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这车只出水,排出的水可以直接喝。”近日,广汽集团(10.670,-0.19,-1.75%)(601238)在其2020科技日现场展示了首款氢燃料电池乘用车——Aion LX燃料电池,并强调了其零排放的特点。无独有偶,不久前,长城汽车(13.960,-0.13,-0.92%)(601633)在其科技品牌发布会上发布了一款名为“柠檬”的模块化平台。据悉,该平台匹配第二代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后,车辆续驶里程可达1100公里。
与此同时,两家上市汽车公司加速布局氢燃料乘用车,重燃市场热情。7月29日,广汽集团股票涨停,收于10.22元/股。同时,广汽集团助推汽车股整体上涨,a股汽车板块当日上涨1.85%。
此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的推广主要集中在商用车上。虽然有企业在乘用车领域试水,但未能打开局面。如今广汽集团和长城汽车对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加码,能否引发这一领域的格局变化?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商业化需要过几道坎?
车企加速布局
日前,主营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的易华通(688339)发布招股书,宣布即将在科技创新板上市。方正证券(9.150,0.36,4.10%)表示,易华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张,主要是因为其享受到了燃料电池行业的红利。
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里,氢能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了一轮快速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已经成为资本争夺的投资热点。2019年,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0年,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加速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布局。7月15日,SAIC (18.400,0.02,0.11%)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上海市对氢能发展规划的要求,共建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区。其中,SAIC将主要负责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量产规划。
7月20日,长城汽车在科技品牌发布会上发布了智能模块化平台“柠檬”。据悉,该平台可适应氢燃料电池动力方案,匹配第二代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后,打造的车型可实现1100公里的续航里程。
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建议,政府应引导和加大对氢燃料电池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和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氢能示范和应用,促进氢能产业集群的形成。提案透露出长城汽车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长期布局,随时准备发力。
在长城全新科技品牌的热度尚未消散的同时,广汽集团的科技日也迎来了一系列重磅消息。无独有偶,在本次大会上,广汽集团也聚焦“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带来了首款氢燃料电池乘用车Aion LX燃料电池。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透露,公司首批氢能源汽车计划今年开始示范运营。
在国内车企发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同时,跨国车企也在加速布局。据报道,宝马集团将开始小规模生产I氢……EXT氢燃料电池汽车在2022年。据悉,该车的电池系统由宝马集团研发,单体燃料电池来自丰田。
记者注意到,近期车企围绕燃料电池车的布局集中在乘用车领域。在此之前,国内大部分车企在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时,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即使在全球范围内,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也主要以现代的NEXO和丰田的Mirai未来组合为代表,其他车型很少。
万联证券分析师黄侃认为,从车企不断推出燃料电池新车型,到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相关规划,可以判断现阶段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产业已经从单纯的上游加氢站建设向产业链下游即乘用车和重卡拓展。
政策点燃投资热情
4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燃料电池汽车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地区。”
大约一周后,财政部下发了《征求意见函(征求意见稿)》。通知要求,示范期间,示范省市要推广1000辆以上符合相关技术指标的燃料电池汽车,平均每辆自行车累计氢耗里程超过3万公里。据悉,此次咨询的省市包括北京、山西、上海、江苏、河南、湖北、广东、四川。
业内人士判断,此次通知的发布可称为“十城千车”计划的燃料电池版,将加速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进程。记者注意到,在顶层设计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也在加紧出台氢能产业扶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氢燃料电池产业相关政策。其中山东的政策数量较多,上海、浙江、河南等地区也在2020年上半年出台了多项产业扶持政策。
川财证券判断,氢能被各国视为重要的清洁能源,不仅因为它可以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还因为它将在低碳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目前已发布产业扶持政策的地区来看,氢能产业正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延伸。
随着政策利好频出,湖北襄阳、安徽六安等地已率先将燃料电池公交车投入使用。今年6月,一直深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丰田,与中国一汽、东风公司、广汽、BAIC、易华通等五家公司共同成立了“联合燃料电池系统R&D(北京)有限公司”,以加速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在中国的研发、落地和普及。
“创新热度不断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逐渐进入市场导入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金华判断,政策利好加速了行业商业化进程。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为2833辆和2737辆,同比分别增长85.5%和79.2%。据中汽协预测,2020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万辆,2025年达到10万辆,2030年达到100万辆,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但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6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为390辆和403辆,同比分别下降66.5%和63.4%,不及市场预期。同时,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主要是商用车,f……乘用车的ld比较慢。正因如此,广汽和长城汽车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上的布局变得格外引人关注。业内人士判断,以目前的基础设施和成本来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推广仍存在瓶颈。
“由商转商”并不容易
