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固态电池风口已至!全球车企疯狂涌入,丰田宝马都上船了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据悉,2019年10月14日至11月9日,Holoride在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测试了这项技术。Holoride根据电影《弗兰肯斯坦的新娘》创造了一种虚拟现实体验,乘客可以在福特探险者中乘坐的同时观看这部电影。除了福特,Holoride还与奔驰和保时捷建立了合作,打造车载沉浸式娱乐体验。

图片来源:Portl Media在流媒体内容方面,Portl Media和Vugo等创业公司正在开发汽车视频屏幕,可以产生广告收入,让优步和Lyft等共享汽车公司分一杯羹。

图片来源:特斯拉和特斯拉也在考虑将订阅内容整合到下一代汽车中。今年7月,该公司宣布将在部分机型上提供网飞和YouTube流媒体服务。

图片来源:Drivetime一些创业公司专注于为司机提供娱乐内容,以便司机可以专注于道路。今年9月,亚马逊支持的Drivetime在A轮融资中筹集了1100万美元。该公司目前正在为司机开发一种交互式语音游戏,允许司机在驾驶时玩游戏,该公司声称这不会分散注意力,但会让司机长时间保持警惕,并始终关注路况。汽车成为另一种零售渠道随着汽车共享服务的日益普及和共享机器人出租车的兴起,汽车作为另一种便捷渠道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出行服务提供商正在寻找提升客户忠诚度和提升车内体验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共享汽车将被定位为销售点。优步和Lyft等旅游服务提供商在在线汽车共享领域正面临激烈的定价竞争。汽车零售服务可能是一种新的手段,它可以使出行服务提供商在保持客户忠诚度的同时提高平台粘性。此外,车内流媒体内容和车内商品销售的收入也可以让司机受益,因为在行程中,如果司机销售商品,还可以赚取佣金。

图片来源:Cargo车载商务创业公司Cargo开发了几个透明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电子设备和零食,乘客可以在旅途中通过Cargo应用在网络上购买。2018年年中,该公司与东南亚的车企Grab和优步建立了合作,并在Grab和优步的车辆上部署了这种盒子,以帮助司机在每次旅行中获得更多收入。最近,优步还推出了一款购物应用with Cargo,它是专门为配备了货物控制台的车辆乘客设计的。该应用程序中的产品由优步管理,包括Glossier化妆品、来自任天堂Switch和苹果的硬件等。此外,该应用程序还提供汽车流媒体内容,并播放环球影城的电影。2.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停车是车主和车队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美国司机平均每年要花17个小时寻找停车位,其中浪费的时间、燃料和排放的总成本加起来平均每年345美元(约合人民币2448.74元)。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市区,有时找一个停车位要花和通勤一样长的时间。

图片来源:cbinsights.com。随着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人口不断增长,在线租车、迷你旅行服务和送餐服务等按需服务不断增加,上述情况将会恶化,对停车位的需求也将增加。针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开始研发技术方案,让停车过程变得更加简单高效。网络停车技术的兴起初创公司正在部署各种新技术,如物联网、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以更好地调整停车需求,优化停车位供应,并减少……我找到了停车位。

图片来源:Cleverciti Systems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专注于通过部署传感器来减少城市交通流量,这些传感器可以监控城市中的所有停车位,并通过屏幕告诉司机在哪里停车。公司不仅与城市合作,还与购物中心、机场、健身房建立了合作。今年8月,SpotHero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D轮融资。该公司正在开发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以帮助用户找到、预订和使用停车位。目前,该公司已经在300多个城市建立了超过6500个车库的网络,以更好地了解停车位库存,更好地匹配供需关系。今年6月,该公司还与导航应用Waze建立了合作,帮助用户提前找到预订停车位的最快路线。此外,新西兰停车初创公司Parkable打造的停车平台,可以将有备用车道、车库或其他停车位的人与想找地方停车的人匹配起来,从而实现停车位价值的最大化。展望未来:停车机器人

图片来源:Stanley Robotics初创公司也在使用机器人技术来简化停车过程。例如,法国初创公司Stanley Robotics为法国里昂的圣埃克苏佩里机场部署了一款自动驾驶停车机器人。该公司的机器人可以在车辆下方放置一个平台,并让平台将车辆带到停车位,从而为司机和乘客节省时间,并将燃料成本和排放降至最低。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的未来世界停车随着自动驾驶汽车和共享汽车的兴起,未来的停车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天,大多数停车基础设施需要改变,以服务于新的通勤和出行模式。例如,共享停车位最终可能会取代今天城市中的街道停车位。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更有效地利用街道停车位,如自行车和踏板车的车道或按需送货车辆的车道。

图片来源:博世考虑到未来出行的不确定性,停车技术初创公司需要做好调整技术的准备,以适应新的应用和城市地区不断变化的客户群体。例如,一些初创企业在停车场安装了传感器,以便自动驾驶汽车运营商可以提前预订停车位并支付停车费。而且德国博世也推出了停车场传感器。博世在每个停车位都配备了独立的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查停车位是否空置或被占用,大幅减少寻找停车位的时间,降低噪音和排放。即使自动驾驶汽车和移动即服务正在兴起,汽车仍然需要停车的地方,因此初创公司正在开发可以优化这一过程的技术,包括确保正确的停车位数量,以及通过交换停车数据来管理车库所有者、车队公司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总结:随着网联、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的不断发展,汽车厂商需要优先考虑驾乘人员的车内体验。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汽车制造商需要继续数字化出行生态系统,使汽车无缝集成到消费者的联网设备中。考虑到汽车行业不断变化的未来,为了颠覆车载体验,各公司需要取得良好的平衡,即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并遵守汽车行业特有的严格安全法规。据悉,2019年10月14日至11月9日,Holoride在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测试了这项技术。Holoride根据电影《弗兰肯斯坦的新娘》创造了一种虚拟现实体验,乘客可以在福特探险者中乘坐的同时观看这部电影。除了福特,Holoride还与奔驰和保时捷建立了合作,打造车载沉浸式娱乐体验。

