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上海已经在全区静态管理下度过了半个多月。期间,从核酸抗原到居家办公,再到团购买菜,我们见证和见证了上海抗击疫情的进步。
另外,作为汽车行业的一员,我们也经历了自3月底上海实施封闭管理以来,汽车行业按下的暂停键。上游的零部件,中间的汽车工厂,下游的销售端,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给今年相关企业乃至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蒙上阴影。
背靠上海,SAIC作为这次封闭管理的一线企业,自然在奥米克隆的影响下损失惨重。产品生产、销售、品牌传播、员工生计都成为前者的沉重负担。尽管SAIC是国内车企的“一哥”,但疫情仍是其不可承受之重。
然而,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SAIC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SAIC正试图推动复工复产。如果能够做到,无疑将是SAIC减少亏损的有效途径,也将是汽车产业链开始复产的第一。
“复工还处于启动的初级阶段”
4月15日下午,SAIC副总裁王晓秋发布的一则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迅速传开。
文件显示,SAIC计划于4月17日反馈复工情况,4月18日启动复工压力测试。同时,文件表示,SAIC将统一上报下属企业申请启动提前复工复产企业“白名单”,获批名单将在各属地街道、社区备案。
公众复产的准备工作,如人员复工的安排、员工复工和通勤的准备、服务能力的安排、供应链能力的安排、复产的准备、安全生产的准备、室内外交通的准备等,也为《通知》增加了另一层真实性。
“那份文件是真的。”
当汽车公社询问“通知”文件上事件的真实性时,SAIC内部人士简单明了地说。他说:“企业恢复生产很迫切,因为今年压力很大,但对政府来说,目前可能还是以防疫为主,所以恢复生产关键还是看疫情。”
从他的话中不难看出,虽然车企停产压力很大,复产需求迫切,但能否真正推动复产还要看疫情的控制情况。而且SAIC旗下的几家企业在沪分布复杂,各街道、各辖区政策也不尽相同,街道层层加码,完全实现复产还需要很长时间。
“在当前防疫形势下,整个4月份分批复产的希望比较渺茫。”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换句话说,SAIC的通知仍然停留在一个初步的开始和安排。
据上海市卫健委4月15日通报,2022年4月14日,上海市确诊病例3200例,无症状感染19873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的疫情防控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公认的拐点,这是企业复工非常大的影响因素。
所以从后续的安全推广来看,车企可能还是以符合防疫要求为主,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分区域推广的可能性。例如,在疫情不太严重的地方或整个地区以控制和预防为主的地方……n地区,相关企业可优先联系街道,做好后续准备,包括复工后的人事安排。
关于相关人员的返回,SAIC表示将根据政府要求(7天内楼内无阳性人员)和企业需求确定返回人员名单和计划返回时间。非必要人员原则上仍建议在家办公;要求返回的员工每48小时检测一次核酸。
可以看出,虽然复工复产对于SAIC来说还在初步的规划中,但从其通知中也可以看出,SAIC对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在员工复工安全上。这也是上海其他车企乃至其他行业复工复产的初步参考样本。
上海复工在即。
SAIC关于复工复产的文件之所以流出,是因为相关言论和政策支持。
4月5日,上海市疫情办主任顾红辉表示,封闭生产期间,员工生活、工作、交通都要在园区内,实现两点一线封闭管理。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可以进行生产经营。
《通知》发布当天,工信部在国务院传达了专题会议精神,表示将全力做好疫情精准防控,确保物流畅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采取措施确保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和重点产业链平稳运行。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努力落实保障货运物流畅通的方针。
SAIC作为上海市的重点企业,对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链,汽车产业平稳运行的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
“4月份下线人数为零,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难。”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因此,对于SAIC和上海的汽车产业链来说,停产的压力很大,越早恢复生产越好。
华为汽车CEO余承东表示,如果上海不能恢复生产,5月以后,所有涉及上海供应链的科技/工业行业将全面停工,尤其是汽车行业;上海鹏汽车董事长何也表示,如果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供应链企业不能找到动态复工的方法,中国所有的汽车制造商可能不得不在5月份停产。
