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期,合肥蜀山区柳高镇附近的新桥智能电动车产业园灯火通明,尘土飞扬,一列列渣土车在无名路上川流不息。路并不宽,只够两辆车惊险地驶过,路面早已被压得坑坑洼洼,泥泞不堪。
但就是这条破路,这片不毛之地,默默无闻的工人,一个又一个尖锐的喇叭声,承载着合肥整个新能源产业的梦想。
这座由蔚来和合肥市政府共同规划建设的新桥智能电动车产业园,于今年2月4日落地。8个月后,隐藏在新港路北荒林中的蔚来工厂,已经完成了初建。16950亩的产业园,不大不小,却在合肥城北竖起了一座高耸的“信号塔”,以蔚来为中心,源源不断地向全球相关企业发出产业聚集的邀请。
合肥不是风险投资,是生产投资,不是,是奋斗。4个月前,合肥市委书记余爱华在央视一档访谈节目中,意气风发,信心满满。在这一轮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投资中,对于地方政府应该“投资”什么,余爱华给出了答案。
?内卷?
往事如烟,20年前的昨天,又是一次宿命的轮回。那时候,从广州到长春,从重庆到成都,“东方底特律”这个名字的杀伤力足以炫动从南到北的中国大地。但那些年,产业太大,不完整,很多技术却不尖端的魔咒始终围绕在头顶,直到车市急转直下,新能源狂潮瞬间来袭,产业链单一、产能配置过剩、转型进程缓慢等副作用突然显现,将无数人推到窄门,重新探索。
如今,在电气化转型的必然趋势下,各地都在努力跳出传统车企的框架和束缚。“东方底特律”“新能源之都”异军突起,电池、服务、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一个载体,每一个全新的产业链都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成长和革命。
于是,安徽、湖北、江苏、江西等地闻声而动,毅然决然地把自己送上了风口浪尖。据统计,过去几年,20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陆续成立,而每一家站在风口中心的汽车企业背后,都有不同的地方政府和数十家资本投资方,投资额从数百亿到数百亿不等。产业布局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
花以锦饰,火烹油。一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新能源狂欢遍地开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清晰可见的“蓝图”。然而,成功毕竟难得,失败的泡沫在阳光下渐渐破灭,留下一地鸡毛。
当南京智能电动车产业园逐渐荒废无人问津;当恒大的广州、南沙工厂空无一人;当汉腾、郭志伟君、爱驰举步维艰的时候,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对“投资过热”的批评此起彼伏,新能源产业的本土梦被泼了不少冷水,一下子成了这个时代人们眼中激进转型的黑色典型,一个个桌上的“徒”。
必须承认,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造车运动中,地方政绩的冲动,缺乏约束性的监督机制,以及随处可见的新权力局,确实让这场产业转型带上了“”的色彩。从目前来看,领头羊合肥是赢了。它以70亿的股权融资撬动了上千亿的利润,在产业培育和投资回报两个维度创造了令人羡慕的“合肥效应”。
国家顶层设计和地方终端同步,相辅相成。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真正试图借助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城市,在动力上一定是“产投合一”,致力于经济建设,促进产业升级,拓宽就业方向。
30年前,他们大多错过了传统的汽车制造业,20年前,他们与互联网经济擦肩而过。现在,一个更具想象力和前瞻眼光的新支柱产业摆在各地面前,必然让人感到振奋和准备。
他们担心落入投机者的陷阱,但也更害怕陷入产业停滞的困境。“如果汽车行业不重新寻求转型,未来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支柱产业能否支撑的问题,还有背后几十万人的就业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这是重庆的声音,所以不是每个地方政府在十字路口艰难抉择的声音。
而缺乏对相关行业的技术、供应链、市场的全面研究,给了很多迷人的机会,放大了项目风险,结局自然演变成了所谓的“局”。当然,一个“”字不足以完整准确地概括这场声势浩大的本土造车运动。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帕累托改进,意思是“在不使任何人变坏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使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理想的地方升级转型创新,是在不牺牲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产业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整合区域有效资源,实现地方组织的高效合作,促进供需的精准匹配。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链创新升级的本质其实是帕累托改进。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致命诱惑中,不如说现实往往将地方资本推向违背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方向。
虽然国家的顶层设计已经将新能源产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各地还是异口同声的回应。为了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吸引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入驻,从跑马圈地到改善基础设施,从税收财政补贴到直接注资,他们为了不落后,都全力以赴地投资和布局相关产业。
