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大鹏
● ● ●
当地时间5月20日,欧洲议会全体会议通过决议称,将“冻结”关于批准《中欧投资全面协定》(以下简称“协定”)的讨论,直至中国解除对欧洲议会议员的反制裁。包括路透社在内的多家媒体指出,协议被冻结,损害了中欧双方的利益。
对此,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表示,该协议不是任何人送的礼物。中国实施反制措施是对欧盟单边制裁对抗的正当回应。中方对推动双方合作一直抱有诚意,希望欧方与我们相向而行。
汽车产业作为中欧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是谁踩下了中欧汽车加速发展的“刹车”?
2020年12月30日,历经7年35轮谈判,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谈判全面协定。按照程序,谈判完成后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进行文本翻译和校对,协议还需要得到欧盟各国政府和欧洲议会的批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几个月里,欧盟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以所谓的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对中国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了单方面制裁。随后,中方对欧方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恶意散布谎言和虚假信息的10人和4家实体实施制裁。中欧之间的相互制裁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创造了恶劣的氛围。此后,欧洲议会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阻止中欧投资全面协定,包括取消审议会议。
所谓中欧投资全面协定,称为中欧双边投资条约。从2014年1月到2020年12月,历经7年35轮谈判,按照审批程序,将于2022年正式签署协议。该协定的核心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确保相互投资保护、尊重知识产权、确保补贴透明;改善双方的市场准入条件;确保投资环境和监管程序清晰、公平和透明;提高劳工标准,支持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中国和欧盟作为世界经济的两大代表,历经7年35轮谈判达成协议,来之不易。该协议的达成也标志着过去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市场投资和贸易管理实现了规范化、程序化和系统化,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其中,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欧洲主流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均有合资企业,中国已成为欧洲跨国汽车市场的最大市场。以奢侈品牌BBA为例。2020年,三家公司在华销量均超过70万辆,中国市场成为财务数据贡献最高的市场。随着协议的冻结,汽车行业作为制造业的代表之一,成为中欧投资全面协议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汽车为该协议做出的三项让步
众所周知,任何组织之间的谈判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用说之前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谈判了。中欧《投资全面协定》历经7年35轮谈判,可见双方的谈判过程是多么艰难和艰难。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欧盟将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具体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贸易总额为4.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和欧盟的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40%。协议的签署不言而喻,所以很多评论称之为历史性的突破。
据知情人士透露,为了达成协议,中国一直在积极努力,甚至做出了一些让步。首先,在行业开放方面,中国的承诺比以前更强。
制造业方面,除了汽车、船舶、飞机等少数行业,中国基本开放。这种情况在2018年4月发生了改变。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政府承诺汽车行业将进一步放开外资股比。2018年,取消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到2022年实现“全面开放”,即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不过,从实际角度来看,华晨宝马、江淮大众等项目的实施都走在了计划的前列。可见中国开放合资企业的决心和诚意是很大的。
此外,以国企待遇、补贴透明、反对强制技术转让为重点的营商环境均等化也是双方谈判的重点。再看汽车行业,意味着我国实施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与初期的政府补贴密切相关。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逐渐成熟和协议谈判的深入,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其中,2021年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降低20%。
相比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欧盟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加大了补贴力度。比如,2020年5月,欧盟提出将电动汽车纳入绿色经济复苏计划;同年5月,法国宣布投资80亿欧元重振汽车工业。同年6月,德国也通过了1300亿欧元的欧洲复苏计划。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中欧谈判过程中,中国“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也对欧盟做出了一些让步。这远远超过了《巴黎协定》中关于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2℃温控目标”的要求。这可能将全球碳中和提前5-10年,也将在促进全球气候治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一方面确保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履行其减少碳排放的承诺。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压力可想而知。
冻结协议违背了中欧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协定被冻结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回应称,中欧投资全面协定是一个平衡、互利、共赢的协定,不是一方送给另一方的礼物,而是互利互惠的。尽快批准符合中欧双方的利益。双方应为此做出积极努力。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世界经济展望》的统计,2020年,中国实际GDP已占全球的18.3%,而欧元区19国占12.0%。
