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座舱感知商业化加速,MINIEYE I-CS方案获超30个车型定点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近两年来,随着智能汽车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者对车内空间的日益关注,智能驾驶舱概念在行业内迅速升温,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据相关权威机构预测,2021年智能驾驶舱全球市场空间将超过400亿美元,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相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加快,迎来了市场,座舱感知就是其中之一。

9月27日,国内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商MINIEYE正式发布了I-CS座舱感应量产方案,并表示该方案已实现30多款定点乘用车车型。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智能汽车都会处于‘人机共驾’的状态,因为完全的自动驾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智能驾驶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人与车之间的交互,而‘感知’是实现交互功能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我们在这个领域保持乐观和实力的关键。”迷你眼公司首席执行官刘国庆说。

MINI, Audi, Mercedes-Benz, BMW, Volkswagen

图为:MINIEYE CEO刘国庆(图片来源:Mini Eye)

那么,什么是驾驶舱感知呢?其快速商业化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技术现状如何?有哪些挑战和解决方案?未来技术的趋势是什么?

政策和市场需求增加,座舱感知商业化加速。

车内传感(I-CS)主要通过检测和跟踪包括头部朝向、面部表情、视线方向、手势和四肢关键点在内的人类视觉特征,分析驾驶员和乘客的身份信息、意图和行为,努力提供更安全、更智能的车内体验。常见的功能包括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乘客监控系统(OMS)、人车交互系统等。

MINIEYE I-CS驾驶舱感知方案功能演示(来源:MINIEYE)

其实座舱感知在前面也有提到,但由于技术成熟度、成本等诸多原因,量产进度缓慢。但近年来其市场潜力逐渐释放,商业化步伐加快。

究其原因,盖世汽车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车辆安全事故频发,相关政策加码。据统计,在全球每年导致130多万人死亡的交通事故中,约35%是由司机的错觉或失误造成的。为了避免危险驾驶和可能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国内外一些地区逐渐将DMS的安装纳入法律法规。据悉,欧盟将于2022年实施一项新法规,要求将驾驶员疲劳和注意力分散警告等安全驾驶技术作为新车的标准。

除了政策,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提升,主机厂和Tier1对DMS的需求也在增加。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驾驶舱感知系统发展势头良好。MINIEYE驾驶舱事业部负责人杨说。据了解,MINIEY在2017年推出了第一代DMS产品,至今加载量已超过10万台。

MINI, Audi, Mercedes-Benz, BMW, Volkswagen

图为:MINIEYE驾驶舱事业部负责人杨(图片来源:MINIEYE)

2.消费者更加关注车辆安全。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消费者更加注重行车安全,尤其是儿童。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统计,在1998年至2019年的21年间,美国有853名儿童被锁在车内因高温而死亡,其中“无意遗忘”的事故比例高达87%。由此引发的悲剧在中国也时有发生。如果车辆具备相关提醒功能,无疑是消费者购车时的“加分项”。

3.汽车驾驶舱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智能驾驶舱是消费者体验最直接、感知最强的智能技术,尤其……人与车的互动。除了目前常见的语音交互,物理交互体验也正在成为车企发展的重点。

“以前行业对驾驶舱的认识和需求比较单一,受限于智能化水平。交互体验主要是在简单功能的开发中。得益于汽车芯片的发展,驾驶舱从五年前的‘硬件+被动交互’变成了‘硬件+算法+主动服务’。为了适应驾驶舱的新定义和智能化趋势,传感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杨对指出。

综上所述,无论是DMS、OMS还是互动体验,涉及车辆安全,目前市场需求都是上升趋势,后期大规模增长是大势所趋。

机遇背后,技术可靠性面临挑战。

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因为涉及安全性,市场对驾驶舱感知系统的辨识和计算精度、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监控驾乘人员方面,人尤其是儿童的行为具有灵活性、随机性、高度和大小的差异性,给视觉识别技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除了识别人之外,宠物、手机等其他物体能否同时被识别,也成为行业需要攻克的难点。

