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终极解决方案是什么?如果你问十个业内人士这个问题,至少有八个人大概会回答“氢燃料电池电瓶车”。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建设“氢能社会”,因为氢燃料是业界公认的理想新能源。它的燃料是氢,它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燃烧后,只放出水。换句话说,只要氢气的制造过程是环保的,那么氢燃料就是真正的“零排放”能源,没有任何污染物。所以车企也在把氢燃料电池车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终极目标。从最早开始氢能源研发的丰田、本田,到投入越来越大的现代,再到宝马、奥迪、大众、吉利等品牌,一场氢能源汽车大赛的集结号已经正式吹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驾驶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日子不远了。氢能在汽车上的应用场景还是非常有限的。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主席陈清泉在8月举行的汽车驱动创新与技术研讨会上,分析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场景。在他看来,在小型车和短途的情况下,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更好,适用性更高,而氢燃料电池在大中型车和长途上优势明显。陈院士给出的课题组数据证明,小型车行程在200公里以内时,纯电动汽车经济性占优势,200公里以上氢燃料电池汽车性价比更高;公交车对应的经济“分水岭”在80公里左右。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数值也会呈现动态变化。除了经济因素,大型车比纯电动车更适合氢燃料电池的另一个原因是电池重量不会随着续航里程的增加而激增,增加不稳定性,危及安全。由此看来,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推广的突破口很可能在商用车领域。从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销量也可以反映出这一趋势。今年1-7月,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76辆和1106辆,同比分别增长8.8倍和10.1倍。至于具体车型,都是乘用车和专用车。其中,销量最高的是SAIC MAXUS,其轻型客车FCV80已售出305辆,占氢燃料电池客车市场份额的53.42%。这么说可能有些含糊。毕竟我们大多数人潜意识里并不关注商用车。但SAIC MAXUS FCV80的销量数字其实很有意义,背后隐藏着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发展维度和方向。因为这是中国第一辆商用燃料电池宽体轻型客车,也是中国第一辆燃料电池轻型客车,也是世界上第一辆采用新准入标准的燃料电池轻型客车。换句话说,FCV80是轻客市场第一个吃氢螃蟹的产品,最接近乘用车的小型商用车。在SAIC MAXUS FCV80上,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很多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性能优势。这些性能优势的直接意义在于,可以让消费者更直接的看到为什么未来氢能源汽车更值得选择。环保的目的我们就不细说了。FCV80上的35MPa供氢系统和高效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完全可以实现氢能源无污染、低噪音、零排放的要求。其更显著的技术进步在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瓶颈。安全性和高成本一直是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而SAIC MAXUS FCV80围绕这两点做了更多的尝试。比如安全问题。很多人担心氢能不够安全,但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氢其实是相对非常安全的能源之一。与乙炔、丙烷、天然气等气体相比,氢气具有它们所不具备的浮力和扩散性,浓度难以聚集;同时,氢气的爆炸能量是常见气体中最低的,仅为汽油的1/22,氢气本身的危险性也远小于汽油。不过FCV80做了很多预防工作。在高强度氢气瓶上安装了密封机构,实现被动安全保护。通过在客舱和氢瓶舱增加氢泄漏传感器和红外通讯信息交互模块实现主动氢安全保护。此外,整车还配备了氢气浓度实时监测保护、氢气过压保护、氢气限流保护、特殊情况下自断开保护、氢气泄漏主动控制保护、高电压安全设计保护、碰撞安全设计保护、涉水安全设计保护、主要系统24小时远程监控等一系列安全配置,最大限度降低燃料电池量产的氢气安全风险。即便如此,为了让消费者勇敢做吃氢蟹产品的第一人,SAIC MAXUS还为FCV80提供了5年或10万公里的免费保养和整车质保,以及电池、电机、电控、电桩等核心零部件5年或20万公里的质保。他们试图从技术和态度的双重层面打破消费者对氢能的安全顾虑。再比如成本和便利性的问题。虽然制氢成本仍然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但SAIC MAXUS的出发点是尽可能给它更多的实惠和便利,至少在消费者层面是这样的。SAIC MAXUS FCV80的喷油速度很快,基本上三分钟就能加满油,然后NEDC的综合续航里程在500km左右。从效率上看,与燃油车相差无几,远超纯电动汽车。