图片来源:Portl Media在流媒体内容方面,Portl Media和Vugo等创业公司正在开发车载视频屏幕,可以生成……广告收入,并让优步和Lyft等共享汽车公司分一杯羹。

图片来源:特斯拉和特斯拉也在考虑将订阅内容整合到下一代汽车中。今年7月,该公司宣布将在部分机型上提供网飞和YouTube流媒体服务。

图片来源:Drivetime一些创业公司专注于为司机提供娱乐内容,以便司机可以专注于道路。今年9月,亚马逊支持的Drivetime在A轮融资中筹集了1100万美元。该公司目前正在为司机开发一种交互式语音游戏,允许司机在驾驶时玩游戏,该公司声称这不会分散注意力,但会让司机长时间保持警惕,并始终关注路况。汽车成为另一种零售渠道随着汽车共享服务的日益普及和共享机器人出租车的兴起,汽车作为另一种便捷渠道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出行服务提供商正在寻找提升客户忠诚度和提升车内体验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共享汽车将被定位为销售点。优步和Lyft等旅游服务提供商在在线汽车共享领域正面临激烈的定价竞争。汽车零售服务可能是一种新的手段,它可以使出行服务提供商在保持客户忠诚度的同时提高平台粘性。此外,车内流媒体内容和车内商品销售的收入也可以让司机受益,因为在行程中,如果司机销售商品,还可以赚取佣金。

图片来源:Cargo车载商务创业公司Cargo开发了几个透明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电子设备和零食,乘客可以在旅途中通过Cargo应用在网络上购买。2018年年中,该公司与东南亚的车企Grab和优步建立了合作,并在Grab和优步的车辆上部署了这种盒子,以帮助司机在每次旅行中获得更多收入。最近,优步还推出了一款购物应用with Cargo,它是专门为配备了货物控制台的车辆乘客设计的。该应用程序中的产品由优步管理,包括Glossier化妆品、来自任天堂Switch和苹果的硬件等。此外,该应用程序还提供汽车流媒体内容,并播放环球影城的电影。2.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停车是车主和车队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美国司机平均每年要花17个小时寻找停车位,其中浪费的时间、燃料和排放的总成本加起来平均每年345美元(约合人民币2448.74元)。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市区,有时找一个停车位要花和通勤一样长的时间。

图片来源:cbinsights.com。随着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人口不断增长,在线租车、迷你旅行服务和送餐服务等按需服务不断增加,上述情况将会恶化,对停车位的需求也将增加。针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开始研发技术方案,让停车过程变得更加简单高效。网络停车技术的兴起创业公司正在部署物联网、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各种新技术,以更好地调整停车需求,优化停车位供应,减少寻找停车位的时间。

图片来源:Cleverciti Systems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专注于通过部署传感器来减少城市交通流量,这些传感器可以监控城市中的所有停车位,并通过屏幕告诉司机在哪里停车。公司不仅与城市合作,还与购物中心、机场、健身房建立了合作。今年8月,SpotHero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D轮融资。该公司正在开发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以帮助用户找到、预订和使用停车位。目前,公司已成立……300多个城市的6,500多个车库网络,以更好地了解停车位库存,更好地匹配供需关系。今年6月,该公司还与导航应用Waze建立了合作,帮助用户提前找到预订停车位的最快路线。此外,新西兰停车初创公司Parkable打造的停车平台,可以将有备用车道、车库或其他停车位的人与想找地方停车的人匹配起来,从而实现停车位价值的最大化。展望未来:停车机器人

图片来源:Stanley Robotics初创公司也在使用机器人技术来简化停车过程。例如,法国初创公司Stanley Robotics为法国里昂的圣埃克苏佩里机场部署了一款自动驾驶停车机器人。该公司的机器人可以在车辆下方放置一个平台,并让平台将车辆带到停车位,从而为司机和乘客节省时间,并将燃料成本和排放降至最低。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的未来世界停车随着自动驾驶汽车和共享汽车的兴起,未来的停车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天,大多数停车基础设施需要改变,以服务于新的通勤和出行模式。例如,共享停车位最终可能会取代今天城市中的街道停车位。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更有效地利用街道停车位,如自行车和踏板车的车道或按需送货车辆的车道。

