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CIBF丨河南克能柯克:软包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之一瞥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2021年3月19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动力工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电池中国网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大会(CIBF·深圳)在深圳举行。大会期间,河南科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柯克发表了题为《软包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一瞥》的主题报告。

BYD, Toyota, Discovery, Nissan, Hyundai

以下为演讲实录:

首先感谢张老师给我这样一个与专家领导交流汇报的机会。在正式汇报之前,我想对个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1991年在哈工大开始学电池,到现在研究电池已经30年了。这30年中有10年是在日本,7年是在魏超集团,一个小的权力领袖。去年,在魏超战略的支持下,我开始成立科能新能源,生产软包装动力电池。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种化学电源,包括10年做燃料电池,早年把手电筒用的锌锰电池做成充电电池。我在北大做博士后,第一次跟齐鲁教授研究工业化锂电池。之后在日本待了10年,接触了燃料电池,包括在丰田做了几年氢氧燃料电池。

之所以报道这样的背景,是因为我们在思考,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是什么?现在制造的锂电池是什么状态?这和今天的话题有关系。去年锂电池全面爆发。这两天很多专家都在说这个万亿的行业。从去年资本市场对当代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和比亚迪的反馈来看,似乎已经“实现”了万亿美元的产业,两家合并市值1.4万亿,非常不错。一个话题是这种势头会持续多久?锂电池能用多久?两年前从这个行业走出来的诺奖得主吉野先生说,未来10年锂电池将占主导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技术路线占主导地位?现在众说纷纭。有人说5年后固态电池会普及,有人说10年基本没希望,有人说燃料电池很快会普及。这方面我个人觉得很难判断,但是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比如材料体系,形状规格,大的,小的,方的,圆的,软的,硬的,总体来说是此起彼伏,比如圆柱形电池在5-。后来方形电池占了很大比重,但今天我们的专场讲的是软袋,这可能也是一个新的趋势。最有意思的,像磷酸亚铁锂,刚才专家说的材料体系,现在面临一个问题。没有行业内的规模和采购基础,材料拿不到,价格翻了很多。两年前说磷酸亚铁锂已经快被三元打败了,产能过剩,现在一夜之间变得供不应求,所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现实的考虑,也是真实的行业情况。最近,刀片电池在业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回到今天的话题——柔性电池。早些年,人们对胀气、边缘腐烂、漏液等等感到非常焦虑。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特别是经过了12年的市场检验。日产制造的纯电动乘用车leaf于2009年首次工业化生产。前几年看到这款乘用车销量第一。现在不太关注情况了。至少在行业内,从2009年到现在的12年,有持续的、更多的改进。昨天听王福能先生说,欧洲20款中有15款是软袋需求,可见软袋的势头确实得到了业界的认可。除了能量密度,在我们对软包装的期待中,还有安全问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可以结合吗?期望值很高。这两天,人们都在关注现代回忆的问题……车辆,这说明软包能源系统对于做电池的人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仍然很难把握好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之间的平衡,因为这中间有一个核心的成本问题。

做锂电池的人如坐针毡。有什么困难?正是频发的安全事故,可能让很多企业夜不能寐。从统计数据来看,我记得不是很准确。约有一半的事故是处于静态,大部分与电池内短路有关,这是充电过程中锂枝晶的形成。还有制造过程中毛刺和金属粉尘的影响,这些“看不见的”内部短路的潜在危险是最大的诱因。关于这个话题,春节前后,王传福老师提出了“安全检测标准”的问题。针灸是否应该拿出来作为强制检测标准?众所周知,2016年左右曾经是国家标准,后来针灸项目暂停实施,老问题也和行业发展趋势有关。

从软包的角度来看,相比硬壳是有增长的理由的。在安全检查中,模拟内部短路的针刺,特别是在高能量密度系统中,硬壳还是比较扎心的,三元有一个快速放氧的过程。除了针灸,还有滥收费。因为有电池管理系统,所以可以很好的控制,但是小概率事件总是会用到。在这种情况下,铝壳过度充电还是挺吓人的。所以我们行业纠结这个事情,就是软包装在软硬壳上有发展的理由。

