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蔚来没有退路,“荣耀”是它的胜利之路吗?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如果不是蓄谋已久的“阴谋”,相信华为手机业务板块还是会交出一份非常强势的成绩单。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战略层面上,华为品牌聚焦高端,直接面对苹果和三星;NOVA继续打OPPO和vivo有明星代言人和线下拓展路线;子品牌荣耀寻求差异化,延续攻击小米的使命。三者可谓“分工明确”。

但颇为无奈的是,随着突如其来的“制裁令”,很多事情都不得不改变。终于,北京时间2020年11月17日,一纸声明,子品牌荣耀宣布正式从华为独立。

主动断臂的背后,除了求生,我深深感受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这也成了对他心态最贴切的描述。

幸运的是,虽然结果令人遗憾,但还不算太糟糕。此时此刻,荣耀和华为都在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进,试图夺回甚至扩大终端份额。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至于在上述内容上花费这么多篇幅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引出今天真正的主角:蔚来及其逐渐揭开神秘面纱的子品牌。

因为在我的脑海里,从我知道后者存在的那一刻起,我就有点感性地觉得,双方的定位和关系很像华为和荣耀。

就在几天前,随着一个更准确消息的流出,故事有了最新的发展。未来子品牌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讨论已知和未知部分。

那些已经被明确定义的

其实早在蔚来品牌成立七周年的时候,就讨论过一个问题:在经历了过去的种种波折之后,这支新生力量在成功挺过黑暗时刻之后,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或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地投,先后推出了ES8、ES6、EC6、ET7四款主打中高端市场的产品。

或许,有人会投,品牌从创立之初,就坚定地想成为用户企业,并为此构建了一整套服务体系。

或许,有人会投赞成票,在初步确立能量补充的技术路线时,坚定不移地将“换电模式”融入其中,并坚持下去,实现与其他友商的差异化。

甚至,有人会把票投给创始人李斌,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光环也在不断为这家公司提供多维度的加持。

在我看来,以上观点确实有其道理,但还是觉得有点片面。相反,在过去的七年里,如果真要评选蔚来最珍贵的东西,个人可能会非常坚定地为这个“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塑造投下唯一的一票。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也正是因为有了它,蔚来各个维度的分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很多想法才能逐渐落地,最终演变成现在的局面。

但就经验而言,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优势和劣势必然是同时存在的。

成为“高端新能源品牌”为这支造车新势力带来了更高的行业话语权,产品层面可以获得更高的溢价,用户的品质和粘度也更加突出。但最终也掩盖不了在追求更多变化、更快盈利、更快占领市场的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换句话说,对于不同情况的车企来说,如果说往上走是部分参与者的必经之路,那么往下走就是其余人必须要做的事情。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2021年NIO日,ET5的出现和发布已经能够为“NIO”这个品牌本身提供充分的论据。但结合如果不使用BaaS,整车买断电池的起步价依然会在32万元以上,显然可以感觉到这种下探还是比较有限的,而且按照规划,ET5是整个“NIO”定位最亲民的车型。

根本原因是蔚来想保持自己的高端调性。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解决相应“痛点”的子品牌就很有意义了。

“进入大众市场是蔚来的长期战略。”

事实上,早在202年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李斌也透露了类似的信号。但当时蔚来刚刚被知名的“白衣骑士”帮助走出险恶的泥潭,抗风险能力仍显不足。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所以即使计划已经成型,也还没有到真正发展和落地的阶段。

至于几年前与广汽、长安两大独立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对“子品牌”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但最后,我发现如果我想有所作为,我必须亲自全身心投入。

终于,时间来到了2021年7月,蔚来的“子品牌”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首先,透露的内容集中在前期非常重要的团队建设上。

据相关消息,前WeWork大中华区总经理艾铁成决定加入我们,担任战略新业务副总裁,直接向李斌汇报。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蔚来ES8创始版车主,他还担任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市场部副总裁。我有丰富的新品牌运营经验。

后来,在2021年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李斌再次主动透露:“面向大众市场的新品牌业务进展顺利。目前核心团队已经组建完毕,战略方向和发展规划已经明确,首批产品已经进入关键研发阶段。”

