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踏入激光雷达「量产元年」!速腾聚创已批量交付北美市场,再创行业里程碑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2020年底,从华为公布激光雷达车辆规格产品的那一天起,关于激光雷达“量产元年”的讨论就不绝于耳。

随着BAIC Polar Fox率先公布华为激光雷达,一份研究报告率先抛出了激光雷达“量产元年”的概念。随后,小鹏、蔚来、长城争相宣布量产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彻底引爆了这个问题。所以在2021年上半年,新闻、评论、新闻发布会、车展.....整个行业都在争论同一个问题:

量产元年来了吗?

在今年6月11日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速腾聚创、何塞科技、亮道智能、途达通Innovusio、万基科技这五家激光雷达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在激光雷达“量产元年”的话题上,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速腾聚创:今年可能是第一年;

沃赛科技:我觉得今天谈这个有点早。

光明路智能:可能还要一两年;

土豆通Innovusio:我觉得应该是明年2022年;

万基集团:2025。

激光雷达赛道上,关于“量产元年”的讨论戛然而止。玩家沉默了,因为这场争论的结局已经出现:谁能先量产,谁就能掌握“量产元年”的定义。

目前,激光雷达航迹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历史节点。

昨日,RoboSense正式宣布,其北美新能源车企指定项目订单交付已初见成效。第二代智能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M1(以下简称“M1”)自今年6月开始车辆规格量产交付以来,已完成十余批交付。

据介绍,这是RS-LiDAR-M1的首个定点订单,其样品早在半年多前就已批量交付给北美车企客户,而此次是正式的车规量产交付。

这不仅是世界首台智能固态激光雷达首次完成车辆规格的量产交付,也是中国激光雷达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今年3月,新智家独家参观了国内首条车载级固态激光雷达生产线,实现此次量产交付。

2021年,激光雷达的“量产元年”真正到来,结束了自动驾驶行业10年的夙愿。

「量产元年」为何加速?

不久前,一位从业者斩钉截铁地告诉新智家,“新技术至少要两年才能成熟,才能上车。目前固态激光雷达还没有真正量产,2021年可能就没那么快了。”

但速腾聚创的批量交付无疑让他“变脸”——激光雷达量产元年加速。

事实上,市场上已经有相关迹象。

智能汽车作为激光雷达的载体,在近两年的发展中获得了新的活力。在智能电动车赛道上,除了造车的新旧势力,还有恒大、百度、小米这样的跨界者。

随着智能汽车从小众、个性化的爱好群体转变为一片光明的蓝海市场,这个赛道的竞争开始加剧。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激光雷达成为众多龙头车企追捧的新变量。

一方面,对于智能汽车消费者来说,激光雷达是“黑科技”级别的尖端产品,提前体验无疑是刺激人们下单的杀手锏;另一方面,对于车企来说,尽早搭载激光雷达上车,不仅可以弥补摄像头的不足,达到更好的智能驾驶效果,还可以尽快采集实际场景数据,从而为其自研算法提供优质的训练素材。

换句话说,谁先支持激光雷达量产,谁就更有可能抢占智能汽车市场的高地。

旺盛的需求加速了供给的发展,智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为激光雷达量产元年的加速到来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从去年开始,已经有多家激光雷达厂商表示获得了乘用车的预装量产订单,速腾聚创就是其中之一。但至今只有速腾聚创真正做到了车规格量产出货,没有其他店。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坚定走纯视觉路线的特斯拉,日前被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正式调查,原因是其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停在路边的紧急救援车辆。采取同样感知方案的,还有国内新领军力量蔚来,最近陷入辅助驾驶事故泥潭。

有业内人士表示,仅通过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很难探测到非标准静态物体,属于基础层的技术缺陷,需要激光雷达增加安全冗余。

事故频发不仅有望倒逼法律法规的完善,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发展,还有可能推动厂商积极拥抱激光雷达,进一步加速激光雷达的量产。

“路线之争”告一段落?