但地方政府的涌入,必然导致产能过剩和供需失衡。新能源赛道的残酷在于,从来没有真正的双赢。市场的“大手”总是拨弄着命运的轮盘,新能源行业的大规模布局必然会在分化的大趋势中爆发。
至此,当地政府实际上已经撤退了。一旦我们撤退,将会出现人才流失、就业下降、财政紧缩和高负债的泡沫破裂危机。所以,在这场没有几个赢家的产业大战中,很多地方政府明知前方险象环生,却只能选择加筹码,不肯退出,希望用今天的挫折去争取明天的坦途。
于是,地方个体的理性选择不自觉地导致了地方群体的非理性事实,内卷的齿轮转动了,奇怪的情节开始逐渐上演。
《美人与美人在一起》
所幸的是,在“新能源产业资本”的竞争下,那些长久以来的观念和守旧的惯性被轻松地一一打破,而这个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制造业反击的关键节点。
从资本结构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蒙眼狂奔,新能源势力的未来和方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提前“剧透”了。在新能源行业窗口期加速缩短的时候,资本市场也需要更冷静的思考。从市场估值套利和从政府套利的短期行为将不再有效。
反对道的运动,弱者才会用。制造业的赶超也赋予了新能源更广阔的产业内涵。无论是异常活跃的互联网巨头、VC、私募股权等资本力量,还是蠢蠢欲动的本土投资,也都将投资目光延伸到了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的上下游。
作为成功投资的经典案例,合肥的丰硕成果绝不是因为精准投资蔚来而简单,而是多年产业布局、谋求协同发展的综合结果。
2008年,合富投资了BOE,2012年,又押注于半导体行业。联发科、长信、丽晶等上下游企业也纷纷跟进。数据显示,近年来,合肥市政府投资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超过50个,其中蔚来、江淮、郭萱高科、华亭动力、聚义电气、长信存储科技等企业多达120家,涵盖整车制造、芯片、零部件等……投资超过500亿元的优势产业项目。
“(集中)最大的好处是集约高效,还能降低成本。估计一辆车能省3000元物流费用。”“怕穷”的李斌用最直白的话讲述了产业集群的优势。
上海也是如此。引入特斯拉后,上海现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已达12000家,其中2020年注册企业数量增长100%,覆盖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特斯拉这只鲶鱼,不仅搅动了市场格局,也深刻改变了产业格局。
新能源成了一把火,在电池、电机、电控与电子架构、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上掀起了一场燎原之势。同时,点燃了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原创战略创新产业的协同热情,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同频共振,不仅构建了产业闭环,实现了合作共赢,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有产业链中的各种隐忧,避免陷入无尽的囚徒困境。
当然,地方政府的投资不仅要实现内部的良性循环,还要实现与其他地方政府的合作共赢和互信,才能打破内部体量的束缚。此前,地方政府以财政和信贷融资为弹药,拼命竞争。现在需要地方政府建立信任机制,协调各地内部新能源的产业布局。
“富水不流外人田”的意识早已在自满中被无情淘汰。在特斯拉的供应链体系中,三花智控提供热管理组件,宁波盛骏提供传感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主电池,BOE提供中央控制面板模块...特斯拉背后是地方产业的协同发展。
有人曾经疑惑,为什么长三角城市没有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内卷化竞争,是因为产业属性差异不明显。那是因为长三角城市在产业链布局上形成了高效的互动机制。从R&D到生产,从生产到服务,每个地方每个城市的分工都相当明确,共同收获产业升级红利。协作机制常年处于高频运行状态,自然不会出现严重的内卷化。
不仅在长三角,在区域市场之间,也有意搭建投资合作平台,降低政府之间的投资成本,发挥区域之间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共同促进产业集聚的良好发展。
“北京的新能源汽车有优势,天津、河北加强与北京的联动,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配套产业。”新的竞争开始,京津冀地区开始有意识地拒绝囚徒困境。与产能扩张的投资相比,优化产业链投资、加速产业集聚更具现实意义。
归根结底,地方政府的投资焦虑也是新的希望,因为焦虑中有不确定性,也有机遇。在目前的大国游戏环境下,制造业是游戏中的核心竞争力。这里的故事不会有结局,但需要当地政府的“百花齐放”来改变故事的内涵...国庆中期,合肥蜀山区柳高镇附近的新桥智能电动车产业园灯火通明,尘土飞扬,一列列渣土车在无名路上川流不息。路并不宽,只够两辆车惊险地驶过,路面早已被压得坑坑洼洼,泥泞不堪。
但就是这条破路,这片不毛之地,默默无闻的工人,一个又一个尖锐的喇叭声,承载着合肥整个新能源产业的梦想。
这座由蔚来和合肥市政府共同规划建设的新桥智能电动车产业园,于今年2月4日落地。8个月后,隐藏在新港路北荒林中的蔚来工厂,已经完成了初建。16950亩的产业园,不大不小,却在合肥城北竖起了一座高耸的“信号塔”,以蔚来为中心,源源不断地向全球相关企业发出产业聚集的邀请。
合肥不是风险投资,是生产投资,不是,是奋斗。4个月前,合肥市委书记余爱华在央视一档访谈节目中,意气风发,信心满满。在这一轮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投资中,对于地方政府应该“投资”什么,余爱华给出了答案。
?内卷?
