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亚迪在自身发展的25年里,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以前瞻的眼光和创新的精神,为中国汽车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今天的“成绩单”体现了新一代中国汽车人的智慧和魄力,照亮了中国新能源出行的美好未来。在比亚迪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之初,业内甚至出现了是否需要新能源汽车的争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在质疑声中起步。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无需专用充电站即可充电的量产新能源汽车F3DM。2010年,比亚迪首款纯电动汽车e6加入深圳出租车车队,成为中国纯电动乘用车市场的“先锋”。2013年,“双模双擎”的“秦”和“唐”正式确立了比亚迪全新的王朝系列产品线,形成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布局。随着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的出台,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6年,年产销量已经达到10万辆。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比亚迪提出全面进入造车新时代,开始了“国际化”和“开放性”的自我提升。新一代唐、宋、元ev相继问世,展现了“向新进军”的力量。2018年,比亚迪全年新车销量超过50万辆,其中近一半为新能源汽车。2019年1月至8月,比亚迪销售了17.8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下降的这一年,比亚迪并没有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没落”。需求是变化的,需要“硬核”和“迎合”。长期以来,比亚迪一直给人“硬核工程师”的形象。比如决定新能源汽车“高压充放电系统”高效率的关键技术“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技术,多年来一直掌握在国外芯片巨头手中。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比亚迪终于掌握了车辆IGBT这一可能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上,从而“硬核扭转”了中国汽车工业在IGBT领域的弱势地位。然而,在比亚迪实现7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产销突破的同时,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在快速变化。他们不仅需要“硬核工程师”做出来的硬核产品,更需要一个“更酷更有型”的硬核产品。2016年,比亚迪开始构建世界一流的设计体系,收获“龙脸”家族设计语言,实现了明显的“颜值影响力”。今年7月推出的比亚迪宋Pro将家族设计语言升级为“龙脸2.0”。
另一方面,凭借多年的插电混动技术积累,比亚迪DM车型的性能堪称完美。不久前的“双擎四驱”唐DM起价仅为22.99万元,而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5.3秒,性能堪比60万元的燃油车。
DiLink智能网联系统是比亚迪的又一创举。其可旋转的智能触摸屏颠覆了室内设计的“传统套路”,其更大的开放性使开发者能够为比亚迪用户量身定制应用。
这些年来,比亚迪产品已经从单一的“技术硬核”形象,演变为具有颜值、运动、智能等情感特征的多元形象。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比亚迪在实践中不断突破,以自主创业的精神完成了核心技术的积累和创新。2018年4月,比亚迪推出涵盖电动汽车驱动、高压控制、电池、低压控制、人机交互、车联网技术的“e-platform”技术,并宣布e-platform于……stry for sharing。
在市场层面,平台E实现了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的高度集成,降低了体积和重量,提高了能效。e平台首款车型元EV推出后,由于产品力无与伦比,一度一车难求。在蓬勃发展时期,其月销量超过1万辆,成为全球电动车市场的月销量冠军。同时,由于E-platform的平台化和模块化,E-platform可以快速应用于许多型号,大大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和验证的周期。比亚迪也因此得以快速推出与王朝系列并行的“E系列”,不到5个月就完成了e1、S2、e2的连续上市。
在行业层面,e平台可以帮助合作伙伴规避电动车开发的技术门槛和成本陷阱,减少行业内的重复研发费用。2019年7月,比亚迪与丰田就共同开发电动汽车达成合作。这是中国汽车工业自主核心技术首次向国际汽车巨头输出,意义重大。比亚迪从初创阶段的区区20人,发展成为涵盖电池、电子、汽车三大业务的科技巨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突破70万辆。比亚迪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面向未来,比亚迪将以70万辆为新起点,继续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贡献力量!
