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Pexels
作者|秦
编辑|旅行
“报道我们的技术、产品和愿景,可以给你带来最大的流量和关注。”特斯拉大中华区总裁朱晓彤的这句话,在过去的10天里不断得到验证。
从官方媒体到吃瓜群众,特斯拉“刹车失灵”几乎成了众所周知的话题。特斯拉对问题的态度和回复不断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更重要的是,上海车展的维权风暴并不顺利,因特斯拉失控引发的事故在多地频频发生。4月17日,广州增城发生撞墙事件,造成1人死亡。4月25日,厦门发生特斯拉撞电动车事故,造成电动车上4人受伤。4月27日,江苏太仓,一辆白色特斯拉冲进一家馒头店,致3人受伤。
在舆论声音混乱的时候,特斯拉到底有什么问题?刹车失灵怎么解决?如何看待数据的隐私和边界?
全国抵制特斯拉
上海车展楼顶维权之火,彻底让特斯拉“出圈”了。现在很多地区,从门卫到工厂保安,特斯拉汽车都不敢避开。一些工厂甚至连夜贴出通知:拒绝特斯拉车辆入厂。
这已经不是特斯拉第一次遭遇抵制了。2021年3月,特斯拉承认车内摄像头会监控司机的行为,一些政府机构随即做出选择,禁止特斯拉品牌车辆进入该地区。2020年10月,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师亚当·乔纳斯(Adam Jonas)预测,由于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特斯拉在中国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未来。“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将在未来十年达到顶峰,然后像悬崖一样下降,最终在2030年降至零。”
车展维权者张女士的车写着“刹车失灵”来源:网络
特斯拉与中国之间日益加深的裂痕是特斯拉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之一。
自2014年4月首批Model S在中国市场交付以来,特斯拉一直在向中国消费者示好,并成立了“中国委员会”,研究中国市场和法律政策。此外,这家新贵电动车还打破了“不营销”的原则,从组织一次中国汽车媒体试驾,到公司高管积极与媒体互动,彻底改变了其在美国的冷淡态度。
中国消费者也把真金白银回馈给了特斯拉。2020年,特斯拉中国销量超过13万辆,2021年,销量进一步“井喷”。1月交付15484辆,2月交付18318辆,3月飙升至35478辆。如果按照这个销量趋势,2021年累计销量翻番是大概率事件。
然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声誉和信任却在一次次的维权事件中逐渐耗尽。很多被特斯拉技术光环吸引的车主,在多次沟通无果后,也走上了维权之路。
车主“脱粉”的原因是特斯拉对问题的态度。在4月19日的上海车展上,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固执地回答“没有办法妥协”,没有理由满足需求。“我觉得她也很专业,背后应该有(人)。”
对维权者动机的强硬态度和言不由衷的猜测,让陶成为处理舆论危机的反面典型,也引发了各大官媒的批评。尽管特斯拉后来道歉并公布了一些数据,但这场风波显然没有平息。
“这就是特斯拉一贯冷处理问题的态度,对安全和车主反馈没有敬畏之心。”对于特斯拉回答问题的态度,特斯拉车主董伟表示期待。此前,他的特斯拉车辆失控,撞上了公交车站。当他提出关于行驶数据的问题时,特斯拉并没有给出回应。出事后花了20到30万。“特斯拉从来没有赚过一分钱。”
4月25日深夜11点30分,在……上海车展车顶维权当事人张女士获释后首次发声,董伟随即拨通该当事人电话询问进展。据张女士反映,特斯拉提供的个人资料仍有隐瞒和不合理之处,事情远未解决,将继续维权。
如今,特斯拉“刹车失灵”的风波持续发酵,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些特斯拉准车主的态度。一位原本打算购买特斯拉Model 3的“准车主”,在看到特斯拉刹车失灵的案例后,选择了继续观望一段时间。“而且也有不错的国产电动车品牌,可能会选择。”
“所有的产品都可能有问题,有些我觉得大家都能接受。”在董伟看来,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有问题就把锅扔给提问的人。之前他也遇到过刹车动不了的情况。好在他离前车比较远,车速也不快。后来车辆逐渐停在路边,恢复正常。
