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按照《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要求,汽车标准化工作紧扣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实际需求,履行使命,努力开创汽车标准化工作新局面,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继续完善标准顶层设计,加强各方统筹协调。
1.完善汽车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十四五”汽车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研究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设备标准体系,加快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
2.协调推进汽车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汽车标准的交叉融合,推动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行业协调和上下联动,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充电、汽车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标准的统筹协调,不断提高标准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3.加强标准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标准技术来源和行业需求研究,鼓励行业组织、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提出标准需求和意见建议;继续加大标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标准内容和要求的深入解读,抓好实施;开展重点标准实施效果阶段性评估,根据我国政府管理和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标准质量水平。
第二,加快新兴领域标准制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4.新能源汽车领域。启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相关标准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热失控报警和安全防护水平;加快电动汽车远程服务和管理系列标准研究,修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进一步加强电动汽车安全保障。开展混合动力汽车最大功率试验方法标准预研,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制修订,不断完善电动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标准体系。开展动力电池耐久性标准预研,推动动力电池电性能、热管理系统、排气试验方法、通用要求和管理规范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动力电池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耗与续驶里程、低温启动性能、动力性能试验方法等整车标准研究,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车载氢气系统技术条件等关键系统部件研究,支持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示范运营。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推动纯电动汽车车载换电系统、换电通用平台、电池组等标准制定;开展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技术升级方案研究验证,加快电动汽车导电充电连接装置等一系列标准修订发布。
5.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管理试点,组织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等标准的试行验证,完成软件升级、车辆信息安全、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审核批准。推进自动驾驶功能要求、智能网联汽车设计运行条件、车载定位系统等L3及以上通用要求标准起草工作,完成封闭场地、实际道路、模拟等测试方法标准制定发布,开展L2级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标准验证测试,有力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加快制定信息安全工程、应急响应、通用数据要求、车载诊断接口、数字证书和密码应用等关键安全标准,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优化完善车联网功能技术标准子系统,推动基于LTE-V2X的车辆信息交互系统、基于联网功能的车辆安全预警场景应用及相应交互接口规范等标准的研究和建立,共同推动智慧城市联网基础设施相关标准的制定,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大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分阶段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系列标准制定,开展符合我国交通特点的测试设备等标准研制。
6.汽车电子领域。完成无线通信终端、毫米波雷达、主/被动红外等关键系统部件的标准审核批准,加快免提通话和语音交互标准制定,启动车载事故紧急呼叫系统、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平视显示系统、激光雷达等标准研发,满足日益增长的车载电子系统标准需求。推进车辆及零部件电磁兼容基础通用标准修订,启动车辆天线系统射频性能评估、车辆辐射发射限值、人体电磁暴露、车辆雷电效应、车辆天线系统通信性能等标准预研。完成车辆预期功能安全性、车辆功能安全性审查评价方法、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功能安全性等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完善功能安全性和预期功能安全性标准体系。
7.汽车芯片领域。开展汽车企业芯片需求和汽车芯片产业技术能力研究,联合研究发布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相关产业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MCU控制芯片、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计算芯片、专用芯片等标准的研究和建立。启动汽车芯片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可靠性、电磁兼容等通用规范和标准的预研。
第三,加强绿色技术标准引导,支持实现双碳目标
8.能源消耗。完成轻、重型商用车第四阶段油耗限值标准,加快制定乘用车第六阶段油耗限值标准和电动汽车能耗限值标准。开展高效电机等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评价方法和标准研究,启动乘用车道路行驶能耗监测标准和规范预研究。完成th……轻型汽柴油汽车、外充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能耗标识标准的审核批准。
9.碳排放领域。开展道路车辆温室气体管理一般要求、术语定义、碳中和实施指南等基本通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推动研究建立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碳排放及核算方法的相关标准。启动汽车产品碳足迹识别和电动汽车行驶条件下温室气体碳减排评价方法标准的预研。
第四,完善车辆基础相关标准,夯实质量提升基础。
10.汽车安全领域。推动燃气汽车燃气系统安装规范、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及安装等标准发布,加快整合照明系列标准,修订机动车乘员安全带及固定点、机动车儿童约束系统等标准。推动乘用车制动系统、前后端保护装置、顶部抗压强度、行人碰撞保护、侧面碰撞乘员保护、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防盗装置等标准的修订。,进一步强化客车安全要求。做好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推动乘用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物强度标准的发布,加快商用车驾驶室外部突出物、专用校车安全性、专用校车学生座椅及其车辆固定物强度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继续推进危险品运输车辆、爆炸品和剧化学品车辆标准整合,开展轻型车/商用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标准实施评估和可行性分析,不断提升商用车安全水平。 进一步完善车辆事故和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启动车辆故障模式、事故分类等标准的预先研究。