往事如烟,20年前的昨天,又是一次宿命的轮回。那时候,从广州到长春,从重庆到成都,“东方底特律”这个名字的杀伤力足以炫动从南到北的中国大地。但那些年,产业太大,不完整,很多技术却不尖端的魔咒始终围绕在头顶,直到车市急转直下,新能源狂潮瞬间来袭,产业链单一、产能配置过剩、转型进程缓慢等副作用突然显现,将无数人推到窄门,重新探索。
如今,在电气化转型的必然趋势下,各地都在努力跳出传统车企的框架和束缚。“东方的底特律”和“新能源C……ital”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池、服务、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一个载体,每一个全新的产业链都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成长和革命。
于是,安徽、湖北、江苏、江西等地闻声而动,毅然决然地把自己送上了风口浪尖。据统计,过去几年,20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陆续成立,而每一家站在风口中心的汽车企业背后,都有不同的地方政府和数十家资本投资方,投资额从数百亿到数百亿不等。产业布局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
花以锦饰,火烹油。一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新能源狂欢遍地开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清晰可见的“蓝图”。然而,成功毕竟难得,失败的泡沫在阳光下渐渐破灭,留下一地鸡毛。
当南京智能电动车产业园逐渐荒废无人问津;当恒大的广州、南沙工厂空无一人;当汉腾、郭志伟君、爱驰举步维艰的时候,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对“投资过热”的批评此起彼伏,新能源产业的本土梦被泼了不少冷水,一下子成了这个时代人们眼中激进转型的黑色典型,一个个桌上的“徒”。
必须承认,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造车运动中,地方政绩的冲动,缺乏约束性的监督机制,以及随处可见的新权力局,确实让这场产业转型带上了“”的色彩。从目前来看,领头羊合肥是赢了。它以70亿的股权融资撬动了上千亿的利润,在产业培育和投资回报两个维度创造了令人羡慕的“合肥效应”。
国家顶层设计和地方终端同步,相辅相成。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真正试图借助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城市,在动力上一定是“产投合一”,致力于经济建设,促进产业升级,拓宽就业方向。
30年前,他们大多错过了传统的汽车制造业,20年前,他们与互联网经济擦肩而过。现在,一个更具想象力和前瞻眼光的新支柱产业摆在各地面前,必然让人感到振奋和准备。
他们担心落入投机者的陷阱,但也更害怕陷入产业停滞的困境。“如果汽车行业不重新寻求转型,未来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支柱产业能否支撑的问题,还有背后几十万人的就业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这是重庆的声音,所以不是每个地方政府在十字路口艰难抉择的声音。
而缺乏对相关行业的技术、供应链、市场的全面研究,给了很多迷人的机会,放大了项目风险,结局自然演变成了所谓的“局”。当然,一个“”字不足以完整准确地概括这场声势浩大的本土造车运动。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帕累托改进,意思是“在不使任何人变坏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使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理想的地方升级转型创新,是在不牺牲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产业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整合区域有效资源,实现地方组织的高效合作,促进供需的精准匹配。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链创新升级的本质其实是帕累托改进。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致命诱惑中,不如说现实往往将地方资本推向违背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方向。
虽然国家的顶层设计已经将新能源产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各地还是异口同声的回应。为了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吸引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入驻,从跑马圈地到改善基础设施,从税收财政补贴到直接注资,他们为了不落后,都全力以赴地投资和布局相关产业。
但地方政府的涌入,必然导致产能过剩和供需失衡。新能源赛道的残酷在于,从来没有真正的双赢。市场的“大手”总是拨弄着命运的轮盘,新能源行业的大规模布局必然会在分化的大趋势中爆发。
至此,当地政府实际上已经撤退了。一旦我们撤退,将会出现人才流失、就业下降、财政紧缩和高负债的泡沫破裂危机。所以,在这场没有几个赢家的产业大战中,很多地方政府明知前方险象环生,却只能选择加筹码,不肯退出,希望用今天的挫折去争取明天的坦途。
于是,地方个体的理性选择不自觉地导致了地方群体的非理性事实,内卷的齿轮转动了,奇怪的情节开始逐渐上演。
