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16 位「自动驾驶」大佬:2021 年你可能忽略了的趋势与细节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2021年,自动驾驶圈火与冰交融。

火,来自多重开放政策的出台,缩短了自动驾驶在中国的商业化进程;它来自于激光雷达的量产,为自动驾驶产品的量产提供了可能;来自更密集投资和上市的消息,为自动驾驶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燃料。

Ice,从自动驾驶高管频繁人事变动开始,给行业发展带来一丝阴霾;由于多家自动驾驶公司被收购/关闭,行业竞争加剧;在发生多起安全事故后,公众质疑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度。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终于高兴地看到,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速度远比以前快,鼓励更多有志向的人加入。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希望用另一种方式来解读精彩的自动驾驶年2021:从接近行业的自动驾驶公司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视角来观察过去的一年,同时展望序幕已经拉开的2022年。

为此,新智家邀请了自动驾驶领域15家公司的16位高管,分享行业一线人员的真知灼见。

张凯,墨豪之星董事长

古郝伟,墨豪知行CEO

对于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张凯给出了十个预测:

第一,在数据模型方面,数据智能将成为自动驾驶量产的正反之手。

第二,在算法方面,《变形金刚》和CNN的深度融合将成为自动驾驶算法融合的粘合剂。

第三,在AI技术发展方面,大计算平台将于2022年正式量产,为Transformer技术和ONESTAGE CNN技术的实现提供支持。

第四,量产方面,2022年将是城市智能驾驶辅助驾驶的量产元年。

第五,在末端无人物流领域,其商业化将呈现持续性。

第六,在创新产品方面,Robotruck将正式开启量产的探索。

第七,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基于智能驾驶技术的智能汽车市场将向汽车行业头部聚集,头部效应非常明显。

第八,硬件方面,随着量产规模的提升,由激光雷达和机器视觉组成的AI传感技术将与大计算能力的计算平台深度融合,实现激光雷达的应用,大大提升自动驾驶感知的准确性和确定性。

第九,安全仍将是自动驾驶系统的重中之重。

第十,人才流动方面,2022年将是AI自动驾驶人才最激烈的一年。

顾认为,过去一年,Mimo智行最重要的动作是释放数据智能系统MANA,这将是Mimo智行能力进化的核心驱动力,也是闭环商业化的关键。

此外,墨豪智行在2021年也在产品和资本上有所建树。

产品方面,Mimo智行的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已陆续安装在长城汽车五款车型数万辆车上,其终端无人物流车已下线1000辆,与美团、阿里大摩院达成合作;在资本方面,墨豪知行于2021年初完成了数亿元的Pre-A融资,年底完成了近10亿元的A融资。

中智行董事长王锦

中之星成立之初就决定了所有in车辆和道路都要配合。在过去的一年里,慈之星最重要的进展就是确定了车路协同作为公司未来五年的目标。其中,核心是聚焦中国、标准化、规模化,推动“知车之道”与“知车之道”并重。

去年,慈之星建立了基于车路协同的车侧、路侧R&D体系和人才结构。更重要的是,CIIC、中国电信、苏州市成立“天翼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推进标准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于自动驾驶行业,王锦也担心一些现象。

他认为数据价值和数据安全在2021年获得了更高的认可和充分的重视。如今,数据的积累和应用以及数据安全问题,将对未来几年的技术路线、资金注入方向和资源分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完全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和系统也成为2021年业界的共识。

王锦认为,交通的变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之一,自动驾驶一定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将继续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甚至成为中国各领域人才聚集最好的行业。

富瑞特科董事长张林

得益于汽车的智能化,张林明显感受到,辅助驾驶的新车容量和普及率都在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更频繁地使用车辆上的各种驾驶辅助功能。目前,现有的行业数据显示,L2驾驶辅助的新型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并且还在不断增长。

在张林看来,这种趋势背后还有一个更值得注意的现象——汽车软硬件的深度融合,给整个汽车技术架构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原子化服务驱动的SOA架构的应用,域控制器作为软件载体逐渐发展成为高端自治计算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将软件和算法集成到汽车上,实现量产,对于自动驾驶企业来说,将极大考验工程研发、软件集成、测试、供应链管理等各方面的硬核实力。而且为了满足未来高阶自动驾驶的量产需求,典型场景下的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比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自动泊车等。,不仅需要深入的场景挖掘和持续的功能迭代优化,更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合作伙伴的精诚合作。自动驾驶的量产之路需要不断攀登。

