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美的,跨界不造车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组装商,也是苹果产品的主要组装商。大多数人对公司的记忆可能还停留在陷入舆论漩涡的“血汗工厂”,掌门人的形象还停留在创始人郭台铭的阶段。

但事实上,如今的富士康已经被刘洋伟接手,并试图打造一个比“苹果组装厂”更多元化的身份。同样是近几年,新四化的浪潮如火如荼,汽车与电子的融合更加紧密。富士康开始频繁试水汽车领域,试图在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占据核心地位。

Alfa Romeo, BYD, Peugeot, Volkswagen, DS

目前富士康正在转型,已经迈出了激进的一步。就连一向低调的董事长刘洋伟也多次为跨界车站台,成为省曝光率极高的“企业代言人”。

——“特斯拉是电动车领域的苹果,富士康的目标是成为电动车领域的安卓。”

——“传统的汽车供应链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电气化时代。与“代工皇帝”麦格纳相比,富士康没有历史包袱,我们可以在造车的赛道上更加轻盈地前行。

这些言论让富士康赚足了眼球。在短短几个月内,富士康的电动汽车联盟MIH已经吸引了700多家成员公司,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软件巨头和一线零部件供应商。

Alfa Romeo, BYD, Peugeot, Volkswagen, DS

就在昨天,富士康又制造了一个汽车行业的大新闻。他们与世界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正式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成立一家名为“Mobile Drive”的新合资公司,拥有50:50的投票权,基于全球车载信息娱乐功能,实现智能驾驶舱内外的无缝连接。

在商业上,无可厚非,但反观富士康,这几年在汽车领域一直扮演着投机者的角色,也是“坑队友”的专业户。一旦嗅到即将到来的潜在风险,富士康要么重操代工旧业,给合作伙伴留下一地鸡毛,要么直接把功利主义写在脸上,最后把烂摊子扔给对方。

和Stellantis的婚姻会走向何方?

过了一年,终于牵手了。

最早可以追溯到2020年初,日本媒体首次爆料菲亚特克莱斯勒(以下简称FCA)将与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两家公司将携手在中国共同研发生产纯电动汽车,未来不排除出口的可能。随后FCA中国区官网媒体平台也证实了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并表示合资公司将在中国研发制造新一代纯电动汽车,涉足车联网业务。

虽然当时投资金额和其他细节尚未最终确定,但根据两家公司公开的信息,富士康将持有合资公司50%的股份,而FCA将持有剩余股份。

当时,刘杨伟还透露了更多细节,称富士康将在新的合资公司中承担设计、零部件和供应链管理的角色。据他个人预测,从长远来看,汽车业务将占集团总销售额的10%。

现在,合作终于定下来了,但与富士康联手的主体不再是FCA,而是公司与PSA合并后的新实体集团Stellantis。简单回顾一下5月18日两家公司发布的官方信息,可以总结出以下两大亮点——

其中一个关键词是“软件”

据悉,Mobile Drive主要提供与智能驾驶舱和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前沿技术解决方案,专注于信息娱乐、远程信息处理和云服务平台的开发,未来的软件创新将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l智能、5G通信和数字驾驶舱集成。

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也表示,未来出行工具和汽车产品将越来越多地由软件驱动和定义,软件领域的布局是汽车行业的战略之举和前沿方向。“移动驱动的建立符合这一趋势,就像电气化技术的变革一样,标志着我们行业的下一个伟大变革时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开放”。

据悉,合资公司的大部分工程师将位于台北,而管理层将集中在欧洲。根据官方信息,新的合资公司将作为汽车供应商运营,为Stellantis和其他潜在的汽车制造商提供软件解决方案和相关的硬件集成服务。

这也意味着,虽然Mobile Drive的开发项目由Stellantis和富士康共同拥有,但在业务上并不具有排他性。未来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更加多元化的潜在客户,成为所有汽车厂商的一流供应商。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两家公司似乎并没有探索在其他领域进行更广泛合作的可能性。台省媒体第一时间联系富士康,询问是否会在造车的更多领域进行合作,但富士康并未就此问题发表评论,两家公司基于MIH平台的潜在合作也未得到正面回复。

