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我们对比了全球自动驾驶事故:发现了背后的数据与真相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最近的一场车祸,因为众所周知的遇难者身份,新兴火热的辅助驾驶,国内知名的车企,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闻,话题还在发酵。

在争论中,关于“辅助驾驶还是自动驾驶”的讨论无疑是最激烈的。

根据SAE对自动驾驶等级的划分,L0 -L2为“驾驶员支持系统”,L3 -L5为“自动驾驶系统”。

其中,自动驾驶行业一般将“驾驶员支持系统”称为“辅助驾驶系统”。

在这起事故中,很多人都将事故的责任归咎于车企营销手段不当和辅助驾驶技术不成熟。有媒体认为,仍然不安全的辅助驾驶会导致自动驾驶更加困难,因此这件事受到更加严厉的法律约束。

虽然很多业内人士告诉雷锋网。com(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com)认为相关部门不会因为单一事件而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业内人士并没有意识到,人们对自动驾驶的容忍度和认知会在一次次涉及辅助驾驶的事故后发生扭曲。

打开浏览器搜索“自动驾驶”,充满了人们对自动驾驶的担忧。在大众眼中,自动驾驶正因为一些偏颇夸张的报道而被披上一层危险的外壳。

基于实际数据,技术原理和行业趋势,雷锋网。com是理性的:自动驾驶不能保证100%的驾驶安全,可能会发生事故,但整体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水平。

自动驾驶比人类更安全。

根据密歇根大学交通研究所报告的数据,全球每10万人中约有18人死于交通事故,全球平均交通事故死亡率为0.018%。

事实上,大多数传统的交通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沃尔沃自1968年以来一直在调查卡车事故,并于2017年发布了欧洲交通数据报告。该报告分析了过去50年欧洲事故的传统类型和原因。

报告指出,传统交通事故中导致交通事故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车辆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和车辆因素分别只占30%和10%,大部分是人为造成的。

在改善交通安全的四条建议中,有三条是针对司机的。

再看自动驾驶方面。

在各种传感器的融合下,自动驾驶汽车的感知能力远高于人类,可以避免因盲点或视线不清造成的事故。

自动驾驶汽车一般配备由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等几十个传感器组成的传感系统,可以360度探测车身周围的物体。

其次,自动驾驶汽车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在其系统中设定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违反交通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违规造成的车祸。

根据2020年上半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引发重大交通事故的五种违法行为分别是:不按规定让行、超速行驶、无证驾驶、机动车逆行、酒后驾驶。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125万人,相当于全球每天因交通事故死亡3500人。超速、跟车太近成为致命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排除以上因素后,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大大提高行驶安全性。

与大众的直观感受不同,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会逐渐高于人类驾驶员。自动驾驶成立的前提是安全性会高于人类,自动驾驶最终会在未来的出行中胜出,其关键指标是安全性高于人类。

2016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交通研究所对2010年至2015年Waymo自动驾驶汽车的路测数据和事故数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汽车每百万英里约4.2起事故相比,Waymo自动驾驶汽车每百万英里约3.2起事故,…而无人车队在6年内报告的17起事故几乎都是由人类驾驶的车辆与谷歌无人车相撞造成的,这些事故都是被动事故。

整体来看,作为全自动驾驶出行最早的进入者,Waymo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率从一开始就低于传统汽车。

自2019年以来,全球已有数百家自动驾驶公司在世界各地的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其中已知只有Waymo和优步发生了交通事故。

去年10月,Waymo主动公开了2019年至2020年前9个月凤凰城自动驾驶汽车的行驶里程和碰撞数据。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Waymo的测试车行驶了610万英里。进入2020年后,其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行驶了6.5万英里。

数据显示,其自动驾驶汽车在全天候灰尘和大雨的环境中,与车辆、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等其他道路使用者发生了47次“接触事件”。其中,18起事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29起接近碰撞事故发生在其模拟测试中。同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碰撞故障都是由司机和行人造成的,事故中没有造成“严重或危及生命的伤害”。

可以说,自动驾驶车辆在主动避免事故方面远远领先于人类驾驶员。

麦肯锡采访了数十位业内人士并发布报告预测,自动驾驶汽车全面普及后可减少90%的交通事故,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害赔偿和医疗费用将减少1900亿美元。

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特斯拉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车辆安装辅助驾驶系统后,事故率降低了约40%。

虽然特斯拉只有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很难代表高水平的自动驾驶,但通过它,我们或许可以一窥自动驾驶的潜在影响。

为什么辅助驾驶会陷入安全困境?