“经过多次实践,锂离子电池系统更适合替代汽油机,氢燃料电池系统更适合替代柴油机。这也是目前技术研究集中在燃料电池商用车上的原因。”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高多次公开发表对氢燃料推广路线的判断。
事实上,由于氢能供应链长、基础设施初期利用率低、成本高,过去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业内普遍认为,纯电动汽车更适用于城市、短途、乘用车等领域,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更适用于长途、大型和商用车辆,两者将相辅相成,共同满足人们的出行和交通需求。
然而,近期多家车企的布局似乎打破了这一局面。氢燃料电池汽车有望从商用车渗透到乘用车吗?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持谨慎态度。在他看来,短期内车企做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只是为了战略布局,不会是主要发展方向。
“中国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历史悠久。它从上个世纪开始,在乘用车领域做了很多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崔东树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虽然目前对氢燃料电池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但基础设施尚未完善,车企在这方面的布局更多的是探索性研究和技术储备。短期来看,单个公司的布局并不意味着氢燃料电池汽车会大规模渗透到乘用车领域。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投产52座加氢站;2020年上半年,中国建成11座加氢站。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到2020年中国加氢站数量将达到100座。从目前国内加氢站建设的情况来看,之前的规划目标尚未实现。基础设施的不景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加速发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广汽、长城等汽车企业布局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可能与地方扶持政策有关。产品落地后直接面向消费者进入C端市场还为时过早。
记者注意到,近期,广州(5.930,-0.02,-0.34%)氢能发展明显提速,《广州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出台。根据规划,到2022年,广州将完成氢能产业链重点企业布局,预计产值超过200亿元。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初步建立,预计产值6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建成100座以上加氢站,构建氢能产业体系,预计产值2000亿元以上。
上述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广汽集团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加速布局,与地方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步伐有关。同时,他也指出,目前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程度较低,我国氢燃料电池基础研究、核心材料、关键部件和制造工艺仍有提升空间。产品的成熟度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水平。目前行业需要更加重视这些“卡脖子”的环节,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期。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这车只出水,排出的水可以直接喝。”近日,广汽集团(10.670,-0.19,-1.75%)(601238)在其2020科技日现场展示了首款氢燃料电池乘用车——Aion LX燃料电池,并强调了其零排放的特点。无独有偶,不久前,长城汽车(13.960,-0.13,-0.92%)(601633)在其科技品牌发布会上发布了一款名为“柠檬”的模块化平台。据悉,该平台匹配第二代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后,车辆续驶里程可达1100公里。
与此同时,两家上市汽车公司加速布局氢燃料乘用车,重燃市场热情。7月29日,广汽集团股票涨停,收于10.22元/股。同时,广汽集团助推汽车股整体上涨,a股汽车板块当日上涨1.85%。
此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的推广主要集中在商用车上。虽然有企业在乘用车领域试水,但未能打开局面。如今广汽集团和长城汽车对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加码,能否引发这一领域的格局变化?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商业化需要过几道坎?
车企加速布局
日前,主营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的易华通(688339)发布招股书,宣布即将在科技创新板上市。方正证券(9.150,0.36,4.10%)表示,易华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张,主要是因为其享受到了燃料电池行业的红利。
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里,氢能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了一轮快速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已经成为资本争夺的投资热点。2019年,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0年,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加速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布局。7月15日,SAIC (18.400,0.02,0.11%)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上海市对氢能发展规划的要求,共建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区。其中,SAIC将主要负责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量产规划。
7月20日,长城汽车在科技品牌发布会上发布了智能模块化平台“柠檬”。据悉,该平台可适应氢燃料电池动力方案,匹配第二代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后,打造的车型可实现1100公里的续航里程。
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建议,政府应引导和加大对氢燃料电池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和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氢能示范和应用,促进氢能产业集群的形成。公关……osal透露,长城汽车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早有布局,随时准备发力。
在长城全新科技品牌的热度尚未消散的同时,广汽集团的科技日也迎来了一系列重磅消息。无独有偶,在本次大会上,广汽集团也聚焦“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带来了首款氢燃料电池乘用车Aion LX燃料电池。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透露,公司首批氢能源汽车计划今年开始示范运营。
在国内车企发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同时,跨国车企也在加速布局。据报道,宝马集团将于2022年开始小规模生产i Hydrogen NEXT氢燃料电池汽车。据悉,该车的电池系统由宝马集团研发,单体燃料电池来自丰田。
记者注意到,近期车企围绕燃料电池车的布局集中在乘用车领域。在此之前,国内大部分车企在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时,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即使在全球范围内,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也主要以现代的NEXO和丰田的Mirai未来组合为代表,其他车型很少。
