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自建还是代工,这不是个问题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这个市场足够大,每年复合增长率36%(目标是到2025年达到750万辆)。这是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每个人都有很好的份额。”智能电动汽车作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具想象力的消费科技产品,正在成为飞在空中的猪。

但对于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来说,2020年绝对是一个分水岭。在新能源汽车的狂热投资之后,新造车时代的第一阶段已经落下帷幕,赢家已经跃出水面。2020年,真正有销量的10大造车新势力分别是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哪吒、零跑、郭志伟君、爱知、杜云、新特。

在这十家公司中,实际市场表现参差不齐,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新增造车企业数量仅为40家左右,相比两年前,已经有超过60%的企业倒闭。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有些人出局了,更多的人想进。2021年新能源汽车最火的一个词是跨界,房企的恒大、宝能;造汽车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百度、360;手机行业的小米、魅族、OPPO、富士康;家电行业的美的、创维;出行服务公司滴滴和拉拉一直被传言“造车”。

此外,传统车企中,智机汽车、蓝兔汽车、极狐汽车、沙龙汽车、长安华为也在冲击智能电动车领域。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造车的“窗口期”已经过去的时候,谁也没想到,2021年智能电动车的热潮还会继续蔓延,而今年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跨界造车浪潮。

虽然风险显而易见,但面对汽车消费大潮的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智能新能源赛道。只是在第二轮新造车路上,这些跨界公司也在评估有效的造车路径。总体来说,2.0时代的参与者更愿意选择“合作共赢”,这与1.0时代的“自产”路线不同。

自己建厂真的好吗?

今年上半年,有销量数据可循的造车新势力中,除蔚来外,理想、小鹏、零跑、哪吒、威马、杜云、爱知都有自己的自建工厂,或独立申请造车资质。甚至很多被淘汰的新造车企业也是以自建工厂为主。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事实上,新势力自建工厂申请新能源汽车资质不仅是必要条件,也是吸引更多更快投资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自建工厂可以自主掌控产品质量和效率,其中电动汽车龙头特斯拉就是一个经典样本。

代工模式的代表蔚来一开始就牵手江淮,解决了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生产资质难以获得的问题。虽然被称为“如果你是主机厂,好像你给宝宝找了个代孕妈妈”,但蔚来在造车新势力中实现了最快的上市和销量。

其实关于代工和自建的讨论由来已久。目前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代工适合在品牌发展初期快速推出产品占领市场,随着销量和产能需求的增加,最终会走到自建工厂这一步。从目前的销量数据来看,蔚来虽然稳坐第一,但距离理想和小鹏并不遥远。

所以与其讨论哪些制造模式适合哪些车企,不如比较这些制造模式下的产品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新能源汽车作为工业产品的集大成者,本质上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综合体,需要保证稳定的可靠性。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但是,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是一样的。在技术和安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自燃、断轴、断网等质量问题频发。因为系统升级,蔚来ES8堵了长安街两个小时;自李ONE交付以来,已发生多起因车辆碰撞事故导致的“断轴”事件。

就算比特斯拉好,就算在上海自建超级工厂,在中国的口碑也分两个层次。尤其是今年4月19日,河南安阳上海车展女车主维权事件引起舆论高度关注,被中共中央纪委、新华社等多家权威机构评论。

虽然,随着造车新势力销量的不断增长和用户基数的不断扩大,因质量问题引发的车主维权事件也频频发生。然而,这些车企在不断创新,创造产品、品牌、基础设施、服务等。,追求系统成长。

根据美国调研机构JD Power的最新调研报告,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新势力的品牌紧紧围绕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从产品策略和定义,到研发,再到品控。中国自主品牌,尤其是新势力品牌,在汽车智能化体验、新能源汽车新车品质、产品魅力指数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代工潮再起。

2018年,李想在微博里吹嘘自己的特斯拉。虽然很多地方引起了他的不满,但是纯电动车带来的性能和驾驶品质让李很想给高分。随着近年来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以强大的科技属性、高性能的动力输出、良好的售后服务和用户体验,真正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优秀的企业总是有着敏锐准确的嗅觉,能够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实现突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短短几个月,国内已有多达17家企业发布或透露要跨界造车,其中互联网企业多达6家。