图片来源:博世考虑到未来出行的不确定性,停车技术初创公司需要做好调整技术的准备,以适应新的应用和城市地区不断变化的客户群体。例如,一些初创企业在停车场安装了传感器,以便自动驾驶汽车运营商可以提前预订停车位并支付停车费。而且德国博世也推出了停车场传感器。博世在每个停车位都配备了独立的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查停车位是否空置或被占用,大幅减少寻找停车位的时间,降低噪音和排放。即使自动驾驶汽车和移动即服务正在兴起,汽车仍然需要停车的地方,因此初创公司正在开发可以优化这一过程的技术,包括确保正确的停车位数量,以及通过交换停车数据来管理车库所有者、车队公司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总结:随着网联、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的不断发展,汽车厂商需要优先考虑驾乘人员的车内体验。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汽车制造商需要继续数字化出行生态系统,使汽车无缝集成到消费者的联网设备中。考虑到汽车行业不断变化的未来,为了颠覆车载体验,各公司需要取得良好的平衡,即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并遵守汽车行业特有的严格安全法规。据了解,Libtec的目标是在短时间内推出支持550公里综合续航电动汽车的固态动力电池,并在2030年前推出支持800公里综合续航电动汽车的固态电池。而且由于固态电池支持大功率充放电,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也会大大提高。3.现代、宝马、福特投资固态电池创业公司Solid Power,与日本汽车行业不同。宝马、现代、福特都看中了同一个固态电池创业公司——solid power。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这三家车企宣布了对这家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分离出来的创业公司的投资,但他们没有透露对Solid Power的投资金额。其中,只有宝马宣布将在2026年量产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据electrek报道,Solid Power在2018年完成了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并在固态电池的锂离子阳极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该公司表示,目前其生产的样品能量密度比普通三元锂电池高50%,支持目前行业内的卷对卷生产工艺。4.大众……en投资的背景是斯坦福大学。QuantumScape大众还于2018年6月宣布投资斯坦福大学固态动力电池创业公司QuantumScape,投资额为1亿美元。交换条件是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并在董事会占据一席,双方将合作开发适用于大众车型的固态电池。据了解,QuantumScape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何塞。拥有约200项固态电池技术专利和专利申请,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大众看中这家公司的原因。大众官方消息声称QuantumScape的固态电池可以将e-golf的综合续航里程从300公里提高到750公里,大众已经对QuantumScape的电池样品进行了测试,推测测试对象是之前搭载固态电池的PB18 e-tron纯电动超跑。双方的共同目标是让固态电池真正适用于汽车行业,预计2025年建成生产电动汽车用固态电池的生产线。5.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投资美国固态电池公司Ionic Materials投资固态电池企业。当然,对新兴技术充满热情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成立,不仅仅是为了提振三家车企的销量,而是通过交叉持股形成强大的合作关系,提升整个联盟的竞争力。2018年初,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成立了10亿美元的产业基金“Alliance Ventures”,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美国电池公司Ionic Materials。据了解,这家公司的主要研发方向是开发可用于电动汽车的无钴固态电池。据了解,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与Ionic Materials的合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今年年底,离子材料的固态电池将交由OEM验证,预计2025年投入量产。除了丰田较早将固态电池作为自主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国际车企大多选择在2017年前后涌入固态电池行业,这与2016 -2017年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突破密不可分。在产业布局上,日系车企和日本动力电池、化工企业形成抱团之势,试图抢占固态电池的先机。欧美韩系车企主要投资初创公司,增强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储备,不同的玩家形成了不同的玩法。第三,BAIC、比亚迪率先布局固态电池蔚来、天际积极跟进国际车企布局固态电池,但国内车企对固态电池的布局似乎并不着急。根据公开信息,国内传统车企只有北汽集团和比亚迪两家布局了固态电池。新车公司对固态电池的接受度更高。蔚来汽车、Skycar、爱知汽车分别与省汇能科技达成合作,共同研发动力电池;哪吒汽车还宣布了与陶青能源的合作计划,SERES也布局了固态电池领域。

6

▲国内车企固态电池的布局1。传统汽车公司:BAIC和比亚迪是两个新能源领导者。在传统车企阵营中,BAIC和比亚迪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最深、销量最大的两家车企。提前在品牌形象中刻下电气化基因,意味着两家车企必须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保持足够的技术优势。所以这两家车企也是国内最早布局固态电池技术的传统车企。2019年8月,北汽集团旗下的BAIC产投完成了对国内固态电池企业陶青能源的投资。双方将在固态锂电池产业化方面进行合作,但具体量产落地时间尚未公布。

7

▲ BAIC投资公司宣布领投陶青能源的C轮融资。据了解,陶青能源的创始人团队来自清华大学,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开发固态电池。2018年11月,陶青能源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投产,这也是国内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公司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由BAIC投资和中银投资联合牵头的C轮投资并未透露金额,但很明显,这是北汽集团布局固态电池的重要一步。与北汽集团依靠“买买买”获得技术基础不同,比亚迪走的是自主研发动力电池的路线,这是基于比亚迪在电池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2016年,比亚迪决定将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发展路线。随后,比亚迪申请了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复合材料的发明专利。2018年,比亚迪重新确认了固态电池的发展重点,开始推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研发。据了解,比亚迪将在未来5-10年推出固态动力电池产品,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2.新造车公司:蔚来、天际线、爱知、哪吒已经进入市场,新造车公司也被固态电池技术吸引。目前,天际、蔚来、爱知已先后与省电池企业汇能科技达成合作。哪吒汽车选择了与北汽集团同属固态电池公司的陶青能源。今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Sky Auto展出了一辆搭载固态电池的Sky ME7原型车,吸引了众多好奇的目光。不久后,公司宣布与汇能科技合作。据了解,该公司于2018年量产450Wh/L固态电池。

8

▲ Skycar与汇能科技签署合作协议。但需要指出的是,公司采用的溶液是久违的、成熟的无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溶液。虽然技术路线相对成熟,但是这种路线的固态电池性能潜力有限。然而,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量产固态电池的企业,汇能科技也吸引了另外两家新造车企业——蔚来汽车和爱知汽车。这两家公司在9月底与汇能科技达成了合作。惠能科技将与蔚来汽车和爱知汽车合作,在自主研发的高压锂陶瓷电池的基础上开发惠能MAB固态电池组。另一家新汽车公司哪吒汽车于2019年10月与陶青能源达成合作,并选择信任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导者BAIC的愿景。基于国内汽车厂商固态电池的研发情况和落地时间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我国固态动力电池的研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6年至2020年,第二阶段……拱门和发展阶段;第二阶段,2021-2025年,初步投入使用;第三阶段,2025-2030年,量产落地。届时,已经量产的全固态电池将能够满足“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2030年国内动力电池密度达到500Wh/kg的要求。4.国内19家动力电池企业对固态电池的研发尚未达到量产阶段。虽然国内汽车厂商进入固态电池市场的玩家较少,但固态电池已经成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中兵家必争之地。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包括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赣锋锂业、万向123、汇能科技、李绅电池、亿纬锂能等19家动力电池企业启动了固态电池的研发工作。