各种技术和数据证明,自动驾驶的整体事故率低于传统事故率,但为什么具有一定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近期事故频发,陷入安全困境?

不可否认,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还不成熟,支持自动驾驶的零部件成本高。综合因素下,距离完全卖出去的自动驾驶汽车走上量产之路还有一段时间。

但是,自动驾驶汽车几乎已经得到了业界甚至政府的认可,它们将是汽车发展的终极形式。

今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部、交通运输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计划在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实现市场应用。

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和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分别指L3和L4自动驾驶汽车。

但是,在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过渡,驾驶权由人交给机器的过程中,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自动驾驶系统将与人类驾驶员混杂在一起,并将长期成为常态。这个阶段叫做辅助驾驶。

人类驾驶员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认可辅助驾驶系统,也可能误以为辅助驾驶达到了高级自动驾驶能力。对于辅助驾驶能力的高估,相关操作不当导致相关交通事故的增加,最终陷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锡禅教授所说的“恐怖谷”效应。

事实上,未知和不安全的场景永远存在,即使是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也无法完全应对所有的场景。

而现在由于辅助驾驶还是一个自带流量的新生事物,媒体在短时间内对相关事故群体进行了抨击,密集而危险的报道加重了大众对辅助驾驶的信任。

从技术需要改进出发,辅助驾驶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外部审查的综合影响下,被困在一个安全的监狱里……像滚雪球一样的各种因素的考验。

但在未来几年,辅助驾驶仍将成为主要的出行形式,车企也将依托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作为主要商业模式。

针对辅助驾驶的安全困境,一些车企正在采取措施,通过加强车主教育、行车安全监控、提醒等方式来保障驾驶员的安全。

例如,在第一次驾驶Xpeng电机之前,驾驶员必须通过Xpeng电机中的辅助驾驶功能测试,通过测试后驾驶员才能驾驶Xpeng电机。

另外,目前很多车型都可以实时检测驾驶员的行为特征和安全状况。如检测驾驶员是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他的心跳和健康状况,通过语音、文字、动画等方式提醒驾驶员安全驾驶。

随着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过渡的结束,自动驾驶很快就会到来。届时,自动驾驶汽车将被广泛应用,实现安全出行,提高出行效率。

自动驾驶将是未来的主流出行方式。

虽然业内人士对完全自动驾驶何时实现各有看法,但普遍认为自动驾驶将是未来的主流出行方式。但由于法律法规的出台、技术的成熟以及零部件成本降低的时间,这一场景的实现可能充满不确定性。

目前,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许多主体都在试图以多种方式推动它,加速未来的出行方式成为现实。

例如,为了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整体安全性,减少道路上的未知风险,自动驾驶公司需要改造汽车的内部结构,以满足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合规性要求。

架构改造是实现自动驾驶的步骤之一,汽车软硬件的安全冗余配置是安全驾驶的基础。

配备多组车辆仪表传感器,升级了热管理系统、线束工程、电源管理系统等。到车辆轨距级别,可以保证自动驾驶汽车即使某个部件出现故障,仍然可以稳定运行,保证乘客的安全。

自动驾驶汽车在出厂前,还会经过冲击和撞击测试、高低温测试、EMC测试,确保在各种极端条件下仍能正常运行。

比如从开源代码到无人车量产,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增加了几十万个代码,其中近50%是为了保证安全增加,从源头上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

自动驾驶汽车在行驶中难免会遇到长尾场景,在某些时刻很难做出选择,然后可能会停止行驶。此时,工作人员将通过“5G云驾驶”远程接管自动驾驶汽车,并在自动驾驶汽车离开当前场景后归还驾驶权。

