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摆脱“大而不强”的帽子?
每当上升遇到瓶颈,继续前进的诀窍就是:不要只堆数字,要切换到更高维度。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学习兵法,在读书练剑都失败的情况下,成为“万人敌”。在电影《佐罗的面具》中,迭戈用银勺子刷了亚历杭德罗的剑,教会了他“光有武功是不够的。只有掌握贵族礼仪,他才能进入上流社会,为人民推翻压迫。”
中国的汽车行业向来习惯于追求数量目标,所以每次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的销量和业绩发布,都是大家翘首以待的日子。在销量榜和营收榜的排名,牵动着所有参赛选手的神经。
这还不错,但还不够。
争先恐后的竞争意识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国。但是,如果目标永远停留在销量和规模的层面,就永远不可能把量变的进步变成质变的飞跃。
好在一个夺冠做软的公司已经开始追求更高的目标:质量战略、品牌档次、全球认可度。吉利汽车,用2021年中考成绩告诉全行业: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质量优先于数量。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车企再获“10万+”,吉利100163辆的新车销量比5月份增长4%。要知道,今年1-4月份是车市回暖的高潮,但5、6月份部分车企却掉头向下,甚至销量下滑。
2017-2021年吉利销量趋势图
整个上半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达到630,237辆,继续位居国内自主汽车企业前列,同比增长19%。即使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了一些波折,但吉利已经实现了153万辆的全年销售目标的41%,总体情况还不错。
当然,纯粹从数字量化的层面来说,或许有些观点原本在数量上对吉利有更高的期望——为什么不能实现全年目标的45%以上?为什么不能骑离其他自主车企?
但是,我不希望吉利一直追求高销量,不择手段。吉利的半年报卡有着比规模更深的内涵,让人看到了丰田这个当今最成功的车企似曾相识的气势。三大亮点甚至比“吉利远高于其他自主车企”更鼓舞人心。
亮点一:高端产品脱颖而出。
在中国汽车经常被形容为“大而不强”的时候,如何成功运营高端车,才是对这种不利局面最好的冲击。上半年吉利在高端上的成功体现在很多层面。
一方面,全球新高端品牌雷克萨斯高歌猛进,6月销量17077辆,同比增长约29%,全系车型累计销量达537821辆。
一方面,吉利品牌的高端车型形成家族血统,“汽车颠覆者”星锐站稳脚跟,月销过万。6月销量10073辆,上市8个月累计超过8.5万辆,以12-14万元均价切入朗逸、卡罗拉等主流合资A级车。CMA高性能运动SUV星月S将于7月10日上市,这将把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推向更高点。星月L将于7月20日全球上市,目前订单已突破2万辆,开启了上市前交付新模式。
< img alt = "领克、丰田、吉利汽车、大众、帝豪"……c = "/ee img/{ HostI }/img/20230303211048188324/5 . jpg "/>
亮点二:CMA在科技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如今,汽车行业正处于“技术驱动转型”的阶段。汽车企业不仅要传播整车品牌,更要打造科技品牌。国内车企中,框架技术品牌最成功的是吉利CMA超级矩阵,就像丰田的TNGA框架一样。技术品牌与整车品牌相关,这使得更注重产品技术水平的消费者对整车投入更多信任,长期来看更有利于性能尺度的提升。
作为吉利汽车的产品年,2021年见证了吉利全面进入4.0架构体系造车时代,尤其是源自CMA架构的产品。6月份,CMA上半年高端车型销量为24326辆,157448辆,占吉利汽车上半年总销量的25%。
亮点三:代表未来的电气化产品月销量稳定在5000辆以上。
几何A、几何C、帝豪EV、帝豪GSe等新能源及电气化产品6月总销量为7515辆,上半年累计销量为30071辆,同比增长3%。换算下来,1-6月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已经跨过5000辆大关。未来随着氪品牌和莲花品牌在电气化领域的发展,吉利的新能源业务值得期待。