《美人与美人在一起》
所幸的是,在“新能源产业资本”的竞争下,那些长久以来的观念和守旧的惯性被轻松地一一打破,而这个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制造业反击的关键节点。
从资本结构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蒙眼狂奔,新能源势力的未来和方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提前“剧透”了。在新能源行业窗口期加速缩短的时候,资本市场也需要更冷静的思考。从市场估值套利和从政府套利的短期行为将不再有效。
反对道的运动,弱者才会用。制造业的赶超也赋予了新能源更广阔的产业内涵。无论是异常活跃的互联网巨头、VC、私募股权等资本力量,还是蠢蠢欲动的本土投资,也都将投资目光延伸到了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的上下游。
作为成功投资的经典案例,合肥的丰硕成果绝不是因为精准投资蔚来而简单,而是多年产业布局、谋求协同发展的综合结果。
2008年,合富投资了BOE,2012年,又押注于半导体行业。联发科、长信、丽晶等上下游企业也纷纷跟进。数据显示,近年来,合肥市政府投资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超过50个,其中蔚来、江淮、郭萱高科、华亭动力、聚义电气、长信存储科技等企业多达120家,涵盖整车制造、芯片、零部件等……投资超过500亿元的优势产业项目。
“(集中)最大的好处是集约高效,还能降低成本。估计一辆车能省3000元物流费用。”“怕穷”的李斌用最直白的话讲述了产业集群的优势。
上海也是如此。引入特斯拉后,上海现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已达12000家,其中2020年注册企业数量增长100%,覆盖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特斯拉这只鲶鱼,不仅搅动了市场格局,也深刻改变了产业格局。
新能源成了一把火,在电池、电机、电控与电子架构、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上掀起了一场燎原之势。同时,点燃了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原创战略创新产业的协同热情,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同频共振,不仅构建了产业闭环,实现了合作共赢,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有产业链中的各种隐忧,避免陷入无尽的囚徒困境。
当然,地方政府的投资不仅要实现内部的良性循环,还要实现与其他地方政府的合作共赢和互信,才能打破内部体量的束缚。此前,地方政府以财政和信贷融资为弹药,拼命竞争。现在需要地方政府建立信任机制,协调各地内部新能源的产业布局。
“富水不流外人田”的意识早已在自满中被无情淘汰。在特斯拉的供应链体系中,三花智控提供热管理组件,宁波盛骏提供传感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主电池,BOE提供中央控制面板模块...特斯拉背后是地方产业的协同发展。
有人曾经疑惑,为什么长三角城市没有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内卷化竞争,是因为产业属性差异不明显。那是因为长三角城市在产业链布局上形成了高效的互动机制。从R&D到生产,从生产到服务,每个地方每个城市的分工都相当明确,共同收获产业升级红利。协作机制常年处于高频运行状态,自然不会出现严重的内卷化。
不仅在长三角,在区域市场之间,也有意搭建投资合作平台,降低政府之间的投资成本,发挥区域之间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共同促进产业集聚的良好发展。
“北京的新能源汽车有优势,天津、河北加强与北京的联动,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配套产业。”新的竞争开始,京津冀地区开始有意识地拒绝囚徒困境。与产能扩张的投资相比,优化产业链投资、加速产业集聚更具现实意义。
归根结底,地方政府的投资焦虑也是新的希望,因为焦虑中有不确定性,也有机遇。在目前的大国游戏环境下,制造业是游戏中的核心竞争力。这里的故事不会有结局,但需要当地政府的“百花齐放”来改变故事的内涵...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梅赛德斯奔驰公布了EQB纯电动紧凑型SUV的全部细节信息,新车型将有7座版本,并将于明年初在欧洲开售,该公司尚未透露EQB的售价。
1900/1/1 0:00:00来源:华为官方作者丁唯一编辑王妍11月12日,未来汽车日报从多个独立信源处获悉,华为汽车BU首席功能安全专家佘晓丽将加入蔚来汽车,担任算法研究的内部专家。
1900/1/1 0:00:0011月15日,阿维塔品牌在上海全球首发,旗下首款车型阿维塔11同步亮相。
1900/1/1 0:00:00特斯拉近期开始在旗下的超级充电站安装“星链”卫星宽带的天线,为充电的特斯拉车主们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1900/1/1 0:00:0011月的羊城热闹无比,因为每年一度广州车展马上就要开始,而在这之前有许多的预热活动,其中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就是大众侃车主办的吉利中国星“谁是团战MVP”。
1900/1/1 0:00:00“一头大象,每天坐在动物园里,它他妈就一直坐那。你真不想去看看。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