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目标拿下30%的市场份额,这家国产毫米波雷达公司底气何在?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2015年前后,恩智浦汽车芯片厂商向纳瓦电子等少数本土企业开放77GHz CMOS毫米波雷达芯片,国产毫米波雷达之旅开始。2016年,TI向任意客户全面开放77GHz CMOS毫米波雷达芯片,引发了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第一波创业热潮。

转眼间,国产毫米波雷达走过了前五年。随着智能驾驶系统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驾驶系统越来越依赖毫米波雷达传感器,这也对毫米波雷达本身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恩智浦半导体厂商通过在车载毫米波雷达芯片领域的持续布局,率先推出更高性能的成像毫米波雷达芯片,开始了新一轮车载毫米波雷达——成像毫米波雷达的量产竞争。

可以说,国产车载毫米波雷达的发展史,也是毫米波雷达芯片不断迭代的历史。

正是在这种预期下,纳瓦电子在着力提升自身技术实力的同时,一直与主流毫米波雷达芯片厂商保持密切合作。基于此,纳瓦电子先后推出多款角度雷达和前向雷达量产产品,并布局L3、L4自动驾驶应用的高精度成像毫米波雷达,与多家主流车企达成定点合作,成功成为国内汽车毫米波雷达供应商第一阵营。

基于平台推进毫米波雷达批量生产

纳瓦电子的前向毫米波雷达、角度雷达、成像毫米波雷达都已经量产。针对中国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纳瓦布局了恩智浦、TI、加特兰德三大平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价格和性能的需求。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纳瓦电子CEO李建林,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现在国内客户的车型非常多样,这就要求我们的产品也要多样化,才能更好地匹配市场需求。”最近,纳瓦电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建林在接受加斯帕尔采访时说。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维持产品多不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成长中的企业,如果没有多元化的产品,往往很难有更多的客户。

对于前向雷达,纳瓦电子推出了两代前向77GHz毫米波雷达产品,NOVA77GF-B和NOVA77GF-B PLUS,分别基于恩智浦S32R274+TEF8102和S32294+TEF8102。其中NOVA77GF-B PLUS的最大探测距离为220m,最大探测距离为45°,距离分辨率为0.4 m,角度分辨率为3.5°,今年已经在Q1量产。

角度雷达的种类相对丰富。对于以上三个平台,纳瓦电子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目前还在迭代升级中。其中,基于TI平台的最新一代角度雷达采用AWR2944方案,最大探测距离120m,测角范围75°,距离分辨率0.2m,角度分辨率6°,已于今年2月正式量产。

最新角度雷达Calterah方案采用加特兰德CAL77S244-AE SoC方案,最大探测距离110m,测角距离75°,距离分辨率0.45m,角度分辨率4.6°。今年2月也正式生产。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李建林指出,纳瓦电子在角度雷达方面的解决方案之所以更加多样化,主要是因为市场对角度雷达的需求更大。根据相关分析数据,市面上很多L2+辅助驾驶方案都是用5R1V设计的,也就是四个角度雷达+一个前向雷达,或者6R1V,后面跟着一个后向雷达,导致对角雷达的需求是前向雷达的数倍。

事实上,不仅仅是纳瓦电子,很多本土企业在车载雷达的布局上都是以角度雷达为出发点。相比之下,f……沃德雷达相对较小,对各项性能指标和芯片利用率的要求比角度雷达高,本土企业相对较少。由此看来,纳瓦电子其实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功实现车载前向雷达量产的企业。

除了传统的车载雷达,纳瓦电子也在推进新一代成像雷达的研发。据李建林介绍,纳瓦电子已经规划了两种成像雷达产品,一种是6射和8射,既可以作为角度雷达,也可以作为前向雷达,另一种是12射和16射,主要针对前向雷达。

基于这两款产品,纳瓦电子的目标是帮助主机厂构建5R1V的整体成像解决方案,可应用于L3和L4高级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其中前者已经处于量产状态,正在和汽车厂进行测试。后者计划今年年底实现量产,预计明年开始量产应用,与目前L3+高阶自动驾驶推进节奏基本一致。