其次,在人车交互方面,目前语音和触摸相对成熟,但也有各自的劣势。比如语音交互需要明确的指令,而触控交互需要很高的学习成本。由此,手势交互等非接触式交互引起了车企和供应链企业的关注。宝马、大众、奥迪、奔驰等量产车型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手势识别技术,mainland China、伟世通等科技巨头也在不断努力。在实现方案上,光飞技术(常被称为ToF技术)由于不需要计算机视觉算法而被大多数企业采用,但其存在分辨率低、功耗高等缺陷。

还有一点就是不同的车企采用的嵌入式平台不同,同时驾驶舱内摄像头的位置设计也不同。如何满足车企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也成为行业思考的方向之一。

针对以上痛点和问题,一些技术提供商已经有所突破。比如MINIEYE I-CS围绕当前行业困境推出,目前已经实现了从R&D、验收到交付的全面升级。

技术突破和进步

据相关资料显示,MINIEYE于2017年开始了智能座舱传感技术的预研。2019年成立驾驶舱事业部,致力于相关技术的深耕。如何实现创新技术MINIEYE I-CS的高精度监控和灵活适配,杨在接受加斯帕采访时做了详细介绍。

在司机监控功能的实现方面,杨指出,疲劳状态绝不是闭上眼睛n秒,打哈欠n次就能监控到的。“针对个人驾驶场景,I-CS构建了完整的疲劳监测系统,符合欧盟标准。可以实时监测驾驶员头部姿势、眼睑开合程度、视线方向、眨眼频率等多维度指标,根据不同行为特征实现疲劳程度的量化分级,及时预警或终止危险驾驶行为,减少事故发生。”

MINIEYE I-CS驱动监控功能演示(来源:MINIEYE)

此外,在驾驶员监控方面,MINIEYE I-CS还具有无缝进入和安全接管功能。据介绍,I-CS拥有一项核心技术“Face ID体内检测”。通过摄像头和活体检测算法的协同操作,驾驶员可以实现无感登车、身份识别等功能。同时,I-CS还拥有两套视线方案,可将视觉感知精度提升三倍,可判断驾驶员视线是否落在前方道路、中控、AI屁股等七个注视区域……tant和车内后视镜。通过对驾驶员注意力的分析,确保驾驶员能够在关键时刻及时接管自动驾驶状态下的车辆。

在乘客监控功能方面,“I-CS通过综合分析人脸属性、人体骨骼比例、体长信息,可以准确判断成人和儿童。当识别到孩子时,系统会主动触发儿童看护功能,持续监控孩子的状态和行为,并实时反馈给前排的家长,提醒他们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旦有小孩被遗忘在车上,系统会提醒司机返回,如果长时间没有回应就立即报警。”杨对指出。

MINIEYE I-CS乘客监控功能演示(来源:MINIEYE)

除了人,MINIEYE I-CS还可以检测留在车内的个人物品,如手机、钱包和笔记本电脑,以及留在车内的宠物。

在人车交互功能实现方面,面对驾驶舱功能学习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问题,MINIEYE提出了直觉肢体语言底层交互逻辑,遵循人车交互要像人车交流一样自然流畅的理念,充分利用直觉肢体动作,如点头摇头、挥动手掌、赞拇指等。,轻松完成便捷高效的交互功能。值得一提的是,I-CS实现的交互识别全部基于2D红外摄像头进行高难度的算法分析,弥补了ToF分辨率低、功耗大的缺点。

除了以上功能,据了解,I-CS还打通了前后排的互动空间,借助视线、手势、头部动作等多种自然肢体语言交互方式,可以实现多人娱乐功能。在这种场景下,智能驾驶舱的功能重量不再局限于靠近中控的前排,舱内用户可以感受到主动服务的新体验。

MINI, Audi, Mercedes-Benz, BMW, Volkswagen

(来源:MINIEYE)

在解决技术痛点的同时,杨指出MINIEYE I-CS还可以提供更多产品之外的附加价值,从而帮助车企和一级供应商缩短产品商业化的时间,具体如下:

全栈自适应:MINIEYE可以根据OEM厂商和一级供应商的不同需求,提供灵活的打包软件解决方案。可以适应多种摄像头模块和位置,支持CPU/GPU/DSP方案,有成熟的移植不同嵌入式平台的经验。

