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底盘科技宣布获得数千万元Pre-A融资。本轮融资由云起资本领投,BAIC投资、张江科投和中南创投基金跟投。
据了解,底盘科技上一轮天使轮融资是在2019年9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大通科技获得了行业上下游投资人和国内知名VC机构的青睐。是什么吸引了投资者?
借此机会,新智家与底盘科技联合创始人、进行了深入对话,了解其公司现状、竞争优势及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追科技联合创始人于
谁在追逐技术?
初衷是什么?终点是什么?
追科技于2019年6月在上海成立。公司通过研发L2-L4低速自动驾驶技术,为汽车制造商、上下游合作伙伴、生态合作伙伴提供软件、硬件和系统技术及解决方案。
在谈到成立追科技的初衷时,余表示:“正如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提到的——做人,做生意,一定要做对的事。我们成立追科技的初衷是真正为这个社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基于我们的教育背景和过去的经验,我们发现我们可以在自动驾驶领域进行科技创新,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让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和舒适。”
对于机箱科技未来会选择上市还是收购,于表示:“无论是上市还是收购,都只是我们企业发展的一个中间过程。我希望机箱技术的尽头就像公司的莫比乌斯环标志一样,没有尽头。我们希望建立的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一个真正能为这个社会做贡献的企业。”
公司logo Mobius ring代表永恒,英文名称SPACE代表汽车智能化的五个方向。
公司愿景:
打造低速自动驾驶停车生态“样板间”
如果马斯克没有创建特斯拉,而是创建了一家电池管理和供应公司,他就不会带来今天整个汽车行业的新浪潮。如果乔布斯没有创立苹果,而是成立了一家手机操作系统供应公司,他就不会给手机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同样,追科技的愿景是打造一个集停车场、地图、自动驾驶汽车于一体的低速自动驾驶生态,向人们展示不同的出行方式,从而颠覆传统的出行方式。
追逐技术应该给消费者带来一个集合-
安全(安保)
停车管理平台(平台)
自主车辆(自主)
货场连通性
无线充电(电气化)
是一种全新的停车生态和体验,这也是追科技英文名字空间的由来。
“相比于聚焦竞争对手,我们更关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余表示:“即不遗余力地彻底解决低速自动驾驶落地这一最核心、最困难的问题,打造真正能改变和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自动驾驶停车理想生态“样板间”。这是我们追求技术的愿景。”
打造低速自动驾驶“样板间”
市场难点:
停车难是真正消费者入手的痛点。
近年来,自动驾驶备受追捧,但现在大家谈论的痛点往往是行业从业者的痛点——高速的自动驾驶车队或者无人驾驶出租车,以及这些应用场景在技术和法规上无法落地的痛点和难点。很少有人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他们渴望自动驾驶帮助解决问题。这是什么?
对技术的追求更关注的是,“技术和产品能给最终消费者带来的价值。消费者在追客户,他们的痛点才是真正的市场痛点。”
无论是权威机构研究,还是基于追动力自己对行业的判断,都说明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不是在高速上解放手脚,让车dr……e本身,也不是为了晚上喝酒打了一辆无人驾驶的出租车,而是为了彻底解决帮他解决停车的问题。因此,追科技专注于低速自动驾驶,彻底解决城市停车问题,让消费者体会到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便利和美好生活。
技术路径:聚焦三个技术方向
追科技清楚地看到影响低速自动驾驶落地的三块硬骨头:
第一块硬骨头,对自行车环境的高精度感知,适用性95%以上的产品性能。
第二块硬骨头是高效便捷、能快速覆盖大量停车场的低速自动驾驶地图获取技术。
第三块硬骨头向行业展示了低速自动驾驶生态的极致状态,以“车-场-人”打造未来停车场景“样板间”。通过这一把火,整个行业都会改变。
自公司成立以来,追科技一直在这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和创新,也取得了创新突破。在自行车智能方面,追逐技术利用视觉和超声波雷达的融合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360度环境感知、智能避障、狭窄通道交通、立体停车库和轮柱。
在地图方面,追势的技术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1万平方米、约300个车位的停车场地图,大大提高了停车场地图的采集和绘制效率。