从汽车设计到真正的接管,很多措施都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事实上,自动驾驶的实现并不仅仅依靠自行车智能,车路协同将是提高安全系数的重要补充。

通过与政府合作,自动驾驶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等公司在该地区的道路两侧部署了包括传感器在内的大量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收集路边信息,并实时传输给自动驾驶汽车。

通过车辆、道路和云之间的信息交互,可以扩展自动驾驶汽车的感知能力,为车辆提前做出决策方案提供广泛支持。

在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同时,形态各异的自动驾驶汽车正在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车企正试图通过全自研、部分自研、全外包三种方式,将智能汽车的L2级自动驾驶提升到L3级以上。自动驾驶公司通过投资和合作,积极推动L4级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解放人类司机。

那时,我们甚至可以预测,为了保证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人类驾驶的车辆将被限制或限速,并将被限制在交通网络的一部分或逐渐退出交通……网络。

目前,在一些城市区域,如港口、矿区、干线公路、公园,甚至城市主干道,自动驾驶车辆已经初步与人类一起工作、混合。

百度和荣源七星等自动驾驶公司已经开始在城市道路上测试和运营L4级自动驾驶汽车。

在自动驾驶汽车正式行驶前,还会通过车载显示屏为乘客普及相关知识,教育用户。

通过自驾出行的体验和同步普及的教育理念,自动驾驶汽车正悄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车辆在行驶的同时,还会通过监控和安全预警提醒行人和乘客注意安全。例如,百度Apollo最近发布了新一代自动驾驶小巴,可以通过信号、声音等方式对行人进行安全提示。

随着人们与自动驾驶汽车互动的增加,其便捷性和安全性也会得到体现。

当大众的认知发生变化,并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自动驾驶将正式成为主流的出行方式。

摘要

由于技术的成熟,道路网络的复杂,外界人为因素(故意)和意外情况(传感器硬件,网络故障等。),自动驾驶的安全风险相当复杂。所以理论上,自动驾驶事故是不能完全杜绝的。

对此,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东风汽车公司博士后杨胜兵认为,自动驾驶事故在自动驾驶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通过仿真、行业交流、相互合作、示范园区运营、开放道路运营等方式不断减少事故数量。

自动驾驶的本质可能是克服边缘安全风险,清除安全盲区等障碍,最终实现其驾驶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

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全球自动驾驶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上述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

届时,自动驾驶将成为主流,交通事故率将大大降低。自动驾驶汽车将安全、顺畅、高效地将行人和货物送到目的地,这是未来智能社会的日常生活。

目前,中国自动驾驶公司的整体技术实力位居世界第一。

在2019年加州车辆管理局公布的MPI排名中,百度首次超越waymo,成为表现最好的公司。前十名榜单中,有四家公司来自中国。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道路交通状况更加复杂,可以快速迭代出更加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最近的一场车祸,因为众所周知的遇难者身份,新兴火热的辅助驾驶,国内知名的车企,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闻,话题还在发酵。

在争论中,关于“辅助驾驶还是自动驾驶”的讨论无疑是最激烈的。

根据SAE对自动驾驶等级的划分,L0 -L2为“驾驶员支持系统”,L3 -L5为“自动驾驶系统”。

其中,自动驾驶行业一般将“驾驶员支持系统”称为“辅助驾驶系统”。

在这起事故中,很多人都将事故的责任归咎于车企营销手段不当和辅助驾驶技术不成熟。有媒体认为,仍然不安全的辅助驾驶会导致自动驾驶更加困难,因此这件事受到更加严厉的法律约束。

虽然很多业内人士告诉雷锋网。com(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com)认为相关部门不会因为单一事件而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业内人士并没有意识到,人们对自动驾驶的容忍度和认知会在一次次涉及辅助驾驶的事故后发生扭曲。