并且从内部人士处了解到的补充信息是,项目代号为“Alps”,中文名为“ALPS”。第一款产品的价格可能在15-30万元之间。至于它和NIO的关系,可以参考大众和奥迪,丰田和雷克萨斯。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众所周知,就在上周,根据合肥发布的微信官方账号推送,合肥经开区与蔚来正式签署了NeoPark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二期整车及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项目合作协议。

该项目占地1860亩。根据协议,将引进蔚来集团全新高端品牌智能电动车产品,计划于2024年建成投产。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焦点在于:中高端成为蔚来进入市场后的“子品牌”定位,2024年是其首款新车的量产元年。

可以说,离论文最终“提交”给最终用户检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看了目前掌握的所有信息,忍不住想抛出新一轮的问题和猜测。

那些杰出的

“汽车行业的普遍规律是,一个品牌能支撑的车型和价格都是有限的,所以蔚来会选择用一个新品牌进入3-5万美元的市场。3-5万美元市场还是有很大市场的。蔚来的前提是不牺牲毛利,设定合理的毛利区间进入这个市场。”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同样在2021年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李斌也谈到了走下去的前提,那就是他能继续保证靠卖车赚钱。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意义。

这也引出了本段的第一个问题:蔚来的“子品牌”有什么作用?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毕竟汽车是一个讲究规模效应的行业。作为车企,只有不断提升自身销量,不断优化单车成本和生产效率,才能实现真正的盈利。

有了自我造血,手里有了更丰富的资源,就可以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推广、销售服务网络拓展等维度持续投入。

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往复的闭环。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以此为准绳,我们只能说,仅仅依靠“NIO”品牌本身在高端市场定位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

粗略统计,不难发现,在我国新车消费结构构成中,10-20万元区间基本占到总份额的一半以上。蔚来目前主攻的30-50万元区间,占整体消费结构不到10%。

显然,数据不会说谎,推出“子品牌”的作用就有了判断。

尤其是在李斌正式定下“2024年,我们将真正实现盈利”的大旗后,其首款新车的量产节点恰好是同一时期。作为旁观者,有理由相信所有的安排都不是所谓的巧合。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0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蔚来“子品牌”推出的首款新车会是什么样的造型?

在这方面,根据李斌,它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的研究和发展阶段。在我看来,答案不外乎是纯电动车还是SUV。

毕竟要肩负起“取量”的重任,规模不能太小,需要照顾大多数潜在消费者的喜好。

从另一个维度来说,由于“NIO”品牌本身已经明确了ET5是定位最低的车型,为了避免小分离甚至右斗的混乱局面,推出一款SUV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1

而且作为一款车型,相隔一年实现国产化进程的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在终端的销售表现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虽然出自同一个平台,但大量零件完全相同,但自然属性不同,决定了它们的受欢迎程度,差异很大。后者更大的车内空间和实用性,再加上价格并不比前者高多少,都是它的优势。

毫无疑问,Model Y牢牢抓住了中国用户对SUV的偏好,给予了精准打击。这些经验和选择都可以为蔚来的“子品牌”所借鉴。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如果真的和推测的一样,对产品力会有什么期待?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2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在我脑海中生成。首先,在外观和内饰设计上,希望看到蔚来家族设计语言的一定传承,但还是希望有明显的差异。

其次,出于成本的考虑,虽然不需要像NT2平台那样的硬件冗余,但还是要保证智能驾驶舱和辅助驾驶水平,达到“好用”的体验。

此外,动力可以接受单电机后驱模式的介绍,CLTC续航里程至少为600公里。最后,要继续采用蔚来引以为傲的可充电、可更换、可升级的供能模式,售后服务体系也要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当然,除了上述一系列的期待,前不久看到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李斌的陪同下出现在蔚来合肥工厂,也在想两家车企是否会有合作的“火花”。比如蔚来“子品牌”和刀片电池。如果不是蓄谋已久的“阴谋”,相信华为手机业务板块还是会交出一份非常强势的成绩单。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战略层面上,华为品牌聚焦高端,直接面对苹果和三星;NOVA继续打OPPO和vivo有明星代言人和线下拓展路线;子品牌荣耀寻求差异化,延续攻击小米的使命。三者可谓“分工明确”。