吉利的半年成绩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丰田的优异成绩,可以浓缩为三句话:一是注重各方面的平衡,包括规模和质量、扩张和培育、销售业绩和品牌价值;第二,留有足够的空间,不至于耗尽所有势能,这充分体现在它已经连续四年停止扩大产能;三是科技品牌建设成功。
雷克萨斯之于吉利,正如雷克萨斯之于丰田,在全球已成为仅次于BBA的“准一线豪华品牌”;“明星”系列高端车型类似于丰田品牌的皇冠、亚洲龙、汉兰达等高端产品,推高了吉利品牌的规格。CMA也已经率先成为中国本土车企最成功的科技品牌,这意味着吉利未来将以更高的技术权重占据优势。用“力争上游”的方法追求销量,最后收获的是高溢价和源源不断的销售增长潜力。因此,吉利并没有用尽全力提振销量,而是转向实施品质领先战略,这一点尤为可喜。
确实是全世界都认可的。
中国要想成为汽车强国,必须要有全球化的汽车企业,而不是让一批自主品牌停留在本土市场。
像德、美、日三大汽车强国,在巅峰年代都出现了跨几大洲业务分布均衡的全球汽车巨头。随着美国汽车的没落,通用福特已经退到了“只保留中美”的水平,而原本健康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也随着创始人戈恩的陨落而走向没落,只剩下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两家真正的全球车企,代表这两个国家是地道的“汽车强国”。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丰田大众呢?从吉利过去和半年的销量数字中,可以看出第一个端倪。
作为中国自主车企推进全球化的先行者,吉利除了海外并购,长期试水海外市场,在白俄罗斯、埃及、印度尼西亚、乌拉圭等国设立了生产基地,还通过收购伦敦出租车建立了英国工厂。在海外建设产能意味着更容易征服国外消费者,这在吉利出口销量的变化趋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今年6月,吉利出口新车7043辆,同比增长71%;上半年累计出口销量翻番,实现53422辆同比增长173%。在国家提倡双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需要在“外循环”上取得更多成绩,吉利拿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半年成绩单。
但是,这份成绩单的内涵并不仅限于5.3万辆这个数字。要知道,领克高端品牌出口虽然起步不早,但已经形成规模,仅6月份就达到650辆,上半年达到3646辆。“半年向发达市场出口3000多款高端品牌车型”,这在过去对中国汽车行业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如今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数字,而且还在不断增长。
深耕全球市场布局的力克,已经成功向欧洲的荷兰、德国、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交付终端。其实早在几年前,欧洲就已经对力克有所关注和期待。德国汽车安全专家温弗里德·马特(Winfried Matt)曾在一个实车品鉴视频中用16分钟点评雷克萨斯01,用了40多个“非常”来表达他的喜爱。可见领克已经用产品力征服了欧洲市场。除了产品力,销售模式的创新同样重要。力克仍在尝试为出口市场创新订阅模式。今年6月,该公司向欧洲用户总共交付了231辆汽车。
欧洲作为汽车的发源地,只是全球化的第一步。今年10月,“亚太计划”将再次启动。未来,力克将把自己的“版图”扩展到更多的国家和更广阔的地区。
除了吉利和领克品牌,其他品牌在全球市场也有不错的表现。宝腾汽车经受住了马来西亚严重疫情的考验,上半年总销量为57,854辆,占市场23.5%,创历史新高。
2017-2020年,吉利汽车连续四年蝉联自主汽车企业销量冠军。如果说最近五年吉利已经在数量维度上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那么再过五年,在吉利的价值体系中,数量将逐渐让位于质量,而如果吉利暂时达不到数量尺度的极致,也不值得担心,因为在数量和质量的两种追求最终达到平衡后,将构成有利的相互促进效应——“力争成功不争议,最终成为冠军”。
规模的光环已经不能给吉利带来惊喜了。应该以更高的发展维度,为中国汽车摆脱“大而不强”的标签做出最突出的贡献。2021年中考,意味着吉利在新的赛道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中国如何摆脱“大而不强”的帽子?