此外,中国欧盟商会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60%的欧盟在华企业表示愿意增加对华投资,这充分反映了中欧经贸合作的蓬勃活力和乐观前景。
以制造业汽车行业为例。目前,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具体来看,2020年全球49个国家共生产汽车7762万辆,同比下降15.8%。其中,仅中国就生产了2523万辆,占全球的32%,同比仅下降2.0%。换句话说,中国的产出相当于1.5个欧洲,1.8个欧盟,1.6个美国,2.9个美国。
从销量来看,据世界汽车制造组织(OICA)统计,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大幅下降13.8%,至7797万辆,与2011年持平,倒退近10年。仅中国就售出2531万辆,同比仅下降1.9%,占全球销量的32.5%。中国的销售额等于1.5个欧洲,1.8个“EU- 27+EFTA+英国”,1.8个美国,1.3个美国。可以说,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全球各大跨国车企的布局。可以说,脱离中国市场无疑是违背行业发展趋势的,对双方都不是好消息。
回顾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以市场换技术,吸引跨国汽车企业来华投资。这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同时跨国汽车企业也赚了不少钱。双方实际上都受益于汽车发展大潮。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逐渐成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最大的人才供应国。西方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市场和人才的支持。
以新能源和智能为代表的汽车行业迎来了第四次变革浪潮。此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欧班列的开通只是连接了中国和欧洲。中国新能源和智能零部件企业成为欧洲车企的合作伙伴。例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戴姆勒、宝马、奥迪等品牌的电池供应商。下巴……已经成为这一潮流的引领者。可以说,中国与欧洲车企的合作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生态市场。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欧洲的疫苗研发和生产都落后于中国和美国,欧洲经济能否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触底还有待观察。更值得注意的是,困扰欧洲已久的失业问题因疫情而进一步加剧。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8.3%,而欧元区GDP持续萎缩,失业率指数几乎是中国的两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还是欧洲,谁更需要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样的巨大利益?答案不言而喻。
作者|田大鹏
● ● ●
当地时间5月20日,欧洲议会全体会议通过决议称,将“冻结”关于批准《中欧投资全面协定》(以下简称“协定”)的讨论,直至中国解除对欧洲议会议员的反制裁。包括路透社在内的多家媒体指出,协议被冻结,损害了中欧双方的利益。
对此,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表示,该协议不是任何人送的礼物。中国实施反制措施是对欧盟单边制裁对抗的正当回应。中方对推动双方合作一直抱有诚意,希望欧方与我们相向而行。
汽车产业作为中欧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是谁踩下了中欧汽车加速发展的“刹车”?
2020年12月30日,历经7年35轮谈判,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谈判全面协定。按照程序,谈判完成后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进行文本翻译和校对,协议还需要得到欧盟各国政府和欧洲议会的批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几个月里,欧盟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以所谓的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对中国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了单方面制裁。随后,中方对欧方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恶意散布谎言和虚假信息的10人和4家实体实施制裁。中欧之间的相互制裁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创造了恶劣的氛围。此后,欧洲议会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阻止中欧投资全面协定,包括取消审议会议。
所谓中欧投资全面协定,称为中欧双边投资条约。从2014年1月到2020年12月,历经7年35轮谈判,按照审批程序,将于2022年正式签署协议。该协定的核心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确保相互投资保护、尊重知识产权、确保补贴透明;改善双方的市场准入条件;确保投资环境和监管程序清晰、公平和透明;提高劳工标准,支持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中国和欧盟作为世界经济的两大代表,历经7年35轮谈判达成协议,来之不易。该协议的达成也标志着过去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市场投资和贸易管理实现了规范化、程序化和系统化,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其中,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欧洲主流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均有合资企业,中国已成为欧洲跨国汽车市场的最大市场。以奢侈品牌BBA为例。2020年,三家公司在华销量均超过70万辆,中国市场成为财务数据贡献最高的市场。随着协议的冻结,汽车行业作为制造业的代表之一,成为中欧投资全面协议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汽车为该协议做出的三项让步
众所周知,任何组织之间的谈判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用说之前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谈判了。中欧《投资全面协定》历经7年35轮谈判,可见双方的谈判过程是多么艰难和艰难。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欧盟将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具体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贸易总额为4.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和欧盟的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40%。协议的签署不言而喻,所以很多评论称之为历史性的突破。