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之争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业内的相关讨论也始终是关注的焦点。

MEMS路线一直被认为是量产最快的固态方案。基于该技术路线的激光雷达成本更低,封装尺寸更小,性能和可靠性更高。

光学相控阵(OPA)还处于研究阶段,量产还没有被证明可行,还没有达到现代激光雷达所要求的性能。

闪光灯(或场景照明)方案对性能有很大的限制。使用905nm激光,光源探测距离短;使用1550nm激光源需要昂贵的激光器和大的InGaAs阵列,成本太高。

相比之下,一维机械旋转激光雷达由大量运动部件和精密的激光器、探测器组成,其设计和组装更加复杂。而分辨率有限,成本较高,可靠性达不到要求。

其他振荡器件都是一维扫描,需要多个器件协同扫描,会增加成本、体积和复杂度。

随着量产第一年的尘埃落定,市场对激光雷达技术路线的认知和共识已经初具规模。就汽车企业定点选型而言,基于MEMS路线的激光雷达在与全球各大汽车企业合作预装量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速腾聚创也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客户的认可,包括北美豪华新能源车企Lucid、L3重卡量产方案研发企业Mache Technology、正在打造多款先进自动驾驶车型的永旺、广汽传祺以及隐藏在速腾官方宣言中的多项未公开的定点。

此次,速腾聚创M1率先量产交付整车规格,不仅印证了MEMS解决方案在多年路线之争中胜出的事实,也进一步说明了MEMS解决方案在汽车行业严苛的要求下,已经贯穿了整车规格从研发到量产的全过程,将其他尚处于早期原型阶段的解决方案远远甩在了后面。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革命性的二维MEMS智能芯片扫描架构,速腾聚创M1拥有独特的智能“凝视”功能,可根据驾驶场景调整扫描模式,增强激光雷达的感知能力;在软件智能方面,M1得益于速腾聚创13年的技术研发和5年的商业化积累,可以支持成熟的、可嵌入的点云AI感知算法。

同时,RoboSense通过一系列专利技术,保障了M1点云数据质量在高低物体复杂分布、强光照射、多雷达交叉拍摄、雨雪沙尘大雾天气等驾驶场景下的安全可靠,从产品端消除了行业内的棘手问题。

虽然激光雷达的预装量产市场不会特别大,但是如果终端消费者和车企能够成功感受到激光雷达在日常驾驶环境中的真实价值,那么激光雷达的搭载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换句话说,在当前的时间节点,谁能拿到更多的订单,谁的壁垒就更高。用市场数据说话,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之争也将迎来阶段性的结束。

量产,留给玩家的时间不多了。

为了实现激光雷达的大规模生产,赛道上的每个选手都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一是产品设计是否足够简洁(直接决定BOM和可制造性);第二,产品的制造流程和质量体系是否足够高效,符合标准(产量、一致性、大规模制造中分摊成本的能力);第三,是否有优质头部客户大规模下单创造口碑,持续提振需求,走向正向销售循环(供应链成本降低)。

其实这是对激光雷达企业从各个方面的考验:R&D实力、技术积累、生产工艺、管理水平、人才储备....................................................................................................................................

既要从产品设计上方便生产,又要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有相当的工艺经验。不仅单个环节的管理要精密准确,整个过程的协调也要足够顺畅。

激光雷达量产元年到来,带来足够强劲的市场机遇和挑战。

据预测,2021年全球搭载激光雷达的前置机型出货量在千部量级,2022-2023年将呈指数级增长——达到数万台/年,2025年可能是下一个指数级跃升——达到数十万台/年。

在供应链行业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市场份额会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从手机到汽车,这个规律被反复验证。

激光雷达跟踪也不例外。能更早实现量产、拿到客户订单的玩家将获得更大的先发优势,甚至可能进一步挤压后来者的发展空间,造成“强者永远强”的局面。相比之下,推迟量产会逐渐失去市场话语权。

因此,除了“量产元年”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速腾聚创率先实现整车规格量产交付更本质的意义在于:率先积累经验满足市场需求。

如上所述,广大车企争相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车型,以确保在瞬息万变的智能汽车市场中,牢牢占据用户心智,把握新时代的船票。作为上游供应商,激光雷达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满足下游车企的需求,就会被时代抛弃。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2020年底,从华为公布激光雷达车辆规格产品的那一天起,关于激光雷达“量产元年”的讨论就不绝于耳。

随着BAIC Polar Fox率先公布华为激光雷达,一份研究报告率先抛出了激光雷达“量产元年”的概念。随后,小鹏、蔚来、长城争相宣布量产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彻底引爆了这个问题。所以在2021年上半年,新闻、评论、新闻发布会、车展.....整个行业都在争论同一个问题:

量产元年来了吗?