11.传统车辆领域。在调查自卸车半挂车挡泥板高度和45英尺集装箱列车长度的基础上,适时启动了标准GB 1589《汽车、挂车和汽车列车外部尺寸、轴重和质量限值》的修订工作。随着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修订,启动了空气悬架车辆评价、吊桥车辆技术要求等配套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快修订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开展主悬挂自动连接、连接装置强度、货物隔离装置、紧固点等标准的预研。开展3.5t以下轻型挂车标准体系研究,根据行业需求制定和修订相关标准。推进车辆控制、主动降噪、结构耐久性、车内外提示音等标准的预研。
12.零件字段。推进空气悬架、推力杆、高度控制阀、自动变速器、电子助力转向系统(EPS)、各类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标准研究修订。开展汽车零部件用新型塑料和复合材料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快35兆帕压力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关键零部件标准升级。
第五,全面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3.加强全球技术法规的协调。全面跟踪联合国世界车辆协调论坛(WP.29)的动向和趋势,认真履行1998年协议缔约国的义务和自动驾驶与网联汽车工作组、电动汽车安全工作组副主席的职责,牵头进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部件、自动驾驶功能要求等重点监管项目的规划和开发……自动驾驶评价方法、数据记录系统、电动汽车安全性、氢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性和汽车电池耐久性,并适时提出中国建议。推动1-2项中国标准进入全球技术法规候选大纲,不断提高国际法规协调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14.深度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切实履行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委员会(ISO/TC22)自动驾驶测试场景、车载雷达任务组召集人、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动汽车动力传输系统委员会(IEC/TC69)等相关国际标准项目负责人的职责。加快自动驾驶测试场景、车载毫米波雷达检测性能评估、动力电池系统功能安全、汽车电子/电气部件传导骚扰测试方法等国际标准研究,重点开展乘用车外部防护、负压救护车、安全玻璃、低温冷启动、燃料电池汽车最高车速等国际标准的建立,新建1-2个国际标准工作组,不断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15.务实推进中外标准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和平台,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国际标准法规协调成果,共同提出国际标准法规建议,共同开展相关标准法规制定活动,推动形成国际标准化共识。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重点国家开展汽车标准化交流培训等活动,促进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对话合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聚集各行业资源,不断壮大国际协调专家队伍,实现国际协调资源共享和专家有序管理。(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编译/汽车之家李娜)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按照《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要求,紧扣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实际需求,履行使命,努力开创汽车标准化工作新局面,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继续完善标准顶层设计,加强各方统筹协调。
1.完善汽车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十四五”汽车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研究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设备标准体系,加快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
2.协调推进汽车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汽车标准的交叉融合,推动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行业协调和上下联动,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充电、汽车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标准的统筹协调,不断提高标准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3.加强标准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标准技术来源和行业需求研究,鼓励行业组织、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提出标准需求和意见建议;继续加大标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标准内容和要求的深入解读,抓好实施;开展重点标准实施效果阶段性评估,根据我国政府管理和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标准质量水平。
第二,加快新兴领域标准制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4.新能源汽车领域。启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相关标准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热失控报警和安全防护水平;加快电动汽车远程服务和管理系列标准研究,修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进一步加强电动汽车安全保障。开展混合动力汽车最大功率试验方法标准预研,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制修订,不断完善电动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标准体系。开展动力电池耐久性标准预研,推动动力电池电性能、热管理系统、排气试验方法、通用要求和管理规范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动力电池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耗与续驶里程、低温启动性能、动力性能试验方法等整车标准研究,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车载氢气系统技术条件等关键系统部件研究,支持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示范运营。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推动纯电动汽车车载换电系统、换电通用平台、电池组等标准制定;开展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技术升级方案研究验证,加快电动汽车导电充电连接装置等一系列标准修订发布。
5.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管理试点,组织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等标准的试行验证,完成软件升级、车辆信息安全、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审核批准。推进自动驾驶功能要求、智能网联汽车设计运行条件、车载定位系统等L3及以上通用要求标准起草工作,完成封闭场地、实际道路、模拟等测试方法标准制定发布,开展L2级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标准验证测试,有力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加快制定信息安全工程、应急响应、通用数据要求、车载诊断接口、数字证书和密码应用等关键安全标准,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优化完善车联网功能技术标准子系统,推动基于LTE-V2X的车辆信息交互系统、基于联网功能的车辆安全预警场景应用及相应交互接口规范等标准的研究和建立,共同推动智慧城市联网基础设施相关标准的制定,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大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分阶段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系列标准制定,开展符合我国交通特点的测试设备等标准研制。