9

▲动力电池供应商对固态电池的布局。国内市场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从过去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争夺战中,学到了谁先入局谁就可能成长为独角兽的规律。因此,国内动力电池供应商对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最为积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19家动力电池供应商开始布局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汇能科技、万向123等公司目前进展较快。其中,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选择的路线是目前开发硫化物电解质最有潜力、难度最大的路线。2016年10月,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院刘娜博世详细介绍了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在硫化物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路径: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以硫化物电解液为主要研发方向,采用正极涂覆和热压解决界面电阻问题;同时,对硫化物进行了改性,提高了其热稳定性。然而,基于理性分析,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全固态电池距离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汇能科技和陶青能源都走无机氧化物电解质路线,生产非薄膜固态电池。这类电池的离子导电性不如硫化物固态电池,但远好于聚合物固态电池。汇能科技在2013年就实现了这种固态电池的量产,但其主要应用领域是消费电子,近两年才转向汽车动力电池。由于动力电池对安全性、稳定性和能量密度要求较高,慧能科技目前还处于与汽车厂进行产品验证的阶段。万向123的打法和前两者略有不同。公司主要采取对外投资,内部研发的策略。对外投资方面,公司投资了固态电池公司Solid Power和美国固态电池公司Ionic Materials。万向123通过将离子材料研发的导电离子聚合物与自身的三元/石墨锂离子材料相结合,研发出了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全固态电池。该公司表示,这种固态电池有望在2022年正式应用于电动汽车产品。五、博世、戴森、NGK|NTK跨界进入固态电池行业。事实上,除了上述主机厂和动力电池供应商,还有其他领域的零部件供应商和玩家跨界进入固态动力电池领域。

0

▲跨界供应商固态电池的布局,最具代表性的是博世、戴森和日本火花塞制造商NGK。2017年固态电池R&D热潮兴起时,博世曾收购固态电池创业公司Seeo,并表示将在2020年推出整体能量密度超过260Wh/kg的固态电池组。

1

▲博世此前对动力电池业务的规划2017年12月,公司还考虑投资200亿欧元,在2030年前建成年产能20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与松下、LG、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全球一线动力电池供应商竞争。然而很快,2018年2月,博世宣布放弃动力电池和固态电池的研发项目,并宣布解散博世的动力电池合资公司“锂能与动力有限公司(Lithium Energy and Power GmbH & Co . KG(LEAP)”并出售其固态电池子公司Seeo。同时,博世在一份声明中给出了他们放弃发展固态电池和动力电池技术的原因。主要是投资风险太高,目前很难判断是否能给博世集团带来回报。NGK|NTK,另一个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宣布它已经开始开发固态电池技术。该公司的主要业务原本是发动机火花塞和氧传感器,但其工程和R&D高级总经理Takio表示:“(汽车)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从内燃机转向电池电动汽车,这最终将导致我们的火花塞和氧传感器的过时。据了解,Libtec的目标是在短时间内推出支持550公里综合续航电动汽车的固态动力电池,并在2030年前推出支持800公里综合续航电动汽车的固态电池。而且由于固态电池支持大功率充放电,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也会大大提高。3.现代、宝马、福特投资固态电池创业公司Solid Power,与日本汽车行业不同。宝马、现代、福特都看中了同一个固态电池创业公司——solid power。2017年、2018年、2019年,三家车企宣布投资这家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分离出来的创业公司,但都没有透露对Solid Po的投资金额……r.其中,只有宝马宣布将在2026年量产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据electrek报道,Solid Power在2018年完成了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并在固态电池的锂离子阳极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该公司表示,目前其生产的样品能量密度比普通三元锂电池高50%,支持目前行业内的卷对卷生产工艺。4.大众投资斯坦福大学背景。QuantumScape大众还于2018年6月宣布投资斯坦福大学固态动力电池创业公司QuantumScape,投资额为1亿美元。交换条件是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并在董事会占据一席,双方将合作开发适用于大众车型的固态电池。据了解,QuantumScape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何塞。拥有约200项固态电池技术专利和专利申请,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大众看中这家公司的原因。大众官方消息声称QuantumScape的固态电池可以将e-golf的综合续航里程从300公里提高到750公里,大众已经对QuantumScape的电池样品进行了测试,推测测试对象是之前搭载固态电池的PB18 e-tron纯电动超跑。双方的共同目标是让固态电池真正适用于汽车行业,预计2025年建成生产电动汽车用固态电池的生产线。5.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投资美国固态电池公司Ionic Materials投资固态电池企业。当然,对新兴技术充满热情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成立,不仅仅是为了提振三家车企的销量,而是通过交叉持股形成强大的合作关系,提升整个联盟的竞争力。2018年初,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成立了10亿美元的产业基金“Alliance Ventures”,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美国电池公司Ionic Materials。据了解,这家公司的主要研发方向是开发可用于电动汽车的无钴固态电池。据了解,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与Ionic Materials的合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今年年底,离子材料的固态电池将交由OEM验证,预计2025年投入量产。除了丰田较早将固态电池作为自主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国际车企大多选择在2017年前后涌入固态电池行业,这与2016 -2017年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突破密不可分。在产业布局上,日系车企和日本动力电池、化工企业形成抱团之势,试图抢占固态电池的先机。欧美韩系车企主要投资初创公司,增强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储备,不同的玩家形成了不同的玩法。第三,BAIC、比亚迪率先布局固态电池蔚来、天际积极跟进国际车企布局固态电池,但国内车企对固态电池的布局似乎并不着急。根据公开信息,国内传统车企只有北汽集团和比亚迪两家布局了固态电池。新车公司对固态电池的接受度更高。蔚来汽车、Skycar、爱知汽车分别与省汇能科技达成合作,共同研发动力电池;哪吒汽车还宣布了与陶青能源的合作计划,SERES也布局了固态电池领域。