打开浏览器搜索“自动驾驶”,充满了人们对自动驾驶的担忧。在大众眼中,自动驾驶正因为一些偏颇夸张的报道而被披上一层危险的外壳。

基于实际数据,技术原理和行业趋势,雷锋网。com有理:自动驾驶不能保证100%的驾驶安全,可能会发生事故,但整体安全是……高于人类的驾驶水平。

自动驾驶比人类更安全。

根据密歇根大学交通研究所报告的数据,全球每10万人中约有18人死于交通事故,全球平均交通事故死亡率为0.018%。

事实上,大多数传统的交通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沃尔沃自1968年以来一直在调查卡车事故,并于2017年发布了欧洲交通数据报告。该报告分析了过去50年欧洲事故的传统类型和原因。

报告指出,传统交通事故中导致交通事故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车辆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和车辆因素分别只占30%和10%,大部分是人为造成的。

在改善交通安全的四条建议中,有三条是针对司机的。

再看自动驾驶方面。

在各种传感器的融合下,自动驾驶汽车的感知能力远高于人类,可以避免因盲点或视线不清造成的事故。

自动驾驶汽车一般配备由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等几十个传感器组成的传感系统,可以360度探测车身周围的物体。

其次,自动驾驶汽车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在其系统中设定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违反交通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违规造成的车祸。

根据2020年上半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引发重大交通事故的五种违法行为分别是:不按规定让行、超速行驶、无证驾驶、机动车逆行、酒后驾驶。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125万人,相当于全球每天因交通事故死亡3500人。超速、跟车太近成为致命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排除以上因素后,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大大提高行驶安全性。

与大众的直观感受不同,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会逐渐高于人类驾驶员。自动驾驶成立的前提是安全性会高于人类,自动驾驶最终会在未来的出行中胜出,其关键指标是安全性高于人类。

2016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交通研究所对2010年至2015年Waymo自动驾驶汽车的路测数据和事故数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汽车每百万英里约4.2起事故相比,Waymo自动驾驶汽车每百万英里约3.2起事故,而无人车队在6年内报告的17起事故几乎都是由人类驾驶的车辆与谷歌无人车相撞引起的,这些事故都是被动事故。

整体来看,作为全自动驾驶出行最早的进入者,Waymo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率从一开始就低于传统汽车。

自2019年以来,全球已有数百家自动驾驶公司在世界各地的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其中已知只有Waymo和优步发生了交通事故。

去年10月,Waymo主动公开了2019年至2020年前9个月凤凰城自动驾驶汽车的行驶里程和碰撞数据。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Waymo的测试车行驶了610万英里。进入2020年后,其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行驶了6.5万英里。

数据显示,其自动驾驶汽车在全天候灰尘和大雨的环境中,与车辆、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等其他道路使用者发生了47次“接触事件”。其中,18起事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29起接近碰撞事故发生在其模拟测试中。同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碰撞故障都是由司机和行人造成的,事故中没有造成“严重或危及生命的伤害”。

可以说,自动驾驶车辆在主动避免事故方面远远领先于人类驾驶员。

麦肯锡采访了数十位业内人士并发布报告预测,自动驾驶汽车全面普及后可减少90%的交通事故,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医疗费用每年将减少1900亿美元……。

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特斯拉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车辆安装辅助驾驶系统后,事故率降低了约40%。

虽然特斯拉只有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很难代表高水平的自动驾驶,但通过它,我们或许可以一窥自动驾驶的潜在影响。

为什么辅助驾驶会陷入安全困境?

各种技术和数据证明,自动驾驶的整体事故率低于传统事故率,但为什么具有一定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近期事故频发,陷入安全困境?

不可否认,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还不成熟,支持自动驾驶的零部件成本高。综合因素下,距离完全卖出去的自动驾驶汽车走上量产之路还有一段时间。

但是,自动驾驶汽车几乎已经得到了业界甚至政府的认可,它们将是汽车发展的终极形式。

今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部、交通运输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计划在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实现市场应用。

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和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分别指L3和L4自动驾驶汽车。

但是,在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过渡,驾驶权由人交给机器的过程中,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自动驾驶系统将与人类驾驶员混杂在一起,并将长期成为常态。这个阶段叫做辅助驾驶。

人类驾驶员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认可辅助驾驶系统,也可能误以为辅助驾驶达到了高级自动驾驶能力。对于辅助驾驶能力的高估,相关操作不当导致相关交通事故的增加,最终陷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锡禅教授所说的“恐怖谷”效应。