虽然余承东和何两位大佬表示国内整车厂(汽车)5月份以后就要停产,但言论过于悲观,很多专家指出情况没有那么绝对,但足以说明整个企业行业急需恢复生产。
毕竟车企在零部件补充中断的情况下,依靠库存维持正常生产的时间有限。甚至可以通过寻找替代渠道补充配件等生产资源来实现正常生产。考虑到上海疫情的发展,如果长期不能恢复生产,将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更多、更长期的负面影响。
事实是,负面影响已经存在。
3月份单月汽车产销双双指向两位数的跌幅,这已经是上海等地区汽车产业链暂停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在这个月,上海的汽车制造商SAIC和特斯拉,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安博福和博世都陷入了停产的泥潭。
要知道,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汽车产业链生产基地城市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汽车产量283.32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2652.8万辆的10.7%。2021年上海新车销量为63.8万辆,同样处于10%以上的巨大增长中。
负面影响仍在继续,但复工复产并不容易。
且不说疫情不明朗,更别说复工复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防疫、物流、能源保障、设备技术等。,这将使复工复产的目标变得艰巨。
“我们认为,目前的复工复产是一个一步一步尝试和做的过程。”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集团和企业会积极找政府争取。
可喜的是,目前工信部已在上海前方派出工作组,集中资源,按照既定的重点企业“白名单”,优先保证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666家重点企业复产,确保运行。从SAIC的“通知”开始,也许上海区域汽车产业链的好消息就要来了。4月中旬,上海已经在全区静态管理下度过了半个多月。期间,从核酸抗原到居家办公,再到团购买菜,我们见证和见证了上海抗击疫情的进步。
另外,作为汽车行业的一员,我们也经历了自3月底上海实施封闭管理以来,汽车行业按下的暂停键。上游的零部件,中间的汽车工厂,下游的销售端,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给今年相关企业乃至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蒙上阴影。
背靠上海,SAIC作为这次封闭管理的一线企业,自然在奥米克隆的影响下损失惨重。产品生产、销售、品牌传播、员工生计都成为前者的沉重负担。尽管SAIC是国内车企的“一哥”,但疫情仍是其不可承受之重。
然而,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SAIC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SAIC正试图推动复工复产。如果能够做到,无疑将是SAIC减少亏损的有效途径,也将是汽车产业链开始复产的第一。
“复工还处于启动的初级阶段”
4月15日下午,王晓秋副院长发布通知……《SAIC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很快被传播开来。
文件显示,SAIC计划于4月17日反馈复工情况,4月18日启动复工压力测试。文件同时表示,SAIC将统一上报下属企业申请启动提前复工复产企业“白名单”,获批名单将在各属地街道、社区备案。
公众复产的准备工作,如人员复工的安排、员工复工和通勤的准备、服务能力的安排、供应链能力的安排、复产的准备、安全生产的准备、室内外交通的准备等,也为《通知》增加了另一层真实性。
“那份文件是真的。”
当汽车公社询问“通知”文件上事件的真实性时,SAIC内部人士简单明了地说。他说:“企业恢复生产很迫切,因为今年压力很大,但对政府来说,目前防疫可能还是主要的,所以恢复生产关键还是看疫情。”
从他的话中不难看出,虽然车企停产压力很大,复产需求迫切,但能否真正推动复产还要看疫情的控制情况。而且SAIC旗下的几家企业在沪分布复杂,各街道、各辖区政策也不尽相同,街道层层加码,完全实现复产还需要很长时间。
“在当前防疫形势下,整个4月份分批复产的希望比较渺茫。”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换句话说,SAIC的通知仍然停留在一个初步的开始和安排。
据上海市卫健委4月15日通报,2022年4月14日,上海市确诊病例3200例,无症状感染19873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的疫情防控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公认的拐点,这是企业复工非常大的影响因素。
所以从后续的安全推广来看,车企可能还是以符合防疫要求为主,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分区域推广的可能性。比如疫情不那么严重的地方,或者整个地区以防控区为主的地方,相关企业可以优先联系街道,做好后续准备,包括复工后的人员安排。
关于相关人员的返回,SAIC表示将根据政府要求(7天内楼内无阳性人员)和企业需求确定返回人员名单和计划返回时间。非必要人员原则上仍建议在家办公;要求返回的员工每48小时检测一次核酸。
可以看出,虽然复工复产对于SAIC来说还在初步的规划中,但从其通知中也可以看出,SAIC对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在员工复工安全上。这也是上海其他车企乃至其他行业复工复产的初步参考样本。
