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家搭载超10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电驱动企业,从2008年就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从分体式电驱动产品和三合一技术突破,到宽带隙半导体的应用实践,上海电驱动始终走在技术前沿,并联电驱动产业发展趋势一直是一路向前。
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电控研究院院长陈雷表示,目前电驱动系统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但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形势下,新的需求也在为电驱动系统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图片来源:上海电驱陈雷
需求导向的新材料成为电驱动系统发展的突破点
具体来说,对驾驶体验的追求导致对高扭矩/高加速性能的需求,这就要求电驱动系统增加电流密度,提高动态响应性能;对续航和快充的追求,导致电动车行业高压话题不断。与硅基IGBT相比,碳化硅等宽带隙半导体更有可能突破。
驾驶和充电安全的需求导致对电池寿命和功能稳定性的控制;低噪声环境的要求导致了NVH的提高...从微观用户体验可以发现,目前IGBT市场已经成熟,电驱动系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如何在这些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车企和供应商都在考虑的问题。
在陈雷看来,把整个电力驱动系统拆开来看,半导体是最先进的单个元件,它的作用非常关键。半导体的选择很可能会影响这些需求的实现。
目前市场上的半导体材料有三代,分别是以硅(Si)、锗(Ge)为代表的第一代(元素)半导体,以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为代表的第二代(二元/三元化合物)半导体。和陈雷推出的第三代半导体。
第三代半导体又称宽带隙半导体,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氧化锌(ZnO)为代表。具有高频、大功率、高抗辐射、光电性能优异等特点,适合制造电力电子、微波射频、光电子等元器件,符合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电动化、智能化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国家重点R&D计划于2021年开始实施“新型显示与战略电子材料”重点项目,第三代半导体位列其中。
电力半导体,专门处理电力驱动中的大功率电压和电流,从损耗、封装、可靠性三个方面影响整车的续航能力、电机的轻量化和电机的寿命。

图片来源:上海电驱陈雷
陈雷以碳化硅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宽带隙半导体应用带来的变化。
上车和上Si IGBT碳化硅有什么区别?
从损耗的角度来看,功率半导体的损耗直接决定了电机控制器的效率,从而影响电池容量进而决定电池寿命。
电力设备运行中有两种损耗。一个是通态损耗。当功率器件正向导通时,通过功率器件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流的乘积称为通态损耗。
另一种叫做开关损耗。不考虑频率和速度,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总会在开关过程中产生损耗,这种损耗也可以分为导通损耗和关断损耗。

图片来源:上海电驱陈雷
在通态损耗方面,与Si IGBT相比,碳化硅在相同封装下会有一定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碳化硅器件的电阻特性,而IGBT是双极型器件。双极器件的电压为VCE0,但电阻特性没有这样的压降。
由于VCE0电压的存在,在小电流的情况下,IGBT器件的压降更大,碳化硅更小,损耗相对更低。碳化硅和类似规格的硅IGBT相比,大电流时通态压降相差20%-30%,小电流时对应的损耗会相差数倍。
就开关损耗而言,碳化硅的优势在于开关速度更快,也就意味着开关损耗相应降低。
一般来说,对于1200V的碳化硅,开关时电压和电流变化的时间在100-200nm之间,而对于1200V的硅,时间在300-400nm之间。
就封装而言,半导体的大小和散热冷却的形式会直接影响电机控制器的功率密度,进而影响整车的轻量化和架构。
目前市面上有各种封装:从全合一全桥形式到半桥形式;果冻胶带到塑料包装;也有单面或双面散热封装。
根据功率器件的特性进行封装,目前市场上仍然流行基于400V的低功耗封装模式。但从未来高压的趋势来看,未来封装的散热、电感、批量应用、兼容性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和可靠性。芯片本身和封装的可靠性非常重要。传统的硅IGBT使用铝线可以满足功率循环的要求,但为了增强电流密度,过流能力更强、发热量更小的铜可以降低温度,从而增加功率循环次数。
最后,碳化硅焊接层的应用。与硅相比,碳化硅的热膨胀系数更大,导致器件边缘的热应力更大。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在通电循环的过程中会出现分层,甚至在焊料上出现空洞。这些空洞的直接结果是热阻增加,导热系数降低,散热恶化。
这个问题在现在的技术进步中已经解决了。目前使用的银浆烧结工艺与传统焊料焊接相比,具有数倍的功率循环寿命,能承受更高的工作温度。
帮助碳化硅上车。上海电驱布局六年
2016年,上海电驱开始基于商用车做碳化硅控制器样品。两年后,研发步入基于双面散热的碳化硅控制器开发,并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上得到验证。陈雷表示,虽然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整体效率提升并不明显。
2020年开始,基于量产的碳化硅控制器研发将于2023年在SOP中进行。同时,陈雷表示,800V平台上功率更高的S基碳化硅控制器也适用于里程更高的商用车,有助于节约用电,提高经济效益。
碳化硅器件将首先应用于相对高端的车辆,尤其是800V平台的车辆,这几乎是业界共识。
一方面,基于充电更快的考虑,使用碳化硅器件后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会降低。在相同的开发效率下,应用于800V系统时,功率器件的开关损耗会降低更多,有助于提高系统效率。
另一方面,碳化硅没有达到规模化产能,这也是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原料达到规模化产能后,产量增加,产品单价降低,从而获得市场优势。据陈雷介绍,量化产量和用途后,碳化硅可能会获得一定的成本优势。也许可以用在a级或者更小的车上。
考虑到上海电驱对碳化硅的具体研发,这类材料的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挑战。

