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分时租赁,一场游戏一场梦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核心点1。分时租赁+自动驾驶场景应用将落地。分时租赁和自动驾驶的结合是出行的未来,但自动驾驶不会这么快到来,基于场景的自动驾驶+分时租赁+智能交通的概念的具体应用会开始在部分城市落地。2.出行定制汽车产品即将投入分时租赁市场。ToC产品难以适应ToB市场,ToB产品必须适应ToB市场。互联网部门会是最后的赢家。出行的核心在于建立以服务为核心的出行运营平台,在于L4+自动驾驶和大出行数据平台的掌握。本文对互联网玩家持乐观态度。毕竟分时度假是互联网产品。三年前,我在一家汽车公司做互联网部门的分时租赁公司。我和公司运营总监(以下简称X)有过一次对话:“X,你觉得分时度假能赚钱吗?”X科长:“小王,我们算过了,能赚钱!你看,出租车一天跑20多个小时,我们是新能源车。如果我们一天跑8个小时,每小时收费20元,那么一天就是160元。没有司机,一辆车一天能赚100元毛利,一年就是36000元(一年多后,车就回本)。2019年分时租赁仍未盈利。2016年左右,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有人说2015年,有人说2017年)。分时租赁伴随着共享经济的概念一路向上,互联网行业看到了巨大的风口。车企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移动出行,连没办法有所作为的地产商都参与进来了。毕竟衣食住行,房子后面。现实情况是,除了个别城市(北、上、杭)的个别公司,大部分分时租赁公司都不赚钱。2017年以来,爱车、EZZY、麻瓜出行等共享汽车平台纷纷宣布退出。今年5月,奔驰car2go宣布退出中国,大家期待的大戏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accord, Mercedes-Benz, Volkswagen, Universiade, Toyota

从运营的角度来说,不赚钱的原因很明确:损坏严重导致维修费用高,车辆损坏太快,有些车辆2年左右就会损坏;车辆利用率太低,单车每天会运行1-2个小时;运营成本太高;重资产不容易扩张等等。赚钱的原因也很明确:在一线城市,单车一天可以运营7-8个小时,甚至更高,因为卡数有限,停车难,需求旺盛。由于政策支持,不收停车费。那么结论就很明确了。赚的钱不是运营的钱,是政策的钱,因为当地政府在家用车待遇之外,给了分时租赁,这个待遇在其他城市不是很明显。那么分时租赁还有未来吗,为什么会出现目前的困境?我们需要从它的起源说起。追根溯源:2014年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价格,一辆A0、A00等级20度以上,续驶里程1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汽车的成本将在6-7万元,整车BOM成本将达到10万元,也就是说一辆小型新能源汽车将以雅阁、凯美瑞的价格销售。随后,国家开始对新能源汽车实施补贴。看看当时的补贴标准:

accord, Mercedes-Benz, Volkswagen, Universiade, Toyota

如果按照表中的标准核算,一辆A0、A00新能源车可以拿到3.325+2.5+1995 = 7.82万的新能源补贴,汽车销售价格一下子就下来了,消费者买单?不完全是。大众接受新事物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车在家里还是个大物件。这时,汽车圈注意到了欧洲早已存在的分时租赁。所以国内分时租赁的目的是解决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一是快速拿到补贴。车企成立分时租赁公司,左手卖右手。汽车直接进入销售市场,可以顺利拿到新能源补贴。2.出租出售,体验推广。与传统的石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某些地方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加速性能好、安静、驾驶简单等。但由于拥有成本的问题,用户很难意识到分时租赁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背后的意思是:客官开的好,可以买一辆。3.车企向出行服务公司的战略转型。互联网加汽车=?各家车企都给出了移动出行的答案。车企从卖车转型到卖服务,从汽车制造转型到旅游。分时租赁就是在这种战略转型思维指导下的产物。4.促进充电基础设施。车企的游戏,互联网公司的梦想是可以的,车企玩分时租赁的主要初始目的不是为了运营赚钱,所以这个结果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互联网系的玩家来说,有点像哭。看看最新的统计数据。根据36Kr的统计,互联网一般看的是日数据和月数据。分时度假前10名主要是车企,月度数据都是同比正增长。这个增长在汽车行业是非常大的,但是按照互联网行业的标准,几十的同比增长实在是小儿科。