此外,底盘科技正在与某国际车厂合作开发停车场协调解决方案,共同探索商用自动驾驶系统整体方案。本轮融资的加持,可以进一步帮助追车科技探索低速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化。
应对行业变化的创新商业模式
“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带来了汽车行业上下游供应关系的变化。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已经从传统的硬件驱动的产品供应合作转变为软件和功能驱动的深度R&D合作和数据共享。
面对行业和技术的变革,机箱科技定义了自己的创新商业模式,以更灵活的方式为变革过程中的客户和行业提供价值。
底盘科技作为商业模式之一,按照“软件定义汽车”、软硬件完全解耦的新模式要求,为客户提供低速自动驾驶的核心IP和软件模块。
同时,机箱技术拥有一套完整的客户支持开发流程和工具,使得机箱软件和功能模块能够跨平台端到端移植和嵌入,不断迭代升级,开发成熟度和完整性可追溯。
第二种商业模式,根据客户对数据合作共享的需求和自研IP,底盘技术为客户提供可共享的感知和地图数据库,进行深度合作,构建低速自动驾驶生态圈。追车科技利用自身在自动驾驶领域多年积累和领先的技术,定义行业数据标准接口和规范,让不同企业实现数据协同和共享。
第三种商业模式是,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下,不同的客户在组织变革和业务调整上有不同的节奏。对于仍然需要供应商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客户,机箱技术可以提供传统Tire1的软硬件一体化的完整系统。追科技利用其丰富的硬件研发和量产经验,为客户提供汽车级的高性价比系统。
业务进展:攀登高峰,沿途捡金蛋。
追科技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其技术和业务已经得到了业内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成立5个月后,拿下知名新势力打造的预组装量产全自动集成APA项目,并于2020年7月成功交付;同时,我们还从国内外汽车厂客户那里获得了多个L2-L4前期项目。
在2020年9月底的北京车展上,基于地平线征途3由底盘科技打造的集成APA和自主泊车服务系统的AVP原型车也在车展上亮相。两家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双方合作的产品将于2021年量产。
从长远来看,底盘技术的商业战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在碗里”。2023年前,我们将结合公司成熟的、量产的APA技术和产品,抢占并扩大客户升级和改善配置所需的APA市场。
从碗开始:以自动泊车切入,快速占领市场份额。
第二步是“入锅”。到2025年,针对客户期待但仍需不断探索的封闭半封闭场景下的AVP市场,通过为客户解决核心技术和联合开发,逐步实现L4级AVP在封闭场景下的商业化运营。
第三步是“实地”。2030年后,通过打造“车-场-人”一体化的未来低速自动驾驶生态,人们的生活将被彻底改变。
田甜:保持AVP技术领先。
核心竞争优势:团队+实力+洞察力
追科技的创作团队包括CEO马光林、CTO蒋如意、于和田俊,四人合作超过10年,共同经历了三家公司。先是在有汽车界黄埔军校之称的德尔福工作多年,后加入以狼性著称的民营上市公司深圳欧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t,用三年半的时间拿下了国内前置乘用车泊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去年6月,该团队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德尔福的经验造就了团队严谨、科学、系统地做研发的能力;深圳奥影科技有限公司的经验让团队的创意R&D人员增加了狼性的思维和能力,商业思维和产品落地。
经过多年的合作,四位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目前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分工,优势互补,相互信任和认同,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文化和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追科技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另一方面,在十几年的乘用车一级供应商生涯中,在与数十家车厂合作,成功量产数百款车型,交付数百万套产品的过程中,追车团队积累了深厚的产品化和商言商的经验。对于整个行业的上下游来说,整个产品周期中的每一个软硬件细节都如数家珍。
更重要的是,团队对技术和业务未来发展的洞察力和创新思维是业务成功的关键。
早在2015年,追潮流就明确定位低速自动驾驶领域,而不是追逐所谓的高速自动驾驶,看到了低速自动驾驶这个细分市场的价值和未来潜力。
