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5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特别支持,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承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TEDA)国际论坛(以下简称TEDA汽车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整合、创新、绿色”的年度主题,聚焦行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
9月5日,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在《前沿展望:‘双碳’驱动技术创新》发表了题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实践与探索》的演讲。
周长安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早上好!非常感谢组委会提供的机会,与大家分享长安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的一些认识和实践成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享。
首先,纵观目前的产业发展形势,从市场表现来看,新能源的浪潮势不可挡,销量稳步增长。乘用车联合会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1-7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133.9万辆,市场份额11.8%,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据。在一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渗透率达到10%,就意味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正在突破这个临界点,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用户驱动。从今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在缺芯少电的情况下,今年的销量有望达到230-2500万台。
从产品结构来看,也是两极分化。一个是高端产品。我们对这部分人群的消费特征或认知的分析,是一种创新的追求。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的物种和体验,他们愿意尝试,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买单。另一类是价格低于5万元的微型车。这群人务实,踏实,实惠。他们需要一辆滑板车,不想太挑剔。未来,我相信还是要开拓传统汽车消费群体的中间群体,这可能是创新的,也是现实的。这对我们来说是更大的挑战。只有打通这部分人群,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发高体验产品,整个行业才能真正高速发展。
第二个方面是工业活力持续上升。传统车企正在加大转型升级,现有新生力量快速发展,跨界力量不断涌入。以长安为例,也是第三次创业,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目前造车新势力的代表有蔚来、肖鹏、理想。从市场表现来看,它们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最近手机、家电等跨界新势力的进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这个行业充满活力。
从政策层面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一直依赖于政策的保障。十几年前十个城市推出千辆车的时候,一些政策,比如双积分、补贴等,都有助于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所说的新战略目标和双碳战略也将助推或加速电动汽车的转型。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个行业内经常提到的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节能法。从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比较。汽车的碳排放量是根据其15万公里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计算的。从原材料的获取,整车的生产制造,燃料的生产,以及使用、维修、保养,传统车每公里241.9克,电动车每公里146.5克。碳减排效果依然显著,超过20%。燃油车最大的比例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尾气排放应该是一个关键环节。
但是,纯电动车就不一样了。从纯电动汽车的角度来看,产生碳排放的最大环节是燃料的获取和生产。采矿和电池生产过程是高能耗行业。因此,对于电动汽车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提高燃料获取和产品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效果,如何采用绿色电力生产进行电池生产。
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在很多领域瓶颈问题依然突出。上半年全球面临缺芯缺电,这是整个行业技术相对薄弱、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深刻反映。……长安已经做了什么?做个简单的分享。自2001年科技部推进重大项目以来,长安一直在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经过20年的积累,我们已经走过了技术研究阶段、产业推广阶段、市场运作阶段。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掌握了整车集成、三电核心集成、控制技术。具备整车和动力总成系统正向开发能力,建立从开发流程体系、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到生产制造、供应链的系统化能力。从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也极大的支持了我们积累的经验。
2017年,为加快长安新能源产业发展,长安发布了加速电气化转型的“香格里拉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普遍的产品电气化,我们制定了四大战略行动。一千亿行动是投资,一万人是研发团队。伙伴计划由有优势的国内和国际伙伴共同推动。极致体验指的是我们的产品。核心逻辑是以用户体验为目标,以长安为中心,整合系统资源,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
基于这样一个“香格里拉”计划,以用户为中心,布局了有生命有情感的新能源产品,提供了20多款整车,覆盖整个长安谱系。正在打造第三代产品。近日,在长安召开的生态大会上,发布了一款全新的车辆产品——超级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我们所有的产品都将在明年投入生产并投放市场。未来,我们将继续发布基于新平台的核心技术和能力。
整车三电产品自主研发,与整车同步。第一代以高品质为目标,第二代以提升性能体验为重点,第三代以国际领先为目标。
我们的市场表现在前两年一直保持在3万到4万辆的水平。今年1-7月,在限制条件下,我们上半年生产了49681辆,预计全年将超过85000辆。未来几年,我们将以超过50%甚至翻倍的销售目标快速发展。“奔驰”的表现也进入了前十。
在20年的探索中,我们还创造了一个技术创新的生态系统,加快了核心技术的突破。在电池方面,我们与宁德时代、AVIC、电驱动、CRRC等行业优势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未来,我们将继续整合朋友圈,取长补短,协同创新,以开放的心态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