在过去的一年里,Fretek持续专注于ADAS的商业化和技术迭代,实现了ADAS的持续大规模量产增长,并推出了基于领域控制的高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这是推动Fretek不断前进的两大重要力量,也是Fretek目前的战略核心。围绕既定战略,我们全力以赴,通过基于平台的R&D、工程服务和合作伙伴生态的完整解决方案,赋能汽车企业软件,定义汽车的变革。

展望2022年,张琳认为,以软件为主导、“产品+服务”方向的转型升级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边界将不断扩大,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科技企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主机厂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主线科技CEO张天雷

2021年,干线科技最重要的动作就是作为第一批企业在开放高速公路上开展L4自动驾驶卡车常态化测试。

这意味着:一方面,基于高速开放道路测试,主线技术可以通过更真实、更丰富的测试数据加速迭代自动驾驶算法,从而推动量产。另一方面……并且,基于6条总里程143公里的高速公路开放路测段,干线科技即将与合作伙伴开展自驾货运业务示范运营。

如果选2021年的关键词,主线科技认为“回归”最合适。

资本回归价值投资,让更多物流、汽车等行业的投资者布局自动驾驶赛道;企业回归技术和产品,真正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角度去做研发和布局。比如干线科技在天津港和宁波舟山港已经部署了100多辆无人货车,具备快速推广应用的能力。

对于2022年,张天雷认为行业将加速整合。随着更多利好政策的发布,以及自动驾驶技术从研发到量产的跨越,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将继续加速。即使在未来几年,自动驾驶量产仍将是不变的主题。

荣源七星首席执行官周广

荣源七星可能是对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景最乐观的公司之一。周广认为,L4无人驾驶汽车即将进入市场。

他预测,荣源七星将与主机厂合作,制定2022 -2023年车辆预组装量产计划;2024年,L4自动驾驶汽车将量产并进入市场;2026年,自动驾驶汽车将形成大规模应用。

这一判断可能是基于其2021年获得阿里3亿美元战略融资,并推出成本低于1万美元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阿里的战略融资为荣源的“123N”战略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即打造自动驾驶系统,聚焦同城出行和货运两大业务,生产满足更安全、更可靠、更智能三大要求的自动驾驶产品。成本低于1万美元的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推出,不仅可以减少测试和运营车队的投资,还可以为其提供L4级自动驾驶量产机会。

对于2022年自动驾驶的发展,周广给出了三大预测:

行业方面,2022年将是行业合作更加紧密的一年,尤其是汽车厂商与自动驾驶公司的合作,出行公司与自动驾驶公司的合作。

在技术上,越来越多的公司会采用固态激光雷达实现L4级自动驾驶,降低自动驾驶方案的成本。

政策方面,各地会越来越开放,预计会针对无人驾驶测试和自动驾驶收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MAXIEYE首席执行官周

在疫情和“缺芯”的时代和产业背景下,周明显感觉到自主品牌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机会增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一个现象是,国内供应商逐渐与自主品牌公司合作,探索新的生态模式。

另一方面,行业不断呼吁技术的大规模商业落地,使得资本市场更加关注“量产落地”和企业的核心驱动力和成长力。

2021年,规模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关键词,直接体现在ADAS国内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新车数量和预期配置规模不断增加。此外,全产业链自主技术能力的建立和完善,合作方式的多元化转变,成本的逐步下降趋势,都是与规模化趋势相辅相成的。

对于2022年的行业发展,他给出了五个预测:

第一,随着更多L2及以上ADAS系统的量产,以及智能驾驶率的不断提高,可能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第二,行业将从追求产品落地转变为追求多维度的产品体验。

再次,有效的场景数据将是拉开下一代产品性能差距的关键因素。

第四,集中式集成计算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第五,产业链会以圆桌合作的模式共同定义产品。

迷你眼CEO刘国庆

刘国庆深切感受到,2021年,自动驾驶行业出现了“本地化替代”。

2021年,由于自动驾驶公司、新老车实力、各路跨界玩家的多方位布局,行业进入高度竞争状态。期间政策号召国产化,全球“缺芯潮”长期持续,国产厂商持续崛起。他预计,未来三年,智能驾驶领域一半以上的份额将从国外供应商转移到国内供应商。