但颇为无奈的是,随着突如其来的“制裁令”,很多事情都不得不改变。终于,北京时间2020年11月17日,一纸声明,子品牌荣耀宣布正式从华为独立。

主动断臂的背后,除了求生,我深深感受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这也成了对他心态最贴切的描述。

幸运的是,虽然结果令人遗憾,但还不算太糟糕。此时此刻,荣耀和华为都在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进,试图夺回甚至扩大终端份额。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至于在上述内容上花费这么多篇幅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引出今天真正的主角:蔚来及其逐渐揭开神秘面纱的子品牌。

因为在我的脑海里,从我知道后者存在的那一刻起,我就有点感性地觉得,双方的定位和关系很像华为和荣耀。

就在几天前,随着一个更准确消息的流出,故事有了最新的发展。未来子品牌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讨论已知和未知部分。

那些已经被明确定义的

其实早在蔚来品牌成立七周年的时候,就讨论过一个问题:在经历了过去的种种波折之后,这支新生力量在成功挺过黑暗时刻之后,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或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地投,先后推出了ES8、ES6、EC6、ET7四款主打中高端市场的产品。

或许,有人会投,品牌从创立之初,就坚定地想成为用户企业,并为此构建了一整套服务体系。

或许,有人会投赞成票,在初步确立能量补充的技术路线时,坚定不移地将“换电模式”融入其中,并坚持下去,实现与其他友商的差异化。

甚至,有人会把票投给创始人李斌,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光环也在不断为这家公司提供多维度的加持。

在我看来,以上观点确实有其道理,但还是觉得有点片面。相反,在过去的七年里,如果真要评选蔚来最珍贵的东西,个人可能会非常坚定地为这个“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塑造投下唯一的一票。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也正是因为有了它,蔚来各个维度的分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很多想法才能逐渐落地,最终演变成现在的局面。

但就经验而言,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优势和劣势必然是同时存在的。

成为“高端新能源品牌”为这支造车新势力带来了更高的行业话语权,产品层面可以获得更高的溢价,用户的品质和粘度也更加突出。但最终也掩盖不了在追求更多变化、更快盈利、更快占领市场的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换句话说,对于不同情况的车企来说,如果说往上走是部分参与者的必经之路,那么往下走就是其余人必须要做的事情。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2021年NIO日,ET5的出现和发布已经能够为“NIO”这个品牌本身提供充分的论据。但结合如果不使用BaaS,整车买断电池的起步价依然会在32万元以上,显然可以感觉到这种下探还是比较有限的,而且按照规划,ET5是整个“NIO”定位最亲民的车型。

根本原因是蔚来想保持自己的高端调性。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解决相应“痛点”的子品牌就很有意义了。

“进入大众市场是蔚来的长期战略。”

事实上,早在202年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李斌也透露了类似的信号。但当时蔚来刚刚被知名的“白衣骑士”帮助走出险恶的泥潭,抗风险能力仍显不足。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所以即使计划已经成型,也还没有到真正发展和落地的阶段。

至于几年前与广汽、长安两大独立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对“子品牌”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但最后,我发现如果我想有所作为,我必须亲自全身心投入。

终于,时间来到了2021年7月,蔚来的“子品牌”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首先,透露的内容集中在前期非常重要的团队建设上。

据相关消息,前WeWork大中华区总经理艾铁成决定加入我们,担任战略新业务副总裁,直接向李斌汇报。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蔚来ES8创始版车主,他还担任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市场部副总裁。我有丰富的新品牌运营经验。

后来,在2021年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李斌再次主动透露:“面向大众市场的新品牌业务进展顺利。目前核心团队已经组建完毕,战略方向和发展规划已经明确,首批产品已经进入关键研发阶段。”

并且从内部人士处了解到的补充信息是,项目代号为“Alps”,中文名为“ALPS”。第一款产品的价格可能在15-30万元之间。至于它和NIO的关系,可以参考大众和奥迪,丰田和雷克萨斯。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众所周知,就在上周,根据合肥发布的微信官方账号推送,合肥经开区与蔚来正式签署了NeoPark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二期整车及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项目合作协议。