汽车界的“海王”降临到每个人身上。

在去年10月的企业科技日,富士康一口气公布了多项雄心勃勃的电动汽车计划,并提出了五年发展规划的具体目标。

“把省的电动车产业推向世界。”

这个看似血腥的口号,是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洋伟树立的旗帜。2019年,他接任一把手后,启动了内部改革,将富士康的转型升级为“3+3”战略,即积极切入电动汽车、健康医疗、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抓住人工智能、5G、半导体三大新兴技术。

据刘杨伟透露,富士康未来不会生产整车,也不会打造自主品牌的电动汽车,但在2025年至2027年间,他们将为全球10%的电动汽车提供零部件或服务。

这一步棋非常坚定,雄心勃勃。据悉,围绕电动汽车领域的生产链,富士康近年来已与多家汽车厂商洽谈合作。据刘洋伟自己估算,2027年全球电动车市场预计将达到3000万辆,这意味着每年至少有300万辆新车将深深打上富士康的烙印。

富士康对汽车这块蛋糕垂涎已久。

限于笔墨,我们不提富士康早嫁BAIC探索租车、收购安泰电器企图蚕食汽车电子市场等“旧事”。很多被业内反复否认的“传闻”,比如富士康与宇龙等汽车厂商接触,讨论合作造车的可能性,在此略去。当然,富士康对“和谐繁荣”的造车往事有所涉猎,说到底,也可以简单触及鸡毛蒜皮的细节。

回顾公司这几年“染指汽车”的发展轨迹,虽然富士康的大部分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但几乎是“来者不拒”。最重要的是,富士康的“造车”没有死。可以说是越来越失意,失败案例数不胜数,但是越来越折腾。

它的最新目标是做电动汽车行业的安卓。

在去年底的鸿海科技日,富士康正式发布了纯电动底盘平台MIH。作为一个规划中的开放平台,MIH勾勒出了富士康未来电动底盘和汽车软硬件形态的大致轮廓。新项目有三个特点……:“软件定义”、“软硬分层”、“开放生态”,可以帮助解决舞台电气化时代的短期发展痛点。

今年年初,富士康不断传出消息。先是在1月与造车新势力拜腾签署全面战略框架协议,将全力支持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制造,随后又宣布与吉利成立新的合资公司。未来将共同为全球汽车和旅行公司提供OEM生产和定制咨询服务。

就在上周,富士康与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克公司(Fisker Inc)共同达成了一项联合生产大众市场电动汽车的计划,该计划将于2023年底在美国生产,相关车型预计将在富士康尚未充分利用的威斯康星州工业基地生产。两家公司签署了一项名为“Project PEAR”的协议,并表示有意以低于3万美元的起步价出售首款小型电动汽车。

可见,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富士康在造车赛道上可以说是左右逢源,人人都来。此前有朋友调侃富士康就像汽车界的“海王”,新欢旧爱,丑闻无数。

当然,这个“海王”现在和Stellantis牵手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只是富士康开放平台大布局下的一个拼图。至少在现阶段,很难说这个拼图有多重,也很难预测这个拼图对富士康未来造车版图的完整性有多重要。

“前面有雷区。”

另一方面,关于这次与Stellantis联姻的消息在去年年初首次曝光,最近还签署了备忘录。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甚至有省媒体爆料称,两家公司的合作细节已经秘密讨论了好几个月,直到现在才做出最终决定。然而,看似一对美女终于结婚步入婚姻殿堂,但雷区却在他们携手走过的路上悄然埋下。

首先,富士康这个“野蛮人”不靠谱。

蛮战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总是在门口喊出最耀眼的狠话。从乐视造车要统一生态,到宝能等地产商要“造几百亿辆车,造万亿产值”,各大新势力已经建成千万级电动车产能。然而,狠话不落地,才是最响亮的笑话。