6.汽车电子领域。完成无线通信终端、毫米波雷达、主/被动红外等关键系统部件的标准审核批准,加快免提通话和语音交互标准制定,启动车载事故紧急呼叫系统、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平视显示系统、激光雷达等标准研发,满足日益增长的车载电子系统标准需求。推进车辆及零部件电磁兼容基础通用标准修订,启动车辆天线系统射频性能评估、车辆辐射发射限值、人体电磁暴露、车辆雷电效应、车辆天线系统通信性能等标准预研。完成车辆预期功能安全性、车辆功能安全性审查评价方法、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功能安全性等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完善功能安全性和预期功能安全性标准体系。
7.汽车芯片领域。开展汽车企业芯片需求和汽车芯片产业技术能力研究,联合研究发布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相关产业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MCU控制芯片、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计算芯片、专用芯片等标准的研究和建立。启动汽车芯片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可靠性、电磁兼容等通用规范和标准的预研。
第三,加强绿色技术标准引导,支持实现双碳目标
8.能源消耗。完成轻、重型商用车第四阶段油耗限值标准,加快制定乘用车第六阶段油耗限值标准和电动汽车能耗限值标准。开展高效电机等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评价方法和标准研究,启动乘用车道路行驶能耗监测标准和规范预研究。完成th……轻型汽柴油汽车、外充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能耗标识标准的审核批准。
9.碳排放领域。开展道路车辆温室气体管理一般要求、术语定义、碳中和实施指南等基本通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推动研究建立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碳排放及核算方法的相关标准。启动汽车产品碳足迹识别和电动汽车行驶条件下温室气体碳减排评价方法标准的预研。
第四,完善车辆基础相关标准,夯实质量提升基础。
10.汽车安全领域。推动燃气汽车燃气系统安装规范、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及安装等标准发布,加快整合照明系列标准,修订机动车乘员安全带及固定点、机动车儿童约束系统等标准。推动乘用车制动系统、前后端保护装置、顶部抗压强度、行人碰撞保护、侧面碰撞乘员保护、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防盗装置等标准的修订。,进一步强化客车安全要求。做好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推动乘用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物强度标准的发布,加快商用车驾驶室外部突出物、专用校车安全性、专用校车学生座椅及其车辆固定物强度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继续推进危险品运输车辆、爆炸品和剧化学品车辆标准整合,开展轻型车/商用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标准实施评估和可行性分析,不断提升商用车安全水平。 进一步完善车辆事故和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启动车辆故障模式、事故分类等标准的预先研究。
11.传统车辆领域。在调查自卸车半挂车挡泥板高度和45英尺集装箱列车长度的基础上,适时启动了标准GB 1589《汽车、挂车和汽车列车外部尺寸、轴重和质量限值》的修订工作。随着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修订,启动了空气悬架车辆评价、吊桥车辆技术要求等配套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快修订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开展主悬挂自动连接、连接装置强度、货物隔离装置、紧固点等标准的预研。开展3.5t以下轻型挂车标准体系研究,根据行业需求制定和修订相关标准。推进车辆控制、主动降噪、结构耐久性、车内外提示音等标准的预研。
12.零件字段。推进空气悬架、推力杆、高度控制阀、自动变速器、电子助力转向系统(EPS)、各类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标准研究修订。开展汽车零部件用新型塑料和复合材料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快35兆帕压力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关键零部件标准升级。
第五,全面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3.加强全球技术法规的协调。全面跟踪联合国世界车辆协调论坛(WP.29)的动向和趋势,认真履行1998年协议缔约国的义务和自动驾驶与网联汽车工作组、电动汽车安全工作组副主席的职责,牵头进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部件、自动驾驶功能要求等重点监管项目的规划和开发……自动驾驶评价方法、数据记录系统、电动汽车安全性、氢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性和汽车电池耐久性,并适时提出中国建议。推动1-2项中国标准进入全球技术法规候选大纲,不断提高国际法规协调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14.深度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切实履行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委员会(ISO/TC22)自动驾驶测试场景、车载雷达任务组召集人、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动汽车动力传输系统委员会(IEC/TC69)等相关国际标准项目负责人的职责。加快自动驾驶测试场景、车载毫米波雷达检测性能评估、动力电池系统功能安全、汽车电子/电气部件传导骚扰测试方法等国际标准研究,重点开展乘用车外部防护、负压救护车、安全玻璃、低温冷启动、燃料电池汽车最高车速等国际标准的建立,新建1-2个国际标准工作组,不断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15.务实推进中外标准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和平台,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国际标准法规协调成果,共同提出国际标准法规建议,共同开展相关标准法规制定活动,推动形成国际标准化共识。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重点国家开展汽车标准化交流培训等活动,促进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对话合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聚集各行业资源,不断壮大国际协调专家队伍,实现国际协调资源共享和专家有序管理。(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编译/汽车之家李娜)
标签:远程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他正在制定特斯拉宏图的第三篇章(TeslasMasterPlanPart3)。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奥迪将扩充其电动汽车产品线,该公司发布了纯电旅行版A6概念车,新车使用的是奥迪与保时捷合作开发的PPE平台。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从废旧车辆电池中分离有价值的金属,需要用到特别的化学分离工艺。电池正极中含有钴、锰和镍等成分,这些金属的开采成本都很高。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3月17日,全球汽车噪音、振动和声振粗糙度(NVH)专家Vibracoustic推出座椅减震器,通过减少座椅振动实现了车辆轻量化,同时提升乘客体验。
1900/1/1 0:00:00在高端豪华MPV赛道上,无数选手秣马厉兵,竞相角逐,在这场没有终点的跑道中,腾势已然亮剑。近日,我们从相关渠道获取了一组腾势高端豪华MPV预告图。
1900/1/1 0:00:003月17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表示,2月,欧洲新车注册量约为804万辆,同比下跌54,跌至历史同期新低,跌幅较1月更大。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