该项目占地1860亩。根据协议,将引进蔚来集团全新高端品牌智能电动车产品,计划于2024年建成投产。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焦点在于:中高端成为蔚来进入市场后的“子品牌”定位,2024年是其首款新车的量产元年。

可以说,离论文最终“提交”给最终用户检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看了目前掌握的所有信息,忍不住想抛出新一轮的问题和猜测。

那些杰出的

“汽车行业的普遍规律是,一个品牌能支撑的车型和价格都是有限的,所以蔚来会选择用一个新品牌进入3-5万美元的市场。3-5万美元市场还是有很大市场的。蔚来的前提是不牺牲毛利,设定合理的毛利区间进入这个市场。”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同样在2021年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李斌也谈到了走下去的前提,那就是他能继续保证靠卖车赚钱。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意义。

这也引出了本段的第一个问题:蔚来的“子品牌”有什么作用?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毕竟汽车是一个讲究规模效应的行业。作为车企,只有不断提升自身销量,不断优化单车成本和生产效率,才能实现真正的盈利。

有了自我造血,手里有了更丰富的资源,就可以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推广、销售服务网络拓展等维度持续投入。

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往复的闭环。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

……以此为准绳,我们只能说,仅仅依靠“NIO”品牌本身在高端市场定位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

粗略统计,不难发现,在我国新车消费结构构成中,10-20万元区间基本占到总份额的一半以上。蔚来目前主攻的30-50万元区间,占整体消费结构不到10%。

显然,数据不会说谎,推出“子品牌”的作用就有了判断。

尤其是在李斌正式定下“2024年,我们将真正实现盈利”的大旗后,其首款新车的量产节点恰好是同一时期。作为旁观者,有理由相信所有的安排都不是所谓的巧合。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0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蔚来“子品牌”推出的首款新车会是什么样的造型?

在这方面,根据李斌,它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的研究和发展阶段。在我看来,答案不外乎是纯电动车还是SUV。

毕竟要肩负起“取量”的重任,规模不能太小,需要照顾大多数潜在消费者的喜好。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由于“NIO”品牌本身已经明确了ET5是定位最低的车型,为了避免小分离甚至右斗的混乱局面,推出一款SUV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1

而且作为一款车型,相隔一年实现国产化进程的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在终端的销售表现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虽然出自同一个平台,但大量零件完全相同,但自然属性不同,决定了它们的受欢迎程度,差异很大。后者更大的车内空间和实用性,再加上价格并不比前者高多少,都是它的优势。

毫无疑问,Model Y牢牢抓住了中国用户对SUV的偏好,给予了精准打击。这些经验和选择都可以为蔚来的“子品牌”所借鉴。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如果真的和推测的一样,对产品力会有什么期待?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2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在我脑海中生成。首先,在外观和内饰设计上,希望看到蔚来家族设计语言的一定传承,但还是希望有明显的差异。

其次,出于成本的考虑,虽然不需要像NT2平台那样的硬件冗余,但还是要保证智能驾驶舱和辅助驾驶水平,达到“好用”的体验。

此外,动力可以接受单电机后驱模式的介绍,CLTC续航里程至少为600公里。最后,要继续采用蔚来引以为傲的可充电、可更换、可升级的供能模式,售后服务体系也要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当然,除了上述一系列的期待,前不久看到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李斌的陪同下出现在蔚来合肥工厂,也在想两家车企是否会有合作的“火花”。比如蔚来“子品牌”和刀片电池。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6

至于本段最后一个问题,重点在于新进入者会遇到什么样的困境。

毕竟,从目前有限的信息来看,蔚来的“子品牌”已经宣布将搭建独立的销售渠道和APP,甚至连相应的换电系统都不会与“NIO”共享,似乎“另起炉灶”做得不错。

但是,新的痛点也出现了。蔚来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它从成立之初就在行业内牢牢地刻上了“用户企业”的标签。高端的品牌定位也让其有了雄厚的资本为车主提供类似“海底捞”的服务。

但同样的路径并不适用于专注于大众市场的“子品牌”。然后,在它之后……对手,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并保证一旦出现在行业内,会留下深刻而独特的“标签”成为难题之一。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7