从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这些跨界人士已经进入汽车圈,不再纠结是自建工厂还是取得生产资质。他们目标明确,依托自己强大的互联网、大数据、客户基础甚至深厚的资本优势,寻找传统车企合作已经成为新一代造车潮的趋势。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新产业将推动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优胜劣汰毋庸置疑。市场呈现三大造车企业、传统造车企业、造车新势力、创新科技公司的新格局。创新型科技公司在软件和算法上有优势,但上下游供应链的长度和制造的复杂程度是其劣势。他们应该和传统车企融合,实现共赢。

小米宣布造车后,三个月内,小米董事长雷军走访了多家车企,拜访了多家零部件供应商。目前小米并未透露是自产还是代工,但雷军频繁拜访多家车企也被外界视为雷军寻找代工伙伴的信号。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BAIC新能源副总经理、ARCFOX极狐汽车总裁余强调,这种合作是开放的,甚至是无限的,不会局限于一个合作伙伴。比如北汽ARCFOX极狐品牌,除了和华为合作,还有百度和滴滴的合作内容。华为可以提供的解决方案主要是芯片、软件、云和服务,百度和滴滴可以提供未来测试的场景。

可见,新型跨界企业并不是传统车厂的颠覆者,而是实际上能够找到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简单粗暴的OEM模式现在变成了多方合作。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各司其职,给f……l发挥各自的专长,从而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高温下的产能预警

在整体市场转跌的情况下,新能源细分市场继续上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总销量突破100万辆,其中108.7万辆的批发销量几乎相当于去年全年的92.1%。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与新能源市场一致,涨势如虹。

与此同时,许多车企也通过建设工厂和生产线来不断扩大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据统计,在第一批造车新势力疯狂扩张的2015-2017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项目超过200个,涉及投资超过万亿元,公布的产能规划达到2124万辆。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以目前交付量最大的蔚来汽车为例。虽然交付量超过10万辆,在造车新势力中独占鳌头,但年交付量不足10万辆。这些新生力量已经规划了更大的产能。蔚来汽车计划年产能100万辆,其中Xpeng Motors年产能30万辆以上,LI年产能45万辆。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乘用车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48.45%,超过33家车企的乘用车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不足10%。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地方政府发展汽车的积极性很高,形成了大量无效的新增产能。

如果说第一批造车新势力保守,那么以恒大、宝能为代表的房企产能布局惊人。如果不卖一辆车,恒大将在2025年实现年产销超100万辆,2035年达到500万辆。宝能汽车的规划产能已经超过219万辆,但实际上只有观致汽车在提供几千辆的销量数据。

吸引这些计划产能目标的不仅仅是地方政府,还有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数据预测。根据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也就是说渗透率将达到20%。203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能占总销量的40%左右;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有望超过50%。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也就是说,2025年国内电动车销量将在500万辆的水平。按照这个数字,恒大的产量占1/5。去年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项目调研的通知,要求各地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上报新能源汽车投资情况,包括恒大、宝能等企业建车情况的详细报告。

乘用车联合会数据显示,到2020年12月31日,国内乘用车企业122家,总产能4153.2万辆。中国乘用车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17年的66.55%下降到2020年的48.45%,一直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区间。国家发改委的这一调查也发出了防止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明确信号。

虽然有部分跨界玩家入局较晚,但是摊子很大。从“弯道超车”到“换道超车”,1.0造车时期,只有少数头部企业成功站稳脚跟,更多新造车企业要么被无情困住,要么还在苦苦挣扎。2.0时代也到了,历史往复,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个市场足够大,每年复合增长率36%(目标是到2025年达到750万辆)。这是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每个人都有很好的份额。”智能电动汽车作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具想象力的消费科技产品,正在成为飞在空中的猪。

但对于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来说,2020年绝对是一个分水岭。在新能源汽车的狂热投资之后,新造车时代的第一阶段已经落下帷幕,赢家已经跃出水面。2020年,真正有销量的10大造车新势力分别是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哪吒、零跑、郭志伟君、爱知、杜云、新特。

在这十家公司中,实际市场表现参差不齐,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新增造车企业数量仅为40家左右,相比两年前,已经有超过60%的企业倒闭。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有些人出局了,更多的人想进。2021年新能源汽车最火的一个词是跨界,房企的恒大、宝能;造汽车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百度、360;手机行业的小米、魅族、OPPO、富士康;家电行业的美的、创维;出行服务公司滴滴和拉拉一直被传言“造车”。