就产品性能而言,纳瓦电子6发8收成像雷达最远探测距离可达320m,距离分辨率0.35m,3dB水平波束宽度小于1.6,方位精度0.1,3dB仰角波束宽度小于2.4,仰角精度0.2。点云数据相当于多线激光雷达,达到32000 pts/s,可以识别180米外类似易拉罐的10cm高的静态物体,整体性能堪比某国际厂商的12T16R成像雷达。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由于Nava采用的是成像雷达专用处理器,内置SPT雷达信号加速单元,可以实现雷达信号从1D FFT到2D FFT,再从3D FFT到CFAR数据信号的加速。”李建林解释道。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专用雷达芯片的价格往往高于单个SOC雷达芯片,但由于加入了特殊的硬件加速器,可以更好地发挥芯片的性能,最终使产品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他认为这将是未来车载毫米波雷达的主流趋势,即车载雷达的终极PK将是处理器的先进性和专用性。毫米波雷达厂商要想赢得最后的胜利,高处理能力的专用芯片必不可少,而这也将是纳瓦电子的长远选择。

“由于成像雷达的性能与通道数和天线面积成正相关,理论上通道越多,雷达性能越高,但一辆乘用车上雷达的安装空间有限。当天线进化到一定程度,就没办法再增加了。这时候就只能靠处理器能力的提升了。”李建林说。总之,未来毫米波雷达选择一个好的处理器平台尤为关键。

车载雷达的竞争就是时间沉淀的竞争。

在机载毫米波雷达航迹上,已经拥有9款量产产品的纳瓦电子无疑令人羡慕。但要知道,Nava花了将近5年的时间才量产了第一款产品,背后的困难可想而知。

“在判断毫米波雷达的性能时,人们经常使用这些指标,如探测距离、FOV、分辨率等。,但其实好的雷达应该有更高的数据稳定性和一致性,各方面指标相对均衡,数据稳定性高。”李建林说。

但这并不容易。在他看来,要做好车载毫米波雷达,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团队本身要有微波通信和算法的基因;其次,要对汽车电子有深入的了解;再者,一定要懂DFM的设计和制造,能够通过工程化和不断迭代制造出高可靠性的设计,形成闭环业务。

“也许这些东西本身看起来并不难,但是如果组合在一起,什么都做好了,那就难了,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李建林指出。

一个典型的生产挑战是,一般的汽车电子产品在经过SMT贴装和各种整车规格验证测试后,已经基本完成了80%~90%的工艺。但如果是毫米波雷达产品,只完成了10%~20%的工序,30%~40%是PCB、天线、外壳、整机装配、一致性检测工序,即使这些都完成了。

这样,研制一款车载规格的毫米波雷达至少需要5年时间,包括大量的工程测试和几次非量产迭代,才能不断提高毫米波雷达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企业声誉非常重要。一个企业做不好口碑很容易,做好口碑很难,而且中国有那么多优质客户,所以我们给客户的产品必须是高可用、高可靠的。”李建林指出。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就是这样严格的产品理念,使得纳瓦电子的第一款产品是在2015年研发的,直到2018年才正式量产。但从2020年开始,纳瓦电子的“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基本上每年都会迭代2~3款新品,而这种“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之前五六年的积累和沉淀。

在这个过程中,纳瓦电子与恩智浦、TI、加特兰德等芯片厂商的紧密合作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使其比同类企业提前两年获得了芯片厂R&D工程样品的R&D资源支持。同时,还有投资方的协同支持,也为纳瓦电子加速毫米波雷达落地提供了关键助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整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OEM产品的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对零部件厂商的快速响应和合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对于在车载毫米波雷达领域长期没有入驻的企业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友好的。

“因为车厂要求你跑得快,但是如果你没有沉淀,你跑不快。从这个角度来说,车载毫米波雷达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时间沉淀的竞争。国产车载毫米波雷达航迹经历了前五年的考验,剩下的公司不多,未来五年更少。”基于在汽车毫米波雷达和汽车电子领域近20年的工作经验,以及近10年的创业经验,李建林总结道。

“聚焦”车载雷达,目标成为局部TOP1。

在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大赛第一阶段,纳瓦电子的表现并不亮眼。特别是基于多元化的产品组合,纳瓦电子不仅可以向主机厂供应单一毫米波雷达产品,还可以提供整体封装解决方案,因此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车企的首选。