7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亚迪在自身发展的25年里,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以前瞻的眼光和创新的精神,为中国汽车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今天的“成绩单”体现了新一代中国汽车人的智慧和魄力,照亮了中国新能源出行的美好未来。在比亚迪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之初,业内甚至出现了是否需要新能源汽车的争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在质疑声中起步。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无需专用充电站即可充电的量产新能源汽车F3DM。2010年,比亚迪首款纯电动汽车e6加入深圳出租车车队,成为中国纯电动乘用车市场的“先锋”。2013年,“双模双擎”的“秦”和“唐”正式确立了比亚迪全新的王朝系列产品线,形成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布局。随着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的出台,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6年,年产销量已经达到10万辆。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比亚迪提出全面进入造车新时代,开始了“国际化”和“开放性”的自我提升。新一代唐、宋、元ev相继问世,展现了“向新进军”的力量。2018年,比亚迪全年新车销量超过50万辆,其中近一半为新能源汽车。2019年1月至8月,比亚迪销售了17.8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下降的这一年,比亚迪并没有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没落”。需求是变化的,需要“硬核”和“迎合”。长期以来,比亚迪一直给人“硬核工程师”的形象。比如决定新能源汽车“高压充放电系统”高效率的关键技术“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技术,多年来一直掌握在国外芯片巨头手中。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比亚迪终于掌握了车辆IGBT这一可能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上,从而“硬核扭转”了中国汽车工业在IGBT领域的弱势地位。然而,在比亚迪实现7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产销突破的同时,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在快速变化。他们不仅需要“硬核工程师”做出来的硬核产品,更需要一个“更酷更有型”的硬核产品。2016年,比亚迪开始构建世界一流的设计体系,收获“龙脸”家族设计语言,实现了明显的“颜值影响力”。今年7月推出的比亚迪宋Pro将家族设计语言升级为“龙脸2.0”。
另一方面,凭借多年的插电混动技术积累,比亚迪DM车型的性能堪称完美。不久前的“双擎四驱”唐DM起价仅为22.99万元,而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5.3秒,性能堪比60万元的燃油车。
DiLink智能网联系统是比亚迪的又一创举。其可旋转的智能触摸屏颠覆了室内设计的“传统套路”,其更大的开放性使开发者能够为比亚迪用户量身定制应用。
这些年来,比亚迪产品已经从单一的“技术硬核”形象,演变为具有颜值、运动、智能等情感特征的多元形象。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比亚迪在实践中不断突破,以自主创业的精神完成了核心技术的积累和创新。2018年4月,比亚迪推出涵盖电动车驱动、高压控制、电池、低压控制、人机交互、车联网技术的“e平台”技术,并宣布e平台向全I开放……ustry for sharing。
在市场层面,平台E实现了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的高度集成,降低了体积和重量,提高了能效。e平台首款车型元EV推出后,由于产品力无与伦比,一度一车难求。在蓬勃发展时期,其月销量超过1万辆,成为全球电动车市场的月销量冠军。同时,由于E-platform的平台化和模块化,E-platform可以快速应用于许多型号,大大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和验证的周期。比亚迪也因此得以快速推出与王朝系列并行的“E系列”,不到5个月就完成了e1、S2、e2的连续上市。
在行业层面,e平台可以帮助合作伙伴规避电动车开发的技术门槛和成本陷阱,减少行业内的重复研发费用。2019年7月,比亚迪与丰田就共同开发电动汽车达成合作。这是中国汽车工业自主核心技术首次向国际汽车巨头输出,意义重大。比亚迪从初创阶段的区区20人,发展成为涵盖电池、电子、汽车三大业务的科技巨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突破70万辆。比亚迪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面向未来,比亚迪将以70万辆为新起点,继续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贡献力量!
说到汽车的安全测试,绝大多数人了解的或许仅限于碰撞测试。但其实光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这一个部件,在设计定型之前,就要经过多项不同类型的测试,来确保实际使用中安全可靠。
1900/1/1 0:00:00第三季度交付量97万辆,低于华尔街预计的99万辆,也低于马斯克定下的10万辆目标。日前,特斯拉公布了三季度销量。
1900/1/1 0:00:00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两年多来,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如何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汽车的认知和接受度,真正做到让消费者敢买,买过之后好用,用的时候不后悔。
1900/1/1 0:00:00全球首款车规级双频高精度卫星惯导融合定位模组诞生代号LG69T。
1900/1/1 0:00:00近日,据河北新闻网报道,今年18月,河北省共推广新能源汽车30469辆,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我国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793万辆,河北省贡献量占38。
1900/1/1 0:00:002018年作为本田电动化元年,在搭载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iMMD系列与EV车型已陆续加快了步伐。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