此外,传统车企中,智机汽车、蓝兔汽车、极狐汽车、沙龙汽车、长安华为也在冲击智能电动车领域。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造车的“窗口期”已经过去的时候,谁也没想到,2021年智能电动车的热潮还会继续蔓延,而今年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跨界造车浪潮。

虽然风险显而易见,但面对汽车消费大潮的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智能新能源赛道。只是在第二轮新造车路上,这些跨界公司也在评估有效的造车路径。总体来说,2.0时代的参与者更愿意选择“合作共赢”,这与1.0时代的“自产”路线不同。

自己建厂真的好吗?

今年上半年,有销量数据可循的造车新势力中,除蔚来外,理想、小鹏、零跑、哪吒、威马、杜云、爱知都有自己的自建工厂,或独立申请造车资质。甚至很多被淘汰的新造车企业也是以自建工厂为主。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事实上,新势力自建工厂申请新能源汽车资质不仅是必要条件,也是吸引更多更快投资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自建工厂可以自主掌控产品质量和效率,其中电动汽车龙头特斯拉就是一个经典样本。

代工模式的代表蔚来一开始就牵手江淮,解决了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生产资质难以获得的问题。虽然被称为“如果你是主机厂,就好像你给宝宝找了个代孕妈妈”,但蔚来在造车新势力中实现了最快的上市和销量。

其实关于代工和自建的讨论由来已久。目前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代工适合在品牌发展初期快速推出产品占领市场,随着销量和产能需求的增加,最终会走到自建工厂这一步。从目前的销量数据来看,蔚来虽然稳坐第一,但距离理想和小鹏并不遥远。

所以与其讨论哪些制造模式适合哪些车企,不如比较这些制造模式下的产品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新能源汽车作为工业产品的集大成者,本质上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综合体,需要保证稳定的可靠性。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但是,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是一样的。在技术和安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自燃、断轴、断网等质量问题频发。因为系统升级,蔚来ES8堵了长安街两个小时;自李ONE交付以来,已发生多起因车辆碰撞事故导致的“断轴”事件。

就算比特斯拉好,就算在上海自建超级工厂,在中国的口碑也分两个层次。尤其是今年4月19日,河南安阳上海车展女车主维权事件引起舆论高度关注,被中共中央纪委、新华社等多家权威机构评论。

虽然,随着造车新势力销量的不断增长和用户基数的不断扩大,因质量问题引发的车主维权事件也频频发生。然而,这些车企在不断创新,创造产品、品牌、基础设施、服务等。,追求系统成长。

根据美国调研机构JD Power的最新调研报告,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新势力的品牌紧紧围绕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从产品策略和定义,到研发,再到品控。中国自主品牌,尤其是新势力品牌,在汽车智能化体验、新能源汽车新车品质、产品魅力指数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代工潮再起。

2018年,李想在微博里吹嘘自己的特斯拉。虽然很多地方引起了他的不满,但是纯电动车带来的性能和驾驶品质让李很想给高分。随着近年来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以强大的科技属性、高性能的动力输出、良好的售后服务和用户体验,真正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优秀的企业总是有着敏锐准确的嗅觉,能够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实现突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短短几个月,国内已有多达17家企业发布或透露要跨界造车,其中互联网企业多达6家。

从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这些跨界人士已经进入汽车圈,不再纠结是自建工厂还是取得生产资质。他们目标明确,依托自己强大的互联网、大数据、客户基础甚至深厚的资本优势,寻找传统车企合作已经成为新一代造车潮的趋势。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新产业将推动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优胜劣汰毋庸置疑。市场呈现三大造车企业、传统造车企业、造车新势力、创新科技公司的新格局。创新型科技公司在软件和算法上有优势,但上下游供应链的长度和制造的复杂程度是其劣势。他们应该和传统车企融合,实现共赢。

小米宣布造车后,三个月内,小米董事长雷军走访了多家车企,拜访了多家零部件供应商。目前小米并未透露是自产还是代工,但雷军频繁拜访多家车企也被外界视为雷军寻找代工伙伴的信号。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BAIC新能源副总经理、ARCFOX极狐汽车总裁余强调,这种合作是开放的,甚至是无限的,不会局限于一个合作伙伴。比如北汽ARCFOX极狐品牌,除了和华为合作,还有百度和滴滴的合作内容。华为可以提供的解决方案主要是芯片、软件、云和服务,百度和滴滴可以提供未来测试的场景。