以前由于毫米波雷达在整车上的承载能力较低,汽车厂商对供应商的整合要求不高。然而,随着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自行车搭载的毫米波雷达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开发和管理,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选择相同的角度雷达和前向雷达供应商。“从去年开始,当客户采用5R1V设计时,他们会更积极地选择Nava。”李建林说。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但纳瓦电子显然不满足于此,而是瞄准了车载毫米波雷达更大的增量空间。根据相关分析数据,作为毫米数-……自行车的ve雷达从L2的1-3增加到L4的5-6,自行车的价值预计从L2的87美元增加到L4的490美元。未来3-5年,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有望增长40%左右,2023年有望突破200亿元,2025年进一步增长至263亿元。

但从供应端来看,由于R&D门槛高,车载毫米波雷达量产,现阶段真正能实现车载毫米波雷达大规模商用的企业还是很少,即使有国外巨头,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应缺口还很大。

看到这一点,李建林指出,纳瓦电子未来将继续培育车载毫米波雷达,因此纳瓦正在积极规划下一代乃至下一代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研发。

与之前单一的雷达解决方案不同,李建林透露,Nava将从客户的角度考虑如何基于他们的自动驾驶系统优化毫米波雷达的性能。“比如如何充分发挥毫米波雷达在域控系统中的性能,如何将毫米波雷达与视觉、激光雷达更好的融合,这是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2015年前后,恩智浦汽车芯片厂商向纳瓦电子等少数本土企业开放77GHz CMOS毫米波雷达芯片,国产毫米波雷达之旅开始。2016年,TI向任意客户全面开放77GHz CMOS毫米波雷达芯片,引发了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第一波创业热潮。

转眼间,国产毫米波雷达走过了前五年。随着智能驾驶系统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驾驶系统越来越依赖毫米波雷达传感器,这也对毫米波雷达本身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恩智浦半导体厂商通过在车载毫米波雷达芯片领域的持续布局,率先推出更高性能的成像毫米波雷达芯片,开始了新一轮车载毫米波雷达——成像毫米波雷达的量产竞争。

可以说,国产车载毫米波雷达的发展史,也是毫米波雷达芯片不断迭代的历史。

正是在这种预期下,纳瓦电子在着力提升自身技术实力的同时,一直与主流毫米波雷达芯片厂商保持密切合作。基于此,纳瓦电子先后推出多款角度雷达和前向雷达量产产品,并布局L3、L4自动驾驶应用的高精度成像毫米波雷达,与多家主流车企达成定点合作,成功成为国内汽车毫米波雷达供应商第一阵营。

基于平台推进毫米波雷达批量生产

纳瓦电子的前向毫米波雷达、角度雷达、成像毫米波雷达都已经量产。针对中国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纳瓦布局了恩智浦、TI、加特兰德三大平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价格和性能的需求。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纳瓦电子CEO李建林,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现在国内客户的车型非常多样,这就要求我们的产品也要多样化,才能更好地匹配市场需求。”最近,纳瓦电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建林在接受加斯帕尔采访时说。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维持产品多不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成长中的企业,如果没有多元化的产品,往往很难有更多的客户。

对于前向雷达,纳瓦电子推出了两代前向77GHz毫米波雷达产品,NOVA77GF-B和NOVA77GF-B PLUS,分别基于恩智浦S32R274+TEF8102和S32294+TEF8102。其中NOVA77GF-B PLUS的最大探测距离为220m,最大探测距离为45°,距离分辨率为0.4 m,角度分辨率为3.5°,今年已经在Q1量产。

有一个……相对丰富的角度雷达类型。对于以上三个平台,纳瓦电子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目前还在迭代升级中。其中,基于TI平台的最新一代角度雷达采用AWR2944方案,最大探测距离120m,测角范围75°,距离分辨率0.2m,角度分辨率6°,已于今年2月正式量产。

最新角度雷达Calterah方案采用加特兰德CAL77S244-AE SoC方案,最大探测距离110m,测角距离75°,距离分辨率0.45m,角度分辨率4.6°。今年2月也正式生产。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李建林指出,纳瓦电子在角度雷达方面的解决方案之所以更加多样化,主要是因为市场对角度雷达的需求更大。根据相关分析数据,市面上很多L2+辅助驾驶方案都是用5R1V设计的,也就是四个角度雷达+一个前向雷达,或者6R1V,后面跟着一个后向雷达,导致对角雷达的需求是前向雷达的数倍。