自富士康投资和谐富腾并撤回其在小鹏的股权以来,它一直是上一轮笑话的深度参与者。显然,它还是不肯放弃这一轮说大话、画大饼的机会。

从本质上来说,富士康在制造汽车方面的困难,是其染指汽车行业的野心的根源。转型压力来临,富士康不能固守原有阵地,必须向汽车产业扩张;现有的顽疾和汽车制造基础的缺失,增加了失败的风险。

其次,海王星的实力可能被夸大了。

富士康要做汽车里的谷歌安卓。其实这样的企业有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实力极强,在各自领域都是佼佼者和巨头。

在系统供应商层面,不仅有百度、谷歌、苹果等老牌汽车系统供应商,还有最受欢迎的华为鸿蒙系统,正以5G优势半路杀出。在发电方面,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LG的电池实力远远优于富士康的锂电池技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1%的股权并不能让富士康控制竞争局面)。至于IGBT,海外的英飞凌和博世,国内的CRRC和斯达都建立了技术壁垒。在电子控制领域,UMC处于领先地位。更不用说比亚迪,一个既有电动车业务,又有从电池电机电控到IGBT最完整供应链的全能选手。

中美争端影响苹果,苹果影响富士康。美国政府试图打压华为,一方面是利益需求让这个霸权国家极力阻挠中国的2025技术升级战略,另一方面也说明以苹果为首的美国公司创新乏力,害怕输给中国的后起之秀。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组装商,也是苹果产品的主要组装商。大多数人对公司的记忆可能还停留在陷入舆论漩涡的“血汗工厂”,掌门人的形象还停留在创始人郭台铭的阶段。

但事实上,如今的富士康已经被刘洋伟接手,并试图打造一个比“苹果组装厂”更多元化的身份。同样是近几年,新四化的浪潮如火如荼,汽车与电子的融合更加紧密。富士康开始频繁试水汽车领域,试图在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占据核心地位。

Alfa Romeo, BYD, Peugeot, Volkswagen, DS

目前富士康正在转型,已经迈出了激进的一步。就连一向低调的董事长刘洋伟也多次为跨界车站台,成为省曝光率极高的“企业代言人”。

——“特斯拉是电动车领域的苹果,富士康的目标是成为电动车领域的安卓。”

——“传统的汽车供应链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电气化时代。与“代工皇帝”麦格纳相比,富士康没有历史包袱,我们可以在造车的赛道上更加轻盈地前行。

这些言论让富士康赚足了眼球。在短短几个月内,富士康的电动汽车联盟MIH已经吸引了700多家成员公司,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软件巨头和一线零部件供应商。

Alfa Romeo, BYD, Peugeot, Volkswagen, DS

就在昨天,富士康又制造了一个汽车行业的大新闻。他们与世界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正式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成立一家名为“Mobile Drive”的新合资公司,拥有50:50的投票权,基于全球车载信息娱乐功能,实现智能驾驶舱内外的无缝连接。

在商业上,无可厚非,但反观富士康,这几年在汽车领域一直扮演着投机者的角色,也是“坑队友”的专业户。一旦嗅到即将到来的潜在风险,富士康要么重操代工旧业,给合作伙伴留下一地鸡毛,要么直接把功利主义写在脸上,最后把烂摊子扔给对方。

和Stellantis的婚姻会走向何方?

过了一年,终于牵手了。

最早可以追溯到2020年初,日本媒体首次爆料菲亚特克莱斯勒(以下简称FCA)将与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两家公司将携手合作,共同开发……在国内生产纯电动汽车,未来不排除出口的可能。随后FCA中国区官网媒体平台也证实了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并表示合资公司将在中国研发制造新一代纯电动汽车,涉足车联网业务。

虽然当时投资金额和其他细节尚未最终确定,但根据两家公司公开的信息,富士康将持有合资公司50%的股份,而FCA将持有剩余股份。

当时,刘杨伟还透露了更多细节,称富士康将在新的合资公司中承担设计、零部件和供应链管理的角色。据他个人预测,从长远来看,汽车业务将占集团总销售额的10%。

现在,合作终于定下来了,但与富士康联手的主体不再是FCA,而是公司与PSA合并后的新实体集团Stellantis。简单回顾一下5月18日两家公司发布的官方信息,可以总结出以下两大亮点——

