域的使用,但在一些特种车、专用车或商用车领域有一席之地。第一电气:你在观察氢燃料电池项目吗?王:我从2016年就开始观察了。我也想探索相关项目,但是一直没有投过。现在看氢燃料电池,有点像05年到08年的锂电池。它的可靠性和产业链还没有达到要求。当然,业内也有同行投资氢燃料电池。只能说每个人每个投资机构的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都不一样。我们从相对谨慎保守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从时间上来看,未来10年氢燃料电池有可能迎来产业化阶段。在这个基础上,我可能会提前几年准备。比如我觉得我可能会在3-4年内对这个行业做一些比较大的布局。动力电池的大格局已经形成,但细分行业的机会是第一位的。有人说,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为首的动力电池大格局已经形成,现在很难进入,很难找到投资机会。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王:确实如此。看目前的情况,简单的理解就是3+2,三家外资(三星SDI、LGC、松下)和两家内资(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这个TOP5很强,对其他电池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包括福能、郭萱。所以从资本的角度来说,如果短期内投资一些小型电池厂,会有一些顾虑。但从长远来看,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从长远来看,从材料的角度,我们会看到一些小的迭代,从中会衍生出一些新的机会。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观察细分领域,及时做出判断。比如可能会有一些新公司的固态电池快用完了。一些电池厂可能会削减一些子行业来抓住新的机会。比如苏州星恒,比如锰酸锂路线做的很好,在电动自行车领域的细分行业排名第一。在项目方面,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电池材料,包括正极材料、前驱体、隔膜、隔膜的涂层材料等等。

可以说,在动力电池领域,虽然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市场格局,但实际上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排名不等于未来的排名。从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来看,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机遇和变化。第一电气:在金榜资本的布局中,新能源汽车的投资占多大比例?未来一到两年,金榜资本有什么新的产业布局规划?王:从投资项目来看……t两年,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资金约占投资金额的30%。我们从广义上把新能源汽车概括为泛电动化和泛智能化。新能源汽车行业差不多在2014年开始爆发,我也是从那时开始围绕电池材料做相关布局。如果说过去五年是新能源汽车电动化的产业导入期,那么未来五年就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导入期。所以未来一到两年,除了在关键材料上寻找机会,我们会在泛智能领域布局更多,包括汽车相关的AI;智能驾驶相关的感知、决策和执行组件;智能交通车路协同解决方案等。简而言之,就是深度专注行业,保持敬畏之心,在能力圈范围内投入。
标签:比亚迪
印度电动汽车制造商警告称,旨在提振电动汽车行业、鼓励本土电动车生产的补贴政策在短期内可能适得其反。
1900/1/1 0:00:002016年9月,王传福信誓旦旦地说:“比亚迪的电池暂不会对外出售,我们要保持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身体力行地推翻了这套说辞。
1900/1/1 0:00:00“现在你想找到北汽绅宝的销量已经比较困难,无论是北汽自身还是相关媒体,在发布北汽的销售成绩的时候,都在刻意回避绅宝的表现。
1900/1/1 0:00:001、国内首次量产催化剂有利氢燃料汽车成本降低8月16日,上海济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济平新能源”)举行投产仪式并交付新产品,
1900/1/1 0:00:008月16日,特斯拉宣布,马斯克十天后将访问上海并启动Boring公司中国项目。此前有报道称,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将会在8月2931日参加位于中国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1900/1/1 0:00:008月18日,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在京发布。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