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前夕,华为与BAIC联合研发的华为HI版极速福克斯Alpha S正式发布。
根据官方介绍,该车型是首款搭载华为高级自动驾驶ADS的量产车型,也是全球唯一一款城市通勤自动驾驶量产车。
此外,4月18日,华为召开HI新品发布会,会上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新一代智能元器件和解决方案,涉及智能驾驶舱、计算平台、传感器、智能车辆控制等汽车产品领域。
虽然一直坚持不造车,但如今的华为似乎离造车只有“一步之遥”。
试乘体验
作为首款搭载华为高级自动驾驶ADS的量产车型,极速福克斯Alpha S华为HI版无疑是现阶段最能直观体现华为智能驾驶水平的载体之一。
为此,4月16日,在华为HI版极速福克斯Alpha S正式发布的前一天,新智家来到华为上海研究院抢先体验。
与架空塔式激光雷达传感器Robotaxi不同的是,新智家测试的polar fox车型上安装的三个激光雷达都是围绕前保险杠布置的——左右各一个,中间一个。
所以从外观上看,这款可以实现高阶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车,第一眼看上去和普通乘用车几乎没有区别。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和ADS自动驾驶产品线总裁苏青指出,不同的传感器布局意味着算法之间的巨大差异。传感器安装在更低的位置,意味着对算法的要求会更高,实现高水平自动驾驶的难度会更大,时间可能会更长。
总的来说,新之家的试乘总里程为12公里,行驶时间约30分钟。途中车速主要遵循车道限速,最高时速可达70 km/h。
除了进出所时的人工操作,整个试乘过程中实现了零人工接管。
具体来说,试乘区域包括城市主次干道、高架道路、双向单车道等不同道路,不同路段的复杂程度不同。
其实新智能司机试骑的时候已经过了早高峰,车流也不算太密集。
但是,主干道的一些路段混杂着各种交通工具,如客车、电瓶车、公共汽车、卡车、拖车等。,而且小区双向单向车道偶尔有机非混行,电瓶车穿越,对向车辆越线借道,路边违章时有发生。
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道路场景,无论是起步、加速、停车还是变道,测试车辆的整体表现都很稳定。
无保护左转时,选择的驾驶策略相对保守,以避让为主。
对两侧车辆压线的动作比较敏感,尤其是遇到经常压线的大型车辆,比如公交车,会做出侧向避让动作。
苏青指出,华为ADS的出色表现主要取决于其在全栈算法、数据湖、计算、传感器硬件方面的快速迭代和长期坚持。
●算法方面,基于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近十年的积累,以及在自动驾驶算法领域五年多的投入,ADS依靠全栈算法将高级自动驾驶能力植入私家车,依靠机器学习不断积累环境信息和驾驶习惯。不断迭代优化,越来越聪明;
●数据方面,基于算法能力的大量优质数据推动广告不断迭代优化。ADS超级数据湖与原素材有本质区别。它源于核心算法,服务于核心算法,能够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基于算法能力,华为ADS路测车队已经拥有大量优质数据,这个超级数据湖可以促进ADS不断迭代优化;●硬件方面,ADS搭载了ADCSC(运算能力高达400 TOPS)。作为ADS的硬件计算平台,实现了大型计算平台的真正量产,为消费者提供了卓越的高水平自动驾驶体验。
然而,尽管新智嘉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出色,但在试乘过程中却出现了两次急刹车。
其中一起发生在有多条左转车道的路段:当时右侧车道的车辆也想左转,在新智驾驶的车辆前方试图加速,触发了紧急制动。
根据苏青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透露的信息,本次媒体体验的测试车并不是最终的量产状态。华为的自动驾驶方案只在车上调试了两个月,算法完成度只有30%-40%。软件系统不断迭代后,急刹车的情况会减少70%到80%左右。
距离新车交付还有一段时间,华为的自动驾驶系统或许能表现得更好。
华为的智能汽车之路就在新智试驾后两天,华为召开了HI新品发布会,进一步曝光了华为BU的最新技术突破和进展。
会上,华为正式发布了五款新品:鸿蒙系统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810、4D成像雷达、“华为章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智能热管理系统。
具体来说:
华为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由计算平台、软件平台(即鸿蒙系统OS车载操作系统)、显示平台(AR-HUD,车载智能屏幕)和应用生态系统组成。通过开放的即插即用和互联互通,帮助车企、一级供应商和应用合作伙伴开发符合用户需求和体验的服务和功能。
华为高分辨率4D成像雷达采用12T24R的大天线阵,比常规毫米波雷达3T4R的天线配置高24倍,接收通道比业界典型成像雷达多50%。是目前能量产的最大阵列成像雷达。