科能公司下一步的发展定位是定位于柔性电池。当然,我们不认为按照一条技术路线就能解决所有的应用场景,但我们认为这是量身定制的。根据场景和应用目标,现阶段不追求轻动力汽车场景下的高能系统。所以经过几年的实践,软包纯锰酸锂是主要产品,长寿命的锰酸锂可以做到2500次。锰还是比较难处理,寿命不长,也怕热,所以锂电池“锰难”。但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开展了大规模制造后的全生命周期检验,并在现有行业中找到了它的应用场景。同时兼顾磷酸亚铁锂和高能量密度体系,但对高能量密度体系持谨慎态度。至于锰酸锂,优势非常明显。就像我们看这个图的红线,电压平台相比三元还是比较高的。这是48伏模块的放电间隔。从充满电到放电,电压衰减很低,但三元从52伏到最后只有42伏,尤其是冬天。我们认为锰酸锂在某些场景下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什么领域?非乘用车,在对体积和重量要求不是那么高的环境下,还是有应用空间的,比如两轮车、三轮车、低速四轮车、专用电动车、区域物流车等。,也就是锂电池的“猛男”。

“两会”上有很多权力交换的提案。这个概念是从我个人角度理解的。从产业角度来说,替代燃油车是必须的,一是能量密度高,二是安全通用的快充。是不是还很难实现,让万能换电产业化计划得以实现?

这里有几个小实验分享给大家。这个实验就是针灸。上面是自然光下针灸的照片,下面是相应场景的红外热成像。针刺短路发热明显,最高可达70-80度,很快就会降低。这是由于工艺的设计和电液、电解材料的实现。说白了就是因为发热导致局部内阻迅速增大,防止直接短路导致能量快速释放。即使针刺后,电芯仍能正常放电,几小时后电就能放完,不会燃烧。关于针灸也有一点争议。它……设计单个电池单元和制造电池系统更安全。这里还有一个争议,就是针灸安全吗?我个人的看法是,针灸不一定绝对安全,但是通过针灸是相对安全的。是不是说单体针刺后做模块和系统就安全了?用针灸也一样合理吗?以前的标准中,有一个模块是针刺的,具体我记不清了,大概是针刺的三分之二的模块,或者多少?如果不燃烧不爆炸,通过检测就是好产品。

下面是一个小实验,供大家参考。七节电池充满电后,我们将它们并联起来。并联就是说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而是排列然后针刺。

(图)现在7节电池,第六节电池被刺。它是红外热成像,监测温度。监控是指针从侧面电池中漏出的地方。环境温度大约是30度。在这样的室温下,你看到的就是图上的黄色区域。针一出来,温度就升高了。刺穿第一个然后第二个。我们来看看这个小视频。

(视频播放)

柯克:当人们看到这个的时候,他们很担心我。可能有些电池状态不好。我们来看看打开实验箱是什么感觉。七棒只刺六棒,第七棒没有刺,只有第六棒有热逸散,其他都没有热逸散,第七棒稍微发黑就能正常放电。这是一个有趣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看温度监测的结果。

(图)这些示意图显示的是刚才电池侧面的温度。穿刺后出来的第一根针大概是40度。40度,可能是热风,也可能是针本身。看十几秒钟抓拍的连续镜头,环境大概30度。然后开始针刺,第一个峰,第二个峰,第三个峰,直到第六个峰,我们看到温度是动态变化的。瞬时曲线变化后结束,热气消散。让我们锁定这条温度曲线,抓住针露出来的每一个瞬间的结果,看看这个最高温度的变化。第一个40度左右,第二个120度,第三个170度以上,第五个190度左右。刚才的结果是第六个有热失控。这个结果和前面的材料是一样的。120度到200度的范围是热失控阶段,190度是非常高的温度。许多电池在120度左右会热失控。我的结论是,第六节电芯的热失控不是因为自针,一根稻草也不在我身上,而是针加热后积累,最后达到很高的温度。也就是说,针带着前几节电池产生的热量来到这里,最后高温针粘到第六节电池,第六节就失控了。