来源: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不确定下一秒会不会给我带来什么意外。在通过比较复杂的路段时,会把这个速度降下来。”现在董伟车尾的两张车贴醒目地写着——刹车失灵,路人勿近;转身失控,不要打扰别人。
“刹车失灵”的原因可能无法回答。
面对舆论压力,自4月19日以来,特斯拉官方微博几乎每天都在更新“刹车失灵”事件的处理进展,并分别就广州增城和福建厦门两起事故发布声明。有网友吐槽特斯拉应该成立专门的事故公布小组。毕竟特斯拉的正面回应并没有浇灭辩护者的质疑。
4月22日,特斯拉在事故发生前一分钟公布数据,坚持否认“刹车失灵”。特斯拉认为,当车辆以118.5km/h的高速行驶时,驾驶员开始轻踩制动踏板。随着车主深踩刹车,开启自动刹车系统后,车速最终降至48.5km/h,随后发生碰撞事故。
这个数据也让特斯拉越来越黑。工信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专家智库成员张翔告诉未来汽车日报记者,特斯拉公布的数据目前缺少刹车传感器、刹车踏板传感器等一些关键数据。“这个数据没有可信度,是在转移注意力或者拖延时间,并不能证明特斯拉自己的清白。”
现身上海车展维权的Xi安车主来源:网络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特斯拉作为一款智能电动车,在整个制动过程中,既有软件决策,也有人为因素。为了还原车主刹车的过程,需要将包括电机、车辆控制器、踏板深度传感器、踏板开关等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综合判断是人为因素导致制动力不足,还是车辆刹车失灵。
这也体现了驱动数据的重要性。目前特斯拉车辆配备的EDR(Event Data Recorder,事件数据记录仪)包含了刹车数据、安全系统、电子刹车信息等诸多数据,类似于飞机上的“黑匣子”。不过,目前特斯拉并未公布更详细的数据,这也成为外界判定其“刹车失灵”锤子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尽管特斯拉公布的数据并不完整,但“刹车失灵”本身仍存在诸多疑点。张翔表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有三个技术层面: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目前包括刹车片在内的硬件属于执行层,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问题可能出在特斯拉传感器的感应层,但是因为没有数据,所以还不能确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一位汽配从业者对未来汽车日报表示,在硬件方面,特斯拉综合线束的新技术也可能存在问题。特斯拉一直在努力缩短线束的长度。汽车线束作为汽车电路网络的主体,承担着连接汽车电器设备的功能。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车辆控制失效。
NHTSA调查特斯拉碰撞事故来源:NHTSA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特斯拉的“失控加速”进行了调查。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期,NHTSA于2021年1月8日公布了相关调查结果。据调查,特斯拉失控加速的246起案例,都是由于司机错误踩踏板导致的驾驶事故。这也意味着在车祸中,人为失误是有因素的。
为什么特斯拉的车辆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单踏板模式,可以通过开关踏板控制车辆的启动、加速、减速和停止,从而通过反向电流回收动能达到节能和提高续航能力的目的。青岩华科新能源研究院增材R&D中心主任张康康表示,与燃油车相比,这种驾驶模式在人机交互上发生了变化,更容易出现误操作。
“现在张女士的事故查不出真相。”张翔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将数据传输到第三方数据平台,另一种方法是安装一个驱动程序……车里有录音机。“但是现在没有办法追踪当时现场的真相。此事无解。”
谁是“裁判”?