并放弃目前国内已建成的近千座换电站,选择从零开始。除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何平衡迅速扩大的车主群体与首款新车交付后补充能量的体验之间的关系,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症结。

最后是来自市场的压力。必须承认,2024年,蔚来的“子品牌”将选择切入细分领域,这将是电气化转型浪潮下最激烈的战场。

但在失去了类似NIO早期进入的先发优势后,作为后来者,如何在特斯拉、比亚迪、小鹏被包括小米在内的其他公司包围的形势下突围,可能还是需要想办法,提前考虑将要面临的挑战。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8

总之,我们必须认同蔚来推出“子品牌”的决定。

毕竟,只有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支饱受质疑,逐渐开始接受鲜花和掌声的新生力量,才能在这场无情的淘汰赛中让自己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机会获得一席之地。

正如文章标题所说,就像华为一样,蔚来也需要它的“荣耀”。

同时,知道前路充满未知,希望它能像开头提到的两家手机厂商一样,牢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悬而未决的事情会一件一件变成美好的现实。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6

至于本段最后一个问题,重点在于新进入者会遇到什么样的困境。

毕竟,从目前有限的信息来看,蔚来的“子品牌”已经宣布将搭建独立的销售渠道和APP,甚至连相应的换电系统都不会与“NIO”共享,似乎“另起炉灶”做得不错。

但是,新的痛点也出现了。蔚来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它从成立之初就在行业内牢牢地刻上了“用户企业”的标签。高端的品牌定位也让其有了雄厚的资本为车主提供类似“海底捞”的服务。

但同样的路径并不适用于专注于大众市场的“子品牌”。那么,它到来之后,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保证它一旦在行业内出现,就会留下深刻而独特的“标签”成为了难题之一。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7

并放弃目前国内已建成的近千座换电站,选择从零开始。除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何平衡迅速扩大的车主群体与首款新车交付后补充能量的体验之间的关系,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症结。

最后是来自市场的压力。必须承认,2024年,蔚来的“子品牌”将选择切入细分领域,这将是电气化转型浪潮下最激烈的战场。

但在失去了类似NIO早期进入的先发优势后,作为后来者,如何在特斯拉、比亚迪、小鹏被包括小米在内的其他公司包围的形势下突围,可能还是需要想办法,提前考虑将要面临的挑战。

Weilai, Volkswagen, BYD, Discovery, Tesla8

总之,我们必须认同蔚来推出“子品牌”的决定。

毕竟,只有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支饱受质疑,逐渐开始接受鲜花和掌声的新生力量,才能在这场无情的淘汰赛中让自己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机会获得一席之地。

正如文章标题所说,就像华为一样,蔚来也需要它的“荣耀”。

同时,知道前方的路充满未知,希望它能牢记“没有退路就是vi之路……ory”就像开头提到的两家手机厂商。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悬而未决的事情会一件一件变成美好的现实。

标签:蔚来大众比亚迪发现特斯拉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无需改装,BJ40刀锋英雄柴油版素车登顶“沙漠珠峰”

分享对绝大多数越野人而言,心中都有一座难以逾越的沙峰,那就是世界最高沙峰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必鲁图峰,这是无数硬核越野人向往的沙漠越野终极圣地。征服它,代表着越野人的一种荣誉。

1900/1/1 0:00:00
智己汽车回应天使轮用户维权声明!

近日,有多位智己汽车车主联合维权,部分天使轮车主指出了智己的五项问题,包括“天使轮版权益被超越,

1900/1/1 0:00:00
去奔驰化的腾势 如何讲好豪华新故事?

深圳光明国际汽车城,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一个刚装修完的腾势中心正等待着样车的入驻。这个原本是沃尔沃汽车的店面如今易主成比亚迪高端新能源品牌腾势。

1900/1/1 0:00:00
大众计划将e-Up! 车型生产延续到2025年底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集团销售管理委员会(BoardofManagementforSales)成员HildegardWortmann宣布,大众计划继续生产eUp

1900/1/1 0:00:00
新疆塔城:2025年20%新车应为新能源车

日前我们从官方获悉,新疆塔城地区行署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