据知情人士透露,为了达成协议,中国一直在积极努力,甚至做出了一些让步。首先,在行业开放方面,中国的承诺比以前更强。
制造业方面,除了汽车、船舶、飞机等少数行业,中国基本开放。这种情况在2018年4月发生了改变。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政府承诺汽车行业将进一步放开外资股比。2018年,取消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到2022年实现“全面开放”,即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不过,从实际角度来看,华晨宝马、江淮大众等项目的实施都走在了计划的前列。可见中国开放合资企业的决心和诚意是很大的。
此外,以国企待遇、补贴透明、反对强制技术转让为重点的营商环境均等化也是双方谈判的重点。再看汽车行业,意味着我国实施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与初期的政府补贴密切相关。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逐渐成熟和协议谈判的深入,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其中,2021年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降低20%。
相比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欧盟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加大了补贴力度。比如,2020年5月,欧盟提出将电动汽车纳入绿色经济复苏计划;同年5月,法国宣布投资80亿欧元重振汽车工业。同年6月,德国也通过了1300亿欧元的欧洲复苏计划。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中欧谈判过程中,中国“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也对欧盟做出了一些让步。这远远超过了《巴黎协定》中关于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2℃温控目标”的要求。这可能将全球碳中和提前5-10年,也将在促进全球气候治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一方面确保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履行其减少碳排放的承诺。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压力可想而知。
冻结协议违背了中欧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协定被冻结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回应称,中欧投资全面协定是一个平衡、互利、共赢的协定,不是一方送给另一方的礼物,而是互利互惠的。尽快批准符合中欧双方的利益。双方应为此做出积极努力。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世界经济展望》的统计,2020年,中国实际GDP已占全球的18.3%,而欧元区19国占12.0%。
此外,中国欧盟商会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60%的欧盟在华企业表示愿意增加对华投资,这充分反映了中欧经贸合作的蓬勃活力和乐观前景。
以制造业汽车行业为例。目前,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具体来看,2020年全球49个国家共生产汽车7762万辆,同比下降15.8%。其中,仅中国就生产了2523万辆,占全球的32%,同比仅下降2.0%。换句话说,中国的产出相当于1.5个欧洲,1.8个欧盟,1.6个美国,2.9个美国。
从销量来看,据世界汽车制造组织(OICA)统计,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大幅下降13.8%,至7797万辆,与2011年持平,倒退近10年。仅中国就售出2531万辆,同比仅下降1.9%,占全球销量的32.5%。中国的销售额等于1.5个欧洲,1.8个“EU- 27+EFTA+英国”,1.8个美国,1.3个美国。可以说,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全球各大跨国车企的布局。可以说,脱离中国市场无疑是违背行业发展趋势的,对双方都不是好消息。
回顾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以市场换技术,吸引跨国汽车企业来华投资。这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同时跨国汽车企业也赚了不少钱。双方实际上都受益于汽车发展大潮。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逐渐成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最大的人才供应国。西方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市场和人才的支持。
以新能源和智能为代表的汽车行业迎来了第四次变革浪潮。此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欧班列的开通只是连接了中国和欧洲。中国新能源和智能零部件企业成为欧洲车企的合作伙伴。例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戴姆勒、宝马、奥迪等品牌的电池供应商。下巴……已经成为这一潮流的引领者。可以说,中国与欧洲车企的合作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生态市场。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欧洲的疫苗研发和生产都落后于中国和美国,欧洲经济能否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触底还有待观察。更值得注意的是,困扰欧洲已久的失业问题因疫情而进一步加剧。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8.3%,而欧元区GDP持续萎缩,失业率指数几乎是中国的两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还是欧洲,谁更需要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样的巨大利益?答案不言而喻。
盖世汽车讯5月21日,马自达表示,由于消费者偏好不断变化,该公司将停售其在美国销售最差的两款车型,即入门级CX3微型跨界车和马自达6轿车的销售,
1900/1/1 0:00:00作者王鑫5月22日,
1900/1/1 0:00:00据国外媒体报道,福特新发布的F150配置询价Lighting全电动皮卡在不到48小时内获得了超过44500辆预订,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Musk)对此表示祝贺。
1900/1/1 0:00:00身处上海这座任何资源,都会被疯狂抢夺的城市,当传统燃油牌照政策日趋收紧,“绿牌”渐渐成为了很多人,新的救命稻草。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戴姆勒卡车部门首席执行官MartinDaum表示,行业向零排放燃料电池电池卡车的转型将在未来15年内使欧洲卡车发动机工厂的岗位减少约一半,
1900/1/1 0:00:00今年四月中旬,现代汽车起亚为更好应对日新月异的中国汽车市场,秉承“勇于开拓”的企业精神内核,果敢发布“再飞跃更中国”全新中国战略。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