这个小实验就是一个小插曲,围绕我今天的主题有点偏差。总之围绕柔性电池这个主要话题是时代的机遇,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能量和安全的平衡,包括成本。我们做电池的要继续努力。总的来说,现在迎来的是行业的机会,因为现在行业的配套设施从技术到设备都很成熟。当然,可持续发展还是有空间的。工业应用基本稳定增长。以前叫数字,现在叫动力。小权大权都是规模越来越大。目前优质产能还是比较稀缺的,但是作为我们目前的短板,核心材料(铝塑膜)还是希望行业内的同仁们加快国产化。最后是关于安全性能判断的标准,我们认为需要验证和共同思考。

软包电池将是从以前的“迷人”气走向未来的又一种“傲慢”气。

河南科能去年6月5日融资,今年已经投产。现在已经进入第二轮融资,希望得到在座各位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主讲人审核。仅供参考。请不要重复……nt它!)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大会(CIBF深)”直播专题!BYD, Toyota, Discovery, Nissan, Hyundai1 2021年3月19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动力工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电池中国网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大会(CIBF·深圳)在深圳召开。大会期间,河南科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柯克发表了题为《软包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一瞥》的主题报告。

BYD, Toyota, Discovery, Nissan, Hyundai

以下为演讲实录:

首先感谢张老师给我这样一个与专家领导交流汇报的机会。在正式汇报之前,我想对个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1991年在哈工大开始学电池,到现在研究电池已经30年了。这30年中有10年是在日本,7年是在魏超集团,一个小的权力领袖。去年,在魏超战略的支持下,我开始成立科能新能源,生产软包装动力电池。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种化学电源,包括10年做燃料电池,早年把手电筒用的锌锰电池做成充电电池。我在北大做博士后,第一次跟齐鲁教授研究工业化锂电池。之后在日本待了10年,接触了燃料电池,包括在丰田做了几年氢氧燃料电池。

之所以报道这样的背景,是因为我们在思考,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是什么?现在制造的锂电池是什么状态?这和今天的话题有关系。去年锂电池全面爆发。这两天很多专家都在说这个万亿的行业。从去年资本市场对当代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和比亚迪的反馈来看,似乎已经“实现”了万亿美元的产业,两家合并市值1.4万亿,非常不错。一个话题是这种势头会持续多久?锂电池能用多久?两年前从这个行业走出来的诺奖得主吉野先生说,未来10年锂电池将占主导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技术路线占主导地位?现在众说纷纭。有人说5年后固态电池会普及,有人说10年基本没希望,有人说燃料电池很快会普及。这方面我个人觉得很难判断,但是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比如材料体系,形状规格,大的,小的,方的,圆的,软的,硬的,总体来说是此起彼伏,比如圆柱形电池在5-。后来方形电池占了很大比重,但今天我们的专场讲的是软袋,这可能也是一个新的趋势。最有意思的,像磷酸亚铁锂,刚才专家说的材料体系,现在面临一个问题。没有行业内的规模和采购基础,材料拿不到,价格翻了很多。两年前说磷酸亚铁锂已经快被三元打败了,产能过剩,现在一夜之间变得供不应求,所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现实的考虑,也是真实的行业情况。最近,刀片电池在业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回到今天的话题——柔性电池。早些年,人们对胀气、边缘腐烂、漏液等等感到非常焦虑。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特别是经过了12年的市场检验。日产制造的纯电动乘用车leaf于2009年首次工业化生产。前几年看到这款乘用车销量第一。现在不太关注情况了。至少在行业内,从2009年到现在的12年,有持续的、更多的改进。昨天听王福能先生说,欧洲20款中有15款是软袋需求,可见软袋的势头确实得到了业界的认可。除了能量密度,在我们对软包装的期待中,还有安全问题。安全和能量密度可以是……ombined?期望值很高。这两天人们关注现代召回车辆的问题,说明软包能源系统对于做电池的人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仍然很难把握安全和高能量密度之间的平衡,因为这中间有一个核心的成本问题。