其中一个关键词是“软件”

据悉,Mobile Drive主要提供与智能驾驶舱和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前沿技术解决方案,专注于信息娱乐、远程信息处理和云服务平台的开发,未来的软件创新将包括基于人工智能、5G通信和数字驾驶舱集成的应用。

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也表示,未来出行工具和汽车产品将越来越多地由软件驱动和定义,软件领域的布局是汽车行业的战略之举和前沿方向。“移动驱动的建立符合这一趋势,就像电气化技术的变革一样,标志着我们行业的下一个伟大变革时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开放”。

据悉,合资公司的大部分工程师将位于台北,而管理层将集中在欧洲。根据官方信息,新的合资公司将作为汽车供应商运营,为Stellantis和其他潜在的汽车制造商提供软件解决方案和相关的硬件集成服务。

这也意味着,虽然Mobile Drive的开发项目由Stellantis和富士康共同拥有,但在业务上并不具有排他性。未来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更加多元化的潜在客户,成为所有汽车厂商的一流供应商。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两家公司似乎并没有探索在其他领域进行更广泛合作的可能性。台省媒体第一时间联系富士康,询问是否会在造车的更多领域进行合作,但富士康并未就此问题发表评论,两家公司基于MIH平台的潜在合作也未得到正面回复。

汽车界的“海王”降临到每个人身上。

在去年10月的企业科技日,富士康一口气公布了多项雄心勃勃的电动汽车计划,并提出了五年发展规划的具体目标。

“把省的电动车产业推向世界。”

这个看似血腥的口号,是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洋伟树立的旗帜。2019年,他接任一把手后,启动了内部改革,将富士康的转型升级为“3+3”战略,即积极切入电动汽车、健康医疗、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抓住人工智能、5G、半导体三大新兴技术。

据刘杨伟透露,富士康未来不会生产整车,也不会打造自主品牌的电动汽车,但在2025年至2027年间,他们将为全球10%的电动汽车提供零部件或服务。

这一步棋非常坚定,雄心勃勃。据悉,围绕电动汽车领域的生产链,富士康近年来已与多家汽车厂商洽谈合作。根据刘洋伟自己的估计,t……2027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预计将达到3000万辆,这意味着每年至少有300万辆新车将深深打上富士康的烙印。

富士康对汽车这块蛋糕垂涎已久。

限于笔墨,我们不提富士康早嫁BAIC探索租车、收购安泰电器企图蚕食汽车电子市场等“旧事”。很多被业内反复否认的“传闻”,比如富士康与宇龙等汽车厂商接触,讨论合作造车的可能性,在此略去。当然,富士康对“和谐繁荣”的造车往事有所涉猎,说到底,也可以简单触及鸡毛蒜皮的细节。

回顾公司这几年“染指汽车”的发展轨迹,虽然富士康的大部分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但几乎是“来者不拒”。最重要的是,富士康的“造车”没有死。可以说是越来越失意,失败案例数不胜数,但是越来越折腾。

它的最新目标是做电动汽车行业的安卓。

在去年底的鸿海科技日,富士康正式发布了纯电动底盘平台MIH。作为一个规划中的开放平台,MIH勾勒出了富士康未来电动底盘和汽车软硬件形态的大致轮廓。新项目具有“软件定义”、“软硬分层”、“开放生态”三大特点,可以帮助解决舞台电气化时代的短期开发痛点。

今年年初,富士康不断传出消息。先是在1月与造车新势力拜腾签署全面战略框架协议,将全力支持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制造,随后又宣布与吉利成立新的合资公司。未来将共同为全球汽车和旅行公司提供OEM生产和定制咨询服务。

就在上周,富士康与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克公司(Fisker Inc)共同达成了一项联合生产大众市场电动汽车的计划,该计划将于2023年底在美国生产,相关车型预计将在富士康尚未充分利用的威斯康星州工业基地生产。两家公司签署了一项名为“Project PEAR”的协议,并表示有意以低于3万美元的起步价出售首款小型电动汽车。

