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60双碳目标’下,汽车行业责无旁贷,但需要明确可行的减碳战略和路线图。”近日,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劳斯莱斯汽车亚洲销售总经理王乐妍直言。
相关数据显示,道路运输约占全球碳排放的18%,重点是中国。2020年,我国乘用车碳排放量将达到6.7亿吨,其中74%来自汽车使用,26%来自上游产业链制造。
面向203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0技术路线图提出,中国汽车工业碳排放将比峰值低20%,因此中国汽车动力源需要加快转型,完成全面电驱动。
在此背景下,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踏步前进,“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00万辆”的预测早已被业内广泛认可。然而,王乐妍的观点更为乐观。他认为“从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销量目标过于保守。如果明年普及率达到35%,这个数字必然会被改写。”
劳斯莱斯汽车亚洲销售总经理王乐妍;图片来源:劳斯莱斯汽车
目前,随着汽车产业逐步从燃油汽车向纯电动汽车转型,汽车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将大幅减少。然而,面对未来全球碳中和目标,汽车行业要实现真正的零碳甚至负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麦肯锡报告指出,高能耗、高排放的汽车材料(如钢铁、铝和塑料)的生产工艺将是汽车工业成功脱碳的一大挑战。
在“双碳”目标下,汽车材料的减碳任重道远。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日益关注,国内外许多车企都提出了“双碳”时间表,这也对供应链的碳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丰田要求主要供应商2021年碳排放量比上一年减少3%;宝马集团计划到2030年,将供应链中自行车的平均碳排放量比2019年降低20%;沃尔沃计划到2025年将供应链相关的碳排放减少25%...
同时,有数据显示,一款小型纯电动SUV在供应商端的原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约75%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电池、铝和钢的生产。
但是,在“双碳”的目标下,需要什么样的汽车材料?
根据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到2035年,我国传统能源汽车全部实现全电驱动,所有乘用车在WLTC工况下油耗降至4L/100km。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从动力结构入手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进一步对汽车轻量化提出了高标准,其中指出,到2035年,我国燃油乘用车轻量化系数预计降低25%,纯电动乘用车降低35%。
除了轻量化,在石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关注材料的可持续性。为了保证同等性能、更轻和可持续,进一步提高材料技术,积极探索新材料已成为汽车材料企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相比本土企业,外资汽车供应链企业更具有先行者和领先优势。大多数企业都重新审视和重塑了业务形态,优化了产品和业务结构,并积极寻找创造合作和市场增量的机会,改变了单一的供求关系,为未来的市场竞争环境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王磊介绍。
以劳氏领为例。“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尤其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二氧化碳。”王乐妍透露,依托劳氏领全球布局,董事会正式提出2020年引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定位,包括加大汽车轻量化、材料降解等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如增加改性塑料粒子的应用领域,优化生物基材料的碳足迹;并致力于为汽车提供轻量化解决方案。
“无论是产品定义、工艺路线还是材料选择,我们都会优先考虑客户的产品定位,从客户的角度定义产品,为客户赋能,而不是只关注当前的产品价格,从而忽略行业大趋势下的产品价值。”王磊说。
大趋势是什么?他认为“是对社会责任和价值的重新认识。”
用可持续材料塑造移动旅行的未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劳斯莱斯这样一家低调的公司可能并不是一家知名企业,但事实上,作为全球领先的塑料专家和产品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劳斯莱斯汽车与全球几乎所有的车辆制造商都有合作,在汽车材料的开发和供应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面对全球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希望为客户开发环保汽车提供支持,从而推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变革。”王乐妍介绍道,“在我们看来,生物基塑料是碳中和道路上的强大助推器。此外,材料是一体注射到模具中的,这减少了不必要的注射和组装过程。”
基于这种认识,2020年,劳氏汽车公司首次推出了可替代传统塑料的车用生物基材料“rch ling-bio boom”。现阶段已成功应用于市场,致力于为未来移动出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解决方案。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物基材料呢?与传统塑料相比,它有哪些优势?