随着车主和特斯拉在维权过程中的推拉,解决问题的关键方向——行驶数据权限及其责任认定开始变得清晰。
在整个维权的始末,车主最初要求特斯拉公开数据,特斯拉拒绝了这一要求。在舆论压力下,特斯拉发布了行驶数据,但车主家属认为数据不足,指责特斯拉侵犯个人隐私,要求撤销数据,不接受特斯拉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事实上,“没有一家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检测智能汽车的交通事故责任。”张翔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追尾基本是车主的责任,但是智能车在驾驶。在这个过程中,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会参与驾驶。一旦发生事故,汽车公司将承担一定责任。但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关于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的法律法规,难以明确车主和车企的责任。”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有了新能源驾驶数据记录平台。以上海为例,在该区域上牌的新能源汽车数据将记录在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测试研究中心。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近42万辆车联网,每辆车的发动机数据、报警数据、电池数据均可实时跟踪。
来源:特斯拉
“如果特斯拉想要上传数据,应该很简单,但他们没有那样做。”张翔分析,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全球领先,但软件系统不完善,容易出现bug。数据一旦公开,外界就很容易发现它的漏洞。在他看来,特斯拉没有将数据上传到第三方平台,导致车企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自己管理数据,然后拿出来,无异于从内部窃取,没有任何可信度。”
与燃油汽车可以通过OBD接口获取车辆信息不同,具有高级驾驶辅助功能的智能汽车在应用前需要对行驶数据进行分析。这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机密信息,普通车主很难获取。
针对车主家属指责特斯拉侵犯个人隐私,泰坤律师创始合伙人朱杰平律师对未来汽车日报表示,目前智能汽车数据的监管主体不明确,如何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此外,对于智能汽车数据的确认和权利归属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目前自动驾驶的数据归属还不够清晰。”
朱杰平表示,国家应该强制要求车企将获得的数据不加修改地存储,或者将形成的数据存储在至少两家第三方机构,以合理充分的方式保证数据安全。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夏海龙也对未来汽车日报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监管机构可以与车企探讨大数据的第三方托管和共享机制,通过不断提高大数据的利用效率,逐步明确车主数据的收集规范。
随着维权事件的频发,智能汽车行业的监管漏洞也逐渐显现。特斯拉在中国首次公开行驶数据,也凸显了厘清行驶数据在智能车祸中的责任的重要性。
可以肯定的是,特斯拉遇到的问题并非个案,安全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想让用户真正体验并放心购买智能汽车,车企和行业还需要做很多。
请关注未来汽车日报(ID: auto-time)。
资料来源:Pexels
作者|秦
编辑|旅行
“报道我们的技术、产品和愿景,可以给你带来最大的流量和关注。”朱晓彤的话,…特斯拉大中华区居民,在过去的10天里不断得到验证。
从官方媒体到吃瓜群众,特斯拉“刹车失灵”几乎成了众所周知的话题。特斯拉对问题的态度和回复不断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更重要的是,上海车展的维权风暴并不顺利,因特斯拉失控引发的事故在多地频频发生。4月17日,广州增城发生撞墙事件,造成1人死亡。4月25日,厦门发生特斯拉撞电动车事故,造成电动车上4人受伤。4月27日,江苏太仓,一辆白色特斯拉冲进一家馒头店,致3人受伤。
在舆论声音混乱的时候,特斯拉到底有什么问题?刹车失灵怎么解决?如何看待数据的隐私和边界?
全国抵制特斯拉
上海车展楼顶维权之火,彻底让特斯拉“出圈”了。现在很多地区,从门卫到工厂保安,特斯拉汽车都不敢避开。一些工厂甚至连夜贴出通知:拒绝特斯拉车辆入厂。
这已经不是特斯拉第一次遭遇抵制了。2021年3月,特斯拉承认车内摄像头会监控司机的行为,一些政府机构随即做出选择,禁止特斯拉品牌车辆进入该地区。2020年10月,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师亚当·乔纳斯(Adam Jonas)预测,由于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特斯拉在中国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未来。“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将在未来十年达到顶峰,然后像悬崖一样下降,最终在2030年降至零。”
车展维权者张女士的车写着“刹车失灵”来源:网络
特斯拉与中国之间日益加深的裂痕是特斯拉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之一。
自2014年4月首批Model S在中国市场交付以来,特斯拉一直在向中国消费者示好,并成立了“中国委员会”,研究中国市场和法律政策。此外,这家新贵电动车还打破了“不营销”的原则,从组织一次中国汽车媒体试驾,到公司高管积极与媒体互动,彻底改变了其在美国的冷淡态度。