可见,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富士康在造车赛道上可以说是左右逢源,人人都来。此前有朋友调侃富士康就像汽车界的“海王”,新欢旧爱,丑闻无数。

当然,这个“海王”现在和Stellantis牵手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只是富士康开放平台大布局下的一个拼图。至少在现阶段,很难说这个拼图有多重,也很难预测这个拼图对富士康未来造车版图的完整性有多重要。

“前面有雷区。”

另一方面,关于这次与Stellantis联姻的消息在去年年初首次曝光,最近还签署了备忘录。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甚至有省媒体爆料称,两家公司的合作细节已经秘密讨论了好几个月,直到现在才做出最终决定。然而,看似一对美女终于结婚步入婚姻殿堂,但雷区却在他们携手走过的路上悄然埋下。

首先,富士康这个“野蛮人”不靠谱。

蛮战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总是在门口喊出最耀眼的狠话。从乐视造车要统一生态,到宝能等地产商要“造几百亿辆车,造万亿产值”,各大新势力已经建成千万级电动车产能。然而,狠话不落地,才是最响亮的笑话。

富士康是上一轮玩笑的深度参与者……它投资了和谐富腾,并撤回了在小鹏的股权。显然,它还是不肯放弃这一轮说大话、画大饼的机会。

从本质上来说,富士康在制造汽车方面的困难,是其染指汽车行业的野心的根源。转型压力来临,富士康不能固守原有阵地,必须向汽车产业扩张;现有的顽疾和汽车制造基础的缺失,增加了失败的风险。

其次,海王星的实力可能被夸大了。

富士康要做汽车里的谷歌安卓。其实这样的企业有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实力极强,在各自领域都是佼佼者和巨头。

在系统供应商层面,不仅有百度、谷歌、苹果等老牌汽车系统供应商,还有最受欢迎的华为鸿蒙系统,正以5G优势半路杀出。在发电方面,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LG的电池实力远远优于富士康的锂电池技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1%的股权并不能让富士康控制竞争局面)。至于IGBT,海外的英飞凌和博世,国内的CRRC和斯达都建立了技术壁垒。在电子控制领域,UMC处于领先地位。更不用说比亚迪,一个既有电动车业务,又有从电池电机电控到IGBT最完整供应链的全能选手。

中美争端影响苹果,苹果影响富士康。美国政府试图打压华为,一方面是利益需求让这个霸权国家极力阻挠中国的2025技术升级战略,另一方面也说明以苹果为首的美国公司创新乏力,害怕输给中国的后起之秀。

标签:创维汽车逸动长城奇瑞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有“锂”走天下:这些上市公司涉盐湖提锂业务

财联社5月19日讯,今日,盐湖提锂概念股开盘走强。

1900/1/1 0:00:00
入股北汽极狐?华为回应:没有此事

日前有媒体爆料称,华为欲入股北汽蓝谷旗下的极狐汽车,未来华为将和北汽蓝谷联合推出45款HI版自动驾驶车型。针对此事,盖世汽车第一时间联系了华为相关工作人员,得到的回复是没有此事。

1900/1/1 0:00:00
“海王”富士康再结新欢,但造车的黄金没那么好挖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代组装商,也是苹果产品的主要组装商。大多数人对该公司的记忆,或许还停留在深陷舆论漩涡的“血汗工厂”,而掌门人的形象,也依旧停留在创始人郭台铭阶段。

1900/1/1 0:00:00
扩充销售网点,小鹏汽车在淄博成立新公司

企查查APP显示,5月18日,淄博小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朱艳华,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汽车租赁等。

1900/1/1 0:00:00
疫情后超60%中国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自主移动机器人市场向好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放大了现今生产加工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生产车间员工数量减少,特殊情况下优化流程的自动化技术有限等。

1900/1/1 0:00:00
采埃孚与Mobileye合作,为丰田开发领先的驾驶辅助和安全技术

采埃孚和英特尔旗下的Mobileye公司最近与丰田汽车公司签订协议,开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并将在未来几年内用于多个汽车平台。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