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维权事件已经渐渐淡了。虽然双方僵持的结论仍未定论,但这一事件引发的一系列讨论已经逐渐偏离了原有的轨道,从一个“刹车失灵维权”变成了一个关于智能汽车安全性和特斯拉整个品牌调性的问题。在“科技改变汽车”的大趋势下,汽车行业的一些大胆创新和实验真的可以作为“挡箭牌”吗,科技创新如何与严谨的工业制造相结合?本期《智行客》邀请特约作者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特斯拉的品牌基调。
汽车之家特邀作家王。
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曾就职于《商业评论》、《盖世汽车》等媒体。
●特斯拉,你还能站在神坛上吗?
2015年,特斯拉首次亮相上海车展。“未来之车”和“颠覆者”是特斯拉的标签,成为2015年上海车展的最大亮点。2021年上海车展,特斯拉也赚足了眼球。讽刺的是,这次不是因为产品创新,而是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公众维权。
回顾特斯拉在中国的八年,除了“创新”、“科技”、“颠覆”这些标签之外,“维权”是另一个标签。有网友戏称,特斯拉车主不是在维权,就是在维权路上。作为全球电动车第一品牌,特斯拉有先发优势,但随着产品质量和安全事故的不断质疑,特斯拉的气焰在哪里?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特斯拉还能在神坛上站多久?
●舆论风暴回顾
上海车展因为车主咄咄逼人的维权行为,再次将特斯拉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实如果不是之前维权失败,这一幕也不会上演。
有两个女人在维权。他们穿着印有“刹车失灵”标语的服装。其中一人跳上车顶,大喊“特斯拉刹车失灵”。另一个在展区喊维权口号。对于前来制止的工作人员,楼顶女子奋力挣扎,最后被两名身强力壮的保安拖出。
据了解,该女子是河南安阳张姓业主,此前曾上维权热搜。2月21日晚,车主父亲驾驶的Model 3(参数|询价)与前车相撞。据张女士介绍,父亲在靠近前方等待红灯的车辆时踩了刹车,但“先轻踩刹车没有明显减速,再踩刹车,发现刹车踏板僵硬,难踩,刹车失灵。”
2月27日,特斯拉郑州张经理向张女士提供了5.09秒的后台行驶数据,显示当时车速为118.5 km/h..张女士不认可特斯拉出具的车速数据,也不相信特斯拉推荐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她坚持认为事故原因在于特斯拉的刹车失灵。
3月15日,郑州市场监管局12315投诉举报中心接到张女士对特斯拉的投诉。
3月16日,郑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专门召开会议,针对此次投诉成立了工作专班。
3月17日,郑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召开副处级以上领导、市场监管监察部门等相关执法骨干座谈会。
郑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分别于3月15日、18日、24日组织张女士与特斯拉郑州公司进行调解,但张女士不同意第三方技术鉴定,要求特斯拉提供事故前半小时的完整数据。特斯拉拒绝提供完整的原始数据,理由是这些数据被当事人用于宣传和炒作。双方因此未能达成一致。
3月27日,特斯拉高管向张女士提出解决方案——同意让保险公司修车,修好后特斯拉会帮忙卖个好价钱。张女士不接受,认为这个方案会继续伤害消费者,坚持要求退车退款……但是,张女士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就有了4月19日上海车展维权事件。
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媒体、监管部门均对此进行了回应。作者用时间线梳理了事件的发展过程:
目前事故责任尚无定论,但从以往出现的案例来看,特斯拉的质量问题确实饱受诟病。2020年以来,特斯拉“车辆质量问题”和“驾驶安全问题”频发。虽然大部分事件都有明确的责任,但无风不起浪,特斯拉的负面报道自此迅速增加。
特斯拉维权事件发展至今,除了对安全和质量的质疑,另一个让中国消费者不满的是特斯拉傲慢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维权事件能发酵到如此大的传播的关键。事实上,消费者或经销商在车展上维权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有经验或有品牌意识的车企通常都有迅速控制事态恶性蔓延的预案。但特斯拉维权事件能以极大的热情传播,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说明事先没有准备。
“特斯拉不是第一次参展,也不是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没有制定方案,事件迅速发酵,只能说明不够重视。”事件发生后,其回应依然强硬,可见傲慢是其一贯作风。那么特斯拉的傲慢是什么?
