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智能化竞争日趋激烈,自动驾驶成为各大车企科技竞争的焦点。
近日,广汽爱安宣布将在其SUV车型AION LX上实现第二代智能变焦激光雷达的全球首发应用。
与此同时,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一些厂商依然坚持纯视觉路线,对激光雷达说“不”,但也做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动驾驶。
我们不禁疑惑:自动驾驶的未来一定是激光雷达吗?携带激光雷达的意义是什么?
视觉派VS雷达派,谁能赢?
众所周知,要实现自动驾驶,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怎样才能到达那里?”
自动驾驶的这个核心技术体系,可以简单概括为“感知、决策、执行”。目前自动驾驶最重要的第一步——感知水平分为“两派”:纯视觉派和雷达派。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收集道路数据的传感器不同。
纯视觉派唯一的“眼睛”就是相机。马斯克认为,既然人类可以通过视觉收集信息并在大脑中处理信息来驾驶,那么自动驾驶技术也可以。
但总之,纯视觉系统存在很多技术障碍,比如测距不准,逆光时失真严重。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引发的很多事故都是由于摄像头感知的限制造成的。
比如在一次事故中,特斯拉车型没有认出路中间的白色货车,直接撞上了,这也成为了很多人谈论“视觉派”自动驾驶和“变色”的原因。
由于单纯用相机有问题,所以出现了用雷达弥补纯视觉缺陷的“雷达派”。
他们选择用激光雷达作为主要的“眼睛”之一,然后配合摄像头综合判断障碍物的距离和视觉细节。
比如在石子路上,一颗小石头子弹从前车跳到后车,雷达可以实时判断小石头的飞行速度和位置。同时,激光雷达不受光照影响,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也能保持准确探测。
第二代智能变焦激光雷达的出现更是让人惊喜。可以构建三维图像,完美解决视线背光、凹凸路面、锥桶或球等极端场景,识别不规则物体。大幅降低自动驾驶接管率,全面提升安全性,比纯视觉可靠很多。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这场“航线之争”中,激光雷达获胜的一方可能更大。
“智能变焦”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自动驾驶需求。
事实上,在1961年,也就是激光问世的第二年,科学家们就提出了激光雷达的想法。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激光雷达已被用于坦克、火炮、舰船和飞机的火控系统。尤其是激光自动跟踪雷达,凭借其测距准确、测速准确、跟踪准确等优点,在军事领域广受青睐,但由于成本较高,一直未能推广到民用。
近年来,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飞速发展,成本逐渐降低,只有汽车厂商才发现。目前已经有一些车企开始尝试应用激光雷达,但是没有实现量产。究其原因,可能与第一代机械激光雷达技术不成熟有关。
第一代激光雷达多为一维扫描架构,刷新帧率和分辨率是固定的,但不同的自动驾驶场景往往对刷新帧率和分辨率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在高速自动驾驶场景下,行驶速度快,车距远,就更需要注意远处行驶的车辆和三角警示牌、冰淇淋甜筒、掉落的轮胎、掉落的树枝等障碍物。相对而言,分布在地面、天空等非重要区域的高分辨率成为了计算能力的负担。
但是第一代激光雷达的分辨率是固定的,不能只聚焦目标区域。一方面,它需要自动驾驶芯片的大量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它会降低分辨率……目标区域的执行。
第二代智能变焦激光雷达具有智能变焦功能,分辨率可以在0.2到0.05之间智能调节(主流第一代固定在0.2),因此比第一代激光雷达看得更远更清晰。
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我们可以聚焦目标区域,将目标区域的分辨率从0.2动态提升到0.1(甚至更高)。这意味着车辆的识别距离可以从120-150m提升到180-200m,静态小障碍物的探测距离可以从85m提升到160m。
对于以120km/h速度行驶的智能驾驶车辆来说,这是从安全制动距离到舒适制动/变道距离的质的变化,将为用户的乘坐舒适性体验带来巨大的飞跃。
在城市自动驾驶场景中,堵车、并线车辆、过往双轮车、行为各异的行人、横向穿梭的车辆,使得路况复杂多变,障碍物离车辆非常近。此时,激光雷达的刷新帧率越快,越能先识别路况的变化,越能从容应对拥堵、鬼探头等突发情况。
而第一代激光雷达的刷新帧率固定且低,响应慢,车间距大,容易被其他车“插队”。
二代智能变焦激光雷达刷新帧率可变,智能变频刷新帧率10-30Hz(主流一代固定在10Hz),比一代响应速度快3倍,可实现毫秒应变。除了性能出色,在体积和成本上也有绝对优势。
第二代智能变焦激光雷达是世界上最小的激光雷达(45x110x108mm)。与大的第一代激光雷达相比,可以毫无感觉的融入身体,让颜值不留死角。
此外,成本也比第一代下降了三分之二。