上海复工在即。
SAIC关于复工复产的文件之所以流出,是因为相关言论和政策支持。
4月5日,上海市疫情办主任顾红辉表示,封闭生产期间,员工生活、工作、交通都要在园区内,实现两点一线封闭管理。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可以进行生产经营。
《通知》发布当天,工信部在国务院传达了专题会议精神,表示将全力做好疫情精准防控,确保物流畅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采取措施确保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和重点产业链平稳运行。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努力落实保障货运物流畅通的方针。
SAIC作为上海市的重点企业,对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链,汽车产业平稳运行的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
“4月份下线人数为零,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难。”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因此,对于SAIC和上海的汽车产业链来说,停产的压力很大,越早恢复生产越好。
华为汽车CEO余承东表示,如果上海不能恢复生产,5月以后,所有涉及上海供应链的科技/工业行业将全面停工,尤其是汽车行业;上海鹏汽车董事长何也表示,如果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供应链企业不能找到动态复工的方法,中国所有的汽车制造商可能不得不在5月份停产。
虽然余承东和何两位大佬表示国内整车厂(汽车)5月份以后就要停产,但言论过于悲观,很多专家指出情况没有那么绝对,但足以说明整个企业行业急需恢复生产。
毕竟车企在零部件补充中断的情况下,依靠库存维持正常生产的时间有限。甚至可以通过寻找替代渠道补充配件等生产资源来实现正常生产。考虑到上海疫情的发展,如果长期不能恢复生产,将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更多、更长期的负面影响。
事实是,负面影响已经存在。
3月份单月汽车产销双双指向两位数的跌幅,这已经是上海等地区汽车产业链暂停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在这个月,上海的汽车制造商SAIC和特斯拉,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安博福和博世都陷入了停产的泥潭。
要知道,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汽车产业链生产基地城市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汽车产量283.32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2652.8万辆的10.7%。2021年上海新车销量为63.8万辆,同样处于10%以上的巨大增长中。
负面影响仍在继续,但复工复产并不容易。
且不说疫情不明朗,更别说复工复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防疫、物流、能源保障、设备技术等。,这将使复工复产的目标变得艰巨。
“我们认为,目前的复工复产是一个一步一步尝试和做的过程。”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集团和企业会积极找政府争取。
可喜的是,目前工信部已在上海前方派出工作组,集中资源,按照既定的重点企业“白名单”,优先保证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666家重点企业复产,确保运行。从SAIC的“通知”开始,也许上海区域汽车产业链的好消息就要来了。
日前有报道称,博格华纳获得美国能源部409万美元的资助,用于开发具有成本效益的下一代模块化直流快速充电器。该项目为期三年,是美国能源部的25个研发示范项目之一。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
1900/1/1 0:00:00广州拟立法规定新建住宅区应当满足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配建、加装条件,要求供(配)电企业不得拖延或者拒绝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申请,
1900/1/1 0:00:00“大嘴”余承东昨日发声了。他在微信朋友圈发文呼吁,如果上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无法复工复产,那么问题将会变得十分严重。
1900/1/1 0:00:00随着产业变革及智能科技浪潮的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正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0/1/1 0:00:001、疫情原材料价格疯涨,停产后的蔚来汽车部分车型涨价1万元4月9日,一则蔚来停产的消息刷爆了汽车圈,停产原因是:3月份以来,因为疫情原因,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