2017年,追逃团队首次提出了AVP的概念视频,并与国内某车厂一起,首次验证并打通了基于视觉的AVP系统落地的可行性。
目前,追科技已经明确分析了AVP登陆的关键步骤和技术瓶颈,并借助一年的研究,在感知和地图方面突破了影响AVP登陆的瓶颈技术。官方称,由于步步谨慎和敏锐的思维,追科技在低速自动驾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融资后的下一阶段规划
对于此轮融资的目的,余表示:“我有幸和先生交流过一次,他提到了组织效率。我很赞同他的观点,一个企业和一个组织重要的不是规模,而是组织效率。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首先要避免的是盲目扩张。在继续提高组织效率的同时,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投资:1 .提高技术壁垒,继续保持在AVP、HZP和亚太地区的技术领先地位。2.继续在地图、智能停车场等方面投入核心技术研发,为打造低速自动驾驶生态做准备。3.将停车系统产业化,实现量产。”
结局
自动驾驶的浪潮正处于Gartner曲线从谷底上升的过程中。低速自动驾驶场景已经成为公认的痛点最大、落地最快的场景,而追击科技无疑是该领域基础扎实、目标明确、新产品和案例不断应用的典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追科技会给行业带来更多的惊喜。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版权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详见转载说明。2020年10月,底盘科技宣布获得数千万元Pre-A融资。本轮融资由云起资本领投,BAIC投资、张江科投和中南创投基金跟投。
据了解,底盘科技上一轮天使轮融资是在2019年9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大通科技获得了行业上下游投资人和国内知名VC机构的青睐。是什么吸引了投资者?
借此机会,新智家与底盘科技联合创始人、进行了深入对话,了解其公司现状、竞争优势及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追科技联合创始人于
谁在追逐技术?
初衷是什么?终点是什么?
追科技于2019年6月在上海成立。公司通过研发L2-L4低速自动驾驶技术,为汽车制造商、上下游合作伙伴、生态合作伙伴提供软件、硬件和系统技术及解决方案。
什么时候……谈及成立追科技的初衷,余表示:“正如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提到的——做人,做生意,一定要做对的事。我们成立追科技的初衷是真正为这个社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基于我们的教育背景和过去的经验,我们发现我们可以在自动驾驶领域进行科技创新,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让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和舒适。”
对于机箱科技未来会选择上市还是收购,于表示:“无论是上市还是收购,都只是我们企业发展的一个中间过程。我希望机箱技术的尽头就像公司的莫比乌斯环标志一样,没有尽头。我们希望建立的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一个真正能为这个社会做贡献的企业。”
公司logo Mobius ring代表永恒,英文名称SPACE代表汽车智能化的五个方向。
公司愿景:
打造低速自动驾驶停车生态“样板间”
如果马斯克没有创建特斯拉,而是创建了一家电池管理和供应公司,他就不会带来今天整个汽车行业的新浪潮。如果乔布斯没有创立苹果,而是成立了一家手机操作系统供应公司,他就不会给手机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同样,追科技的愿景是打造一个集停车场、地图、自动驾驶汽车于一体的低速自动驾驶生态,向人们展示不同的出行方式,从而颠覆传统的出行方式。
追逐技术应该给消费者带来一个集合-
安全(安保)
停车管理平台(平台)
自主车辆(自主)
货场连通性
无线充电(电气化)
是一种全新的停车生态和体验,这也是追科技英文名字空间的由来。
“相比关注竞争对手,我们更关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余表示:“即不遗余力地彻底解决低速自动驾驶落地这一最核心、最困难的问题,打造真正能改变和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自动驾驶停车理想生态“样板间”。这是我们追求技术的愿景。”
打造低速自动驾驶“样板间”
市场难点:
停车难是真正消费者入手的痛点。
近年来,自动驾驶备受追捧,但现在大家谈论的痛点往往是行业从业者的痛点——高速的自动驾驶车队或者无人驾驶出租车,以及这些应用场景在技术和法规上无法落地的痛点和难点。很少有人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他们渴望自动驾驶帮助解决问题。这是什么?
