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电池原材料价格疯狂上涨!蝴蝶效应会否波及到主机厂和消费者?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池原材料的疯狂涨价迟早会影响到主机厂。近日,日经亚洲报道称,由于锂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电动汽车电池的价格在经历了10年的大幅下降后,将于2022年上涨。

BYD, Tesla

事实上,电池涨价的消息在2021年末就开始传出。去年10月,一份比亚迪的《关于电池涨价的联系函》流出,引起业界轰动。根据联络函,比亚迪锂电池公司决定上调CO8M等电池产品单价,统一上调幅度不低于20%,自去年11月1日起执行。无独有偶,有消息称,去年不少电池企业都释放了自己的涨价或涨价信号。10月9日,原材料供应商赣锋锂业发布调价函,宣布金属锂产品全系列每吨上调10万元。10月17日,彭辉能源发布涨价函,列举了各种原材料项目及近期价格变化,并表示原材料同时严重缺货,大部分材料供应商如果要求现金发货仍无法保证供应。10月18日,郭萱高科发出调价谈判函。郭萱高科表示,随着正极材料、电解液、铜箔、铝箔等价格的上涨。,公司已尽最大努力降低成本上涨的影响,但收效甚微,因此公司计划就双方签订的订单进行第二次协商。不出意外,他们之所以要涨价,全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那么原材料涨价到底有多可怕,让这些不那么小的电池企业被迫纷纷涨价?以下是12月至今,第一电气在隆众资讯观察到的金属锂、碳酸锂、磷酸亚铁锂的价格,并制作成折线图,供大家参考:

BYD, Tesla

BYD, Tesla

BYD, Tesla

此外,钴和镍的价格一直在快速上涨。自2021年1月以来,钴的价格翻了一番,达到每吨70,208美元,而镍的价格上涨了15%,达到20,045美元。涨价还是不涨价?如何选择电池公司?难!比亚迪信中提到,2021年,锂电池原材料将持续上涨,正极材料钴酸锂价格涨幅超过200%,电解液价格涨幅超过150%,正极材料供应持续紧张,综合成本大幅上升。彭辉能源甚至在调价通知函中列出并对比了部分涨幅较大的原材料价格,以证明原材料涨价的压力有多大。以彭辉能源为例,根据其最新的三季报,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4.4亿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4560万元,同比下降35%。的确,目前动力电池的成本涨幅普遍在30%-40%之间,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动力电池企业的毛利率。如果价格提不上去,大部分电池企业都很难赚钱。久而久之,生存可能就成问题了。

BYD, Tesla

当然,也有压力较小的电池企业,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其毛利似乎并未受到原材料涨价的影响。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毛利率较第二季度略有上升。为什么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独善其身?因为它的力量。目前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几乎和各大车企都有合作,产品卖的并不好。而且,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大举买入或投资包括锂、镍、电解液、正负极电池在内的多家境内外上游原材料企业,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相关材料的涨价,减少对自身的影响。业内人士分析,上游原材料价格飙升,下游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夹在中间的动力电池厂商,对上下并没有太强的议价能力。上游价格暴涨源于供需严重不足,没有降价的理由。而下游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仍然保持着汽车行业的控制权,很难讨价还价。因此,动力电池厂商不得不默默承受上游材料涨价带来的压力。

BYD, Tesla

车企:“等待”也是一种煎熬和艰难!虽然主机厂掌握着汽车行业“整车为王”的控制权,但是电池企业涨价了,可以放弃和他们合作,自己开发电池。是的,是个好方法,但是自主研发的电池不需要原材料吗?比亚迪自研不打算涨价。对于车企来说,如果动力电池企业承受不了涨价的压力,首先要面对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决定是继续和动力电池公司合作,还是自己研发电池。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种,结果都是成本的快速增加。

BYD, Tesla

第二,整车价格是否应该上涨?或许对于比亚迪、特斯拉等厂商来说,因为基础足够雄厚,电池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可以通过更高的产量和销量平均分摊,而且因为品牌效应,消费者对涨价的接受度可能更高;但对于一些销量一般、处于上升期的企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并没有那么高,贸然涨价类似于自取灭亡。据了解,针对动力电池企业涨价的呼声,部分整车厂反馈的意见是不能接受动力电池涨价,但愿意通过账期、捆绑合作、金融合作等其他形式缓解电池企业的压力。也有个别汽车制造商同意对新车型的配套电池小幅提价。无论如何,这波涨价必然会对很多动力电池企业造成冲击,也会增加主机厂的压力。如果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一批动力电池企业被淘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池原材料的疯狂涨价迟早会影响到主机厂。近日,日经亚洲报道称,由于锂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电动汽车电池的价格在经历了10年的大幅下降后,将于2022年上涨。