华为MDC810发布即量产,是业界计算能力最大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其密集计算能力高达400TOPS,符合ASILD的功能安全要求,已率先搭载在ARCFOX Extreme Fox Alpha S上并投入量产。
华为章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基于数据、高精地图和算法,构建了一套数据驱动的闭环开放平台。通过车云的协同能力包装、行业领先的标签能力、升级的虚拟仿真、安全合规的一站式云服务,可以帮助车企从零开始构建自动驾驶开发能力,降低开发门槛,提高开发效率;
华为热管理系统TMS通过一体化设计、组件和控制,在满足舒适性的前提下,将热泵工作温度从-10℃降至-18℃,从而将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提升20%,实现环境适应性、标定效率和用户体验三大提升;华为BU总裁王军在发布会上表示,“经过两年的努力,华为大部分产品已经在客户的汽车上上市,正式开启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规模商用的新征程。"
其实两年只是华为BU的成立时间,华为进军汽车行业还不算晚。
早在2013年,华为就成立了车联网事业部,并于同年发布了自主研发的ME909T车载模块。
此后,华为似乎一直处于低调的阶段。
直到2019年,华为高调宣布进军汽车行业,并逐渐向外界透露其在汽车领域的野心。
当年5月,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以下简称“华为汽车BU”),首次正式向外界宣布,华为不会造车,而是做汽车的增量零部件供应商。
基于这一定位,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业务覆盖分为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五大部分。
2020年10月30日,华为正式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仅整合了上述五大业务板块,还包含了全新的计算和通信架构,以及lidar、AR-HUD等全套智能组件,从而形成了全栈智能解决方案。
目前,华为已经上市了30多个智能组件,并与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未来,华为将继续加大投入,打造最好的智能驾驶系统。具体来说,华为BU今年在R&D的投资将达到10亿美元,其R&D团队将达到5000人。
值得注意的是,自动驾驶团队的规模已经超过2000人。智能驾驶在整个华为BU的战略优先级可见一斑。
如今,华为高级自动驾驶ADS可以实现三种系统模式:NCA、ICA+和ICA。
其中,NCA模式加载了预制的高精地图;虽然ICA+模式下没有高精地图,但是车辆会根据自己的车或者其他车的行驶历史自动学习地图。
据了解,华为现已具备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以及完整的高精度地图采集和测绘能力。
在HI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已经正式发布了最新的高精地图云服务能力和路标。
据苏青介绍,华为地图系统Roadcode由Roadcode HD和Roadcode RT组成。
其中,Roadcode HD是传统认知中的离线高精地图,由专门的地图制作团队绘制;Roadcode RT是车辆自学习地图,可以不断更新迭代,解决整个交通静态环境的自学习、自构成问题。
换句话说,华为已经能够基于机器自学习技术实现自学习、自进化。
苏青介绍,除了上面提到的Roadcode RT,华为的另一项技术DDI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车主的驾驶行为,进一步优化自动驾驶系统:当车辆本身的行为与车主不一致时,系统会抓取车主的行为数据进行迭代。
某种程度上,华为的技术有点类似于特斯拉的影子模式。
标签
苏青此前曾在小组访谈中表示,与传统主机厂认为计算机嵌入整车的观点不同,华为认为智能汽车的基础应该是计算机,汽车只是计算机控制的外设。“这是本质上的不同看法,会导致对一切的不同看法。”
对此,美团CEO王兴表示:“特斯拉终于遇到了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相当的对手。”言下之意引人深思。
但无论观点对错,不难看出,华为BU现在所践行的发展路线,正是华为前轮值董事长徐志军所说的“除了机箱、四个轮子、外壳、座椅,其余都是华为拥有的技术”,而苏青的话,或许就是支撑这种打法的“华为逻辑”。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上海车展前夕,华为与BAIC联合研发的华为HI版极速福克斯Alpha S正式发布。
根据官方介绍,该车型是首款搭载华为高级自动驾驶ADS的量产车型,也是全球唯一一款城市通勤自动驾驶量产车。
此外,4月18日,华为召开HI新品发布会,会上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新一代智能元器件和解决方案,涉及智能驾驶舱、计算平台、传感器、智能车辆控制等汽车产品领域。
虽然一直坚持不造车,但如今的华为似乎离造车只有“一步之遥”。
试乘体验