同时,SAIC MAXUS也在推进整体加氢建设。今年6月5日,国内首个、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全场景应用加氢站——上海化学工业区加氢站正式建成。这是SAIC和上海化学工业区合作建设的加氢站。据副总裁兰介绍,上海化工区加氢站每天可加氢近2吨,相当于400辆FCV80,跑11万公里。而且SAIC MAXUS的规划是将上海化工区的加氢站作为母站,可以同时为上海的其他加氢站供应氢气,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更好的落地。可以说,作为中国汽车企业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创者,SAIC MAXUS将氢能的初期布局做到这种程度是非常罕见的。这也是SAIC多年技术投入的结果。事实上,SAIC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从事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汽车企业。自2001年以来,已经掌握了电池、电控、电机的自主核心技术,获得了350项燃料电池相关专利,参与制定了15项燃料电池国家标准。去年6月,SAIC成立上海杰氢科技有限公司,整合燃料电池领域的技术人才等核心资源,加快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进程,开始为全行业提供燃料电池相关产品和服务。所以,现在的SAIC MAXUS FCV80能够成功上市并商用,不是因为一时兴起或者赶鸭子上架,而是因为18年的技术积累。这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FCV80在氢燃料电池客车上的市场份额可以高达53.42%,而且是实际上牌数,而不是订单数。更重要的是,SAIC MAXUS FCV80获得了氢燃料电池客车销量第一,同时在消费场景中保持了非常高的使用频率。目前,FCV80已在佛山、上海、抚顺、无锡实现商用。比如在佛山工业园区,FCV80承担通勤职责,为园区提供班车的功能;在上海化学工业区,FCV80也被用作通勤巴士;在辽宁抚顺,FCV80在开放道路上商业化运营,运营线路包括3条城镇小型客运专线和一辆全县旅游包车。此外,在无锡,FCV80也正式在开放道路上运营,承担硕放机场至江阴汽车站的定制服务线路,年运营里程33万公里,约1.8万人次。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公开运营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截至目前,所有SAIC MAXUS FCV80累计行驶里程已达1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7.5圈。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现实版“路考”号。当然,SAIC MAXUS的氢能计划不仅限于商用车。继FCV80之后,SAIC MAXUS也在新旗舰MPV G20的基础上推出了首款搭载氢燃料电池的国产MPV G20FC。G20FC最值得注意的优势是国内首次应用70MPa氢瓶供氢系统,可实现零下30℃冷启动,NED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高达550公里,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可以说,曾几何时,氢能站在能源改革的风口浪尖,故事特别火爆。每天都有大量的公司跳出“跑马圈地”甚至“疯言疯语”。直到风声渐渐过去,市场回归理性,逐渐沉淀,才开始分辨谁才是真正的玩家。这时候人们才开始明白,只有销售和“实战”经验才不会说谎。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以预计,虽然燃料电池汽车还处于产业化初期,但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成熟、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和加氢站数量的增加,未来几年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数量和频率势必会大幅增加。作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最早的受益者,SAIC MAXUS等燃料电池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也可能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第一已经打响,未来市场谁死谁活,值得拭目以待。但我相信,拥有先发优势的SAIC大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新能源汽车的终极解决方案是什么?如果你问十个业内人士这个问题,至少有八个人大概会回答“氢燃料电池电瓶车”。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建设“氢能社会”,因为氢燃料是业界公认的理想新能源。它的燃料是氢,它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燃烧后,只放出水。换句话说,只要氢气的制造过程是环保的,那么氢燃料就是真正的“零排放”能源,没有任何污染物。所以车企也在把氢燃料电池车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终极目标。