不过,他也认为,量产交付将是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的一大考验。

自动驾驶水平越高,开发过程和交付周期越长,涉及的链条越多。在国内外选手争相追赶的赛道上,国内供应商将比拼的不仅仅是核心技术,更是如何与产业链上下游和生态伙伴的优势链接,通过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和完整的战略生态闭环,实现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稳定交付。

目前,MINIEYE已经形成了包括L0-L2 ADAS产品、L2+和L2++智能导航仪、智能座舱感知与交互产品iCabin在内的产品矩阵,可以提供成熟的、量产的智能汽车……面向不同客户的全栈解决方案。

智加科技中国区总经理李蓉

2021年,由于政策、资金、产业链硬件等利好因素,自动驾驶发展迅速,新玩家越来越热。在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的同时,第一出版局的优势也逐渐显现。

经过几年的发展,一些趋势已经达成行业共识。

首先,业界普遍更看好自动驾驶商用车,尤其是干线物流货车。如果量产元年在2021年,那么在2022年,自动驾驶公司会更加重视技术的量产。以干线物流为代表的商用车,由于其半封闭的落地场景和较大的市场规模,将会受到行业的青睐。

其次,一些曾经坚持跨越式路线的无人驾驶公司开始走上渐进式路线。

无人驾驶是自动驾驶发展的终极目标,L4自动驾驶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基础。在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通过技术降维实现量产,不仅可以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还可以利用数据闭环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算法的优化。目前更多的公司发现了这条路线的优势,走上了“量产产品,L4技术研发”的渐进式路线。

李蓉认为,数据闭环的成效将在2022年揭晓,一些较早布局数据闭环的企业将在2022年迎来收获期,搭载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汽车将量产交付实际运营,这也成为头部企业引领行业的关键差异化优势。

因此,具有降本增效功能的实际应用(不同于目前以测试为主要形式的试运行,暂不考虑成本方案)将由少数头部企业实现。比如,根据实际运营数据,智驾科技和智途科技已经帮助一汽解放量产了前装智能重卡,其搭载的智能PlusDrive自动驾驶系统可以节省10%以上的油耗。

时宇技术首席采购官周信

商业化贯穿自动驾驶行业20221。

总的来说,自动驾驶企业在商业化探索上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探索路径:

第一,很多原本专注于Robotaxi赛道的企业开始涉足自动驾驶的细分场景,通过布局更多场景来弥补单一市场策略。2021年,自动驾驶圈火与冰交融。

火,来自多重开放政策的出台,缩短了自动驾驶在中国的商业化进程;它来自于激光雷达的量产,为自动驾驶产品的量产提供了可能;来自更密集投资和上市的消息,为自动驾驶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燃料。

Ice,从自动驾驶高管频繁人事变动开始,给行业发展带来一丝阴霾;由于多家自动驾驶公司被收购/关闭,行业竞争加剧;在发生多起安全事故后,公众质疑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度。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终于高兴地看到,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速度远比以前快,鼓励更多有志向的人加入。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希望用另一种方式来解读精彩的自动驾驶年2021:从接近行业的自动驾驶公司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视角来观察过去的一年,同时展望序幕已经拉开的2022年。

为此,新智家邀请了自动驾驶领域15家公司的16位高管,分享行业一线人员的真知灼见。

张凯,墨豪之星董事长

古郝伟,墨豪知行CEO

对于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张凯给出了十个预测:

第一,在数据模型方面,数据智能将成为自动驾驶量产的正反之手。

第二,在算法方面,《变形金刚》和CNN的深度融合将成为自动驾驶算法融合的粘合剂。

第三,在AI技术发展方面,大计算平台将于2022年正式量产,为Transformer技术和ONESTAGE CNN技术的实现提供支持。

第四,量产方面,2022年将是城市智能驾驶辅助驾驶的量产元年。

第五,在末端无人物流领域,其商业化将呈现持续性。

第六,在创新产品方面,Robotruck将正式开启量产的探索。

第七,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基于智能驾驶技术的智能汽车市场将向汽车行业头部聚集,头部效应非常明显。

第八,硬件方面,随着量产规模的提升,由激光雷达和机器视觉组成的AI传感技术将与大计算能力的计算平台深度融合,实现激光雷达的应用,大大提升自动驾驶感知的准确性和确定性。