中国消费者也把真金白银回馈给了特斯拉。2020年,特斯拉中国销量超过13万辆,2021年,销量进一步“井喷”。1月交付15484辆,2月交付18318辆,3月飙升至35478辆。如果按照这个销量趋势,2021年累计销量翻番是大概率事件。
然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声誉和信任却在一次次的维权事件中逐渐耗尽。很多被特斯拉技术光环吸引的车主,在多次沟通无果后,也走上了维权之路。
车主“脱粉”的原因是特斯拉对问题的态度。在4月19日的上海车展上,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固执地回答“没有办法妥协”,没有理由满足需求。“我觉得她也很专业,背后应该有(人)。”
对维权者动机的强硬态度和言不由衷的猜测,让陶成为处理舆论危机的反面典型,也引发了各大官媒的批评。尽管特斯拉后来道歉并公布了一些数据,但这场风波显然没有平息。
“这就是特斯拉一贯冷处理问题的态度,对安全和车主反馈没有敬畏之心。”对于特斯拉回答问题的态度,特斯拉车主董伟表示期待。此前,他的特斯拉车辆失控,撞上了公交车站。当他提出关于行驶数据的问题时,特斯拉并没有给出回应。出事后花了20到30万。“特斯拉从来没有赚过一分钱。”
4月25日深夜11点30分,上海车展楼顶维权当事人张女士获释后首次发声后,董伟立即拨通了这位当事人的电话,询问进展。据张女士反映,特斯拉提供的个人资料仍然是隐瞒不报的……nable,而且事情远没有解决,会继续维权。
如今,特斯拉“刹车失灵”的风波持续发酵,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些特斯拉准车主的态度。一位原本打算购买特斯拉Model 3的“准车主”,在看到特斯拉刹车失灵的案例后,选择了继续观望一段时间。“而且也有不错的国产电动车品牌,可能会选择。”
“所有的产品都可能有问题,有些我觉得大家都能接受。”在董伟看来,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有问题就把锅扔给提问的人。之前他也遇到过刹车动不了的情况。好在他离前车比较远,车速也不快。后来车辆逐渐停在路边,恢复正常。
来源: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不确定下一秒会不会给我带来什么意外。在通过比较复杂的路段时,会把这个速度降下来。”现在董伟车尾的两张车贴醒目地写着——刹车失灵,路人勿近;转身失控,不要打扰别人。
“刹车失灵”的原因可能无法回答。
面对舆论压力,自4月19日以来,特斯拉官方微博几乎每天都在更新“刹车失灵”事件的处理进展,并分别就广州增城和福建厦门两起事故发布声明。有网友吐槽特斯拉应该成立专门的事故公布小组。毕竟特斯拉的正面回应并没有浇灭辩护者的质疑。
4月22日,特斯拉在事故发生前一分钟公布数据,坚持否认“刹车失灵”。特斯拉认为,当车辆以118.5km/h的高速行驶时,驾驶员开始轻踩制动踏板。随着车主深踩刹车,开启自动刹车系统后,车速最终降至48.5km/h,随后发生碰撞事故。
这个数据也让特斯拉越来越黑。工信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专家智库成员张翔告诉未来汽车日报记者,特斯拉公布的数据目前缺少刹车传感器、刹车踏板传感器等一些关键数据。“这个数据没有可信度,是在转移注意力或者拖延时间,并不能证明特斯拉自己的清白。”
现身上海车展维权的Xi安车主来源:网络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特斯拉作为一款智能电动车,在整个制动过程中,既有软件决策,也有人为因素。为了还原车主刹车的过程,需要将包括电机、车辆控制器、踏板深度传感器、踏板开关等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综合判断是人为因素导致制动力不足,还是车辆刹车失灵。
这也体现了驱动数据的重要性。目前特斯拉车辆配备的EDR(Event Data Recorder,事件数据记录仪)包含了刹车数据、安全系统、电子刹车信息等诸多数据,类似于飞机上的“黑匣子”。不过,目前特斯拉并未公布更详细的数据,这也成为外界判定其“刹车失灵”锤子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尽管特斯拉公布的数据并不完整,但“刹车失灵”本身仍存在诸多疑点。张翔表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有三个技术层面: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目前包括刹车片在内的硬件属于执行层,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问题可能出在特斯拉传感器的感应层,但是因为没有数据,所以还不能确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一位汽配从业者对未来汽车日报表示,在硬件方面,特斯拉综合线束的新技术也可能存在问题。特斯拉一直在努力缩短线束的长度。汽车线束作为汽车电路网络的主体,承担着连接汽车电器设备的功能。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车辆控制失效。
NHTSA调查特斯拉碰撞事故来源:NHTSA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特斯拉的“失控加速”进行了调查。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期,NHTSA于2021年1月8日公布了相关调查结果。据调查,特斯拉失控加速的246起案例,都是由于司机错误踩踏板导致的驾驶事故。这也意味着在车祸中,人为失误是有因素的。
为什么特斯拉的车辆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单踏板模式,可以通过开关踏板控制车辆的启动、加速、减速和停止,从而通过反向电流回收动能达到节能和提高续航能力的目的。青岩华科新能源研究院增材R&D中心主任张康康表示,与燃油车相比,这种驾驶模式在人机交互上发生了变化,更容易出现误操作。
“现在张女士的事故查不出真相。”张翔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将数据传输到第三方数据平台,另一种方法是安装一个驱动程序……车里有录音机。“但是现在没有办法追踪当时现场的真相。此事无解。”
谁是“裁判”?