6

▲国内车企固态电池的布局1。传统汽车公司:BAIC和比亚迪是两大新能源领军企业。在传统车企阵营中,BAIC和比亚迪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最深、销量最大的两家车企。提前在品牌形象中刻下电气化基因,意味着两家车企必须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保持足够的技术优势。所以这两家车企也是国内最早布局固态电池技术的传统车企。2019年8月,北汽集团旗下的BAIC产投完成了对国内固态电池企业陶青能源的投资。双方将在固态锂电池产业化方面进行合作,但具体量产落地时间尚未公布。

7

▲ BAIC投资公司宣布领投陶青能源的C轮融资。据了解,陶青能源的创始人团队来自清华大学,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开发固态电池。2018年11月,陶青能源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投产,这也是国内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公司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由BAIC投资和中银投资联合牵头的C轮投资并未透露金额,但很明显,这是北汽集团布局固态电池的重要一步。与北汽集团依靠“买买买”获得技术基础不同,比亚迪走的是自主研发动力电池的路线,这是基于比亚迪在电池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2016年,比亚迪决定将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发展路线。随后,比亚迪申请了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复合材料的发明专利。2018年,比亚迪重新确认了固态电池的发展重点,开始推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研发。据了解,比亚迪将在未来5-10年推出固态动力电池产品,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2.新造车公司:蔚来、天际线、爱知、哪吒已经进入市场,新造车公司也被固态电池技术吸引。目前,天际、蔚来、爱知已先后与省电池企业汇能科技达成合作。哪吒汽车选择了与北汽集团同属固态电池公司的陶青能源。今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Sky Auto展出了一辆搭载固态电池的Sky ME7原型车,吸引了众多好奇的目光。不久后,公司宣布与汇能科技合作。据了解,该公司于2018年量产450Wh/L固态电池。

8

▲ Skycar与汇能科技签署合作协议。但需要指出的是,公司采用的溶液是久违的、成熟的无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溶液。虽然技术路线相对成熟,但是这种路线的固态电池性能潜力有限。然而,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量产固态电池的企业,汇能科技也吸引了另外两家新造车企业——蔚来汽车和爱知汽车。这两家公司在9月底与汇能科技达成了合作。惠能科技将与蔚来汽车和爱知汽车合作,在自主研发的高压锂陶瓷电池的基础上开发惠能MAB固态电池组。另一家新汽车公司哪吒汽车于2019年10月与陶青能源达成合作,并选择信任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导者BAIC的愿景。基于国内汽车厂商固态电池的研发情况和落地时间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我国固态动力电池的研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6年至2020年,第二阶段……拱门和发展阶段;第二阶段,2021-2025年,初步投入使用;第三阶段,2025-2030年,量产落地。届时,已经量产的全固态电池将能够满足“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2030年国内动力电池密度达到500Wh/kg的要求。4.国内19家动力电池企业对固态电池的研发尚未达到量产阶段。虽然国内汽车厂商进入固态电池市场的玩家较少,但固态电池已经成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中兵家必争之地。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包括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赣锋锂业、万向123、汇能科技、李绅电池、亿纬锂能等19家动力电池企业启动了固态电池的研发工作。

9

▲动力电池供应商对固态电池的布局。国内市场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从过去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争夺战中,学到了谁先入局谁就可能成长为独角兽的规律。因此,国内动力电池供应商对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最为积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19家动力电池供应商开始布局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汇能科技、万向123等公司目前进展较快。其中,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选择的路线是目前开发硫化物电解质最有潜力、难度最大的路线。2016年10月,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院刘娜博世详细介绍了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在硫化物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路径: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以硫化物电解液为主要研发方向,采用正极涂覆和热压解决界面电阻问题;同时,对硫化物进行了改性,提高了其热稳定性。然而,基于理性分析,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全固态电池距离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汇能科技和陶青能源都走无机氧化物电解质路线,生产非薄膜固态电池。这类电池的离子导电性不如硫化物固态电池,但远好于聚合物固态电池。汇能科技在2013年就实现了这种固态电池的量产,但其主要应用领域是消费电子,近两年才转向汽车动力电池。由于动力电池对安全性、稳定性和能量密度要求较高,慧能科技目前还处于与汽车厂进行产品验证的阶段。万向123的打法和前两者略有不同。公司主要采取对外投资,内部研发的策略。对外投资方面,公司投资了固态电池公司Solid Power和美国固态电池公司Ionic Materials。万向123通过将离子材料研发的导电离子聚合物与自身的三元/石墨锂离子材料相结合,研发出了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全固态电池。该公司表示,这种固态电池有望在2022年正式应用于电动汽车产品。五、博世、戴森、NGK|NTK跨界进入固态电池行业。事实上,除了上述主机厂和动力电池供应商,还有其他领域的零部件供应商和玩家跨界进入固态动力电池领域。

0

▲跨界供应商固态电池的布局,最具代表性的是博世、戴森和日本火花塞制造商NGK。2017年固态电池R&D热潮兴起时,博世曾收购固态电池创业公司Seeo,并表示将在2020年推出整体能量密度超过260Wh/kg的固态电池组。