第九,安全仍将是自动驾驶系统的重中之重。

第十,人才流动方面,2022年将是AI自动驾驶人才最激烈的一年。

顾认为,过去一年,Mimo智行最重要的动作是释放数据智能系统MANA,这将是Mimo智行能力进化的核心驱动力,也是闭环商业化的关键。

此外,墨豪智行在2021年也在产品和资本上有所建树。

产品方面,Mimo智行的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已陆续安装在长城汽车五款车型数万辆车上,其终端无人物流车已下线1000辆,与美团、阿里大摩院达成合作;在资本方面,墨豪知行于2021年初完成了数亿元的Pre-A融资,年底完成了近10亿元的A融资。

中智行董事长王锦

中之星成立之初就决定了所有in车辆和道路都要配合。在过去的一年里,慈之星最重要的进展就是确定了车路协同作为公司未来五年的目标。其中,核心是聚焦中国、标准化、规模化,推动“知车之道”与“知车之道”并重。

去年,慈之星建立了基于车路协同的车侧、路侧R&D体系和人才结构。更重要的是,CIIC、中国电信、苏州市成立“天翼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推进标准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于自动驾驶行业,王锦也担心一些现象。

他认为数据价值和数据安全在2021年获得了更高的认可和充分的重视。如今,数据的积累和应用以及数据安全问题,将对未来几年的技术路线、资金注入方向和资源分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完全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和系统也成为2021年业界的共识。

王锦认为,交通的变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之一,自动驾驶一定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将继续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甚至成为中国各领域人才聚集最好的行业。

富瑞特科董事长张林

得益于汽车的智能化,张林明显感受到,辅助驾驶的新车容量和普及率都在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更频繁地使用车辆上的各种驾驶辅助功能。目前,现有的行业数据显示,L2驾驶辅助的新型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并且还在不断增长。

在张林看来,这种趋势背后还有一个更值得注意的现象——汽车软硬件的深度融合,给整个汽车技术架构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原子化服务驱动的SOA架构的应用,域控制器作为软件载体逐渐发展成为高端自治计算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将软件和算法集成到汽车上,实现量产,对于自动驾驶企业来说,将极大考验工程研发、软件集成、测试、供应链管理等各方面的硬核实力。而且为了满足未来高阶自动驾驶的量产需求,典型场景下的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比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自动泊车等。,不仅需要深入的场景挖掘和持续的功能迭代优化,更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合作伙伴的精诚合作。自动驾驶的量产之路需要不断攀登。

在过去的一年里,Fretek持续专注于ADAS的商业化和技术迭代,实现了ADAS的持续大规模量产增长,并推出了基于领域控制的高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这是推动Fretek不断前进的两大重要力量,也是Fretek目前的战略核心。围绕既定战略,我们全力以赴,通过基于平台的R&D、工程服务和合作伙伴生态的完整解决方案,赋能汽车企业软件,定义汽车的变革。

展望2022年,张琳认为,以软件为主导、“产品+服务”方向的转型升级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边界将不断扩大,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科技企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主机厂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主线科技CEO张天雷

2021年,干线科技最重要的动作就是作为第一批企业在开放高速公路上开展L4自动驾驶卡车常态化测试。

这意味着:一方面,基于高速开放道路测试,主线技术可以通过更真实、更丰富的测试数据加速迭代自动驾驶算法,从而推动量产。另一方面……并且,基于6条总里程143公里的高速公路开放路测段,干线科技即将与合作伙伴开展自驾货运业务示范运营。

如果选2021年的关键词,主线科技认为“回归”最合适。

资本回归价值投资,让更多物流、汽车等行业的投资者布局自动驾驶赛道;企业回归技术和产品,真正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角度去做研发和布局。比如干线科技在天津港和宁波舟山港已经部署了100多辆无人货车,具备快速推广应用的能力。

对于2022年,张天雷认为行业将加速整合。随着更多利好政策的发布,以及自动驾驶技术从研发到量产的跨越,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将继续加速。即使在未来几年,自动驾驶量产仍将是不变的主题。

荣源七星首席执行官周广

荣源七星可能是对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景最乐观的公司之一。周广认为,L4无人驾驶汽车即将进入市场。