MINI, Audi, Mercedes-Benz, BMW, Volkswagen

(来源:MINIEYE)

高性能计算:I-CS自主研发的加速器可以根据硬件特点优化其常用的神经网络模型,使其在有限的嵌入式平台资源上高效运行。这项自研技术对综合座舱方案中的资源分配和计算能力配比更加友好,为未来OTA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完整的开发工具链:MINIEYE基于成熟的R&D系统,建立了完整的自研开发工具链和数据半自动阅卷平台,通过多项真值系统和可视化测试工具,为定点量产和支持验收I-CS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未来技术趋势

对于智能座舱传感技术的未来趋势,杨透露,未来几年,I-CS将致力于提供更多模态、更智能的传感解决方案,集成多种传感器,为智能汽车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软件服务。

在杨一正看来,智能驾驶舱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多模式持续融合,因为任何模式都有自己的缺点。只有多模态共存,才能解决更多的用户需求,才能真正提升驾驶舱体验。在多模态中,视觉感知将是最重要的部分。

“一般来说,驾驶舱感知的作用是在前期向用户学习,了解用户,分析和积累用户的习惯和爱好,但在后期,实现的是观察用户,感知用户,为用户提供主动服务……用户。只有被动交互和主动服务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智能驾驶舱。”杨对说道。近两年来,随着智能汽车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者对车内空间的日益关注,智能驾驶舱概念在行业内迅速升温,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据相关权威机构预测,2021年智能驾驶舱全球市场空间将超过400亿美元,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相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加快,迎来了市场,座舱感知就是其中之一。

9月27日,国内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商MINIEYE正式发布了I-CS座舱感应量产方案,并表示该方案已实现30多款定点乘用车车型。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智能汽车都会处于‘人机共驾’的状态,因为完全的自动驾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智能驾驶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人与车之间的交互,而‘感知’是实现交互功能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我们在这个领域保持乐观和实力的关键。”迷你眼公司首席执行官刘国庆说。

MINI, Audi, Mercedes-Benz, BMW, Volkswagen

图为:MINIEYE CEO刘国庆(图片来源:Mini Eye)

那么,什么是驾驶舱感知呢?其快速商业化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技术现状如何?有哪些挑战和解决方案?未来技术的趋势是什么?

政策和市场需求增加,座舱感知商业化加速。

车内传感(I-CS)主要通过检测和跟踪包括头部朝向、面部表情、视线方向、手势和四肢关键点在内的人类视觉特征,分析驾驶员和乘客的身份信息、意图和行为,努力提供更安全、更智能的车内体验。常见的功能包括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乘客监控系统(OMS)、人车交互系统等。

MINIEYE I-CS驾驶舱感知方案功能演示(来源:MINIEYE)

其实座舱感知在前面也有提到,但由于技术成熟度、成本等诸多原因,量产进度缓慢。但近年来其市场潜力逐渐释放,商业化步伐加快。

究其原因,盖世汽车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车辆安全事故频发,相关政策加码。据统计,在全球每年导致130多万人死亡的交通事故中,约35%是由司机的错觉或失误造成的。为了避免危险驾驶和可能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国内外一些地区逐渐将DMS的安装纳入法律法规。据悉,欧盟将于2022年实施一项新法规,要求将驾驶员疲劳和注意力分散警告等安全驾驶技术作为新车的标准。

除了政策,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提升,主机厂和Tier1对DMS的需求也在增加。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驾驶舱感知系统发展势头良好。MINIEYE驾驶舱事业部负责人杨说。据了解,MINIEY在2017年推出了第一代DMS产品,至今加载量已超过10万台。

MINI, Audi, Mercedes-Benz, BMW, Volkswagen

图为:MINIEYE驾驶舱事业部负责人杨(图片来源:MINIEYE)

2.消费者更加关注车辆安全。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消费者更加注重行车安全,尤其是儿童。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统计,在1998年至2019年的21年间,美国有853名儿童被锁在车内因高温而死亡,其中“无意遗忘”的事故比例高达87%。由此引发的悲剧在中国也时有发生。如果车辆具备相关提醒功能,无疑是消费者购车时的“加分项”。

