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中国”容不得外人做主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旧世界正在崩溃,新秩序悄然建立。

我们不能忘记,从3月份开始,疫情从吉林蔓延到上海,再蔓延到多地,让2022年的中国车市在期待与哀悼的交织中度过了上半年。在这种变化下,南北大众等一线车企被迫停产,全产业链停工,让“销售焦虑”成为全行业共识。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今年将是汽车行业不景气的一年。消费下滑的加剧和战役常态化的壁垒,不仅让大家乱猎,也迫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尽一切努力稳定市场。或者出台新政策扶持内伤严重的支柱车企,或者加大对潜在用户的消费鼓励,目的指向一个地方。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果然,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降低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的消费刺激方案落地。从那一刻起,太多失去的消费者信心还需要时间来建立,但到了6月底,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撕裂和重构程度依然异常激烈。

首先,新能源领域和豪华车市场一样火热。以特斯拉、比亚迪为首的头部新能源车企,正在疯狂改写产业转型的步伐。

其次,高声量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消灭二线合资等微品牌的同时,也在争取每个细分市场的话语权。达到近50%的市场份额,是以前大家不敢想象的目标。这一刻,似乎是那么容易得到。

“电气化”让中国顺势而为

毫无疑问,随着上海疫情封闭的解除,以及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刺激汽车消费的各项减税和消费补贴政策的实施,全国汽车市场的活力似乎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整个6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2.6%,比5月份下降17%,整整提高了40个百分点。由此,今年上半年汽车零售总额达到994.2万辆,同比增长值提高到28.9%。

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燃油车领域是多维度的爆发,附加了购置税减半的政策。消费心理的变化,叠加出口行业的回暖,新车效应,直接坐满了整个行业的方向盘。

1-6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到224.8万辆,同比增长122.5%,一度击碎了大家对2022年下半年中国汽车市场走势的担忧。

看着越来越疯狂的比亚迪,销量直接闯进前10的特斯拉,一堆新能源车企直指燃油车腹地,我不敢说今年会是中国车市的改旗易帜元年。毫无疑问,新能源车企将成为引领市场潮流的核心,这是接下来的必然结果。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今年早些时候,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曾表示,“去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超出预期,未来行业变革的速度可能比预期更快。”并给出预测,“按照去年行业变化的速度,如果按匀速计算,预计今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将达到35%。”

事实证明,这不是王传福和比亚迪的自信。过去半年,仅比亚迪一家就销售了641,350辆汽车,同比增长314.90%。

如此强劲的表现也意味着比亚迪现在一举领先特斯拉,成功拿下“全球……新能源销量冠”。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包括大多数新势力,也变得越来越勇敢,越来越有魄力。

在这方面,谁还看不起新能源?燃油车市场现有红利谁参与的深?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熟悉大环境的人会说,在世界百年变局和汽车转型加速演进的情况下,1-6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24.0%并不奇怪。然而,当中国品牌乘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39.8%,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销量前十榜单中占据九席时,他们不得不正视自己不愿承认的现实。

宝马、奔驰、奥迪信誓旦旦地把中国作为全面电气化的桥头堡。丰田、本田、日产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原生纯电动车,这似乎是外资品牌半年来最显著的战略表现。可惜从结果来看,燃料时代剩下的红利真的很香。面对新能源市场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他们的反应并不比“嘴”强多少。

所以,在疫情有所缓解的这两个月里,相对于对电气化很高兴,但大功率小功率的日本人,和被现有利益束缚的德国人,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中国车企之间的争斗和博弈。蔚来ES7、理想L9和问卷M5的疯狂结盟,吉利背靠的欧拉芭蕾猫和Smart#1在暗中较劲...很喜庆。

这是一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所有的游戏规则都不再有效。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无论你多么怀念过去,2022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将会以电动化为主导,未来也是如此。这半年的变化趋势只是在告诉外界:哎!你看,中国将成为汽车行业变革的福地,中国汽车企业也在一个接一个成长为能够影响行业发展的领导者。

中国车企的崛起总是不可避免的。

平心而论,由于汽车芯片行业基本被瑞萨、恩智浦、英飞凌等全球供应商垄断,再加上在全球的反复爆发,这两年全球汽车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过几年的整顿,中国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在2021年弹性增长,结束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滑趋势,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汽车人采取了极其有效的措施解决疫情危机,维护零配件供应链。

但此后,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新能源产业在中国遍地开花,中国车企对市场的掌控越来越熟练,曾经被大家诟病的发展逻辑开始被新时代的曙光所改变和重塑。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已达489.1万辆,同比增长16.5%。同时,其市场份额无限逼近乘用车总销量的半壁江山,47.2%的真实数据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3个百分点。

当比亚迪凭借电气化浪潮登上销量榜首时,有人认为这是侥幸。现在合资品牌在燃油车市场还是倒挂,对待电动化总是处于无奈的阶段。选择全力投入新能源市场的比亚迪,无非是吃掉了时代的红利。

但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1-6月,长安汽车销售约62.92万辆,吉利汽车销售61.38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小幅下滑,确实如此。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以北京现代和大岳起亚为首的合资企业正逐步放弃它们的市场份额。