优异的性能+全球最小的体积+成本优势,让激光雷达的大规模量产应用成为必然趋势。
AION LX的量产搭载了第二代激光雷达,高阶自动驾驶正在加速。
众所周知,汽车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高阶自动驾驶需要优秀的硬件基础。
广汽独有的GEP 2.0纯电动平台集电动车平台、三合一电机、开放式线控平台、电控转向和冗余制动——ESP HEV+ibooster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接口开放性、平台稳定性和安全性。
也是基于这个车辆平台。2020年,广汽AION LX率先量产,搭载ADiGO 3.0自动驾驶系统,拥有“毫米波雷达+智能摄像头+高精地图”三重感知系统,可实现高精地图全速自动驾驶。
百度、文远智行、马骁智行等自动驾驶公司已经明确将AION LX作为高水平自动驾驶的雏形。
此外,广汽爱安还在打造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AION LX,并进行大规模示范运营。
如今,随着第二代智能变焦激光雷达在AION LX上的量产,三重感知将升级为四重感知(智能相机+毫米波雷达+高精度地图+激光雷达)。
未来,广汽爱安还将计划应用更先进的闪光灯和FMCW(1550nm)激光雷达技术,进一步提升ADiGO的自动驾驶体验。
在智能汽车时代,自动驾驶已经成为一辆汽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每个车企的竞争领域。
无论是纯视觉路线,还是“四感”下的融合路线,都可以看出人类完全离开方向盘的时代越来越近了。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新能源汽车行业智能化竞争日趋激烈,自动驾驶成为各大车企科技竞争的焦点。
近日,广汽爱安宣布将在其SUV车型Ai上实现第二代智能变焦激光雷达的全球首发应用……LX。
与此同时,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一些厂商依然坚持纯视觉路线,对激光雷达说“不”,但也做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动驾驶。
我们不禁疑惑:自动驾驶的未来一定是激光雷达吗?携带激光雷达的意义是什么?
视觉派VS雷达派,谁能赢?
众所周知,要实现自动驾驶,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怎样才能到达那里?”
自动驾驶的这个核心技术体系,可以简单概括为“感知、决策、执行”。目前自动驾驶最重要的第一步——感知水平分为“两派”:纯视觉派和雷达派。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收集道路数据的传感器不同。
纯视觉派唯一的“眼睛”就是相机。马斯克认为,既然人类可以通过视觉收集信息并在大脑中处理信息来驾驶,那么自动驾驶技术也可以。
但总之,纯视觉系统存在很多技术障碍,比如测距不准,逆光时失真严重。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引发的很多事故都是由于摄像头感知的限制造成的。
比如在一次事故中,特斯拉车型没有认出路中间的白色货车,直接撞上了,这也成为了很多人谈论“视觉派”自动驾驶和“变色”的原因。
由于单纯用相机有问题,所以出现了用雷达弥补纯视觉缺陷的“雷达派”。
他们选择用激光雷达作为主要的“眼睛”之一,然后配合摄像头综合判断障碍物的距离和视觉细节。
比如在石子路上,一颗小石头子弹从前车跳到后车,雷达可以实时判断小石头的飞行速度和位置。同时,激光雷达不受光照影响,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也能保持准确探测。
第二代智能变焦激光雷达的出现更是让人惊喜。可以构建三维图像,完美解决视线背光、凹凸路面、锥桶或球等极端场景,识别不规则物体。大幅降低自动驾驶接管率,全面提升安全性,比纯视觉可靠很多。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这场“航线之争”中,激光雷达获胜的一方可能更大。
“智能变焦”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自动驾驶需求。
事实上,在1961年,也就是激光问世的第二年,科学家们就提出了激光雷达的想法。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激光雷达已被用于坦克、火炮、舰船和飞机的火控系统。尤其是激光自动跟踪雷达,凭借其精确测距、精确测速、精确跟踪的优势,在军事领域广受青睐,但由于成本较高,一直未能推广到民用。
近年来,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飞速发展,成本逐渐降低,只有汽车厂商才发现。目前已经有一些车企开始尝试应用激光雷达,但是没有实现量产。究其原因,可能与第一代机械激光雷达技术不成熟有关。
第一代激光雷达多为一维扫描架构,刷新帧率和分辨率是固定的,但不同的自动驾驶场景往往对刷新帧率和分辨率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在高速自动驾驶场景下,行驶速度快,车距远,就更需要注意远处行驶的车辆和三角警示牌、冰淇淋甜筒、掉落的轮胎、掉落的树枝等障碍物。相对而言,分布在地面、天空等非重要区域的高分辨率成为了计算能力的负担。