事实上,未知和不安全的场景永远存在,即使是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也无法完全应对所有的场景。

而现在由于辅助驾驶还是一个自带流量的新生事物,媒体在短时间内对相关事故群体进行了抨击,密集而危险的报道加重了大众对辅助驾驶的信任。

从技术有待提高出发,辅助驾驶在滚雪球般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外界的审视,被困在了一个安全的监狱里。

但在未来几年,辅助驾驶仍将成为主要的出行形式,车企也将依托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作为主要商业模式。

针对辅助驾驶的安全困境,一些车企正在采取措施,通过加强车主教育、行车安全监控、提醒等方式来保障驾驶员的安全。

例如,在第一次驾驶Xpeng电机之前,驾驶员必须通过Xpeng电机中的辅助驾驶功能测试,通过测试后驾驶员才能驾驶Xpeng电机。

另外,目前很多车型都可以实时检测驾驶员的行为特征和安全状况。如检测驾驶员是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他的心跳和健康状况,通过语音、文字、动画等方式提醒驾驶员安全驾驶。

随着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过渡的结束,自动驾驶很快就会到来。届时,自动驾驶汽车将被广泛应用,实现安全出行,提高出行效率。

自动驾驶将是未来的主流出行方式。

虽然业内人士对完全自动驾驶何时实现各有看法,但普遍认为自动驾驶将是未来的主流出行方式。但由于法律法规的出台、技术的成熟以及零部件成本降低的时间,这一场景的实现可能充满不确定性。

目前,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许多主体都在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推动它,加速未来的出行方式成为一种r……lity。

例如,为了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整体安全性,减少道路上的未知风险,自动驾驶公司需要改造汽车的内部结构,以满足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合规性要求。

架构改造是实现自动驾驶的步骤之一,汽车软硬件的安全冗余配置是安全驾驶的基础。

配备多组车辆仪表传感器,升级了热管理系统、线束工程、电源管理系统等。到车辆轨距级别,可以保证自动驾驶汽车即使某个部件出现故障,仍然可以稳定运行,保证乘客的安全。

自动驾驶汽车在出厂前,还会经过冲击和撞击测试、高低温测试、EMC测试,确保在各种极端条件下仍能正常运行。

比如从开源代码到无人车量产,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增加了几十万个代码,其中近50%是为了保证安全增加,从源头上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

自动驾驶汽车在行驶中难免会遇到长尾场景,在某些时刻很难做出选择,然后可能会停止行驶。此时,工作人员将通过“5G云驾驶”远程接管自动驾驶汽车,并在自动驾驶汽车离开当前场景后归还驾驶权。

从汽车设计到真正的接管,很多措施都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事实上,自动驾驶的实现并不仅仅依靠自行车智能,车路协同将是提高安全系数的重要补充。

通过与政府合作,自动驾驶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等公司在该地区的道路两侧部署了包括传感器在内的大量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收集路边信息,并实时传输给自动驾驶汽车。

通过车辆、道路和云之间的信息交互,可以扩展自动驾驶汽车的感知能力,为车辆提前做出决策方案提供广泛支持。

在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同时,形态各异的自动驾驶汽车正在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车企正试图通过全自研、部分自研、全外包三种方式,将智能汽车的L2级自动驾驶提升到L3级以上。自动驾驶公司通过投资和合作,积极推动L4级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两者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解放人类司机。

届时,我们甚至可以预测,为了保证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人类驾驶的车辆将被限制或限速,被限制在交通网络的一部分或逐渐退出交通网络。

目前,在一些城市区域,如港口、矿区、干线公路、公园,甚至城市主干道,自动驾驶车辆已经初步与人类一起工作、混合。

百度和荣源七星等自动驾驶公司已经开始在城市道路上测试和运营L4级自动驾驶汽车。

在自动驾驶汽车正式行驶前,还会通过车载显示屏为乘客普及相关知识,教育用户。

通过自驾出行的体验和同步普及的教育理念,自动驾驶汽车正悄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车辆在行驶的同时,还会通过监控和安全预警提醒行人和乘客注意安全。例如,百度Apollo最近发布了新一代自动驾驶小巴,可以通过信号、声音等方式对行人进行安全提示。