对技术的追求更关注的是,“技术和产品能给最终消费者带来的价值。消费者在追客户,他们的痛点才是真正的市场痛点。”
无论是权威机构研究,还是基于追动力自己对行业的判断,都说明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不是在高速上解放手脚,让车自己开,也不是晚上喝酒打了无人驾驶出租车,而是彻底解决帮他解决停车问题。因此,追科技专注于低速自动驾驶,彻底解决城市停车问题,让消费者体会到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便利和美好生活。
技术路径:聚焦三个技术方向
追科技清楚地看到影响低速自动驾驶落地的三块硬骨头:
第一块硬骨头,对自行车环境的高精度感知,适用性95%以上的产品性能。
第二块硬骨头是高效便捷、能快速覆盖大量停车场的低速自动驾驶地图获取技术。
第三块硬骨头向行业展示了低速自动驾驶生态的极致状态,以“车-场-人”打造未来停车场景“样板间”。通过这一把火,整个行业都会改变。
自公司成立以来,追科技一直在这三个方向研究创新,也取得了创新突破……。在自行车智能方面,追逐技术利用视觉和超声波雷达的融合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360度环境感知、智能避障、狭窄通道交通、立体停车库和轮柱。
在地图方面,追势的技术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1万平方米、约300个车位的停车场地图,大大提高了停车场地图的采集和绘制效率。
此外,底盘科技正在与某国际车厂合作开发停车场协调解决方案,共同探索商用自动驾驶系统整体方案。本轮融资的加持,可以进一步帮助追车科技探索低速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化。
应对行业变化的创新商业模式
“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带来了汽车行业上下游供应关系的变化。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已经从传统的硬件驱动的产品供应合作转变为软件和功能驱动的深度R&D合作和数据共享。
面对行业和技术的变革,机箱科技定义了自己的创新商业模式,以更灵活的方式为变革过程中的客户和行业提供价值。
底盘科技作为商业模式之一,按照“软件定义汽车”、软硬件完全解耦的新模式要求,为客户提供低速自动驾驶的核心IP和软件模块。
同时,机箱技术拥有一套完整的客户支持开发流程和工具,使得机箱软件和功能模块能够跨平台端到端移植和嵌入,不断迭代升级,开发成熟度和完整性可追溯。
第二种商业模式,根据客户对数据合作共享的需求和自研IP,底盘技术为客户提供可共享的感知和地图数据库,进行深度合作,构建低速自动驾驶生态圈。追车科技利用自身在自动驾驶领域多年积累和领先的技术,定义行业数据标准接口和规范,让不同企业实现数据协同和共享。
第三种商业模式是,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下,不同的客户在组织变革和业务调整上有不同的节奏。对于仍然需要供应商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客户,机箱技术可以提供传统Tire1的软硬件一体化的完整系统。追科技利用其丰富的硬件研发和量产经验,为客户提供汽车级的高性价比系统。
业务进展:攀登高峰,沿途捡金蛋。
追科技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其技术和业务已经得到了业内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成立5个月后,拿下知名新势力打造的预组装量产全自动集成APA项目,并于2020年7月成功交付;同时,我们还从国内外汽车厂客户那里获得了多个L2-L4前期项目。
在2020年9月底的北京车展上,基于地平线征途3由底盘科技打造的集成APA和自主泊车服务系统的AVP原型车也在车展上亮相。两家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双方合作的产品将于2021年量产。
从长远来看,底盘技术的商业战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在碗里”。2023年前,我们将结合公司成熟的、量产的APA技术和产品,抢占并扩大客户升级和改善配置所需的APA市场。
从碗开始:以自动泊车切入,快速占领市场份额。
第二步是“入锅”。到2025年,针对客户期待但仍需不断探索的封闭半封闭场景下的AVP市场,通过为客户解决核心技术和联合开发,逐步实现L4级AVP在封闭场景下的商业化运营。
第三步是“实地”。2030年后,通过打造“车-场-人”一体化的未来低速自动驾驶生态,人们的生活将被彻底改变。
田甜:保持AVP技术领先。
核心竞争优势:团队+实力+洞察力