●技术不应该被当作挡箭牌。
自诞生以来,特斯拉就将自己定义为一家科技汽车公司,科技深深植根于其基因之中。特斯拉曾说:“要用硅谷的玩法,完美地向世界展示什么是真正属于未来的汽车。”特斯拉的定义很巧妙,意味着它的打法和传统车企不太一样――我需要不断迭代,有试错的成本和风险。而这些可能需要消费者来买单。
首先表现在其价格极不稳定。自2019年9月特斯拉Giga上海落成以来,Model 3经历了多次降价,累计降幅达11.4万辆。Model Y上市后,和最初的预售价格也有很大差距。今年2月,特斯拉被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约谈,但质量安全问题不断。
但特斯拉每次都能成功“抖锅”,除了上面提到的特斯拉没有提供完整的原始数据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用“技术”为自己打造了一块金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也对质量问题做出了公开回应,认为这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消费者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言下之意,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失误。
既然特斯拉的技术没有创新性和独特性,那它的傲慢何在?为什么站在神坛上鄙视消费者?可能特斯拉从来没有意识到,是消费者把他送上了神坛,他也没想到仅仅过了24小时就从神坛上摔了下来。(文/特邀作者王;编辑/汽车之家侯)特斯拉维权事件逐渐淡化。虽然双方僵持的结论仍未定论,但这一事件引发的一系列讨论已经逐渐偏离了原有的轨道,从一个“刹车失灵维权”变成了一个关于智能汽车安全性和特斯拉整个品牌调性的问题。在“科技改变汽车”的大趋势下,汽车行业的一些大胆创新和实验真的可以作为“挡箭牌”吗,科技创新如何与严谨的工业制造相结合?本期《智行客》邀请特约作者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特斯拉的品牌基调。
汽车之家特邀作家王。
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曾就职于《商业评论》、《盖世汽车》等媒体。
●特斯拉,你还能站在神坛上吗?
2015年,特斯拉首次亮相上海车展。“未来之车”和“颠覆者”是特斯拉的标签,成为2015年上海车展的最大亮点。2021年上海车展,特斯拉也赚足了眼球。讽刺的是,这次不是因为产品创新,而是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公众维权。
回顾特斯拉在中国的八年,除了“创新”、“科技”、“颠覆”这些标签之外,“维权”是另一个标签。有网友戏称,特斯拉车主不是在维权,就是在维权路上。作为全球电动车第一品牌,特斯拉有先发优势,但随着产品质量和安全事故的不断质疑,特斯拉的气焰在哪里?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特斯拉还能在神坛上站多久?