随着车主和特斯拉在维权过程中的推拉,解决问题的关键方向——行驶数据权限及其责任认定开始变得清晰。
在整个维权的始末,车主最初要求特斯拉公开数据,特斯拉拒绝了这一要求。在舆论压力下,特斯拉发布了行驶数据,但车主家属认为数据不足,指责特斯拉侵犯个人隐私,要求撤销数据,不接受特斯拉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事实上,“没有一家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检测智能汽车的交通事故责任。”张翔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追尾基本是车主的责任,但是智能车在驾驶。在这个过程中,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会参与驾驶。一旦发生事故,汽车公司将承担一定责任。但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关于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的法律法规,难以明确车主和车企的责任。”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有了新能源驾驶数据记录平台。以上海为例,在该区域上牌的新能源汽车数据将记录在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测试研究中心。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近42万辆车联网,每辆车的发动机数据、报警数据、电池数据均可实时跟踪。
来源:特斯拉
“如果特斯拉想要上传数据,应该很简单,但他们没有那样做。”张翔分析,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全球领先,但软件系统不完善,容易出现bug。数据一旦公开,外界就很容易发现它的漏洞。在他看来,特斯拉没有将数据上传到第三方平台,导致车企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自己管理数据,然后拿出来,无异于从内部窃取,没有任何可信度。”
与燃油汽车可以通过OBD接口获取车辆信息不同,具有高级驾驶辅助功能的智能汽车在应用前需要对行驶数据进行分析。这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机密信息,普通车主很难获取。
针对车主家属指责特斯拉侵犯个人隐私,泰坤律师创始合伙人朱杰平律师对未来汽车日报表示,目前智能汽车数据的监管主体不明确,如何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此外,对于智能汽车数据的确认和权利归属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目前自动驾驶的数据归属还不够清晰。”
朱杰平表示,国家应该强制要求车企将获得的数据不加修改地存储,或者将形成的数据存储在至少两家第三方机构,以合理充分的方式保证数据安全。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夏海龙也对未来汽车日报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监管机构可以与车企探讨大数据的第三方托管和共享机制,通过不断提高大数据的利用效率,逐步明确车主数据的收集规范。
随着维权事件的频发,智能汽车行业的监管漏洞也逐渐显现。特斯拉在中国首次公开行驶数据,也凸显了厘清行驶数据在智能车祸中的责任的重要性。
可以肯定的是,特斯拉遇到的问题并非个案,安全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想让用户真正体验并放心购买智能汽车,车企和行业还需要做很多。
请关注未来汽车日报(ID: auto-time)。
4月30日,蔚来汽车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蔚来实现营收79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818,环比增长202。
1900/1/1 0:00:00如果这两天你在北京首钢园的街头走一走,你会发现,中国无人驾驶商业化时代真的来临了。百度Apollo无人驾驶Robotaxi即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1900/1/1 0:00:004月29日晚间,宁德时代公布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
1900/1/1 0:00:00(图片来源:企业官网)蔚来发布未经审计的第一季度2021年财报。
1900/1/1 0:00:00每周一更,不见不散,新能源周刊汇集本周精彩内容,一次看过瘾本周上海车展特斯拉女车主维权事件持续发酵,三位真实车主发声,听听他们的看法和疑虑;
1900/1/1 0:00:00日前,美国专利商标局官方显示,苹果于日前正式申请了一项ProjectTitan相关专利,涉及用于确定摩擦参数的系统和方法。该专利可通过确定最大可用牵引力或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以控制车辆运行。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