1

▲博世此前对动力电池业务的规划2017年12月,公司还考虑投资200亿欧元,在2030年前建成年产能20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与松下、LG、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全球一线动力电池供应商竞争。然而很快,2018年2月,博世宣布放弃动力电池和固态电池的研发项目,并宣布解散博世的动力电池合资公司“锂能与动力有限公司(Lithium Energy and Power GmbH & Co . KG(LEAP)”并出售其固态电池子公司Seeo。同时,博世在一份声明中给出了他们放弃发展固态电池和动力电池技术的原因。主要是投资风险太高,目前很难判断是否能给博世集团带来回报。NGK|NTK,另一个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宣布它已经开始开发固态电池技术。该公司的主要业务原本是发动机火花塞和氧传感器,但其工程和R&D高级总经理Takio表示:“(汽车)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从内燃机转向电池电动汽车,这最终将导致我们的火花塞和氧传感器的过时。”

8

▲火花塞制造商NGK|NTK生产的固态电池样品。因此,NGK|NTK在2018年4月宣布将大力发展固态电池项目。该公司表示,他们过去在先进陶瓷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将为公司的固态电池研发提供技术基础。戴森进军固态电池的动机与博世和NGK不同。该公司不想成为固态电池供应商,而是希望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2015年,戴森以9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固态电池初创公司Sakti3,并于次年斥资14亿美元建立了固态电池工厂。当固态电池的研发开始时……e右轨,戴森于2017年正式宣布进军电动车行业,致力于打造高端电动车品牌。随后两年,电动汽车浪潮席卷全球,但戴森并没有如预期推出一款电动汽车样品。时间来到2019年10月10日(北京时间10月11日)。当天凌晨,戴森正式宣布放弃电动汽车项目,声称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电动汽车的原型,但没有找到产品的目标用户。但从戴森公开信透露的信息来看,戴森无意放弃投入大量资源的固态电池项目,将继续推进固态电池的量产和落地。虽然跨界玩家不多,但从投资和布局来看,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其他领域的玩家也非常看好固态动力电池的前景。第六,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三条技术路线并行。虽然许多汽车制造商、Tier1和动力电池供应商涌入固态电池领域,但卡牌游戏模式已经提前开启。但从第一部分对比的成本和技术成熟度来看,固态电池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距离真正量产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目前只有一辆奥迪PB18 e-tron确认搭载固态电池并开始量产,首批仅生产50辆。据了解,这款车型的价格会相当昂贵。这其中,恐怕很大一部分成本属于车内的固态电池。

9

▲奥迪PB18 e-tron据了解,奥迪纯电动超跑将搭载800V V的高压电架构,动力方面,奥迪PB18 e-tron将搭载三电机动力系统,配合Quattro的全时四驱系统。其输出功率可达500kW。如果是机械增压,这个功率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冲到570kW。其高达830N/m的综合扭矩使其0-100km/h加速时间缩短至2秒以内,达到了目前勒芒赛车的水平。据外媒报道,该车型的WLTP续航里程将可能超过500公里。显然,奥迪在固态电池上的投资是值得的。固态电池将拥有远超三元锂电池的充放电功率、循环寿命和轻量化电池系统,为电动超跑PB18 e-tron带来无可比拟的性能。1.技术难点:固体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界面阻抗高。那么,既然固体电池可以为电动汽车提供如此优异的性能,为什么没有尽快投入实践呢?如文章第一部分所述,虽然固体电解质材料在安全性和部分电化学性能上优于液体电解质,但由于其固体形式,也存在固有缺陷。众所周知,通常选择液体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因为离子在液体物质中更容易运动,更容易发生反应。固体电解质的第一个技术难点是锂离子的迁移效率,它直接影响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在10-7 ~ 10-2 s/cm之间,而目前三元锂电池使用的液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为10-2s/cm,大多数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低于液体电解质,影响了固体电池的实用性能。另一个问题在于固体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接触。液体电解质可以最大限度地与电极保持接触,但固体电解质很难与电极完美贴合。结果,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阻抗将上升,这也将影响固体电池的实际性能。2.三条技术路线:聚合物、无机氧化物、无机硫化物鉴于上述技术难点,近十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不断涌现出新的解决方案。目前,有三种成熟的技术……化学路线:聚合物电解质、无机氧化物电解质和无机硫化物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材料:聚氧化乙烯、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偏氟乙烯等。研究公司: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Solid Power、Seeo、ionic materials、Bollore集团旗下的BatScap。使用该电解液的固态电池率先实现小规模量产,技术成熟,易于加工,电极界面阻抗可控。但其性能上限较低,高温下离子电导率高,室温下离子电导率极低。这些条件限制了聚合物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上限,最终能量密度很难超过300Wh/kg。法国公司Bollore率先将这种固态电池商业化。2011年12月,公司将搭载30kWh固态聚合物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动力系统的电动汽车推向共享汽车市场,总投资2900辆,服务站900个,充电桩近4500个。服务用户总数达到18万以上,其中活跃用户约7万,日均使用次数约1.8万。但由于早期技术限制,该项目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价值。电池的能量密度只有110Wh/kg,需要配备200W的发热元件来加热。停车时,加热器也需要处于工作状态,停车时必须连接充电器。电池功率密度低,需要为紧急启动、紧急加速等大功率放电场景配备双电层电容。这样一来,这种聚合物固态电池的实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b无机氧化物电解质:材料:膜式(LiPON)和非膜式(LLZO)。研究公司:Sakti3,Quantum Scape,muRata,TDK,NGK|NTK。与上述聚合物电解质相比,无机氧化物电解质在室温下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但界面阻抗也更高。好在填充缓冲层可以避免界面阻抗,所以这种固态电池具有实用价值,已经有部分产品投入市场。使用无机氧化物电解质的固态电池可分为薄膜固态电池和非薄膜固态电池。薄膜固态电池的优势是性能优异。在50C的工作环境下,经过450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95%的电池容量。但是,缺点是很难扩展容量。单块薄膜固态电池容量很小,不到mAh级别。对于动力电池要求的Ah级别,需要串联大量的薄膜电池。这种工艺会使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更加困难,成本飙升。相比之下,非薄膜固态电池的实用性能要高得多,其离子电导率略低于薄膜产品,但远高于聚合物体系,且可制成容量电池而非薄膜型,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是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关注的重点。上面提到的汇能科技和陶青能源都选择了这条路线。c .无机硫化物电解质:材料:Thio-LISICON、LiGPS、LiSnPS、lisipps。研究公司:丰田、松下、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三星SDI。这条路线是目前三条主流路线中开发难度最大,性能潜力最大的。开发难度大主要是因为电解液材料还处于研发初期,电池产品对环境非常敏感,也存在安全问题。其中的硫化物电解质对空气敏感,易氧化,遇水易产生H2S等有害气体,所以生产过程中需要隔绝水分和氧气。巨大的性能潜力是因为硫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可以与液体电解质相媲美;电化学窗口在5V以上,可以满足快充快放的需求。并可用于电动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所以这条路线上聚集的玩家几乎都是动力电池行业的顶尖玩家。据了解,丰田已经开发了Ah级动力电池,并做出了更大的电池样品。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也对硫化物固态电池进行了前瞻性布局,设计了工艺路线。综合来看,聚合物电解质、无机氧化物电解质、无机硫化物电解质的性能各有优劣,未来的落地日程也因技术成熟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从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规划的时间表来看,固态电池的落地节奏还是有迹可循的。据了解,这项技术最早将于明年开始小规模量产,前期将集中在高端机型上。真正的量产将大规模实现,2025年后在消费市场普及。所以目前固态动力电池行业还只是车企和动力电池供应商之间的一场卡牌游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结论:固态动力电池的出路即将到来。固态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安全稳定,已被学术界和业界公认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主流路线。丰田、宝马、本田、日产、现代、大众等国际车企和BAIC、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纷纷挤进固态电池行业,提前开始了这场卡位竞赛。虽然在汽车厂商和动力电池供应商的时间表中,固态电池的落地还有3-6年,但车企和供应商的进入为这个行业带来了资金基础,固态电池技术的成熟有望加快。特别是,三条清晰的技术路线为当前行业中的公司提供了清晰的R&D路径选择。当三元锂电池已经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需求时,外部环境将促使固态电池行业迅速从发展向成熟过渡。考虑到玩家数量、资金基础以及电动车行业的需求,固态动力电池行业的出路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8