作为首款搭载华为高级自动驾驶ADS的量产车型,极速福克斯Alpha S华为HI版无疑是现阶段最能直观体现华为智能驾驶水平的载体之一。
为此,4月16日,在华为HI版极速福克斯Alpha S正式发布的前一天,新智家来到华为上海研究院抢先体验。
与架空塔式激光雷达传感器Robotaxi不同的是,新智家测试的polar fox车型上安装的三个激光雷达都是围绕前保险杠布置的——左右各一个,中间一个。
所以从外观上看,这款可以实现高阶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车,第一眼看上去和普通乘用车几乎没有区别。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和ADS自动驾驶产品线总裁苏青指出,不同的传感器布局意味着算法之间的巨大差异。传感器安装在更低的位置,意味着对算法的要求会更高,实现高水平自动驾驶的难度会更大,时间可能会更长。
总的来说,新之家的试乘总里程为12公里,行驶时间约30分钟。途中车速主要遵循车道限速,最高时速可达70 km/h。
除了进出所时的人工操作,整个试乘过程中实现了零人工接管。
具体来说,试乘区域包括城市主次干道、高架道路、双向单车道等不同道路,不同路段的复杂程度不同。
其实新智能司机试骑的时候已经过了早高峰,车流也不算太密集。
但是,主干道的一些路段混杂着各种交通工具,如客车、电瓶车、公共汽车、卡车、拖车等。,而住宅区的双向单行道偶尔有机不混,batt……y车交叉,对面车辆越线借用车道,路边违章发生。
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道路场景,无论是起步、加速、停车还是变道,测试车辆的整体表现都很稳定。
无保护左转时,选择的驾驶策略相对保守,以避让为主。
对两侧车辆压线的动作比较敏感,尤其是遇到经常压线的大型车辆,比如公交车,会做出侧向避让动作。
苏青指出,华为ADS的出色表现主要取决于其在全栈算法、数据湖、计算、传感器硬件方面的快速迭代和长期坚持。
●算法方面,基于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近十年的积累,以及在自动驾驶算法领域五年多的投入,ADS依靠全栈算法将高级自动驾驶能力植入私家车,依靠机器学习不断积累环境信息和驾驶习惯。不断迭代优化,越来越聪明;
●数据方面,基于算法能力的大量优质数据推动广告不断迭代优化。ADS超级数据湖与原素材有本质区别。它源于核心算法,服务于核心算法,能够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基于算法能力,华为ADS路测车队已经拥有大量优质数据,这个超级数据湖可以促进ADS不断迭代优化;●硬件方面,ADS搭载了ADCSC(运算能力高达400 TOPS)。作为ADS的硬件计算平台,实现了大型计算平台的真正量产,为消费者提供了卓越的高水平自动驾驶体验。
然而,尽管新智嘉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出色,但在试乘过程中却出现了两次急刹车。
其中一起发生在有多条左转车道的路段:当时右侧车道的车辆也想左转,在新智驾驶的车辆前方试图加速,触发了紧急制动。
根据苏青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透露的信息,本次媒体体验的测试车并不是最终的量产状态。华为的自动驾驶方案只在车上调试了两个月,算法完成度只有30%-40%。软件系统不断迭代后,急刹车的情况会减少70%到80%左右。
距离新车交付还有一段时间,华为的自动驾驶系统或许能表现得更好。
华为的智能汽车之路就在新智试驾后两天,华为召开了HI新品发布会,进一步曝光了华为BU的最新技术突破和进展。
会上,华为正式发布了五款新品:鸿蒙系统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810、4D成像雷达、“华为章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智能热管理系统。
具体来说:
华为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由计算平台、软件平台(即鸿蒙系统OS车载操作系统)、显示平台(AR-HUD,车载智能屏幕)和应用生态系统组成。通过开放的即插即用和互联互通,帮助车企、一级供应商和应用合作伙伴开发符合用户需求和体验的服务和功能。
华为高分辨率4D成像雷达采用12T24R的大天线阵,比常规毫米波雷达3T4R的天线配置高24倍,接收通道比业界典型成像雷达多50%。是目前能量产的最大阵列成像雷达。
华为MDC810发布即量产,是业界计算能力最大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其密集计算能力高达400TOPS,符合ASILD的功能安全要求,已率先搭载在ARCFOX Extreme Fox Alpha S上并投入量产。
华为章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基于数据、高精地图和算法,构建了一套数据驱动的闭环开放平台。通过车云的协同能力包装、行业领先的标签能力、升级的虚拟仿真、安全合规的一站式云服务,可以帮助车企从零开始构建自动驾驶开发能力,降低开发门槛,提高开发效率;