万联证券分析师黄侃认为,从车企不断推出燃料电池新车型,到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相关规划,可以判断现阶段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产业已经从单纯的上游加氢站建设向产业链下游即乘用车和重卡拓展。
政策点燃投资热情
4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燃料电池汽车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地区。”
大约一周后,财政部下发了《征求意见函(征求意见稿)》。通知要求,示范期间,示范省市要推广1000辆以上符合相关技术指标的燃料电池汽车,平均每辆自行车累计氢耗里程超过3万公里。据悉,此次咨询的省市包括北京、山西、上海、江苏、河南、湖北、广东、四川。
业内人士判断,此次通知的发布可称为“十城千车”计划的燃料电池版,将加速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进程。记者注意到,在顶层设计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也在加紧出台氢能产业扶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氢燃料电池产业相关政策。其中山东的政策数量较多,上海、浙江、河南等地区也在2020年上半年出台了多项产业扶持政策。
川财证券判断,氢能被各国视为重要的清洁能源,不仅因为它可以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还因为它将在低碳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目前已发布产业扶持政策的地区来看,氢能产业正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延伸。
随着政策利好频出,湖北襄阳、安徽六安等地已率先将燃料电池公交车投入使用。今年6月,一直深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丰田,与中国一汽、东风公司、广汽、BAIC、易华通等五家公司共同成立了“联合燃料电池系统R&D(北京)有限公司”,以加速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在中国的研发、落地和普及。
“创新热度不断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逐渐进入市场导入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金华认为……合法经营加速了该行业的商业化。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为2833辆和2737辆,同比分别增长85.5%和79.2%。据中汽协预测,2020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万辆,2025年达到10万辆,2030年达到100万辆,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但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6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为390辆和403辆,同比分别下降66.5%和63.4%,不及市场预期。同时,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商用车为主,在乘用车领域进展相对缓慢。正因如此,广汽和长城汽车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上的布局变得格外引人关注。业内人士判断,以目前的基础设施和成本来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推广仍存在瓶颈。
“由商转商”并不容易
“经过多次实践,锂离子电池系统更适合替代汽油机,氢燃料电池系统更适合替代柴油机。这也是目前技术研究集中在燃料电池商用车上的原因。”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高多次公开发表对氢燃料推广路线的判断。
事实上,由于氢能供应链长、基础设施初期利用率低、成本高,过去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业内普遍认为,纯电动汽车更适用于城市、短途、乘用车等领域,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更适用于长途、大型和商用车辆,两者将相辅相成,共同满足人们的出行和交通需求。
然而,近期多家车企的布局似乎打破了这一局面。氢燃料电池汽车有望从商用车渗透到乘用车吗?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持谨慎态度。在他看来,短期内车企做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只是为了战略布局,不会是主要发展方向。
“中国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历史悠久。它从上个世纪开始,在乘用车领域做了很多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崔东树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虽然目前对氢燃料电池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但基础设施尚未完善,车企在这方面的布局更多的是探索性研究和技术储备。短期来看,单个公司的布局并不意味着氢燃料电池汽车会大规模渗透到乘用车领域。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投产52座加氢站;2020年上半年,中国建成11座加氢站。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到2020年中国加氢站数量将达到100座。从目前国内加氢站建设的情况来看,之前的规划目标尚未实现。基础设施的不景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加速发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广汽、长城等汽车企业布局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可能与地方扶持政策有关。产品落地后直接面向消费者进入C端市场还为时过早。
记者注意到,近期,广州(5.930,-0.02,-0.34%)氢能发展明显提速,《广州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出台。根据规划,到2022年,广州将完成氢能产业链重点企业布局,预计产值超过200亿元。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初步建立,预计产值6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建成100座以上加氢站,构建氢能产业体系,预计产值2000亿元以上。
上述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广汽集团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加速布局,与地方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步伐有关。同时,他也指出,目前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程度较低,我国氢燃料电池基础研究、核心材料、关键部件和制造工艺仍有提升空间。产品的成熟度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水平。目前行业需要更加重视这些“卡脖子”的环节,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期。
在国内车企这一波人事变动还在推进中时,海外车企集团的高层变动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各不相同,但都逃不开应对疫情冲击以及企业转型需求。
1900/1/1 0:00:00势不可挡的起亚让其他车企更显悲凉。正如一个月前所猜想的那般,随着7月1日全国的进一步解封,印度汽车市场的销量继续得到提升。
1900/1/1 0:00:00图片来源:企业供图“这款车的排放物只有水,且排放出来的水可直接饮用。
1900/1/1 0:00:00几何A目前终端优惠3
1900/1/1 0:00:007月销量回暖速度不及预期,与全美各地疫情反弹直接相关。2020年伊始,美国汽车制造商比分析师要乐观,期待收获一个差强人意的2020。
1900/1/1 0:00:00日前,全球汽车座椅供应商李尔联手热管理技术开发商Gentherm发布了全新的智能座椅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目前已经达到可以投放市场的状态。它相比于传统的座椅加热通风等功能将更加智能化。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