以“罗奇林-BioBoom”为例,其90%的成分来自玉米等植物。“未来,我们甚至可以用纤维素来生产这种材料。由于其成分可再生且存量大,且大部分原料来自工业用途,因此对食物链没有影响,这使得相应的产品具有可持续性,从而保证了几乎任何可能的需求。”王乐妍进一步介绍道。
罗克林汽车生物基材料“罗克林-bioboom”;图片来源:劳斯莱斯汽车
与石油基塑料相比,生物基塑料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减少高达90%的碳排放,并且碳排放的减少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从生产塑料颗粒到进一步加工成产品,再到制造车辆,“罗奇林-BioBoom”为二氧化碳减排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同时,这种新材料在稳定性和耐用性方面优于传统PLA,具有外观更美观、更耐刮擦、尺寸更稳定的特点。由“r chling-bio boom”材料制成的零件即使在高温下使用也能保持高稳定性。王乐妍进一步介绍,“通过添加玻璃纤维、木质纤维或滑石粉进行增强,可以在不避开那些表面结构的情况下,扩大其在技术和视觉要求严格的产品中的应用。”
此外,生物基PLA零件在报废回收后仍能获得较高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车辆的可持续性,减少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
正是由于生物基材料具有绿色生产、环境友好、节约资源、不输于传统材料的性能等特点,成为全球工业界追求能源结构转型和低碳环保的重要发展方向。
根据经合组织的预测,全球超过4万亿美元的产品来自化学过程。未来10年,至少20%的石化产品和大约8000亿美元的石化产品可以被生物基产品替代。目前替代率不到5%,缺口近6000亿美元。这是一片广阔的新蓝海。汽车材料也是如此。
“到目前为止,我们先进的开发技术可以使用‘rch ling-bio boom’进行批量生产和新的开发。”王乐妍透露,“现有的三种不同规格的生物基材料几乎适用于我们的整个产品线。”王乐妍介绍,“目前正在筹备生物基产品的上市,比如主动式进气格栅、外置格栅等,很快会有更多的产品上市。”
目前,生物基材料在劳士灵汽车上的应用案例;图片来源:劳斯莱斯汽车
除了为满足全球汽车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而推出的生物基材料“r chling-bio boom”,劳斯莱斯汽车也在不断努力生产轻量化产品。对此,王乐妍表示:“劳士林坚持其在塑料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百年经验。面对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加大产品开发和汽车结构轻量化的设计。并且利用我们在系统功能集成方面的专业知识,未来在产品规划上会趋向智能化,比如自动充电模块、智能空气动力学优化模块、智能空调送风系统等。”
优化布局,助力中国汽车可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新一轮深入变革的风向标。
随着新车整体销售规模的提升,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开发上也在取得新的突破。此外,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正迫使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向终端市场靠拢,以便更好地把握行业创新的脉搏。
在此背景下,继续深化本地化势在必行。
2006年进入亚洲市场后,劳思灵在中国长春建立了第一家工厂。随着劳斯莱斯汽车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其于2012年在江苏昆山设立了技术中心,专注于劳斯莱斯气流管理产品的本地化研发。此后,劳斯莱斯先后在昆山、沈阳、成都、重庆设立生产基地。
现阶段,劳氏已在中国布局了五家独资工厂和一家合资工厂。王乐妍进一步透露,“未来五年,中国区将根据汽车产业布局,优化我们公司布局,最大限度降低运输成本,运用智能工厂的设计理念,将所有工厂全面升级为智能绿色工厂。”
此外,劳合社将在未来一年升级中国设计中心,最终成为劳合社汽车在中国的产品创新中心,真正为中国市场发展创新。
因为在劳士灵看来,“中国市场是汽车的未来,毫无疑问。”“在‘3060双碳目标’下,汽车行业责无旁贷,但需要明确可行的减碳战略和路线图。”近日,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劳斯莱斯汽车亚洲销售总经理王乐妍直言。
相关数据显示,道路运输约占全球碳排放的18%,重点是中国。2020年,我国乘用车碳排放量将达到6.7亿吨,其中74%来自汽车使用,26%来自上游产业链制造。
面向203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0技术路线图提出,中国汽车工业碳排放将比峰值低20%,因此中国汽车动力源需要加快转型,完成全面电驱动。
在此背景下,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踏步前进,“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00万辆”的预测早已被业内广泛认可。然而,王乐妍的观点更为乐观。他认为“从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销量目标过于保守。如果明年普及率达到35%,这个数字必然会被改写。”
劳斯莱斯汽车亚洲销售总经理王乐妍;图片来源:劳斯莱斯汽车
目前,随着汽车产业逐步从燃油汽车向纯电动汽车转型,汽车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将大幅减少。然而,面对未来全球碳中和目标,汽车行业要实现真正的零碳甚至负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麦肯锡报告指出,高能耗、高排放的汽车材料(如钢铁、铝和塑料)的生产工艺将是汽车工业成功脱碳的一大挑战。
在“双碳”目标下,汽车材料的减碳任重道远。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日益关注,国内外许多车企都提出了“双碳”时间表,这也对供应链的碳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丰田要求主要供应商2021年碳排放量比上一年减少3%;宝马集团计划到2030年,将供应链中自行车的平均碳排放量比2019年降低20%;沃尔沃计划到2025年将供应链相关的碳排放减少25%...