事实上,不仅仅是纳瓦电子,很多本土企业在车载雷达的布局上都是以角度雷达为出发点。相比之下,前向雷达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各项性能指标和芯片利用率的要求高于角度雷达,本土企业相对较少。由此看来,纳瓦电子其实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功实现车载前向雷达量产的企业。

除了传统的车载雷达,纳瓦电子也在推进新一代成像雷达的研发。据李建林介绍,纳瓦电子已经规划了两种成像雷达产品,一种是6射和8射,既可以作为角度雷达,也可以作为前向雷达,另一种是12射和16射,主要针对前向雷达。

基于这两款产品,纳瓦电子的目标是帮助主机厂构建5R1V的整体成像解决方案,可应用于L3和L4高级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其中前者已经处于量产状态,正在和汽车厂进行测试。后者计划今年年底实现量产,预计明年开始量产应用,与目前L3+高阶自动驾驶推进节奏基本一致。

就产品性能而言,纳瓦电子6发8收成像雷达最远探测距离可达320m,距离分辨率0.35m,3dB水平波束宽度小于1.6,方位精度0.1,3dB仰角波束宽度小于2.4,仰角精度0.2。点云数据相当于多线激光雷达,达到32000 pts/s,可以识别180米外类似易拉罐的10cm高的静态物体,整体性能堪比某国际厂商的12T16R成像雷达。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由于Nava采用的是成像雷达专用处理器,内置SPT雷达信号加速单元,可以实现雷达信号从1D FFT到2D FFT,再从3D FFT到CFAR数据信号的加速。”李建林解释道。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专用雷达芯片的价格往往高于单个SOC雷达芯片,但由于加入了特殊的硬件加速器,可以更好地发挥芯片的性能,最终使产品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他认为这将是未来车载毫米波雷达的主流趋势,即车载雷达的终极PK将是处理器的先进性和专用性。毫米波雷达厂商要想赢得最后的胜利,高处理能力的专用芯片必不可少,而这也将是纳瓦电子的长远选择。

“由于成像雷达的性能与通道数和天线面积成正相关,理论上通道越多,雷达性能越高,但一辆乘用车上雷达的安装空间有限。当天线进化到一定程度,就没办法再增加了。这时候就只能靠处理器的提升了……能力。”李建林说道。总之,未来毫米波雷达选择一个好的处理器平台尤为关键。

车载雷达的竞争就是时间沉淀的竞争。

在机载毫米波雷达航迹上,已经拥有9款量产产品的纳瓦电子无疑令人羡慕。但要知道,Nava花了将近5年的时间才量产了第一款产品,背后的困难可想而知。

“在判断毫米波雷达的性能时,人们经常使用这些指标,如探测距离、FOV、分辨率等。,但其实好的雷达应该有更高的数据稳定性和一致性,各方面指标相对均衡,数据稳定性高。”李建林说。

但这并不容易。在他看来,要做好车载毫米波雷达,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团队本身要有微波通信和算法的基因;其次,要对汽车电子有深入的了解;再者,一定要懂DFM的设计和制造,能够通过工程化和不断迭代制造出高可靠性的设计,形成闭环业务。

“也许这些东西本身看起来并不难,但是如果组合在一起,什么都做好了,那就难了,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李建林指出。

一个典型的生产挑战是,一般的汽车电子产品在经过SMT贴装和各种整车规格验证测试后,已经基本完成了80%~90%的工艺。但如果是毫米波雷达产品,只完成了10%~20%的工序,30%~40%是PCB、天线、外壳、整机装配、一致性检测工序,即使这些都完成了。

这样,研制一款车载规格的毫米波雷达至少需要5年时间,包括大量的工程测试和几次非量产迭代,才能不断提高毫米波雷达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企业声誉非常重要。一个企业做不好口碑很容易,做好口碑很难,而且中国有那么多优质客户,所以我们给客户的产品必须是高可用、高可靠的。”李建林指出。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就是这样严格的产品理念,使得纳瓦电子的第一款产品是在2015年研发的,直到2018年才正式量产。但从2020年开始,纳瓦电子的“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基本上每年都会迭代2~3款新品,而这种“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之前五六年的积累和沉淀。