他预测,荣源七星将与主机厂合作,制定2022 -2023年车辆预组装量产计划;2024年,L4自动驾驶汽车将量产并进入市场;2026年,自动驾驶汽车将形成大规模应用。

这一判断可能是基于其2021年获得阿里3亿美元战略融资,并推出成本低于1万美元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阿里的战略融资为荣源的“123N”战略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即打造自动驾驶系统,聚焦同城出行和货运两大业务,生产满足更安全、更可靠、更智能三大要求的自动驾驶产品。成本低于1万美元的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推出,不仅可以减少测试和运营车队的投资,还可以为其提供L4级自动驾驶量产机会。

对于2022年自动驾驶的发展,周广给出了三大预测:

行业方面,2022年将是行业合作更加紧密的一年,尤其是汽车厂商与自动驾驶公司的合作,出行公司与自动驾驶公司的合作。

在技术上,越来越多的公司会采用固态激光雷达实现L4级自动驾驶,降低自动驾驶方案的成本。

政策方面,各地会越来越开放,预计会针对无人驾驶测试和自动驾驶收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MAXIEYE首席执行官周

在疫情和“缺芯”的时代和产业背景下,周明显感觉到自主品牌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机会增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一个现象是,国内供应商逐渐与自主品牌公司合作,探索新的生态模式。

另一方面,行业不断呼吁技术的大规模商业落地,使得资本市场更加关注“量产落地”和企业的核心驱动力和成长力。

2021年,规模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关键词,直接体现在ADAS国内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新车数量和预期配置规模不断增加。此外,全产业链自主技术能力的建立和完善,合作方式的多元化转变,成本的逐步下降趋势,都是与规模化趋势相辅相成的。

对于2022年的行业发展,他给出了五个预测:

第一,随着更多L2及以上ADAS系统的量产,以及智能驾驶率的不断提高,可能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第二,行业将从追求产品落地转变为追求多维度的产品体验。

再次,有效的场景数据将是拉开下一代产品性能差距的关键因素。

第四,集中式集成计算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第五,产业链会以圆桌合作的模式共同定义产品。

迷你眼CEO刘国庆

刘国庆深切感受到,2021年,自动驾驶行业出现了“本地化替代”。

2021年,由于自动驾驶公司、新老车实力、各路跨界玩家的多方位布局,行业进入高度竞争状态。期间政策号召国产化,全球“缺芯潮”长期持续,国产厂商持续崛起。他预计,未来三年,智能驾驶领域一半以上的份额将从国外供应商转移到国内供应商。

不过,他也认为,量产交付将是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的一大考验。

自动驾驶水平越高,开发过程和交付周期越长,涉及的链条越多。在国内外选手争相追赶的赛道上,国内供应商将比拼的不仅仅是核心技术,更是如何与产业链上下游和生态伙伴的优势链接,通过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和完整的战略生态闭环,实现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稳定交付。

目前,MINIEYE已经形成了包括L0-L2 ADAS产品、L2+和L2++智能导航仪、智能座舱感知与交互产品iCabin在内的产品矩阵,可以提供成熟的、量产的智能汽车……面向不同客户的全栈解决方案。

智加科技中国区总经理李蓉

2021年,由于政策、资金、产业链硬件等利好因素,自动驾驶发展迅速,新玩家越来越热。在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的同时,第一出版局的优势也逐渐显现。

经过几年的发展,一些趋势已经达成行业共识。

首先,业界普遍更看好自动驾驶商用车,尤其是干线物流货车。如果量产元年在2021年,那么在2022年,自动驾驶公司会更加重视技术的量产。以干线物流为代表的商用车,由于其半封闭的落地场景和较大的市场规模,将会受到行业的青睐。

其次,一些曾经坚持跨越式路线的无人驾驶公司开始走上渐进式路线。

无人驾驶是自动驾驶发展的终极目标,L4自动驾驶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基础。在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通过技术降维实现量产,不仅可以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还可以利用数据闭环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算法的优化。目前更多的公司发现了这条路线的优势,走上了“量产产品,L4技术研发”的渐进式路线。

李蓉认为,数据闭环的成效将在2022年揭晓,一些较早布局数据闭环的企业将在2022年迎来收获期,搭载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汽车将量产交付实际运营,这也成为头部企业引领行业的关键差异化优势。