●舆论风暴回顾
上海车展因为车主咄咄逼人的维权行为,再次将特斯拉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实如果不是之前维权失败,这一幕也不会上演。
有两个女人在维权。他们穿着印有“刹车失灵”标语的服装。其中一人跳上车顶,大喊“特斯拉刹车失灵”。另一个在展区喊维权口号。对于前来制止的工作人员,楼顶女子奋力挣扎,最后被两名身强力壮的保安拖出。
据了解,该女子是河南安阳张姓业主,此前曾上维权热搜。2月21日晚,车主父亲驾驶的Model 3(参数|询价)与前车相撞。据张女士介绍,父亲在靠近前方等待红灯的车辆时踩了刹车,但“先轻踩刹车没有明显减速,再踩刹车,发现刹车踏板僵硬,难踩,刹车失灵。”
2月27日,特斯拉郑州张经理向张女士提供了5.09秒的后台行驶数据,显示当时车速为118.5 km/h..张女士不认可特斯拉出具的车速数据,也不相信特斯拉推荐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她坚持认为事故原因在于特斯拉的刹车失灵。
3月15日,郑州市场监管局12315投诉举报中心接到张女士对特斯拉的投诉。
3月16日,郑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专门召开会议,针对此次投诉成立了工作专班。
3月17日,郑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召开副处级以上领导、市场监管监察部门等相关执法骨干座谈会。
郑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分别于3月15日、18日、24日组织张女士与特斯拉郑州公司进行调解,但张女士不同意第三方技术鉴定,要求特斯拉提供事故前半小时的完整数据。特斯拉拒绝提供完整的原始数据,理由是这些数据被当事人用于宣传和炒作。双方因此未能达成一致。
3月27日,特斯拉高管向张女士提出解决方案——同意让保险公司修车,修好后特斯拉会帮忙卖个好价钱。张女士不接受,认为这个方案会继续伤害消费者,坚持……我把车退回去要求退款。
但是,张女士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就有了4月19日上海车展维权事件。
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媒体、监管部门均对此进行了回应。作者用时间线梳理了事件的发展过程:
目前事故责任尚无定论,但从以往出现的案例来看,特斯拉的质量问题确实饱受诟病。2020年以来,特斯拉“车辆质量问题”和“驾驶安全问题”频发。虽然大部分事件都有明确的责任,但无风不起浪,特斯拉的负面报道自此迅速增加。
特斯拉维权事件发展至今,除了对安全和质量的质疑,另一个让中国消费者不满的是特斯拉傲慢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维权事件能发酵到如此大的传播的关键。事实上,消费者或经销商在车展上维权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有经验或有品牌意识的车企通常都有迅速控制事态恶性蔓延的预案。但特斯拉维权事件能以极大的热情传播,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说明事先没有准备。
“特斯拉不是第一次参展,也不是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没有制定方案,事件迅速发酵,只能说明不够重视。”事件发生后,其回应依然强硬,可见傲慢是其一贯作风。那么特斯拉的傲慢是什么?
●技术不应该被当作挡箭牌。
自诞生以来,特斯拉就将自己定义为一家科技汽车公司,科技深深植根于其基因之中。特斯拉曾说:“要用硅谷的玩法,完美地向世界展示什么是真正属于未来的汽车。”特斯拉的定义很巧妙,意味着它的打法和传统车企不太一样――我需要不断迭代,有试错的成本和风险。而这些可能需要消费者来买单。
首先表现在其价格极不稳定。自2019年9月特斯拉Giga上海落成以来,Model 3经历了多次降价,累计降幅达11.4万辆。Model Y上市后,和最初的预售价格也有很大差距。今年2月,特斯拉被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约谈,但质量安全问题不断。
但特斯拉每次都能成功“抖锅”,除了上面提到的特斯拉没有提供完整的原始数据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用“技术”为自己打造了一块金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也对质量问题做出了公开回应,认为这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消费者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言下之意,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失误。
既然特斯拉的技术没有创新性和独特性,那它的傲慢何在?为什么站在神坛上鄙视消费者?可能特斯拉从来没有意识到,是消费者把他送上了神坛,他也没想到仅仅过了24小时就从神坛上摔了下来。(文/特邀作者王;编辑/汽车之家侯)
12021泰达汽车论坛将于9月3日开幕5月14日,202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1900/1/1 0:00:00近日,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陕西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推进省内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加快发展。
1900/1/1 0:00:00面向高端新能源市场的ARCFOX极狐品牌,作为近年来北汽蓝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棋子,如今的发展驱动力却逐渐和华为合作深度相互绑定。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研发领域的领先者,美国Natrion公司推出一种高性能、灵活耐用的固态电解质薄膜,可用于生产全固态电池(ASSB)。
1900/1/1 0:00:00来源:未来汽车日报作者秦章勇编辑王妍自带流量体质的华为正在汽车圈接二连三上演热点事件。
1900/1/1 0:00:00虽然多数人认为爱驰汽车已经机会不多,但这家新创车企仍在努力。5月20日,爱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15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付强。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