BYD, Tesla

事实上,电池涨价的消息在2021年末就开始传出。去年10月,一份比亚迪的《关于电池涨价的联系函》流出,引起业界轰动。根据联络函,比亚迪锂电池公司决定上调CO8M等电池产品单价,统一上调幅度不低于20%,自去年11月1日起执行。无独有偶,有消息称,去年不少电池企业都释放了自己的涨价或涨价信号。10月9日,原材料供应商赣锋锂业发布调价函,宣布金属锂产品全系列每吨上调10万元。10月17日,彭辉能源发布涨价函,列举了各种原材料项目及近期价格变化,并表示原材料同时严重缺货,大部分材料供应商如果要求现金发货仍无法保证供应。10月18日,郭萱高科发出调价谈判函。郭萱高科表示,随着正极材料、电解液、铜箔、铝箔等价格的上涨。,公司已尽最大努力降低成本上涨的影响,但收效甚微,因此公司计划就双方签订的订单进行第二次协商。不出意外,他们之所以要涨价,全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那么原材料涨价到底有多可怕,让这些不那么小的电池企业被迫纷纷涨价?以下是12月至今,第一电气在隆众资讯观察到的金属锂、碳酸锂、磷酸亚铁锂的价格,并制作成折线图,供大家参考:

BYD, Tesla

BYD, Tesla

BYD, Tesla

此外,钴和镍的价格一直在快速上涨。自2021年1月以来,钴的价格翻了一番,达到每吨70,208美元,而镍的价格上涨了15%,达到20,045美元。涨价还是不涨价?如何选择电池公司?难!比亚迪信中提到,2021年,锂电池原材料将持续上涨,正极材料钴酸锂价格涨幅超过200%,电解液价格涨幅超过150%,正极材料供应持续紧张,综合成本大幅上升。彭辉能源甚至在调价通知函中列出并对比了部分涨幅较大的原材料价格,以证明原材料涨价的压力有多大。以彭辉能源为例,根据其最新的三季报,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4.4亿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4560万元,同比下降35%。的确,目前动力电池的成本涨幅普遍在30%-40%之间,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动力电池企业的毛利率。如果价格提不上去,大部分电池企业都很难赚钱。久而久之,生存可能就成问题了。

BYD, Tesla

当然,也有压力较小的电池企业,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其毛利似乎并未受到原材料涨价的影响。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毛利率较第二季度略有上升。为什么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独善其身?因为它的力量。目前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几乎和各大车企都有合作,产品卖的并不好。而且,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大举买入或投资包括锂、镍、电解液、正负极电池在内的多家境内外上游原材料企业,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相关材料的涨价,减少对自身的影响。业内人士分析,上游原材料价格飙升,下游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夹在中间的动力电池厂商,对上下并没有太强的议价能力。上游价格暴涨源于供需严重不足,没有降价的理由。而下游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仍然保持着汽车行业的控制权,很难讨价还价。因此,动力电池厂商不得不默默承受上游材料涨价带来的压力。

BYD, Tesla

车企:“等待”也是一种煎熬和艰难!虽然主机厂掌握着汽车行业“整车为王”的控制权,但是电池企业涨价了,可以放弃和他们合作,自己开发电池。是的,是个好方法,但是自主研发的电池不需要原材料吗?比亚迪自研不打算涨价。对于车企来说,如果动力电池企业承受不了涨价的压力,首先要面对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决定是继续和动力电池公司合作,还是自己研发电池。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种,结果都是成本的快速增加。

BYD, Tesla

第二,整车价格是否应该上涨?或许对于比亚迪、特斯拉等厂商来说,因为基础足够雄厚,电池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可以通过更高的产量和销量平均分摊,而且因为品牌效应,消费者对涨价的接受度可能更高;但对于一些销量一般、处于上升期的企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并没有那么高,贸然涨价类似于自取灭亡。据了解,针对动力电池企业涨价的呼声,部分整车厂反馈的意见是不能接受动力电池涨价,但愿意通过账期、捆绑合作、金融合作等其他形式缓解电池企业的压力。也有个别汽车制造商同意对新车型的配套电池小幅提价。无论如何,这波涨价必然会对很多动力电池企业造成冲击,也会增加主机厂的压力。如果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一批动力电池企业被淘汰。

标签:比亚迪特斯拉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兰博基尼推出专属“太空钥匙”,这是其史上首个非同质化代币(

分享这个特别项目由兰博基尼与一位尚未公开身份的艺术家共同开发,仅限量打造五件,其核心是一块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今天(1月20日)兰博基尼发布公司历史上第一个非同质化代币(NFT)项目。

1900/1/1 0:00:00
华为王军:只要做到这两点,30万辆销量目标可以实现

1月20日,据新京报报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OO王军在“智驾碳新”第十七届超级汽车论坛上回应了余承东提出华为挑战30万辆销售目标一事。王军表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1900/1/1 0:00:00
陷雪/迷路/寻救援 来看-30°C离奇穿越

每周一更,不见不散,新能源周刊汇集本周精彩内容,一次看过瘾陷雪迷路寻救援,蔡蔡乐哥Nomy六哥30C离奇穿越;颜值高女车主谈AIONY参数询价小毛病不断。

1900/1/1 0:00:00
极氪上海智能研发中心正式成立

1月20日,极氪上海智能研发中心正式成立,与此同时,极氪面向全球招纳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子软件、整车架构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人才,以及用户端、生态端等人才。

1900/1/1 0:00:00
Stellantis CEO:电气化是欧洲政府的选择,而非行业的选择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CarlosTavares在接受欧洲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表示,欧盟委员会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转而支持电动汽车的战略是一种选择,

1900/1/1 0:00:00
2021年终端销量榜:比亚迪超53万辆问鼎冠军 长城汽车跻身前五

2021年宏光MINI销量近40万辆遥遥领先,稳坐冠军宝座。特斯拉ModelY、Model3销量破15万辆分列第二、第三。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