在今年6月11日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速腾聚创、何塞科技、亮道智能、途达通Innovusio、万基科技这五家激光雷达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在激光雷达“量产元年”的话题上,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速腾聚创:今年可能是第一年;

沃赛科技:我觉得今天谈这个有点早。

光明路智能:可能还要一两年;

土豆通Innovusio:我觉得应该是明年2022年;万基集团:2025。

激光雷达赛道上,关于“量产元年”的讨论戛然而止。玩家沉默了,因为这场争论的结局已经出现:谁能先量产,谁就能掌握“量产元年”的定义。

目前,激光雷达航迹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历史节点。

昨日,RoboSense正式宣布,其北美新能源车企指定项目订单交付已初见成效。第二代智能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M1(以下简称“M1”)自今年6月开始车辆规格量产交付以来,已完成十余批交付。

据介绍,这是RS-LiDAR-M1的首个定点订单,其样品早在半年多前就已批量交付给北美车企客户,而此次是正式的车规量产交付。

这不仅是世界首台智能固态激光雷达首次完成车辆规格的量产交付,也是中国激光雷达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今年3月,新智家独家参观了国内首条车载级固态激光雷达生产线,实现此次量产交付。

2021年,激光雷达的“量产元年”真正到来,结束了自动驾驶行业10年的夙愿。

「量产元年」为何加速?

不久前,一位从业者斩钉截铁地告诉新智家,“新技术至少要两年才能成熟,才能上车。目前固态激光雷达还没有真正量产,2021年可能就没那么快了。”

但速腾聚创的批量交付无疑让他“变脸”——激光雷达量产元年加速。

事实上,市场上已经有相关迹象。

智能汽车作为激光雷达的载体,在近两年的发展中获得了新的活力。在智能电动车赛道上,除了造车的新旧势力,还有恒大、百度、小米这样的跨界者。

随着智能汽车从小众、个性化的爱好群体转变为一片光明的蓝海市场,这个赛道的竞争开始加剧。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激光雷达成为众多龙头车企追捧的新变量。

一方面,对于智能汽车消费者来说,激光雷达是“黑科技”级别的尖端产品,提前体验无疑是刺激人们下单的杀手锏;另一方面,对于车企来说,尽早搭载激光雷达上车,不仅可以弥补摄像头的不足,达到更好的智能驾驶效果,还可以尽快采集实际场景数据,从而为其自研算法提供优质的训练素材。

换句话说,谁先支持激光雷达量产,谁就更有可能抢占智能汽车市场的高地。

旺盛的需求加速了供给的发展,智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为激光雷达量产元年的加速到来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从去年开始,已经有多家激光雷达厂商表示获得了乘用车的预装量产订单,速腾聚创就是其中之一。但至今只有速腾聚创真正做到了车规格量产出货,没有其他店。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坚定走纯视觉路线的特斯拉,日前被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正式调查,原因是其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停在路边的紧急救援车辆。采取同样感知方案的,还有国内新领军力量蔚来,最近陷入辅助驾驶事故泥潭。

有业内人士表示,仅通过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很难探测到非标准静态物体,属于基础层的技术缺陷,需要激光雷达增加安全冗余。

事故频发不仅有望倒逼法律法规的完善,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发展,还有可能推动厂商积极拥抱激光雷达,进一步加速激光雷达的量产。

“路线之争”告一段落?

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之争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业内的相关讨论也始终是关注的焦点。

MEMS路线一直被认为是量产最快的固态方案。基于该技术路线的激光雷达成本更低,封装尺寸更小,性能和可靠性更高。

光学相控阵(OPA)还处于研究阶段,量产还没有被证明可行,还没有达到现代激光雷达所要求的性能。

闪光灯(或场景照明)方案对性能有很大的限制。使用905nm激光,光源探测距离短;使用1550nm激光源需要昂贵的激光器和大的InGaAs阵列,成本太高。

相比之下,一维机械旋转激光雷达由大量运动部件和精密的激光器、探测器组成,其设计和组装更加复杂。而分辨率有限,成本较高,可靠性达不到要求。

其他振荡器件都是一维扫描,需要多个器件协同扫描,会增加成本、体积和复杂度。

随着量产第一年的尘埃落定,市场对激光雷达技术路线的认知和共识已经初具规模。就汽车企业定点选型而言,基于MEMS路线的激光雷达在与全球各大汽车企业合作预装量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速腾聚创也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客户的认可,包括北美豪华新能源车企Lucid、L3重卡量产方案研发企业Mache Technology、正在打造多款先进自动驾驶车型的永旺、广汽传祺以及隐藏在速腾官方宣言中的多项未公开的定点。