同时,有数据显示,一款小型纯电动SUV在供应商端的原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约75%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电池、铝和钢的生产。
但是,在“双碳”的目标下,需要什么样的汽车材料?
根据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到2035年,我国传统能源汽车全部实现全电驱动,所有乘用车在WLTC工况下油耗降至4L/100km。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从动力结构入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进一步对汽车轻量化提出了高标准,其中指出,到2035年,我国燃油乘用车轻量化系数预计降低25%,纯电动乘用车降低35%。
除了轻量化,在石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关注材料的可持续性。为了保证同等性能、更轻和可持续,进一步提高材料技术,积极探索新材料已成为汽车材料企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相比本土企业,外资汽车供应链企业更具有先行者和领先优势。大多数企业都重新审视和重塑了业务形态,优化了产品和业务结构,并积极寻找创造合作和市场增量的机会,改变了单一的供求关系,为未来的市场竞争环境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王磊介绍。
以劳氏领为例。“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尤其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二氧化碳。”王乐妍透露,依托劳氏领全球布局,董事会正式提出2020年引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定位,包括加大汽车轻量化、材料降解等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如增加改性塑料粒子的应用领域,优化生物基材料的碳足迹;并致力于为汽车提供轻量化解决方案。
“无论是产品定义、工艺路线还是材料选择,我们都会优先考虑客户的产品定位,从客户的角度定义产品,为客户赋能,而不是只关注当前的产品价格,从而忽略行业大趋势下的产品价值。”王磊说。
大趋势是什么?他认为“是对社会责任和价值的重新认识。”
用可持续材料塑造移动旅行的未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劳斯莱斯这样一家低调的公司可能并不是一家知名企业,但事实上,作为全球领先的塑料专家和产品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劳斯莱斯汽车与全球几乎所有的车辆制造商都有合作,在汽车材料的开发和供应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面对全球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希望为客户开发环保汽车提供支持,从而推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变革。”王乐妍介绍道,“在我们看来,生物基塑料是碳中和道路上的强大助推器。此外,材料是一体注射到模具中的,这减少了不必要的注射和组装过程。”
基于这种认识,2020年,劳氏汽车公司首次推出了可替代传统塑料的车用生物基材料“rch ling-bio boom”。现阶段已成功应用于市场,致力于为未来移动出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解决方案。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物基材料呢?与传统塑料相比,它有哪些优势?