在这个过程中,纳瓦电子与恩智浦、TI、加特兰德等芯片厂商的紧密合作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使其比同类企业提前两年获得了芯片厂R&D工程样品的R&D资源支持。同时,还有投资方的协同支持,也为纳瓦电子加速毫米波雷达落地提供了关键助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整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OEM产品的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对零部件厂商的快速响应和合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对于在车载毫米波雷达领域长期没有入驻的企业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友好的。

“因为车厂要求你跑得快,但是如果你没有沉淀,你跑不快。从这个角度来说,车载毫米波雷达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时间沉淀的竞争。国产车载毫米波雷达航迹经历了前五年的考验,剩下的公司不多,未来五年更少。”基于在汽车毫米波雷达和汽车电子领域近20年的工作经验,以及近10年的创业经验,李建林总结道。

“聚焦”车载雷达,目标成为局部TOP1。

在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大赛第一阶段,纳瓦电子的表现并不亮眼。特别是基于多元化的产品组合,纳瓦电子不仅可以向主机厂供应单一毫米波雷达产品,还可以提供整体封装解决方案,因此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车企的首选。

以前由于毫米波雷达在整车上的承载能力较低,汽车厂商对供应商的整合要求不高。然而,随着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自行车搭载的毫米波雷达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开发和管理,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选择相同的角度雷达和前向雷达供应商。“从去年开始,当客户采用5R1V设计时,他们会更积极地选择Nava。”李建林说。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但纳瓦电子显然不满足于此,而是瞄准了车载毫米波雷达更大的增量空间。根据相关分析数据,作为毫米数-……自行车的ve雷达从L2的1-3增加到L4的5-6,自行车的价值预计从L2的87美元增加到L4的490美元。未来3-5年,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有望增长40%左右,2023年有望突破200亿元,2025年进一步增长至263亿元。

但从供应端来看,由于R&D门槛高,车载毫米波雷达量产,现阶段真正能实现车载毫米波雷达大规模商用的企业还是很少,即使有国外巨头,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应缺口还很大。

看到这一点,李建林指出,纳瓦电子未来将继续培育车载毫米波雷达,因此纳瓦正在积极规划下一代乃至下一代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研发。

与之前单一的雷达解决方案不同,李建林透露,Nava将从客户的角度考虑如何基于他们的自动驾驶系统优化毫米波雷达的性能。“比如如何充分发挥毫米波雷达在域控系统中的性能,如何将毫米波雷达与视觉、激光雷达更好地融合,这是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

由于单个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都有各自的传感缺陷,目前来看,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传感方案将是自动驾驶向更高层次演进的主流路线,比如蔚来ET7、小鹏G9、理想L9、智记L7、威马M7等新车,配置的传感器数量达到了30个左右,包括5个毫米波雷达,10多个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在如此复杂的系统中,毫米波雷达需要什么特性,有什么问题可以帮助汽车制造商和自动驾驶公司满足,企业需要有更多的全球视野。

产能的不断扩大也是纳瓦电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特别是自身的产能本身也关系到产品一致性的控制,让企业能够自始至终的控制产品质量,将决定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此前,纳瓦电子已在上海嘉定建成两条77GHz毫米波雷达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108万台,并成功获得IATF16949/ISO9001:2015体系认证,正式形成大规模交付和装载的商业闭环。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2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李建林透露,未来一年半,纳瓦电子将在上海嘉定虹桥的北纳瓦总部大楼新增18条生产线,力争2023年底实现年产能1800万台。“这些产能是为了将来客户量产做准备。只有先在R&D投资,生产,产能,才能承接更多的客户,而不是和客户一起准备,那就晚了。"

为此,纳瓦电子即将完成B轮融资,计划明年完成C轮融资,2024年登陆科技版。与许多其他企业不同,纳瓦电子非常重视投资者和纳瓦在融资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我们希望投资Nava的公司能够深入了解这个行业。他们可以在纳瓦真正地合作和相互授权,而不是简单地提供资金支持。”