但是第一代激光雷达的分辨率是固定的,不能只聚焦目标区域。一方面需要自动驾驶芯片大量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会降低目标区域的分辨率。
第二代智能变焦激光雷达具有智能变焦功能,分辨率可以在0.2到0.05之间智能调节(主流第一代固定在0.2),因此比第一代激光雷达看得更远更清晰。
在高速驾驶时,我们可以专注于目标区域和dy……将目标区域的分辨率从0.2提高到0.1(甚至更高)。这意味着车辆的识别距离可以从120-150m提升到180-200m,静态小障碍物的探测距离可以从85m提升到160m。
对于以120km/h速度行驶的智能驾驶车辆来说,这是从安全制动距离到舒适制动/变道距离的质的变化,将为用户的乘坐舒适性体验带来巨大的飞跃。
在城市自动驾驶场景中,堵车、并线车辆、过往双轮车、行为各异的行人、横向穿梭的车辆,使得路况复杂多变,障碍物离车辆非常近。此时,激光雷达的刷新帧率越快,越能先识别路况的变化,越能从容应对拥堵、鬼探头等突发情况。
而第一代激光雷达的刷新帧率固定且低,响应慢,车间距大,容易被其他车“插队”。
二代智能变焦激光雷达刷新帧率可变,智能变频刷新帧率10-30Hz(主流一代固定在10Hz),比一代响应速度快3倍,可实现毫秒应变。除了性能出色,在体积和成本上也有绝对优势。
第二代智能变焦激光雷达是世界上最小的激光雷达(45x110x108mm)。与大的第一代激光雷达相比,可以毫无感觉的融入身体,让颜值不留死角。
此外,成本也比第一代下降了三分之二。
优异的性能+全球最小的体积+成本优势,让激光雷达的大规模量产应用成为必然趋势。
AION LX的量产搭载了第二代激光雷达,高阶自动驾驶正在加速。
众所周知,汽车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高阶自动驾驶需要优秀的硬件基础。
广汽独有的GEP 2.0纯电动平台集电动车平台、三合一电机、开放式线控平台、电控转向和冗余制动——ESP HEV+ibooster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接口开放性、平台稳定性和安全性。
也是基于这个车辆平台。2020年,广汽AION LX率先量产,搭载ADiGO 3.0自动驾驶系统,拥有“毫米波雷达+智能摄像头+高精地图”三重感知系统,可实现高精地图全速自动驾驶。
百度、文远智行、马骁智行等自动驾驶公司已经明确将AION LX作为高水平自动驾驶的雏形。
此外,广汽爱安还在打造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AION LX,并进行大规模示范运营。
如今,随着第二代智能变焦激光雷达在AION LX上的量产,三重感知将升级为四重感知(智能相机+毫米波雷达+高精度地图+激光雷达)。
未来,广汽爱安还将计划应用更先进的闪光灯和FMCW(1550nm)激光雷达技术,进一步提升ADiGO的自动驾驶体验。
在智能汽车时代,自动驾驶已经成为一辆汽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每个车企的竞争领域。
无论是纯视觉路线,还是“四感”下的融合路线,都可以看出人类完全离开方向盘的时代越来越近了。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去年曾因疫情等因素受到严重打击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如今势头正猛。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6月我国汽车零配件出口金额达3609亿美元,同比增长516。
1900/1/1 0:00:00近两年,碳化硅正在成为汽车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引发了车企及技术提供商的重视和布局。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特斯拉率先在Model3上采用意法半导体的24个碳化硅MOSFET模块。
1900/1/1 0:00:002021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呈现平稳上行趋势,乘用车销量达10007万辆,同比增长270。不过,向好景象下不乏暗流涌动,当中最典型的就是芯片短缺,对车市产生了严重影响。
1900/1/1 0:00:007月28日,欣旺达发布公告称,
1900/1/1 0:00:00康明斯与AirProducts共同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将携手加速推进氢燃料燃料电池电池卡车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市场的应用。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7月27日,通用汽车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已在该公司任职45年的老将钱惠康(MattTsien)将于今年11月1日正式退休,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