▲火花塞制造商NGK|NTK生产的固态电池样品。因此,NGK|NTK在2018年4月宣布将大力发展固态电池项目。该公司表示,他们过去在先进陶瓷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将为公司的固态电池研发提供技术基础。戴森进军固态电池的动机与博世和NGK不同。该公司不想成为固态电池供应商,而是希望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2015年,戴森以9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固态电池初创公司Sakti3,并于次年斥资14亿美元建立了固态电池工厂。当固态电池的研发步入正轨,戴森于2017年正式宣布进军电动汽车行业,致力于打造高端电动汽车品牌。随后两年,电动汽车浪潮席卷全球,但戴森并没有如预期推出一款电动汽车样品。时间来到2019年10月10日(北京时间10月11日)。当天凌晨,戴森正式宣布放弃电动汽车项目,声称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电动汽车的原型,但没有找到产品的目标用户。但从戴森公开信透露的信息来看,戴森无意放弃投入大量资源的固态电池项目,将继续推进固态电池的量产和落地。虽然跨界玩家不多,但从投资和布局来看,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其他领域的玩家也非常看好固态动力电池的前景。第六,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三条技术路线并行。尽管许多汽车制造商、Tier1和动力电池供应商已经涌入固态电池领域……te电池,卡牌游戏模式已经提前开启。但从第一部分对比的成本和技术成熟度来看,固态电池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距离真正量产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目前只有一辆奥迪PB18 e-tron确认搭载固态电池并开始量产,首批仅生产50辆。据了解,这款车型的价格会相当昂贵。这其中,恐怕很大一部分成本属于车内的固态电池。