此次,速腾聚创M1率先量产交付整车规格,不仅印证了MEMS解决方案在多年路线之争中胜出的事实,也进一步说明了MEMS解决方案在汽车行业严苛的要求下,已经贯穿了整车规格从研发到量产的全过程,将其他尚处于早期原型阶段的解决方案远远甩在了后面。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革命性的二维MEMS智能芯片扫描架构,速腾聚创M1拥有独特的智能“凝视”功能,可根据驾驶场景调整扫描模式,增强激光雷达的感知能力;在软件智能方面,M1得益于速腾聚创13年的技术研发和5年的商业化积累,可以支持成熟的、可嵌入的点云AI感知算法。

同时,RoboSense通过一系列专利技术,保障了M1点云数据质量在高低物体复杂分布、强光照射、多雷达交叉拍摄、雨雪沙尘大雾天气等驾驶场景下的安全可靠,从产品端消除了行业内的棘手问题。

虽然激光雷达的预装量产市场不会特别大,但是如果终端消费者和车企能够成功感受到激光雷达在日常驾驶环境中的真实价值,那么激光雷达的搭载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换句话说,在当前的时间节点,谁能拿到更多的订单,谁的壁垒就更高。用市场数据说话,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之争也将迎来阶段性的结束。

量产,留给玩家的时间不多了。

为了实现激光雷达的大规模生产,赛道上的每个选手都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一是产品设计是否足够简洁(直接决定BOM和可制造性);第二,产品的制造流程和质量体系是否足够高效,符合标准(产量、一致性、大规模制造中分摊成本的能力);第三,是否有优质头部客户大规模下单创造口碑,持续提振需求,走向正向销售循环(供应链成本降低)。

其实这是对激光雷达企业从各个方面的考验:R&D实力、技术积累、生产工艺、管理水平、人才储备....................................................................................................................................

既要从产品设计上方便生产,又要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有相当的工艺经验。不仅单个环节的管理要精密准确,整个过程的协调也要足够顺畅。

激光雷达量产元年到来,带来足够强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

据预测,2021年全球搭载激光雷达的前置机型出货量在千部量级,2022-2023年将呈指数级增长——达到数万台/年,2025年可能是下一个指数级跃升——达到数十万台/年。

在供应链行业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市场份额会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从手机到汽车,这个规律被反复验证。

激光雷达跟踪也不例外。能更早实现量产、拿到客户订单的玩家将获得更大的先发优势,甚至可能进一步挤压后来者的发展空间,造成“强者永远强”的局面。相比之下,推迟量产会逐渐失去市场话语权。

因此,除了“量产元年”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速腾聚创率先实现整车规格量产交付更本质的意义在于:率先积累经验满足市场需求。

如上所述,广大车企争相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车型,以确保在瞬息万变的智能汽车市场中,牢牢占据用户心智,把握新时代的船票。作为上游供应商,激光雷达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满足下游车企的需求,就会被时代抛弃。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标签:速腾蔚来埃安长城特斯拉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为自动驾驶研发超算 特斯拉AI日详解

就在今早9点,特斯拉在美国加州总部举行办了“AIDAY”(人工智能日)。

1900/1/1 0:00:00
百度祭出汽车机器人,智能驾驶跨入L5时代

时间进入2021年,智能驾驶技术正在加速落地。特斯拉FSD、蔚来NOP、小鹏NGP,以及姗姗来迟的理想NOA,造车新势力们捣鼓出来的L2级辅助驾服务,已经在最近数年内先后实装。

1900/1/1 0:00:00
德莎胶带:车身堵孔自动化解决方案 | 2021金辑奖

德莎胶带携车身堵孔自动化解决方案确认申报2021年金辑奖汽车新供应链百强评选活动。

1900/1/1 0:00:00
85%销售额来自内燃机,零部件供应商向EV转型仍需时日

盖世汽车讯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和德勤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零部件供应商们正处于向电动汽车转型的阶段,但目前它们仍有85的销售额来自内燃机技术。

1900/1/1 0:00:00
丰田减产,波及电装

《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丰田汽车9月的全球产量将比之前的计划减少40左右,成为最新公布因半导体芯片短缺而大规模减产的主要汽车制造商。

1900/1/1 0:00:00
许海东:新能源车下乡助力国家绿色出行

8月20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汽车之家承办的“818中国汽车新消费论坛”以线上的方式隆重召开。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