以“罗奇林-BioBoom”为例,其90%的成分来自玉米等植物。“未来,我们甚至可以用纤维素来生产这种材料。由于其成分可再生且存量大,且大部分原料来自工业用途,因此对食物链没有影响,这使得相应的产品具有可持续性,从而保证了几乎任何可能的需求。”王乐妍进一步介绍道。
罗克林汽车生物基材料“罗克林-bioboom”;图片来源:劳斯莱斯汽车
与石油基塑料相比,生物基塑料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减少高达90%的碳排放,并且碳排放的减少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从生产塑料颗粒到进一步加工成产品,再到制造车辆,“罗奇林-BioBoom”为二氧化碳减排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同时,这种新材料在稳定性和耐用性方面优于传统PLA,具有外观更美观、更耐刮擦、尺寸更稳定的特点。由“r chling-bio boom”材料制成的零件即使在高温下使用也能保持高稳定性。王乐妍进一步介绍,“通过添加玻璃纤维、木质纤维或滑石粉进行增强,可以在不避开那些表面结构的情况下,扩大其在技术和视觉要求严格的产品中的应用。”
此外,生物基PLA零件在报废回收后仍能获得较高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车辆的可持续性,减少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
正是由于生物基材料具有绿色生产、环境友好、节约资源、不输于传统材料的性能等特点,成为全球工业界追求能源结构转型和低碳环保的重要发展方向。
根据经合组织的预测,全球超过4万亿美元的产品来自化学过程。未来10年,至少20%的石化产品和大约8000亿美元的石化产品可以被生物基产品替代。目前替代率不到5%,缺口近6000亿美元。这是一片广阔的新蓝海。汽车材料也是如此。
“到目前为止,我们先进的开发技术可以使用‘rch ling-bio boom’进行批量生产和新的开发。”王乐妍透露,“现有的三种不同规格的生物基材料几乎适用于我们的整个产品线。”王乐妍介绍,“目前正在筹备生物基产品的上市,比如主动式进气格栅、外置格栅等,很快会有更多的产品上市。”
目前,生物基材料在劳士灵汽车上的应用案例;图片来源:劳斯莱斯汽车
除了为满足全球汽车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而推出的生物基材料“r chling-bio boom”,劳斯莱斯汽车也在不断努力生产轻量化产品。对此,王乐妍表示:“劳士林坚持其在塑料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百年经验。面对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加大产品开发和汽车结构轻量化的设计。并且利用我们在系统功能集成方面的专业知识,未来在产品规划上会趋向智能化,比如自动充电模块、智能空气动力学优化模块、智能空调送风系统等。”
优化布局,助力中国汽车可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新一轮深入变革的风向标。
随着新车整体销售规模的提升,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开发上也在取得新的突破。此外,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正迫使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向终端市场靠拢,以便更好地把握行业创新的脉搏。
在此背景下,继续深化本地化势在必行。
2006年进入亚洲市场后,劳思灵在中国长春建立了第一家工厂。随着劳斯莱斯汽车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其于2012年在江苏昆山设立了技术中心,专注于劳斯莱斯气流管理产品的本地化研发。此后,劳斯莱斯先后在昆山、沈阳、成都、重庆设立生产基地。
现阶段,劳氏已在中国布局了五家独资工厂和一家合资工厂。王乐妍进一步透露,“未来五年,中国区将根据汽车产业布局,优化我们公司布局,最大限度降低运输成本,运用智能工厂的设计理念,将所有工厂全面升级为智能绿色工厂。”
此外,劳合社将在未来一年升级中国设计中心,最终成为劳合社汽车在中国的产品创新中心,真正为中国市场发展创新。
因为在劳士灵看来,“中国市场是汽车的未来,毫无疑问。”
“从SUV乱战到轿车红海。”进入新的一年,几家已经实现大规模交付的新势力造车,纷纷发布了交付成绩。
1900/1/1 0:00:001月11日,今日,据比亚迪汽车官微消息,44L超低油耗,号称“燃油MPV颠覆者”的宋MAXDMi将于1月15日开启预售。
1900/1/1 0:00:001月11日,德赛西威002920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预计该年度实现净利8亿元85亿元,同比增长5446405。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1月11日,奥迪公布了2021年全球销量数据。尽管全球半导体短缺,奥迪去年共向全球范围内的客户交付1680512辆汽车,与2020年几乎持平。
1900/1/1 0:00:00日前,我们于特斯拉官方获悉,2021年12月,特斯拉12月交付量达70847辆,而在2021年度,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量为484130辆。
1900/1/1 0:00:001月11日,全球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Polestar极星宣布,2021年极星全球业务从10个市场扩张至19个,实现了29万台的全球销售目标,同比增长185。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