因此,具有降本增效功能的实际应用(不同于目前以测试为主要形式的试运行,暂不考虑成本方案)将由少数头部企业实现。比如,根据实际运营数据,智驾科技和智途科技已经帮助一汽解放量产了前装智能重卡,其搭载的智能PlusDrive自动驾驶系统可以节省10%以上的油耗。

时宇技术首席采购官周信

商业化贯穿自动驾驶行业20221。

总的来说,自动驾驶企业在商业化探索上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探索路径:

第一,很多原本专注于Robotaxi赛道的企业开始涉足自动驾驶的细分场景,通过布局更多场景来弥补单一市场策略。二是时宇科技等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布局“全场景”的自动驾驶公司,2021年开始在多个场景实施自动驾驶技术,加速商业化进程。

再次,受疫情影响,工厂、机场等子场景对自动驾驶的需求更加明显,自动驾驶在子场景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宽。比如时宇科技与香港国际机场的合作,已经陆续落地了无人物流车、无人巡逻车,机场无人巴士也即将投入运营。

第四,自动驾驶公司与车企的合作继续深化,To G模式继续在各地落地。

周信认为,商业化将成为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的主要趋势,企业将探索更多的场景和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商业化的不断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将负责企业的日常运营,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商业化理解以及与上下游客户的深度适应性也将受到挑战,这需要超过百万公里的商业运营经验作为支撑。未来,拥有丰富运营经验和商业里程积累的自动驾驶公司,在细分场景会越来越有优势。

张鹏Momenta首席财务官

张鹏认为,自动驾驶行业和Momenta已经经历了2021年。

从整个行业来看……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将是汽车智能化的高速发展期,这与前几年相关技术的不断积累密不可分。从公司的角度来看,Momenta自2016年成立以来,一直打造“飞轮”和“两条腿”。量产自动驾驶Mpilot今年将搭载在合作车型上,面向更多终端用户;基于完全无人驾驶MSD的Robotaxi产品将在更多城市投入运营。两条腿的发展也与行业趋势息息相关。

过去的一年,各方面都在关注智能汽车,拉开了智能汽车的序幕。如今,汽车工业的电气化进程方兴未艾。2022年后,自动驾驶将是下一个时代的第一个大机会。

他还表示,自动驾驶下半场不同于上半场的0-1,行业发展将趋向1-N,而这个过程最大的考验将是规模化能力。

马骁之星首席运营官王浩军

快是马骁之星对2021年自动驾驶行业最深的感受,也是对过去一年自身发展的总结。

王浩军认为,自动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首先体现在更为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显著降低的驾驶成本和日益丰富的硬件选择,从而开启了自动驾驶技术产品化的进程,技术日益走向车辆监管和量产。

此外,围绕落地应用和商业化,政策法规出现了关键转折,从国家到地方形成了多层次的政策法规体系。更重要的是,大众和汽车市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也大幅提升,自动驾驶开始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服务于人们的出行。

以上因素共同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政策的开放在2021年尤为突出。

在开放政策的支持下,马骁智行于2021年在广州和北京开始了自动驾驶的无人驾驶测试,并于11月在北京开始了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试点。Robotaxi业务正式从技术规范化测试进入商业模型验证阶段。

轻舟智航CEO于谦

2021年,自动驾驶的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提高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意识。同时,多项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投融资事件增多,推动了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应用。

于谦认为,在自动驾驶车辆大规模应用之前,首先要认识到安全水平比人工驾驶高1-2个数量级,因为安全是自动驾驶永恒的前提。

此外,于谦还提到了他对自行车智能和车路协调的看法。

他认为,车路协同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技术迭代,完成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车路协调可能要十几年才能对自行车智能化的需求产生影响。因此,现阶段车辆与道路的协调可以看作是自行车智能的安全冗余。

此外,轻舟智航从未离开过Robotaxi的领域。目前Robobus和Robotaxi应用的是同一套技术方案。此前,还推出了5G自动驾驶网络巴士,打破了Robobus和Robotaxi的界限。