每当上升遇到瓶颈,继续前进的诀窍就是:不要只堆数字,要切换到更高维度。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学习兵法,在读书练剑都失败的情况下,成为“万人敌”。在电影《佐罗的面具》中,迭戈用银勺子刷了亚历杭德罗的剑,教会了他“光有武功是不够的。只有掌握贵族礼仪,他才能进入上流社会,为人民推翻压迫。”
中国的汽车行业向来习惯于追求数量目标,所以每次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的销量和业绩发布,都是大家翘首以待的日子。在销量榜和营收榜的排名,牵动着所有参赛选手的神经。
这还不错,但还不够。
争先恐后的竞争意识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国。但是,如果目标永远停留在销量和规模的层面上,就永远不可能在……实现量变的进步质的飞跃。
好在一个夺冠做软的公司已经开始追求更高的目标:质量战略、品牌档次、全球认可度。吉利汽车,用2021年中考成绩告诉全行业: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质量优先于数量。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车企再获“10万+”,吉利100163辆的新车销量比5月份增长4%。要知道,今年1-4月份是车市回暖的高潮,但5、6月份部分车企却掉头向下,甚至销量下滑。
2017-2021年吉利销量趋势图
整个上半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达到630,237辆,继续位居国内自主汽车企业前列,同比增长19%。即使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了一些波折,但吉利已经实现了153万辆的全年销售目标的41%,总体情况还不错。
当然,纯粹从数字量化的层面来说,或许有些观点原本在数量上对吉利有更高的期望——为什么不能实现全年目标的45%以上?为什么不能骑离其他自主车企?
但是,我不希望吉利一直追求高销量,不择手段。吉利的半年报卡有着比规模更深的内涵,让人看到了丰田这个当今最成功的车企似曾相识的气势。三大亮点甚至比“吉利远高于其他自主车企”更鼓舞人心。
亮点一:高端产品脱颖而出。
在中国汽车经常被形容为“大而不强”的时候,如何成功运营高端车,才是对这种不利局面最好的冲击。上半年吉利在高端上的成功体现在很多层面。
一方面,全球新高端品牌雷克萨斯高歌猛进,6月销量17077辆,同比增长约29%,全系车型累计销量达537821辆。
一方面,吉利品牌的高端车型形成家族血统,“汽车颠覆者”星锐站稳脚跟,月销过万。6月销量10073辆,上市8个月累计超过8.5万辆,以12-14万元均价切入朗逸、卡罗拉等主流合资A级车。CMA高性能运动SUV星月S将于7月10日上市,这将把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推向更高点。星月L将于7月20日全球上市,目前订单已突破2万辆,开启了上市前交付新模式。
亮点二:CMA在科技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如今,汽车行业正处于“技术驱动转型”的阶段。汽车企业不仅要传播整车品牌,更要打造科技品牌。国内车企中,框架技术品牌最成功的是吉利CMA超级矩阵,就像丰田的TNGA框架一样。技术品牌与整车品牌相关,这使得更注重产品技术水平的消费者对整车投入更多信任,长期来看更有利于性能尺度的提升。
作为吉利汽车的产品年,2021年见证了吉利全面进入4.0架构体系造车时代,尤其是源自CMA架构的产品。6月份,CMA上半年高端车型销量为24326辆,157448辆,占吉利汽车上半年总销量的25%。
亮点三:代表未来的电气化产品月销量稳定在5000辆以上。
几何A、几何C、帝豪EV、帝豪等新能源及电气化产品总销量……6月nd GSe为7515辆,上半年累计销量为30071辆,同比增长3%。换算下来,1-6月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已经跨过5000辆大关。未来随着氪品牌和莲花品牌在电气化领域的发展,吉利的新能源业务值得期待。
吉利的半年成绩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丰田的优异成绩,可以浓缩为三句话:一是注重各方面的平衡,包括规模和质量、扩张和培育、销售业绩和品牌价值;第二,留有足够的空间,不至于耗尽所有势能,这充分体现在它已经连续四年停止扩大产能;三是科技品牌建设成功。
雷克萨斯之于吉利,正如雷克萨斯之于丰田,在全球已成为仅次于BBA的“准一线豪华品牌”;“明星”系列高端车型类似于丰田品牌的皇冠、亚洲龙、汉兰达等高端产品,推高了吉利品牌的规格。CMA也已经率先成为中国本土车企最成功的科技品牌,这意味着吉利未来将以更高的技术权重占据优势。用“力争上游”的方法追求销量,最后收获的是高溢价和源源不断的销售增长潜力。因此,吉利并没有用尽全力提振销量,而是转向实施品质领先战略,这一点尤为可喜。
确实是全世界都认可的。