从最早开始氢能源研发的丰田、本田,到投入越来越大的现代,再到宝马、奥迪、大众、吉利等品牌,一场氢能源汽车大赛的集结号已经正式吹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驾驶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日子不远了。氢能在汽车上的应用场景还是非常有限的。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主席陈清泉在8月举行的汽车驱动创新与技术研讨会上,分析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场景。在他看来,在小型车和短途的情况下,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更好,适用性更高,而氢燃料电池在大中型车和长途上优势明显。陈院士给出的课题组数据证明,小型车行程在200公里以内时,纯电动汽车经济性占优势,200公里以上氢燃料电池汽车性价比更高;公交车对应的经济“分水岭”在80公里左右。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数值也会呈现动态变化。除了经济因素,大型车比纯电动车更适合氢燃料电池的另一个原因是电池重量不会随着续航里程的增加而激增,增加不稳定性,危及安全。由此看来,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推广的突破口很可能在商用车领域。从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销量也可以反映出这一趋势。今年1-7月,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76辆和1106辆,同比分别增长8.8倍和10.1倍。至于具体车型,都是乘用车和专用车。其中,销量最高的是SAIC MAXUS,其轻型客车FCV80已售出305辆,占氢燃料电池客车市场份额的53.42%。这么说可能有些含糊。毕竟我们大多数人潜意识里并不关注商用车。但SAIC MAXUS FCV80的销量数字其实很有意义,背后隐藏着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发展维度和方向。因为这是中国第一辆商用燃料电池宽体轻型客车,也是中国第一辆燃料电池轻型客车,也是世界上第一辆采用新准入标准的燃料电池轻型客车。换句话说,FCV80是轻客市场第一个吃氢螃蟹的产品,最接近乘用车的小型商用车。在SAIC MAXUS FCV80上,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很多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性能优势。这些性能优势的直接意义在于,可以让消费者更直接的看到为什么未来氢能源汽车更值得选择。环保的目的我们就不细说了。FCV80上的35MPa供氢系统和高效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完全可以实现氢能源无污染、低噪音、零排放的要求。其更显著的技术进步在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瓶颈。安全性和高成本一直是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而SAIC MAXUS FCV80围绕这两点做了更多的尝试。比如安全问题。很多人担心氢能不够安全,但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氢其实是相对非常安全的能源之一。与乙炔、丙烷、天然气等气体相比,氢气具有它们所不具备的浮力和扩散性,浓度难以聚集;同时,氢气的爆炸能量是常见气体中最低的,仅为汽油的1/22,氢气本身的危险性也远小于汽油。不过FCV80做了很多预防工作。在高强度氢气瓶上安装了密封机构,实现被动安全保护。通过在客舱和氢瓶舱增加氢泄漏传感器和红外通讯信息交互模块实现主动氢安全保护。此外,整车还配备了氢气浓度实时监测保护、氢气过压保护、氢气限流保护、特殊情况下自断开保护、氢气泄漏主动控制保护、高电压安全设计保护、碰撞安全设计保护、涉水安全设计保护、主要系统24小时远程监控等一系列安全配置,最大限度降低燃料电池量产的氢气安全风险。即便如此,为了让消费者勇敢做吃氢蟹产品的第一人,SAIC MAXUS还为FCV80提供了5年或10万公里的免费保养和整车质保,以及电池、电机、电控、电桩等核心零部件5年或20万公里的质保。他们试图从技术和态度的双重层面打破消费者对氢能的安全顾虑。再比如成本和便利性的问题。虽然制氢成本仍然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但SAIC MAXUS的出发点是尽可能给它更多的实惠和便利,至少在消费者层面是这样的。SAIC MAXUS FCV80的喷油速度很快,基本上三分钟就能加满油,然后NEDC的综合续航里程在500km左右。从效率上看,与燃油车相差无几,远超纯电动汽车。同时,SAIC MAXUS也在推进整体加氢建设。今年6月5日,国内首个、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全场景应用加氢站——上海化学工业区加氢站正式建成。这是SAIC和上海化学工业区合作建设的加氢站。据副总裁兰介绍,上海化工区加氢站每天可加氢近2吨,相当于400辆FCV80,跑11万公里。而且SAIC MAXUS的规划是将上海化工区的加氢站作为母站,可以同时为上海的其他加氢站供应氢气,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更好的落地。可以说,作为中国汽车企业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创者,SAIC MAXUS将氢能的初期布局做到这种程度是非常罕见的。这也是SAIC多年技术投入的结果。