做锂电池的人如坐针毡。有什么困难?正是频发的安全事故,可能让很多企业夜不能寐。从统计数据来看,我记得不是很准确。约有一半的事故是处于静态,大部分与电池内短路有关,这是充电过程中锂枝晶的形成。还有制造过程中毛刺和金属粉尘的影响,这些“看不见的”内部短路的潜在危险是最大的诱因。关于这个话题,春节前后,王传福老师提出了“安全检测标准”的问题。针灸是否应该拿出来作为强制检测标准?众所周知,2016年左右曾经是国家标准,后来针灸项目暂停实施,老问题也和行业发展趋势有关。

从软包的角度来看,相比硬壳是有增长的理由的。在安全检查中,模拟内部短路的针刺,特别是在高能量密度系统中,硬壳还是比较扎心的,三元有一个快速放氧的过程。除了针灸,还有滥收费。因为有电池管理系统,所以可以很好的控制,但是小概率事件总是会用到。在这种情况下,铝壳过度充电还是挺吓人的。所以我们行业纠结这个事情,就是软包装在软硬壳上有发展的理由。

科能公司下一步的发展定位是定位于柔性电池。当然,我们不认为按照一条技术路线就能解决所有的应用场景,但我们认为这是量身定制的。根据场景和应用目标,现阶段不追求轻动力汽车场景下的高能系统。所以经过几年的实践,软包纯锰酸锂是主要产品,长寿命的锰酸锂可以做到2500次。锰还是比较难处理,寿命不长,也怕热,所以锂电池“锰难”。但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开展了大规模制造后的全生命周期检验,并在现有行业中找到了它的应用场景。同时兼顾磷酸亚铁锂和高能量密度体系,但对高能量密度体系持谨慎态度。至于锰酸锂,优势非常明显。就像我们看这个图的红线,电压平台相比三元还是比较高的。这是48伏模块的放电间隔。从充满电到放电,电压衰减很低,但三元从52伏到最后只有42伏,尤其是冬天。我们认为锰酸锂在某些场景下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什么领域?非乘用车,在对体积和重量要求不是那么高的环境下,还是有应用空间的,比如两轮车、三轮车、低速四轮车、专用电动车、区域物流车等。,也就是锂电池的“猛男”。

“两会”上有很多权力交换的提案。这个概念是从我个人角度理解的。从产业角度来说,替代燃油车是必须的,一是能量密度高,二是安全通用的快充。是不是还很难实现,让万能换电产业化计划得以实现?

这里有几个小实验分享给大家。这个实验就是针灸。上面是自然光下针灸的照片,下面是相应场景的红外热成像。针刺短路发热明显,最高可达70-80度,很快就会降低。这是由于工艺的设计和电液、电解材料的实现。说白了就是因为发热导致局部内阻迅速增大,防止直接短路导致能量快速释放。即使针刺后,电芯仍能正常放电,而电子……城市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被释放而不会燃烧。关于针灸也有一点争议。设计单个电池单元并制作电池系统更安全。这里还有一个争议,就是针灸安全吗?我个人的看法是,针灸不一定绝对安全,但是通过针灸是相对安全的。是不是说单体针刺后做模块和系统就安全了?用针灸也一样合理吗?以前的标准中,有一个模块是针刺的,具体我记不清了,大概是针刺的三分之二的模块,或者多少?如果不燃烧不爆炸,通过检测就是好产品。

下面是一个小实验,供大家参考。七节电池充满电后,我们将它们并联起来。并联就是说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而是排列然后针刺。

(图)现在7节电池,第六节电池被刺。它是红外热成像,监测温度。监控是指针从侧面电池中漏出的地方。环境温度大约是30度。在这样的室温下,你看到的就是图上的黄色区域。针一出来,温度就升高了。刺穿第一个然后第二个。我们来看看这个小视频。

(视频播放)