中国要想成为汽车强国,必须要有全球化的汽车企业,而不是让一批自主品牌停留在本土市场。
像德、美、日三大汽车强国,在巅峰年代都出现了跨几大洲业务分布均衡的全球汽车巨头。随着美国汽车的没落,通用福特已经退到了“只保留中美”的水平,而原本健康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也随着创始人戈恩的陨落而走向没落,只剩下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两家真正的全球车企,代表这两个国家是地道的“汽车强国”。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丰田大众呢?从吉利过去和半年的销量数字中,可以看出第一个端倪。
作为中国自主车企推进全球化的先行者,吉利除了海外并购,长期试水海外市场,在白俄罗斯、埃及、印度尼西亚、乌拉圭等国设立了生产基地,还通过收购伦敦出租车建立了英国工厂。在海外建设产能意味着更容易征服国外消费者,这在吉利出口销量的变化趋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今年6月,吉利出口新车7043辆,同比增长71%;上半年累计出口销量翻番,实现53422辆同比增长173%。在国家提倡双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需要在“外循环”上取得更多成绩,吉利拿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半年成绩单。
但是,这份成绩单的内涵并不仅限于5.3万辆这个数字。要知道,领克高端品牌出口虽然起步不早,但已经形成规模,仅6月份就达到650辆,上半年达到3646辆。“半年向发达市场出口3000多款高端品牌车型”,这在过去对中国汽车行业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如今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数字,而且还在不断增长。
深耕全球市场布局的力克,已经成功向欧洲的荷兰、德国、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交付终端。其实早在几年前,欧洲就已经对力克有所关注和期待。德国汽车安全专家温弗里德·马特(Winfried Matt)曾在一个实车品鉴视频中用16分钟点评雷克萨斯01,用了40多个“非常”来表达他的喜爱。可见领克已经用产品力征服了欧洲市场。除了产品力,销售模式的创新同样重要。力克仍在尝试为出口市场创新订阅模式。今年6月,该公司向欧洲用户总共交付了231辆汽车。
欧洲作为汽车的发源地,只是全球化的第一步。今年10月,“亚太计划”将再次启动。未来,力克将把自己的“版图”扩展到更多的国家和更广阔的地区。
除了吉利和领克品牌,其他品牌在全球市场也有不错的表现。宝腾汽车经受住了马来西亚严重疫情的考验,上半年总销量为57,854辆,占市场23.5%,创历史新高。
2017-2020年,吉利汽车连续四年蝉联自主汽车企业销量冠军。如果说最近五年吉利已经在数量维度上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那么再过五年,在吉利的价值体系中,数量将逐渐让位于质量,而如果吉利暂时达不到数量尺度的极致,也不值得担心,因为在数量和质量的两种追求最终达到平衡后,将构成有利的相互促进效应——“力争成功不争议,最终成为冠军”。
规模的光环已经不能给吉利带来惊喜了。应该以更高的发展维度,为中国汽车摆脱“大而不强”的标签做出最突出的贡献。2021年中考,意味着吉利在新的赛道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7月8日(美国时间),全球共享智能出行生态系统公司FaradayFuture(FF)宣布,供应商对FF与PSAC的合并交易感到非常兴奋,愿意成为公司股东,
1900/1/1 0:00:00102。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松下新任CEO在7月8日表示,在该公司出售了所持有的全部特斯拉股份之后,两家企业之间的电池供应关系依然非常稳固。
1900/1/1 0:00:007月9日,蔚来举办了NIOPowerDay2021活动,活动现场蔚来介绍了NIOPower的发展与技术,并发布NIOPower2025换电站布局计划。
1900/1/1 0:00:00“苏总这是看了你们的文章才有这个提法么?”有朋友如此半开玩笑地问我。“这叫不谋而合。”在刚刚开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华为智能驾驶总裁苏箐用“杀人”一词描述特斯拉车祸。
1900/1/1 0:00:002021年业已过半,回顾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少,如芯片短缺限制整个汽车产业发展、跨界造车再起风云、特斯拉“维权”事件持续发酵等。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