追科技的创作团队包括CEO马光林、CTO蒋如意、于和田俊,四人合作超过10年,共同经历了三家公司。先是在有汽车界黄埔军校之称的德尔福工作多年,后加入以狼性著称的民营上市公司深圳欧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t,用三年半的时间拿下了国内前置乘用车泊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去年6月,该团队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德尔福的经验造就了团队严谨、科学、系统地做研发的能力;深圳奥影科技有限公司的经验让团队的创意R&D人员增加了狼性的思维和能力,商业思维和产品落地。
经过多年的合作,四位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目前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分工,优势互补,相互信任和认同,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文化和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追科技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另一方面,在十几年的乘用车一级供应商生涯中,在与数十家车厂合作,成功量产数百款车型,交付数百万套产品的过程中,追车团队积累了深厚的产品化和商言商的经验。对于整个行业的上下游来说,整个产品周期中的每一个软硬件细节都如数家珍。
更重要的是,团队对技术和业务未来发展的洞察力和创新思维是业务成功的关键。
早在2015年,追潮流就明确定位低速自动驾驶领域,而不是追逐所谓的高速自动驾驶,看到了低速自动驾驶这个细分市场的价值和未来潜力。
2017年,追逃团队首次提出了AVP的概念视频,并与国内某车厂一起,首次验证并打通了基于视觉的AVP系统落地的可行性。
目前,追科技已经明确分析了AVP登陆的关键步骤和技术瓶颈,并借助一年的研究,在感知和地图方面突破了影响AVP登陆的瓶颈技术。官方称,由于步步谨慎和敏锐的思维,追科技在低速自动驾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融资后的下一阶段规划
对于此轮融资的目的,余表示:“我有幸和先生交流过一次,他提到了组织效率。我很赞同他的观点,一个企业和一个组织重要的不是规模,而是组织效率。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首先要避免的是盲目扩张。在继续提高组织效率的同时,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投资:1 .提高技术壁垒,继续保持在AVP、HZP和亚太地区的技术领先地位。2.继续在地图、智能停车场等方面投入核心技术研发,为打造低速自动驾驶生态做准备。3.将停车系统产业化,实现量产。”
结局
自动驾驶的浪潮正处于Gartner曲线从谷底上升的过程中。低速自动驾驶场景已经成为公认的痛点最大、落地最快的场景,而追击科技无疑是该领域基础扎实、目标明确、新产品和案例不断应用的典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追科技会给行业带来更多的惊喜。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版权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DS品牌在华管理团队进行调整。11月5日,PSA集团任命李昕阳为旗下法系豪华品牌DS品牌的中国区新任总经理,以接替即将在PSA集团内部担任新职务的孟诺。
1900/1/1 0:00:00ID4系列的正式亮相,为大众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全新战略按下加速键。“我们希望ID4能够成为一款全球化车型”,冯思翰表示,“未来,ID4将分别在欧洲、中国、美国等市场陆续推出。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宝马集团似乎已经决定改变此前颇为保守的电气化战略,将研发纯电动平台。据悉,该平台将于2025年问世,并在位于匈牙利的新工厂中正式投入使用。
1900/1/1 0:00:00最近几个月,无人驾驶赛道忽然又变得热闹了起来。
1900/1/1 0:00:00图片来源:一汽大众官方作者苏鹏编辑周游11月7日,一汽大众全新数字高尔夫正式迎来上市,新车提供200TSI、280TSI两种动力选择,共4款车型,售价区间12
1900/1/1 0:00:00国家能源局2020年第5号公告文件显示,共有5项换电行业标准于2020年10月23日获批发布,并将于2021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批次标准从立项至发布,整个历程超2年,累计征集上百条意见。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