3.汽车驾驶舱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智能公司……坑是消费者体验最直接、感知最强的智能技术,尤其是在人车交互方面。除了目前常见的语音交互,物理交互体验也正在成为车企发展的重点。

“以前行业对驾驶舱的认识和需求比较单一,受限于智能化水平。交互体验主要是在简单功能的开发中。得益于汽车芯片的发展,驾驶舱从五年前的‘硬件+被动交互’变成了‘硬件+算法+主动服务’。为了适应驾驶舱的新定义和智能化趋势,传感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杨对指出。

综上所述,无论是DMS、OMS还是互动体验,涉及车辆安全,目前市场需求都是上升趋势,后期大规模增长是大势所趋。

机遇背后,技术可靠性面临挑战。

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因为涉及安全性,市场对驾驶舱感知系统的辨识和计算精度、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监控驾乘人员方面,人尤其是儿童的行为具有灵活性、随机性、高度和大小的差异性,给视觉识别技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除了识别人之外,宠物、手机等其他物体能否同时被识别,也成为行业需要攻克的难点。

其次,在人车交互方面,目前语音和触摸相对成熟,但也有各自的劣势。比如语音交互需要明确的指令,而触控交互需要很高的学习成本。由此,手势交互等非接触式交互引起了车企和供应链企业的关注。宝马、大众、奥迪、奔驰等量产车型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手势识别技术,mainland China、伟世通等科技巨头也在不断努力。在实现方案上,光飞技术(常被称为ToF技术)由于不需要计算机视觉算法而被大多数企业采用,但其存在分辨率低、功耗高等缺陷。

还有一点就是不同的车企采用的嵌入式平台不同,同时驾驶舱内摄像头的位置设计也不同。如何满足车企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也成为行业思考的方向之一。

针对以上痛点和问题,一些技术提供商已经有所突破。比如MINIEYE I-CS围绕当前行业困境推出,目前已经实现了从R&D、验收到交付的全面升级。

技术突破和进步

据相关资料显示,MINIEYE于2017年开始了智能座舱传感技术的预研。2019年成立驾驶舱事业部,致力于相关技术的深耕。如何实现创新技术MINIEYE I-CS的高精度监控和灵活适配,杨在接受加斯帕采访时做了详细介绍。

在司机监控功能的实现方面,杨指出,疲劳状态绝不是闭上眼睛n秒,打哈欠n次就能监控到的。“针对个人驾驶场景,I-CS构建了完整的疲劳监测系统,符合欧盟标准。可以实时监测驾驶员头部姿势、眼睑开合程度、视线方向、眨眼频率等多维度指标,根据不同行为特征实现疲劳程度的量化分级,及时预警或终止危险驾驶行为,减少事故发生。”

MINIEYE I-CS驱动监控功能演示(来源:MINIEYE)

此外,在驾驶员监控方面,MINIEYE I-CS还具有无缝进入和安全接管功能。据介绍,I-CS拥有一项核心技术“Face ID体内检测”。通过摄像头和活体检测算法的协同操作,驾驶员可以实现无感登车、身份识别等功能。同时,I-CS还拥有两套视线方案,可将视觉感知精度提高三倍,并能判断whe……er驾驶员的视线落在前方道路、中控、AI助手、车内后视镜等七个凝视区域。通过对驾驶员注意力的分析,确保驾驶员在关键时刻能够及时接管自动驾驶状态下的车辆。

在乘客监控功能方面,“I-CS通过综合分析人脸属性、人体骨骼比例、体长信息,可以准确判断成人和儿童。当识别到孩子时,系统会主动触发儿童看护功能,持续监控孩子的状态和行为,并实时反馈给前排的家长,提醒他们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旦有小孩被遗忘在车上,系统会提醒司机返回,如果长时间没有回应就立即报警。”杨对指出。

MINIEYE I-CS乘客监控功能演示(来源:MINIEYE)