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认为,既然整个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来克服,那么我们的技术创新目标、发展重点,或者说突破重点就应该围绕用户的痛点,围绕体验、安全、成本、便捷进行技术突破和创新。
一、从趋势来看,未来的客户有哪些?就客户需求而言,有三个阶段。最早的是买车解决出行问题,满足出行的功能需求。第二阶段,用户需求增加,需要满足舒适性、可靠性等性能要求。所以叫性能消费。未来是一种情感消费。我们的汽车需要理解人,司机,或者客户,与客户建立情感纽带,满足他们的情感消费。所以,汽车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智能伙伴。基于此,未来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将引领汽车行业的潮流。
我们的技术支持不仅仅是小菜一碟。必须是技术革命或者创新。因此,基于未来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需求,我们对整个汽车系统的技术架构进行了革命性的调整。我们将汽车架构分为六层,最底层……机械底盘层和作为动力驱动层的第二层。机械底盘层比较传统,但是里面有很多核心的技术需求。比如机箱和电池的一体化设计,甚至未来我们会说电池直接在机箱上生产制造。动力系统是全新的动力驱动总成,结合了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融合,以及应用层和大数据层。这些都是旨在满足电动化、智能化融合需求,创造用户高情感、高体验产品需求的技术创新。
二是大家关心的安全问题。通过技术创新,电池安全问题有望在未来3-5年内得到解决。这个解决方案不是关于单个电池、电池单元或电池产品。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其中包括最基本的电池单元。它涉及到材料的发展,或者说材料创新,也就是从液态到半固态再到固态,这个我们现在讲的比较多。第二是我们的融合。我们还需要把原来的主动型变成被动型。一旦电池出现热失控或部分热失控,如何通过一体化设计和电池管理降低这种危害,是产品端技术创新和突破的关键。
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是什么?它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产品设计、验证、生产制造、运输、储存、使用、梯级利用、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管理。在使用过程中,比如通过大数据预测,这是非常有效的。相信对股市和近期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只有这样,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
我们已经在新产品上实施了其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在下一代产品中,我们的目标是零起火、零爆炸。即使内部有一个或两个电池部分热失控,我们也可以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不燃烧和不爆炸。
第三是成本。这也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话题。基于我们对整个行业和整个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双碳和双信用对燃油车成本的影响,我们预测2025-2030年两者有望持平。所以,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说我们的客户实现了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移。
第四,我们改善了里程焦虑和安全性能。充电便利性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所以要真正做到方便,需要有一些高倍高电压的电池,以及互联互通的充电基础设施和智能管理。未来的场景一定是这样的需求,我个人的看法是,未来潜在的更大的场景不是收费,而是随停随付。我们常说充电五分钟,多开200公里,应该是未来的场景,可以边停边充。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我们说如果真正想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或者说做出更多的贡献,那一定是电动汽车的全面普及。从用户群体来说,一定要从两端打开中间最大的用户群体,这样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基于这样的认识,长安提出要做数码电动车普及时代的引领者。我们要用10年的目标,成为一个属于一类和两类的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
我们的重点仍然是电气化和数字化。我们选择了最核心的数字和纯电动平台、驱动组件、高度集成的电子控制系统和云服务。这五大领域旨在加速技术创新和突破,以支持高速发展。
基于这种技术创新,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我们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现在正在做的一些工作是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后人也会有。比如多合一高度集成的电驱动应该是中国的前沿,国际社会应该还在跟进。在这方面,将会有许多新的技术或科学挑战。在高级水平上,如果我们想……o解决由高转速和多场融合引起的问题,我们将没有参考或基准,我们必须从基础科学开始。因此,这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现在产品开发的重心正在从单纯的工程应用开发转向工程应用+科研的模式,或者说这样的要求。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或者说我们走到了世界新兴产业的最前沿,必然会面临的问题。
怎么做?企业肯定还是会以工程应用和产品为主,但也需要科学技术,这仍然是大学研究机构的强项。因此,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基于工程应用和产品研发所需的科学技术建立可持续的合作,并仍然使用产学研的创新模式来支持我们的产品研发。这是我们在未来的技术创新模式或基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终于,我们的新时代踏上了新的征程。新时代需要新成就。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链,推动民族汽车产业向上发展。谢谢大家!
2021年9月3日5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
1900/1/1 0:00:002021年9月3日5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
1900/1/1 0:00:002021年9月3日5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
1900/1/1 0:00:00继上市一周年累销突破10万辆后,比亚迪汉持续领跑中国品牌中大型轿车市场,2021年8月销量达到9035辆,环比增长6。其中,汉EV8月销量为6198辆,汉DM8月销量为2837辆。
1900/1/1 0:00:009月5日消息,美国当地时间周五,一名特斯拉司机驾驶着该公司加速最快的ModelSPlaid在超速行驶的情况下失控,撞上了佛罗里达州棕榈港的一栋居民房,造成包括屋主和一名乘客在内的两人死亡,
1900/1/1 0:00:009月4日,在第十七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开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后续汽车产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