可见,新型跨界企业并不是传统车厂的颠覆者,而是实际上能够找到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简单粗暴的OEM模式现在变成了多方合作。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各司其职,给f……l发挥各自的专长,从而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高温下的产能预警

在整体市场转跌的情况下,新能源细分市场继续上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总销量突破100万辆,其中108.7万辆的批发销量几乎相当于去年全年的92.1%。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与新能源市场一致,涨势如虹。

与此同时,许多车企也通过建设工厂和生产线来不断扩大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据统计,在第一批造车新势力疯狂扩张的2015-2017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项目超过200个,涉及投资超过万亿元,公布的产能规划达到2124万辆。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以目前交付量最大的蔚来汽车为例。虽然交付量超过10万辆,在造车新势力中独占鳌头,但年交付量不足10万辆。这些新生力量已经规划了更大的产能。蔚来汽车计划年产能100万辆,其中Xpeng Motors年产能30万辆以上,LI年产能45万辆。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乘用车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48.45%,超过33家车企的乘用车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不足10%。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地方政府发展汽车的积极性很高,形成了大量无效的新增产能。

如果说第一批造车新势力保守,那么以恒大、宝能为代表的房企产能布局惊人。如果不卖一辆车,恒大将在2025年实现年产销超100万辆,2035年达到500万辆。宝能汽车的规划产能已经超过219万辆,但实际上只有观致汽车在提供几千辆的销量数据。

吸引这些计划产能目标的不仅仅是地方政府,还有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数据预测。根据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也就是说渗透率将达到20%。203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能占总销量的40%左右;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有望超过50%。

Weilai, Tucki, Chang 'an, Tesla, Aichi

也就是说,2025年国内电动车销量将在500万辆的水平。按照这个数字,恒大的产量占1/5。去年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项目调研的通知,要求各地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上报新能源汽车投资情况,包括恒大、宝能等企业建车情况的详细报告。

乘用车联合会数据显示,到2020年12月31日,国内乘用车企业122家,总产能4153.2万辆。中国乘用车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17年的66.55%下降到2020年的48.45%,一直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区间。国家发改委的这一调查也发出了防止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明确信号。

虽然有部分跨界玩家入局较晚,但是摊子很大。从“弯道超车”到“换道超车”,1.0造车时期,只有少数头部企业成功站稳脚跟,更多新造车企业要么被无情困住,要么还在苦苦挣扎。2.0时代也到了,历史往复,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标签:蔚来小鹏长安特斯拉爱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针对前大众CEO的审判或再次推迟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负责调查大众柴油排放丑闻的法院在8月25日表示,针对该公司前CEO马丁文德恩(MartinWinterkorn)的审判有可能再次推迟。

1900/1/1 0:00:00
李书福与李斌首次联手,路特斯全球总部落地武汉为吉利电动布局收

分享路特斯是一个传奇跑车品牌,加入吉利集团之后重焕新生。今天,路特斯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五年内还将推出包括SUV在内的更多品类的纯电车型。路特斯的传奇,仍在继续。

1900/1/1 0:00:00
命运的“棘轮”

2013年,《华尔街之狼》大火,人性的欲望与商业的逻辑交织,荒诞却又无比真实。它用最赤裸的方式告知人们,赚钱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制造出那些人人想要的东西,去给予与创造价值,钱就会滚滚而来。

1900/1/1 0:00:00
特斯拉发布D1 AI芯片:500亿晶体管、400W热设计功耗

近日的特斯拉AI日活动上,特斯拉公布了最新的AI训练芯片“D1”,规模庞大,令人称奇。

1900/1/1 0:00:00
造车也有“鄙视链”

“链,是一个绳索,一个部落,一个组织;而鄙视,是一种相对关系。”虽然不愿承认,但是对于当下任何一个相对成熟且完整的板块而言,“鄙视链”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1900/1/1 0:00:00
巴斯夫与杉杉股份在中国成立电池材料合资公司

8月31日,经有关当局审批通过,巴斯夫与杉杉股份共同组建合资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新公司将由巴斯夫持有多数股权(巴斯夫持股:51;杉杉股份持股:49)。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