一清创新董事长刘明

2021年,自动驾驶产业蓬勃发展,遍地开花。刘明认为,这得益于激光雷达的量产和自动驾驶技术的优化,车身成本的降低加速了自动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他看来,无人车的商业化不能基于现有车型的改造,而需要前瞻性的设计,而现在“新四化”的到来,为汽车改造适应无人驾驶技术车型提供了可能。因此,刘明认为,无人车商业化的前提需要以电动汽车为基础,在激光雷达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结合造车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对于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刘明判断,高频、低成本、功能性、低速的无人驾驶场景将率先迎来爆发,行业发展也将围绕产品功能服务社会。

这个判断可能与去年一清创新的成绩有关。2021年,一清客栈……ative无人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港口、码头和数百个公园,“夸父”系列无人车在八个场景落地,增加了超过10万公里的安全运营。

董,文远知行执行董事

“连横”是知行的董认为的2021年自动驾驶行业的关键词。

自2018年文远智行首次实现自动驾驶铁三角模式以来,到2021年,行业内的合作案例越来越多,即自动驾驶公司、车企、出行运营公司三方联盟,其中不乏战略深度合作。具有合作共赢思维和上下游资源的企业会更受行业青睐,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在他看来,随着这种多方合作模式的实施和推广,“全无人驾驶”已经从一个技术名词变成了一个生动的工具,在践行科技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展示了科技创新应用的力量。

无人驾驶“抗疫”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如文远之星在广州疫情爆发期间参与了向封闭控制区居民运送生活和应急物资的任务,连续20天500多趟,总运输重量100多吨。

在董看来,2022年,规模化和无人驾驶仍将是行业努力发展的方向,这将推动无人客运运营更快到来。

去年,文远智行实现了Robotaxi、Robobus、Robovan三大产品的布局。包括文远智行在内,2022年,公众将会看到越来越多不同的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城市的街道上,涵盖出行、货运等交通和城市治理领域。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二是时宇科技等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布局“全场景”的自动驾驶公司,2021年开始在多个场景实施自动驾驶技术,加速商业化进程。

再次,受疫情影响,工厂、机场等子场景对自动驾驶的需求更加明显,自动驾驶在子场景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宽。比如时宇科技与香港国际机场的合作,已经陆续落地了无人物流车、无人巡逻车,机场无人巴士也即将投入运营。

第四,自动驾驶公司与车企的合作继续深化,To G模式继续在各地落地。

周信认为,商业化将成为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的主要趋势,企业将探索更多的场景和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商业化的不断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将负责企业的日常运营,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商业化理解以及与上下游客户的深度适应性也将受到挑战,这需要超过百万公里的商业运营经验作为支撑。未来,拥有丰富运营经验和商业里程积累的自动驾驶公司,在细分场景会越来越有优势。

张鹏Momenta首席财务官

张鹏认为,自动驾驶行业和Momenta已经经历了2021年。

从整个行业来看,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将是汽车智能化的高速发展期,这与前几年相关技术的不断积累密不可分。从公司的角度来看,Momenta自2016年成立以来,一直打造“飞轮”和“两条腿”。量产自动驾驶Mpilot今年将搭载在合作车型上,面向更多终端用户;基于完全无人驾驶MSD的Robotaxi产品将在更多城市投入运营。两条腿的发展也与行业趋势息息相关。

过去的一年,各方面都在关注智能汽车,拉开了智能汽车的序幕。如今,汽车工业的电气化进程方兴未艾。2022年后,自动驾驶将是下一个时代的第一个大机会。

他还表示,自动驾驶下半场不同于上半场的0-1,行业发展将趋向1-N,而这个过程最大的考验将是规模化能力。

马骁之星首席运营官王浩军

快是马骁之星对2021年自动驾驶行业最深的感受,也是对过去一年自身发展的总结。

王浩军认为,自动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首先体现在更为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显著降低的驾驶成本和日益丰富的硬件选择,从而开启了自动驾驶技术产品化的进程,技术日益走向车辆监管和量产。

此外,围绕落地应用和商业化,政策法规出现了关键转折,从国家到地方形成了多层次的政策法规体系。更重要的是,大众和汽车市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也大幅提升,自动驾驶开始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服务于人们的出行。

以上因素共同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政策的开放在2021年尤为突出。

在开放政策的支持下,马骁智行于2021年在广州和北京开始了自动驾驶的无人驾驶测试,并于11月在北京开始了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试点。Robotaxi业务正式从技术规范化测试进入商业模型验证阶段。

轻舟智航CEO于谦

2021年,自动驾驶的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提高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意识。同时,多项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投融资事件增多,推动了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应用。