一个对,一个错。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汽车企业正在不断蚕食现有合资品牌的阵地。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毕竟在乘联会发布的销量榜单中,只有一家合资车企广汽丰田上半年累计销量实现两位数的同比正增长。在前15大卖家中,中国汽车企业占据6席。其中,比亚迪汽车和长安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吉利汽车位列第五。

我清楚地记得,在去年的广州车展上,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坚定地对外界表示,“今年以来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一直在增加,这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我也在幻想“到2025年,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超过合资品牌,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目前离这个时间节点已经不远了。中国车企的疯狂一点也不弱,足以说明在中国的边界上,汽车市场话语权的交接即将到来。即使不考虑新能源发展带来的增速,自主品牌也会利用燃料时代的余晖与外国人竞争,伺机夺权。

一路走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被轻视和鄙视。在合资品牌的围攻下,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国产”二字等同于“低质”二字。吉利、长安、长城这些国内最火的车企,都是在10万以下的微利市场被消费者干掉的。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多年后的今天,2022年上半年成功见证了中国品牌的崛起。在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的背后,是中国车企抢占先机,或弯道超车,或加速赶超过程中的战略胜利。

在新能源领域,掌握了转型秘诀的新势力引领中国传统汽车企业……ses,并通过与“新四化”发展趋势的加速融合,合资品牌如坐针毡;在传统汽车市场,瞄准新一代消费者的胃口,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好手段,多维度改写整个市场格局。

“改变人心是需要勇气的。”电影绿皮书把这句话献给所有在命运中寻找光明的人。面对一切,我想说的是,投机的时代已经过去,有自我革命勇气的中国车企将以这一刻为新起点,重新开始征程,不再韬光养晦,只求加速到50%市场份额的既定目标,直到飞跃。旧世界正在崩溃,新秩序悄然建立。

我们不能忘记,从3月份开始,疫情从吉林蔓延到上海,再蔓延到多地,让2022年的中国车市在期待与哀悼的交织中度过了上半年。在这种变化下,南北大众等一线车企被迫停产,全产业链停工,让“销售焦虑”成为全行业共识。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今年将是汽车行业不景气的一年。消费下滑的加剧和战役常态化的壁垒,不仅让大家乱猎,也迫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尽一切努力稳定市场。或者出台新政策扶持内伤严重的支柱车企,或者加大对潜在用户的消费鼓励,目的指向一个地方。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果然,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降低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的消费刺激方案落地。从那一刻起,太多失去的消费者信心还需要时间来建立,但到了6月底,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撕裂和重构程度依然异常激烈。

首先,新能源领域和豪华车市场一样火热。以特斯拉、比亚迪为首的头部新能源车企,正在疯狂改写产业转型的步伐。

其次,高声量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消灭二线合资等微品牌的同时,也在争取每个细分市场的话语权。达到近50%的市场份额,是以前大家不敢想象的目标。这一刻,似乎是那么容易得到。

“电气化”让中国顺势而为

毫无疑问,随着上海疫情封闭的解除,以及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刺激汽车消费的各项减税和消费补贴政策的实施,全国汽车市场的活力似乎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整个6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2.6%,比5月份下降17%,整整提高了40个百分点。由此,今年上半年汽车零售总额达到994.2万辆,同比增长值提高到28.9%。

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燃油车领域是多维度的爆发,附加了购置税减半的政策。消费心理的变化,叠加出口行业的回暖,新车效应,直接坐满了整个行业的方向盘。

1-6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到224.8万辆,同比增长122.5%,一度击碎了大家对2022年下半年中国汽车市场走势的担忧。

看着越来越疯狂的比亚迪,销量直接闯进前10的特斯拉,一堆新能源车企直指燃油车腹地,我不敢说今年会是中国车市的改旗易帜元年。毫无疑问,新能源车企将成为引领市场潮流的核心,这是接下来的必然结果。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早期t……s年,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曾表示,“去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超出预期,未来行业变革的速度可能比预期更快。”并给出预测,“按照去年行业变化的速度,如果按匀速计算,预计今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将达到35%。”

事实证明,这不是王传福和比亚迪的自信。过去半年,仅比亚迪一家就销售了641,350辆汽车,同比增长314.90%。

如此强劲的表现也意味着比亚迪如今一举领先特斯拉,成功摘得“全球新能源销量桂冠”。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包括大多数新势力,也变得越来越勇敢,越来越有魄力。

在这方面,谁还看不起新能源?燃油车市场现有红利谁参与的深?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熟悉大环境的人会说,在世界百年变局和汽车转型加速演进的情况下,1-6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24.0%并不奇怪。然而,当中国品牌乘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39.8%,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销量前十榜单中占据九席时,他们不得不正视自己不愿承认的现实。

宝马、奔驰、奥迪信誓旦旦地把中国作为全面电气化的桥头堡。丰田、本田、日产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原生纯电动车,这似乎是外资品牌半年来最显著的战略表现。可惜从结果来看,燃料时代剩下的红利真的很香。面对新能源市场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他们的反应并不比“嘴”强多少。