除了人,MINIEYE I-CS还可以检测留在车内的个人物品,如手机、钱包和笔记本电脑,以及留在车内的宠物。

在人车交互功能实现方面,面对驾驶舱功能学习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问题,MINIEYE提出了直觉肢体语言底层交互逻辑,遵循人车交互要像人车交流一样自然流畅的理念,充分利用直觉肢体动作,如点头摇头、挥动手掌、赞拇指等。,轻松完成便捷高效的交互功能。值得一提的是,I-CS实现的交互识别全部基于2D红外摄像头进行高难度的算法分析,弥补了ToF分辨率低、功耗大的缺点。

除了以上功能,据了解,I-CS还打通了前后排的互动空间,借助视线、手势、头部动作等多种自然肢体语言交互方式,可以实现多人娱乐功能。在这种场景下,智能驾驶舱的功能重量不再局限于靠近中控的前排,舱内用户可以感受到主动服务的新体验。

MINI, Audi, Mercedes-Benz, BMW, Volkswagen

(来源:MINIEYE)

在解决技术痛点的同时,杨指出MINIEYE I-CS还可以提供更多产品之外的附加价值,从而帮助车企和一级供应商缩短产品商业化的时间,具体如下:

全栈自适应:MINIEYE可以根据OEM厂商和一级供应商的不同需求,提供灵活的打包软件解决方案。可以适应多种摄像头模块和位置,支持CPU/GPU/DSP方案,有成熟的移植不同嵌入式平台的经验。

MINI, Audi, Mercedes-Benz, BMW, Volkswagen

(来源:MINIEYE)

高性能计算:I-CS自主研发的加速器可以根据硬件特点优化其常用的神经网络模型,使其在有限的嵌入式平台资源上高效运行。这项自研技术对综合座舱方案中的资源分配和计算能力配比更加友好,为未来OTA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完整的开发工具链:MINIEYE基于成熟的R&D系统,建立了完整的自研开发工具链和数据半自动阅卷平台,通过多项真值系统和可视化测试工具,为定点量产和支持验收I-CS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未来技术趋势

对于智能座舱传感技术的未来趋势,杨透露,未来几年,I-CS将致力于提供更多模态、更智能的传感解决方案,集成多种传感器,为智能汽车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软件服务。

在杨一正看来,智能驾驶舱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多模式持续融合,因为任何模式都有自己的缺点。只有多模态共存,才能解决更多的用户需求,才能真正提升驾驶舱体验。在多模态中,视觉感知将是最重要的部分。

“一般来说,驾驶舱感知的作用是向用户学习,了解用户,并分析和积累用户在ea中的习惯和爱好……y阶段,但是到了后期,实现的是观察用户,感知用户,为用户提供主动服务。只有被动交互和主动服务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智能驾驶舱。”杨对说道。

标签:MINI奥迪奔驰宝马大众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库斯途:再给现代一次机会

在全球MPV市场,现代从不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汽车品牌。深耕家用车市场所得来的好运,现代汽车也将其耗费在了豪华车乃至高性能车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品牌特色的细分领域。

1900/1/1 0:00:00
极氪“极能”首批自营充电站在杭州落成

日前,极氪充电服务子品牌“极能”(ZEEKRPower)旗下极充站、超充站正式在杭州落成,将于极氪001参数询价交付后正式开启运营。

1900/1/1 0:00:00
劳斯莱斯汽车回溯品牌电动化历史渊源

“1900年4月,劳斯莱斯汽车的创始人查尔斯劳斯(CharlesRolls)曾对汽车电动化发表了其极具前瞻性的预言。

1900/1/1 0:00:00
特斯拉法务部回应“向车主索赔505万”

日前,特斯拉与“退一赔三”当事人韩先生之间的诉讼纠纷事件又有了新动向。

1900/1/1 0:00:00
柴油门最新进展:大众将支付150万美元与美国两州达成和解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9月27日,大众汽车已同意支付150万美元,就2015年内燃机汽车作弊丑闻引发的排放软件升级问题,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和蒙大拿州达成和解。

1900/1/1 0:00:00
车企“瞄准”数字化营销

国内有这么一家公司,名气与关注度远远不及腾讯、字节跳动或者阿里巴巴这些互联网大厂,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