accord, Mercedes-Benz, Volkswagen, Universiade, Toyota

图片来自36Kr,现在结果得到很好的验证。目前分时租赁是车企的游戏。从车企的角度来看,分时租赁是特定时期成功的商业模式:汽车卖出去,获得补贴,用户体验到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充电基础设施建立,车企也有互联网基因,只是战略转型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对于分时租赁来说,没有互联网企业作为出发点,互联网企业只是一个工具。大型汽车公司掌握着这场游戏的规则。允许车企在大运营周期亏损,但互联网公司接受不了这种游戏。一旦他们赔钱,他们可能会死。有声音批评车企的做法。这种左右手的行为显然是一种欺诈行为,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然而,所有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政策之手。然后从这……int的观点,可以合理解释分时租赁的各种问题:因为基于ToC的车辆设计没有考虑租赁,那么有的人会因为不会使用而损坏,有的人会故意损坏,所以不容易清洗干净;当时的分时租赁是为了快速拿到补贴而进行资金转移的过程,很难走向互联网的轻资产战略模式;同样,为了快速卖车,推广新能源车,车辆利用率的问题也没有提前做好规划。滴滴怎么玩?一定要说滴滴。2018年某互联网行业大佬入驻分时租赁,成立小菊租车品牌,开展分时租赁及系统生态服务建设,与多家车企合作。

accord, Mercedes-Benz, Volkswagen, Universiade, Toyota

滴滴这种大咖,跟车企玩过,你玩过吗?即使手握全球最火热的投资和最豪华的品牌合作伙伴阵营,滴滴依然明白当前的根本在于产品定制。看看摩拜单车和小黄车的故事,就应该明白产品体验和维护成本对于交通出行有多重要了。所以滴滴跟车企谈定制车合作已经很久了,但是谈这个事情并不容易。车企的产品规划过于粗放。就算地位和滴滴一样大,也不一定容易撼动。有很多公司出来谈合作,但是还没有落地。如果撬不开滴滴,那就只能等车企自我进化或者自动驾驶的时代了。随着汽车行业的价值越来越向出行端转移,车企开始了自我革命、自我进化的过程,于是保守的保守,比如丰田,喊出了成为移动服务商的口号,以苹果、谷歌为竞争对手,车企都想成为互联网公司。确实如此,但我还是更看好天生的互联网玩家。核心点1。分时租赁+自动驾驶场景应用将落地。分时租赁和自动驾驶的结合是出行的未来,但自动驾驶不会这么快到来,基于场景的自动驾驶+分时租赁+智能交通的概念的具体应用会开始在部分城市落地。2.出行定制汽车产品即将投入分时租赁市场。ToC产品难以适应ToB市场,ToB产品必须适应ToB市场。互联网部门会是最后的赢家。出行的核心在于建立以服务为核心的出行运营平台,在于L4+自动驾驶和大出行数据平台的掌握。本文对互联网玩家持乐观态度。毕竟分时度假是互联网产品。三年前,我在一家汽车公司做互联网部门的分时租赁公司。我和公司运营总监(以下简称X)有过一次对话:“X,你觉得分时度假能赚钱吗?”X科长:“小王,我们算过了,能赚钱!你看,出租车一天跑20多个小时,我们是新能源车。如果我们一天跑8个小时,每小时收费20元,那么一天就是160元。没有司机,一辆车一天能赚100元毛利,一年就是36000元(一年多后,车就回本)。2019年分时租赁仍未盈利。2016年左右,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有人说2015年,有人说2017年)。分时租赁伴随着共享经济的概念一路向上,互联网行业看到了巨大的风口。车企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移动出行,连没办法有所作为的地产商都参与进来了。毕竟衣食住行,房子后面。现实情况是,除了个别城市(北、上、杭)的个别公司,大部分分时租赁公司都不赚钱。2017年以来,爱车、EZZY、麻瓜出行等共享汽车平台纷纷宣布退出。今年5月,奔驰car2go宣布退出中国,大家期待的大戏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accord, Mercedes-Benz, Volkswagen, Universiade, Toyota

从运营的角度来说,不赚钱的原因很明确:损坏严重导致维修费用高,车辆损坏太快,有些车辆2年左右就会损坏;车辆利用率太低,单车每天会运行1-2个小时;运营成本太高;重资产不容易扩张等等。赚钱的原因也很明确:在一线城市,单车一天可以运营7-8个小时,甚至更高,因为卡数有限,停车难,需求旺盛。由于政策支持,不收停车费。那么结论就很明确了。赚的钱不是运营的钱,是政策的钱,因为当地政府在家用车待遇之外,给了分时租赁,这个待遇在其他城市不是很明显。那么分时租赁还有未来吗,为什么会出现目前的困境?我们需要从它的起源说起。追根溯源:2014年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价格,一辆A0、A00等级20度以上,续驶里程1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汽车的成本将在6-7万元,整车BOM成本将达到10万元,也就是说一辆小型新能源汽车将以雅阁、凯美瑞的价格销售。随后,国家开始对新能源汽车实施补贴。看看当时的补贴标准:

accord, Mercedes-Benz, Volkswagen, Universiade, Toyota

如果按照表中的标准核算,一辆A0、A00新能源车可以拿到3.325+2.5+1995 = 7.82万的新能源补贴,汽车销售价格一下子就下来了,消费者买单?不完全是。大众接受新事物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车在家里还是个大物件。这时,汽车圈注意到了欧洲早已存在的分时租赁。所以国内分时租赁的目的是解决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一是快速拿到补贴。车企成立分时租赁公司,左手卖右手。汽车直接进入销售市场,可以顺利拿到新能源补贴。2.出租出售,体验推广。与传统的石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某些地方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加速性能好、安静、驾驶简单等。但由于拥有成本的问题,用户很难意识到分时租赁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背后的意思是:客官开的好,可以买一辆。3.车企向出行服务公司的战略转型。互联网加汽车=?各家车企都给出了移动出行的答案。车企从卖车转型到卖服务,从汽车制造转型到旅游。分时租赁就是在这种战略转型思维指导下的产物。4.促进充电基础设施。车企的游戏,互联网公司的梦想是可以的,车企玩分时租赁的主要初始目的不是为了运营赚钱,所以这个结果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互联网系的玩家来说,有点像哭。看看最新的统计数据。根据36Kr的统计,互联网一般看的是日数据和月数据。分时度假前10名主要是车企,月度数据都是同比正增长。这个增长在汽车行业是非常大的,但是按照互联网行业的标准,几十的同比增长实在是小儿科。

accord, Mercedes-Benz, Volkswagen, Universiade, Toyota

图片来自36Kr,现在结果得到很好的验证。目前分时租赁是车企的游戏。从车企的角度来看,分时租赁是特定时期成功的商业模式:汽车卖出去,获得补贴,用户体验到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充电基础设施建立,车企也有互联网基因,只是战略转型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对于分时租赁来说,没有互联网企业作为出发点,互联网企业只是一个工具。大型汽车公司掌握着这场游戏的规则。允许车企在大运营周期亏损,但互联网公司接受不了这种游戏。一旦他们赔钱,他们可能会死。有声音批评车企的做法。这种左右手的行为显然是一种欺诈行为,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然而,所有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政策之手。然后从这……int的观点,可以合理解释分时租赁的各种问题:因为基于ToC的车辆设计没有考虑租赁,那么有的人会因为不会使用而损坏,有的人会故意损坏,所以不容易清洗干净;当时的分时租赁是为了快速拿到补贴而进行资金转移的过程,很难走向互联网的轻资产战略模式;同样,为了快速卖车,推广新能源车,车辆利用率的问题也没有提前做好规划。滴滴怎么玩?一定要说滴滴。2018年某互联网行业大佬入驻分时租赁,成立小菊租车品牌,开展分时租赁及系统生态服务建设,与多家车企合作。

accord, Mercedes-Benz, Volkswagen, Universiade, Toyota

滴滴这种大咖,跟车企玩过,你玩过吗?即使手握全球最火热的投资和最豪华的品牌合作伙伴阵营,滴滴依然明白当前的根本在于产品定制。看看摩拜单车和小黄车的故事,就应该明白产品体验和维护成本对于交通出行有多重要了。所以滴滴跟车企谈定制车合作已经很久了,但是谈这个事情并不容易。车企的产品规划过于粗放。就算地位和滴滴一样大,也不一定容易撼动。有很多公司出来谈合作,但是还没有落地。如果撬不开滴滴,那就只能等车企自我进化或者自动驾驶的时代了。随着汽车行业的价值越来越向出行端转移,车企开始了自我革命、自我进化的过程,于是保守的保守,比如丰田,喊出了成为移动服务商的口号,以苹果、谷歌为竞争对手,车企都想成为互联网公司。确实如此,但我还是更看好天生的互联网玩家。

标签:雅阁奔驰大众大运丰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选择与车企合作 Waymo不会考虑独立造车

据外媒报道,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近日透露,公司不会从零做起打造自动驾驶车辆,因为这样做太过分散精力。

1900/1/1 0:00:00
爱驰汽车的造车往事

历时近一年,江铃集团、长安汽车、爱驰汽车三方的合资合作正式落地。

1900/1/1 0:00:00
新能源:自主车企干不过合资车企?外来的和尚怎么念经?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7月份汽车产销数据,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罕见的同比下滑。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宝马集团前7月新能源方面在华交付量同比增长超过40。

1900/1/1 0:00:00
不止跑车和皮卡 福特/林肯将推电动SUV

看起来接连推出电动版本的Mustang和F150还不能满足福特在电动车领域的野心,近日,有外媒报道,福特及其旗下豪华品牌林肯计划将在20222023年间推出两款全新的纯电动SUVlt

1900/1/1 0:00:00
EV晨报 | 新能源车3个月发生79起自燃事故;金康SERES SF5预售;全新比亚迪秦EV亮相

1、新能源车3个月内发生79起自燃事故,乘用车高达65根据近日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显示,自今年5月起,

1900/1/1 0:00:00
确保驾车安全 眼球追踪技术蕴藏大潜力

据外媒报道,PersistenceMarketResearch公司日前在对“眼球追踪系统市场”深入研究后发现,眼下,业内多家企业针对驾驶员疲劳和嗜睡情况推出了监控方案,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