事实上,SAIC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从事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汽车企业。自2001年以来,已经掌握了电池、电控、电机的自主核心技术,获得了350项燃料电池相关专利,参与制定了15项燃料电池国家标准。去年6月,SAIC成立上海杰氢科技有限公司,整合燃料电池领域的技术人才等核心资源,加快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进程,开始为全行业提供燃料电池相关产品和服务。所以,现在的SAIC MAXUS FCV80能够成功上市并商用,不是因为一时兴起或者赶鸭子上架,而是因为18年的技术积累。这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FCV80在氢燃料电池客车上的市场份额可以高达53.42%,而且是实际上牌数,而不是订单数。更重要的是,SAIC MAXUS FCV80获得了氢燃料电池客车销量第一,同时在消费场景中保持了非常高的使用频率。目前,FCV80已在佛山、上海、抚顺、无锡实现商用。比如在佛山工业园区,FCV80承担通勤职责,为园区提供班车的功能;在上海化学工业区,FCV80也被用作通勤巴士;在辽宁抚顺,FCV80在开放道路上商业化运营,运营线路包括三条城镇小型客运专线和一辆全县旅游包车。此外,在无锡,FCV80也正式在开放道路上运营,承担硕放机场至江阴汽车站的定制服务线路,年运营里程33万公里,约1.8万人次。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公开运营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截至目前,所有SAIC MAXUS FCV80累计行驶里程已达1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7.5圈。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现实版“路考”号。当然,SAIC MAXUS的氢能计划不仅限于商用车。继FCV80之后,SAIC MAXUS也在新旗舰MPV G20的基础上推出了首款搭载氢燃料电池的国产MPV G20FC。G20FC最值得注意的优势是国内首次应用70MPa氢瓶供氢系统,可实现零下30℃冷启动,NED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高达550公里,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可以说,曾几何时,氢能站在能源改革的风口浪尖,故事特别火爆。每天都有大量的公司跳出“跑马圈地”甚至“疯言疯语”。直到风声渐渐过去,市场回归理性,逐渐沉淀,才开始分辨谁才是真正的玩家。这时候人们才开始明白,只有销售和“实战”经验才不会说谎。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以预计,虽然燃料电池汽车还处于产业化初期,但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成熟、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和加氢站数量的增加,未来几年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数量和频率势必会大幅增加。作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最早的受益者,SAIC MAXUS等燃料电池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也可能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第一已经打响,未来市场谁死谁活,值得拭目以待。但我相信,拥有先发优势的SAIC大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2019年前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出口现状分析20世纪末期,石油资源日趋枯竭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加深,人们才再次将目光转向节能环保的电动车。
1900/1/1 0:00:00图片来自“特定授权”结束位于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首展后,中国首款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又“驶”向海外。
1900/1/1 0:00:009月24日,蔚来汽车公告,蔚来第二季度营收1508亿元,市场预期1309亿元,去年同期4600万元。
1900/1/1 0:00:00根据工信部合格证产量数据,2019年8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量为665万辆,同比下跌2019,环比则有所回温,增长了1251。
1900/1/1 0:00:009月24日消息,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创新中心”)与北京亮道智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1900/1/1 0:00:009月24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一场新闻发布会。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