华为热管理系统TMS通过一体化设计、组件和控制,在满足舒适性的前提下,将热泵工作温度从-10℃降至-18℃,从而将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提升20%,实现环境适应性、标定效率和用户体验三大提升;华为BU总裁王军在发布会上表示,“经过两年的努力,华为大部分产品已经在客户的汽车上上市,正式开启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规模商用的新征程。"
其实两年只是华为BU的成立时间,华为进军汽车行业还不算晚。
早在2013年,华为就成立了车联网事业部,并于同年发布了自主研发的ME909T车载模块。
此后,华为似乎一直处于低调的阶段。
直到2019年,华为高调宣布进军汽车行业,并逐渐向外界透露其在汽车领域的野心。
当年5月,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以下简称“华为汽车BU”),首次正式向外界宣布,华为不会造车,而是做汽车的增量零部件供应商。
基于这一定位,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业务覆盖分为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五大部分。
2020年10月30日,华为正式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仅整合了上述五大业务板块,还包含了全新的计算和通信架构,以及lidar、AR-HUD等全套智能组件,从而形成了全栈智能解决方案。
目前,华为已经上市了30多个智能组件,并与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未来,华为将继续加大投入,打造最好的智能驾驶系统。具体来说,华为BU今年在R&D的投资将达到10亿美元,其R&D团队将达到5000人。
值得注意的是,自动驾驶团队的规模已经超过2000人。智能驾驶在整个华为BU的战略优先级可见一斑。
如今,华为高级自动驾驶ADS可以实现三种系统模式:NCA、ICA+和ICA。
其中,NCA模式加载了预制的高精地图;虽然ICA+模式下没有高精地图,但是车辆会根据自己的车或者其他车的行驶历史自动学习地图。
据了解,华为现已具备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以及完整的高精度地图采集和测绘能力。
在HI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已经正式发布了最新的高精地图云服务能力和路标。
据苏青介绍,华为地图系统Roadcode由Roadcode HD和Roadcode RT组成。
其中,Roadcode HD是传统认知中的离线高精地图,由专门的地图制作团队绘制;Roadcode RT是车辆自学习地图,可以不断更新迭代,解决整个交通静态环境的自学习、自构成问题。
换句话说,华为已经能够基于机器自学习技术实现自学习、自进化。
苏青介绍,除了上面提到的Roadcode RT,华为的另一项技术DDI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车主的驾驶行为,进一步优化自动驾驶系统:当车辆本身的行为与车主不一致时,系统会抓取车主的行为数据进行迭代。
某种程度上,华为的技术有点类似于特斯拉的影子模式。
标签
苏青此前曾在小组访谈中表示,与传统主机厂认为计算机嵌入整车的观点不同,华为认为智能汽车的基础应该是计算机,汽车只是计算机控制的外设。“这是本质上的不同看法,会导致对一切的不同看法。”
对此,美团CEO王兴表示:“特斯拉终于遇到了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相当的对手。”言下之意引人深思。
但无论观点对错,不难看出,华为BU现在所践行的发展路线,正是华为前轮值董事长徐志军所说的“除了机箱、四个轮子、外壳、座椅,其余都是华为拥有的技术”,而苏青的话,或许就是支撑这种打法的“华为逻辑”。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来源:北汽官方4月19日,2021上海车展开幕日当天,
1900/1/1 0:00:00作者王妍编辑李欢欢在2021上海车展的7号馆里,虽然蔚来汽车偏居一隅,也没有新车发布,
1900/1/1 0:00:00图片来源:智己官方作者苏鹏周游编辑李欢欢华为亮剑、极氪发车、小鹏P5亮相2021上海车展前后新能源板块新车密集轰炸,堪称“神仙打架”。
1900/1/1 0:00:002021年4月19日,高合HiPhiX亮相上海车展。
1900/1/1 0:00:004月19日,长城汽车在2021(第十九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正式全球首发中国汽车品牌首个高阶动力总成30T9AT9HAT超级动力总成。
1900/1/1 0:00:00奥托立夫参加了2021年4月19日至28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以“拥抱变化”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2021上海车展)。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