所以,在疫情有所缓解的这两个月里,相对于对电气化很高兴,但大功率小功率的日本人,和被现有利益束缚的德国人,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中国车企之间的争斗和博弈。蔚来ES7、理想L9和问卷M5的疯狂结盟,吉利背靠的欧拉芭蕾猫和Smart#1在暗中较劲...很喜庆。

这是一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所有的游戏规则都不再有效。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无论你多么怀念过去,2022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将会以电动化为主导,未来也是如此。这半年的变化趋势只是在告诉外界:哎!你看,中国将成为汽车行业变革的福地,中国汽车企业也在一个接一个成长为能够影响行业发展的领导者。

中国车企的崛起总是不可避免的。

平心而论,由于汽车芯片行业基本被瑞萨、恩智浦、英飞凌等全球供应商垄断,再加上在全球的反复爆发,这两年全球汽车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过几年的整顿,中国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在2021年弹性增长,结束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滑趋势,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汽车人采取了极其有效的措施解决疫情危机,维护零配件供应链。

但此后,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新能源产业在中国遍地开花,中国车企对市场的掌控越来越熟练,曾经被大家诟病的发展逻辑开始被新时代的曙光所改变和重塑。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已达489.1万辆,同比增长16.5%。同时,其市场份额无限逼近乘用车总销量的半壁江山,47.2%的真实数据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3个百分点。

当比亚迪凭借电气化浪潮登上销量榜首时,有人认为这是侥幸。现在合资品牌在燃油车市场还是倒挂,对待电动化总是处于无奈的阶段。选择全力投入新能源市场的比亚迪,无非是吃掉了时代的红利。

但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1-6月,长安汽车销售62.92万辆左右,吉利汽车销售61.38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小幅下滑,确实如此。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以北京现代和大岳起亚为首的合资企业正逐步放弃它们的市场份额。

一个对,一个错。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汽车企业正在不断蚕食现有合资品牌的阵地。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毕竟在乘联会发布的销量榜单中,只有一家合资车企广汽丰田上半年累计销量实现两位数的同比正增长。在前15大卖家中,中国汽车企业占据6席。其中,比亚迪汽车和长安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吉利汽车位列第五。

我清楚地记得,在去年的广州车展上,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坚定地对外界表示,“今年以来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一直在增加,这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我也在幻想“到2025年,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超过合资品牌,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目前离这个时间节点已经不远了。中国车企的疯狂一点也不弱,足以说明在中国的边界上,汽车市场话语权的交接即将到来。即使不考虑新能源发展带来的增速,自主品牌也会利用燃料时代的余晖与外国人竞争,伺机夺权。

一路走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被轻视和鄙视。在合资品牌的围攻下,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国产”二字等同于“低质”二字。吉利、长安、长城这些国内最火的车企,都是在10万以下的微利市场被消费者干掉的。

BYD, Changan, Tesla, Toyota and Geely Automobile

多年后的今天,2022年上半年成功见证了中国品牌的崛起。在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的背后,是中国车企抢占先机,或弯道超车,或加速赶超过程中的战略胜利。

在新能源领域,掌握了转型秘诀的新势力引领中国传统汽车企业……ses,并通过与“新四化”发展趋势的加速融合,合资品牌如坐针毡;在传统汽车市场,瞄准新一代消费者的胃口,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好手段,多维度改写整个市场格局。

“改变人心是需要勇气的。”电影绿皮书把这句话献给所有在命运中寻找光明的人。面对一切,我想说的是,投机的时代已经过去,有自我革命勇气的中国车企将以这一刻为新起点,重新开始征程,不再韬光养晦,只求加速到50%市场份额的既定目标,直到飞跃。

标签:比亚迪长安特斯拉丰田吉利汽车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2022年二季度热销轿车投诉销量比排行

据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共受理国内轿车投诉量累计为14266宗,乘联会数据显示同期国内轿车(除进口车)销量约为2292万辆。

1900/1/1 0:00:00
盖世周报 | 五菱官宣造混动;比亚迪拟自研智能驾驶芯片

本周,国内外汽车行业有哪些大事件发生?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离“50”近了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达到472,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3个百分点。

1900/1/1 0:00:00
传统车企的沉静,是市场给予的特权 | 棋至中盘

面对电动化转型,传统车企需要做的,不是如何靠营销手段在消费者面前刷“存在感”,而是实打实地进行产品升级和革新,在依然掌握主动权的时期,完成新能源的成功转化。

1900/1/1 0:00:00
12.49万起,全新第三代荣威RX5/超混eRX5开启预售

分享全新第三代荣威RX5eRX5开启预售。RX5预售价格区间为12491359万元;超混eRX5预售价格区间为15391659万元。

1900/1/1 0:00:00
一句话点评6月豪华车:奥迪想冲量,谁都拦不住

市场概述:今年以来,豪华品牌市场出人意料的遭遇下滑,原因包括供应链端的危机、新能源车企的冲击等等。

1900/1/1 0:00:00
飞凡R7开箱季上海站开启,沉浸式体验R7极智魅力

7月16日,飞凡R7开箱季巡游活动首站在坐落于嘉定安亭的飞凡汽车上海交付中心如“7”而至。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