9

▲奥迪PB18 e-tron据了解,奥迪纯电动超跑将搭载800V V的高压电架构,动力方面,奥迪PB18 e-tron将搭载三电机动力系统,配合Quattro的全时四驱系统。其输出功率可达500kW。如果是机械增压,这个功率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冲到570kW。其高达830N/m的综合扭矩使其0-100km/h加速时间缩短至2秒以内,达到了目前勒芒赛车的水平。据外媒报道,该车型的WLTP续航里程将可能超过500公里。显然,奥迪在固态电池上的投资是值得的。固态电池将拥有远超三元锂电池的充放电功率、循环寿命和轻量化电池系统,为电动超跑PB18 e-tron带来无可比拟的性能。1.技术难点:固体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界面阻抗高。那么,既然固体电池可以为电动汽车提供如此优异的性能,为什么没有尽快投入实践呢?如文章第一部分所述,虽然固体电解质材料在安全性和部分电化学性能上优于液体电解质,但由于其固体形式,也存在固有缺陷。众所周知,通常选择液体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因为离子在液体物质中更容易运动,更容易发生反应。固体电解质的第一个技术难点是锂离子的迁移效率,它直接影响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在10-7 ~ 10-2 s/cm之间,而目前三元锂电池使用的液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为10-2s/cm,大多数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低于液体电解质,影响了固体电池的实用性能。另一个问题在于固体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接触。液体电解质可以最大限度地与电极保持接触,但固体电解质很难与电极完美贴合。结果,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阻抗将上升,这也将影响固体电池的实际性能。2.三条技术路线:聚合物、无机氧化物、无机硫化物鉴于上述技术难点,近十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不断涌现出新的解决方案。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有三种:聚合物电解质、无机氧化物电解质和无机硫化物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材料:聚氧化乙烯、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偏氟乙烯等。研究公司: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Solid Power、Seeo、ionic materials、Bollore集团旗下的BatScap。使用该电解液的固态电池率先实现小规模量产,技术成熟,易于加工,电极界面阻抗可控。但其性能上限较低,高温下离子电导率高,室温下离子电导率极低。这些条件限制了聚合物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上限,最终能量密度很难超过300Wh/kg。法国公司Bollore率先将这种固态电池商业化。2011年12月,公司将搭载30kWh固态聚合物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动力系统的电动汽车推向共享汽车市场,总投资2900辆,服务站900个,充电桩近4500个。服务用户的总数已经超过了……hed万多,其中活跃用户7万左右,日使用次数1.8万左右。但由于早期技术限制,该项目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价值。电池的能量密度只有110Wh/kg,需要配备200W的发热元件来加热。停车时,加热器也需要处于工作状态,停车时必须连接充电器。电池功率密度低,需要为紧急启动、紧急加速等大功率放电场景配备双电层电容。这样一来,这种聚合物固态电池的实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b无机氧化物电解质:材料:膜式(LiPON)和非膜式(LLZO)。研究公司:Sakti3,Quantum Scape,muRata,TDK,NGK|NTK。与上述聚合物电解质相比,无机氧化物电解质在室温下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但界面阻抗也更高。好在填充缓冲层可以避免界面阻抗,所以这种固态电池具有实用价值,已经有部分产品投入市场。使用无机氧化物电解质的固态电池可分为薄膜固态电池和非薄膜固态电池。薄膜固态电池的优势是性能优异。在50C的工作环境下,经过450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95%的电池容量。但是,缺点是很难扩展容量。单块薄膜固态电池容量很小,不到mAh级别。对于动力电池要求的Ah级别,需要串联大量的薄膜电池。这种工艺会使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更加困难,成本飙升。相比之下,非薄膜固态电池的实用性能要高得多,其离子电导率略低于薄膜产品,但远高于聚合物体系,且可制成容量电池而非薄膜型,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是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关注的重点。上面提到的汇能科技和陶青能源都选择了这条路线。c .无机硫化物电解质:材料:Thio-LISICON、LiGPS、LiSnPS、lisipps。研究公司:丰田、松下、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三星SDI。这条路线是目前三条主流路线中开发难度最大,性能潜力最大的。开发难度大主要是因为电解液材料还处于研发初期,电池产品对环境非常敏感,也存在安全问题。其中的硫化物电解质对空气敏感,易氧化,遇水易产生H2S等有害气体,所以生产过程中需要隔绝水分和氧气。巨大的性能潜力是因为硫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可以与液体电解质相媲美;电化学窗口在5V以上,可以满足快充快放的需求。并可用于电动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所以这条路线上聚集的玩家几乎都是动力电池行业的顶尖玩家。据了解,丰田已经开发了Ah级动力电池,并做出了更大的电池样品。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也对硫化物固态电池进行了前瞻性布局,设计了工艺路线。综合来看,聚合物电解质、无机氧化物电解质、无机硫化物电解质的性能各有优劣,未来的落地日程也因技术成熟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从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规划的时间表来看,固态电池的落地节奏还是有迹可循的。据了解,这项技术最早将于明年开始小规模量产,前期将集中在高端机型上。真正的量产将大规模实现,2025年后在消费市场普及。所以目前固态动力电池行业还只是车企和动力电池供应商之间的一场卡牌游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结论:固态动力电池的出路即将到来。固态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安全稳定,已被学术界和业界公认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主流路线。丰田、宝马、本田、日产、现代、大众等国际车企和BAIC、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纷纷挤进固态电池行业,提前开始了这场卡位竞赛。虽然在汽车厂商和动力电池供应商的时间表中,固态电池的落地还有3-6年,但车企和供应商的进入为这个行业带来了资金基础,固态电池技术的成熟有望加快。特别是,三条清晰的技术路线为当前行业中的公司提供了清晰的R&D路径选择。当三元锂电池已经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需求时,外部环境将促使固态电池行业迅速从发展向成熟过渡。考虑到玩家数量、资金基础以及电动车行业的需求,固态动力电池行业的出路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标签:丰田比亚迪日产大众本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上半年动力电池装机量46.3GWh 特斯拉独占四分之一遥遥领先

据外媒cleantechnica报道,近日,市场研究公司AdamasIntelligence发布了最新的电动车市场调查报告。

1900/1/1 0:00:00
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值得投资吗?复星集团:值得投资!

“从商业本质和商业模式上看,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是值得投资的。

1900/1/1 0:00:00
一汽集团与中兴就5G自动驾驶达成合作

近日,一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已与中兴通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5G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制造、智慧园区、法务和规定等业务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1900/1/1 0:00:00
飞行汽车即将成真,堵车?不存在的

飞行汽车被汽车产业界视为继电动车和自动驾驶之后未来的另一个热门新兴产业。保时捷和波音前几天宣布将共同开发概念电动飞行器,在城市中运送乘客。

1900/1/1 0:00:00
国家统计局:中国汽车消费还有增长空间和潜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10月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

1900/1/1 0:00:00
雷诺临时CEO:须调整戈恩时代的战略,过于激进

据欧洲汽车新闻报道,雷诺集团临时首席执行官德尔博斯ClotildeDelbos在掌舵一周后,即对集团战略路线提出了质疑。按照原定计划,该战略路线要实施到2022年。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