随着人们与自动驾驶汽车互动的增加,其便捷性和安全性也会得到体现。

当大众的认知发生变化,并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自动驾驶将正式成为主流的出行方式。

摘要

由于技术的成熟,道路网络的复杂,外界人为因素(故意)和意外情况(传感器硬件,网络故障等。),自动驾驶的安全风险相当复杂。所以理论上,自动驾驶事故是不能完全杜绝的。

对此,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东风汽车公司博士后杨胜兵认为……autopilot事故在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通过模拟、行业交流、相互合作、示范园区运营、开放道路运营等方式不断减少事故数量。

自动驾驶的本质可能是克服边缘安全风险,清除安全盲区等障碍,最终实现其驾驶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

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全球自动驾驶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上述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

届时,自动驾驶将成为主流,交通事故率将大大降低。自动驾驶汽车将安全、顺畅、高效地将行人和货物送到目的地,这是未来智能社会的日常生活。

目前,中国自动驾驶公司的整体技术实力位居世界第一。

在2019年加州车辆管理局公布的MPI排名中,百度首次超越waymo,成为表现最好的公司。前十名榜单中,有四家公司来自中国。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道路交通状况更加复杂,可以快速迭代出更加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先进,前景广阔,有国家支持,正在成为中国在技术、经济乃至国家建设上竞争的下一个技术高地。

但在少数事故下,有人因为视角狭窄而忽略了自动驾驶背后的巨大机会,甚至频频听到唱衰之声。

其实技术没有对错,关键在于人们怎么用。

对于自动驾驶,我们不能因为发展初期的一些事故就全盘否定,这无异于噎废食。

在全球各国提高自动驾驶技术、培育类似竞赛的相关产业的热烈氛围下,一个属于自动驾驶的未来正在加速进化。

雷锋。com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自动驾驶技术先进,前景广阔,有国家支持,正在成为中国在技术、经济乃至国家建设上竞争的下一个技术高地。

但在少数事故下,有人因为视角狭窄而忽略了自动驾驶背后的巨大机会,甚至频频听到唱衰之声。

其实技术没有对错,关键在于人们怎么用。

对于自动驾驶,我们不能因为发展初期的一些事故就全盘否定,这无异于噎废食。

在全球各国提高自动驾驶技术、培育类似竞赛的相关产业的热烈氛围下,一个属于自动驾驶的未来正在加速进化。

雷锋。com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标签:大众小鹏特斯拉东风发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科技创新时代,AR尾门让汽车智能不再虚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科技创新正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政府鼓励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出“共同富裕”的愿景目标,预示着制造业、实体经济即将迎来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发展契机。

1900/1/1 0:00:00
油电PK Model Y/宝马iX3/汉兰达 谁赢?

每周一更,不见不散,新能源周刊汇集本周精彩内容,一次看过瘾本周抢先试驾比亚迪海豚,“国民版电动飞度”表现如何;小鹏汽车G3参数询价i更时尚更智能,一文带你全面快速了解这款车;

1900/1/1 0:00:00
「双马」合并渠道先行,一汽马自达经销商或大面积退网

来源:FreewayMazda作者丁唯一编辑李欢欢“以后这部分展厅挪给一汽马自达了,”一位长安马自达的销售人员指着店内一块空地表示,随即他又改口,“不对,

1900/1/1 0:00:00
斥资2810亿韩元,浦项化学将在中国新建两电池材料厂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8月25日,韩国浦项化学公司(PoscoChemical,是浦项集团的子公司)表示将斥资2810亿韩元(约2

1900/1/1 0:00:00
日本充电桩数量超3万,电动车普及率却只有1%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日本首相菅义伟承诺将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12财年,日本政府共拨出了1000亿日元(约911亿美元)建设充电站,来刺激电动车市场。

1900/1/1 0:00:00
2021泰达汽车论坛最新会议日程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