纳瓦电子的目标是在中国赢得3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Nava成为车载毫米波雷达领域的TOP1供应商之前,我们将继续增加投资,做到最好,而不是最好。”谈到长期发展目标,李建林说。其中,今年纳瓦电子的目标是进一步聚焦高精度成像毫米波雷达和超远程相控阵雷达,聚焦未来3-5年能够突破L3到L4的重点汽车客户,为成为该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单个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都有各自的感知缺陷,目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感知方案将是自动驾驶向高性能进化的主流路线……她的水平,比如蔚来ET7,小鹏G9,理想L9,智记L7,威马M7等新车,配置的传感器数量达到了30个左右,包括5个毫米波雷达,10多个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在如此复杂的系统中,毫米波雷达需要什么特性,有什么问题可以帮助汽车制造商和自动驾驶公司满足,企业需要有更多的全球视野。

产能的不断扩大也是纳瓦电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特别是自身的产能本身也关系到产品一致性的控制,让企业能够自始至终的控制产品质量,将决定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此前,纳瓦电子已在上海嘉定建成两条77GHz毫米波雷达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108万台,并成功获得IATF16949/ISO9001:2015体系认证,正式形成大规模交付和装载的商业闭环。

Ideal L9, idea, Weilai, Weilai ET7, Tucki2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李建林透露,未来一年半,纳瓦电子将在上海嘉定虹桥的北纳瓦总部大楼新增18条生产线,力争2023年底实现年产能1800万台。“这些产能是为了将来客户量产做准备。只有先在R&D投资,生产,产能,才能承接更多的客户,而不是和客户一起准备,那就晚了。"

为此,纳瓦电子即将完成B轮融资,计划明年完成C轮融资,2024年登陆科技版。与许多其他企业不同,纳瓦电子非常重视投资者和纳瓦在融资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我们希望投资Nava的公司能够深入了解这个行业。他们可以在纳瓦真正地合作和相互授权,而不是简单地提供资金支持。”

纳瓦电子的目标是在中国赢得3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Nava成为车载毫米波雷达领域的TOP1供应商之前,我们将继续增加投资,做到最好,而不是最好。”谈到长期发展目标,李建林说。其中,今年纳瓦电子的目标是进一步聚焦高精度成像毫米波雷达和超远程相控阵雷达,聚焦未来3-5年能够突破L3到L4的重点汽车客户,为成为该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标签:理想L9理念蔚来蔚来ET7小鹏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特斯拉股价周四大涨 空头大军亏掉10亿美元

7月22日电,特斯拉发布的业绩强于预期,周四股价上涨10的同时,有一部分人却输得一塌糊涂:那就是唱衰特斯拉的空头大军。特斯拉是全球做空最多的股票,空头头寸占流通股数量的比例近3。

1900/1/1 0:00:00
卢放不再兼CTO 岚图汽车高管团队大调整

7月19日晚间,东风公司旗下媒体平台“东风头条”发布消息称,7月18日,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岚图汽车”)、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召开干部大会,宣布领导班子成员调整决定。

1900/1/1 0:00:00
安倍晋三的"氢国梦" 日本氢能的推销员

本文,我们将抛开立场,只谈汽车和新能源。2022年7月8日,67岁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街头的演说中被击倒在地,后不治身亡。

1900/1/1 0:00:00
大空间、超舒适,“珠峰”架构赋能全新第三代荣威RX5/eRX5

分享上汽斥资150亿打造的“珠峰”架构为全新第三代荣威RX5eRX5带来“大带宽、超舒适、全动力、高操控、超安全”的核心优势。

1900/1/1 0:00:00
EV晨报 | 大众官方确认将推出ID.Buzz GTX车型;规划年产能129GWh,SK On与福特合资电池公司正式启动

1、大众官方确认将推出IDBuzzGTX车型据外媒体报道,大众官方已确认将推出IDBuzzGTX车型,早在今年6月大众汽车曾表示,每个ID系列将来都会有自己的GTX车型,从ID

1900/1/1 0:00:00
美参议院初步投票通过芯片法案,全球主要经济体补贴建厂图谱

持续近两年的芯片短缺在俄乌冲突等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下,目前还没有见底的迹象,这也让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始了一轮芯片领域的“补贴竞赛”,各主要芯片企业也纷纷开足马力在各国新建晶圆厂。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