于谦认为,在自动驾驶车辆大规模应用之前,首先要认识到安全水平比人工驾驶高1-2个数量级,因为安全是自动驾驶永恒的前提。

此外,于谦还提到了他对自行车智能和车路协调的看法。

他认为,车路协同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技术迭代,完成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车路协调可能要十几年才能对自行车智能化的需求产生影响。因此,现阶段车辆与道路的协调可以看作是自行车智能的安全冗余。

此外,轻舟智航从未离开过Robotaxi的领域。目前Robobus和Robotaxi应用的是同一套技术方案。此前,还推出了5G自动驾驶网络巴士,打破了Robobus和Robotaxi的界限。

一清创新董事长刘明

2021年,自动驾驶产业蓬勃发展,遍地开花。刘明认为,这得益于激光雷达的量产和自动驾驶技术的优化,车身成本的降低加速了自动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他看来,无人车的商业化不能基于现有车型的改造,而需要前瞻性的设计,而现在“新四化”的到来为汽车改造适应无人驾驶技术车型提供了可能。因此,刘明认为,无人车商业化的前提需要以电动汽车为基础,在激光雷达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结合造车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对于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刘明判断,高频、低成本、功能性、低速的无人驾驶场景将率先迎来爆发,行业发展也将围绕产品功能服务社会。

这个判断可能与去年一清创新的成绩有关。2021年,一清客栈……ative无人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港口、码头和数百个公园,“夸父”系列无人车在八个场景落地,增加了超过10万公里的安全运营。

董,文远知行执行董事

“连横”是知行的董认为的2021年自动驾驶行业的关键词。

自2018年文远智行首次实现自动驾驶铁三角模式以来,到2021年,行业内的合作案例越来越多,即自动驾驶公司、车企、出行运营公司三方联盟,其中不乏战略深度合作。具有合作共赢思维和上下游资源的企业会更受行业青睐,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在他看来,随着这种多方合作模式的实施和推广,“全无人驾驶”已经从一个技术名词变成了一个生动的工具,在践行科技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展示了科技创新应用的力量。

无人驾驶“抗疫”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如文远之星在广州疫情爆发期间参与了向封闭控制区居民运送生活和应急物资的任务,连续20天500多趟,总运输重量100多吨。

在董看来,2022年,规模化和无人驾驶仍将是行业努力发展的方向,这将推动无人客运运营更快到来。

去年,文远智行实现了Robotaxi、Robobus、Robovan三大产品的布局。包括文远智行在内,2022年,公众将会看到越来越多不同的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城市的街道上,涵盖出行、货运等交通和城市治理领域。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标签:北京大众MINI长城发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第一批4680电池汽车将交付 锂电池行业格局或将剧变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表示,预计2022年交付量将轻松增长至50以上,仅凭弗里蒙特和上海工厂即可实现50的交付量增长;今年将实现全自动驾驶。

1900/1/1 0:00:00
自动驾驶:博世与大众集团子公司Cariad达成全面合作关系

全球领先的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博世携手大众集团子公司Cariad,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旨在为驾驶员提供更安全、更轻松的驾驶体验,加速全系列车型搭载自动驾驶功能。

1900/1/1 0:00:00
有钱没钱,租辆豪车回家过年

来源:Pixabay作者秦章勇编辑王妍检测、验车、拍照,当面前的这辆红色法拉利SF90被以1

1900/1/1 0:00:00
【国际快讯】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公布2030战略;Stellantis增持广汽菲克股份至75%;奔驰与辉能科技合作开发电池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公布2030战略1月27日,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为纯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出行制定了共同的2030年发展路线图,并为联盟成员及其客户的利益共享投资。

1900/1/1 0:00:00
EV晨报 | 集度完成近4亿美元A轮融资;KiWi EV 累计订单量突破21,166台;新款别克微蓝6插混轿车上市 补贴后售15.98-17.98万

1集度完成近4亿美元A轮融资,今年北京车展发布概念车明年量产2022年1月26日,百度旗下智能汽车品牌集度宣布已完成近4亿美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百度和战略合作伙伴吉利共同增持。

1900/1/1 0:00:00
酝酿8年终落地的政策红利,将如何改造中国车?

2022年开年,汽车行业就迎来了新的政策东风,2022元旦当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