柯克:当人们看到这个的时候,他们很担心我。可能有些电池状态不好。我们来看看打开实验箱是什么感觉。七棒只刺六棒,第七棒没有刺,只有第六棒有热逸散,其他都没有热逸散,第七棒稍微发黑就能正常放电。这是一个有趣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看温度监测的结果。

(图)这些示意图显示的是刚才电池侧面的温度。穿刺后出来的第一根针大概是40度。40度,可能是热风,也可能是针本身。看十几秒钟抓拍的连续镜头,环境大概30度。然后开始针刺,第一个峰,第二个峰,第三个峰,直到第六个峰,我们看到温度是动态变化的。瞬时曲线变化后结束,热气消散。让我们锁定这条温度曲线,抓住针露出来的每一个瞬间的结果,看看这个最高温度的变化。第一个40度左右,第二个120度,第三个170度以上,第五个190度左右。刚才的结果是第六个有热失控。这个结果和前面的材料是一样的。120度到200度的范围是热失控阶段,190度是非常高的温度。许多电池在120度左右会热失控。我的结论是,第六节电芯的热失控不是因为自针,一根稻草也不在我身上,而是针加热后积累,最后达到很高的温度。也就是说,针带着前几节电池产生的热量来到这里,最后高温针粘到第六节电池,第六节就失控了。

这个小实验就是一个小插曲,围绕我今天的主题有点偏差。总之围绕柔性电池这个主要话题是时代的机遇,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能量和安全的平衡,包括成本。我们做电池的要继续努力。总的来说,现在迎来的是行业的机会,因为现在行业的配套设施从技术到设备都很成熟。当然,可持续发展还是有空间的。工业应用基本稳定增长。以前叫数字,现在叫动力。小权大权都是规模越来越大。目前优质产能还是比较稀缺的,但是作为我们目前的短板,核心材料(铝塑膜)还是希望行业内的同仁们加快国产化。最后是关于安全性能判断的标准,我们认为需要验证和共同思考。

软包电池将是从以前的“迷人”气走向未来的又一种“傲慢”气。

河南科能去年6月5日融资,今年已经投产。现在已经进入第二轮融资,希望得到在座各位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编译到现场速记,并没有经过发言人的审核。仅供参考。请勿转载!)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大会(CIBF深)”直播专题!

BYD, Toyota, Discovery, Nissan, Hyundai

标签:比亚迪丰田发现日产现代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安全可靠无小事,汉的高品质如何炼成?

怎样定义一辆好车?比亚迪在用自己的标准认真作答:以汉为例,从研发阶段就将安全品质放在首位,经过海量仿真实验和实车测试,在大样本的基础上,制造出高品质量产车,交到用户手中。

1900/1/1 0:00:00
上汽大通十年路,蓝青松的执着与初心

坚持一个梦想不难,难的是一坚持就是十年,以及面对未来,初心依旧。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可对于上汽大通来说,却是一家企业从无到有走过的十年。

1900/1/1 0:00:00
一汽-大众 ID.4 Crozz 交付,正式「杀入」电动汽车战场

新智驾按,3月20日,一汽大众ID4CROZZ交付之夜暨上市发布会在深圳春茧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国的12名用户代表在现场完成车辆交付。

1900/1/1 0:00:00
魏建军:坦克将独立成越野品牌,上海车展正式对外宣布

在3月21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大会暨中国汽车企业创新安亭指数发布会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表示,坦克将独立成越野品牌,会在上海车展上正式对外宣布。

1900/1/1 0:00:00
四段颠覆性新品“亮剑” 赢合科技亮相CIBF 2021

3月19日,全球电池行业规模最大的展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1”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来自全球1300余家电池、设备、材料及相关配套企业参展,

1900/1/1 0:00:00
对上市持开放态度 保时捷或考虑进行IPO

在近日保时捷召开的年度新闻发布会上,保时捷财务负责人LutzMeschke表示,保时捷对于可能会进行的IPO一事持开放态度,毕竟,上市后还是存在诸多好处的。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