图片来源:上海电驱陈雷
碳化硅上车有多难?技术问题仍有待解决。
首先是EMC(电磁兼容性)性能。在高开关速度下,dv/dt和di/dt较高,容易产生电磁干扰。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电磁兼容对硅IGBT来说已经不再困难,但是必须重新考虑多级滤波器的设计,以开发新的碳化硅材料。
可靠性的问题不容忽视。陈雷说,使用碳化硅器件的数量和实际使用碳化硅器件的时间都不够长,所以要格外注意碳化硅器件的可靠性。
目前硅基IGBT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一般耐压可以达到正负20 V的水平,但是碳化硅在耐压部分会遇到挑战,尤其是负压部分,可能只能承受负6V-负10V的电压。
此外,与硅材料不同,碳化硅器件的应用还会带来功率循环和温度循环的挑战……想要创新,必然会遇到门槛。一般来说,宽带隙半导体是需求导向、技术先行的典型。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像上电驱动这样的企业有必要在相对成熟的硅IGBT产业中,勇于尝试,积极进取,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口,创造经济增长点。
但不容忽视的是,帮助碳化硅上车,最大限度发挥新材料的性能,需要系统的、长期的努力。只有上下游并行发展,新材料才能进入市场,进而推动行业创新。
(以上内容来自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电控研究院院长陈雷在2022年6月24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2中国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云论坛上发表的《宽带隙半导体在电机控制器中的应用》主题演讲。)作为国内第一家搭载超100万辆纯电动汽车的电驱动企业,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从2008年就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从分体式电驱动产品和三合一技术突破,到宽带隙半导体的应用实践,上海电驱动始终走在技术前沿,并联电驱动产业发展趋势一直是一路向前。
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电控研究院院长陈雷表示,目前电驱动系统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但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形势下,新的需求也在为电驱动系统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图片来源:上海电驱陈雷
需求导向的新材料成为电驱动系统发展的突破点
具体来说,对驾驶体验的追求导致对高扭矩/高加速性能的需求,这就要求电驱动系统增加电流密度,提高动态响应性能;对续航和快充的追求,导致电动车行业高压话题不断。与硅基IGBT相比,碳化硅等宽带隙半导体更有可能突破。
驾驶和充电安全的需求导致对电池寿命和功能稳定性的控制;低噪声环境的要求导致了NVH的提高...从微观用户体验可以发现,目前IGBT市场已经成熟,电驱动系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如何在这些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车企和供应商都在考虑的问题。
在陈雷看来,把整个电力驱动系统拆开来看,半导体是最先进的单个元件,它的作用非常关键。半导体的选择很可能会影响这些需求的实现。
目前市场上的半导体材料有三代,分别是以硅(Si)、锗(Ge)为代表的第一代(元素)半导体,以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为代表的第二代(二元/三元化合物)半导体。和陈雷推出的第三代半导体。
第三代半导体又称宽带隙半导体,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氧化锌(ZnO)为代表。具有高频、大功率、高抗辐射、光电性能优异等特点,适合制造电力电子、微波射频、光电子等元器件,符合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电动化、智能化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国家重点R&D计划于2021年开始实施“新型显示与战略电子材料”重点项目,第三代半导体位列其中。
电力半导体,专门处理电力驱动中的大功率电压和电流,从损耗、封装、可靠性三个方面影响整车的续航能力、电机的轻量化和电机的寿命。

图片来源:上海电驱陈雷
陈雷以碳化硅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宽带隙半导体应用带来的变化。
上车和上Si IGBT碳化硅有什么区别?
从损耗的角度来看,功率半导体的损耗直接决定了电机控制器的效率,从而影响电池容量进而决定电池寿命。
电力设备运行中有两种损耗。一个是通态损耗。当功率器件正向导通时,通过功率器件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流的乘积称为通态损耗。
另一种叫做开关损耗。不考虑频率和速度,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总会在开关过程中产生损耗,这种损耗也可以分为导通损耗和关断损耗。

图片来源:上海电驱陈雷
在通态损耗方面,与Si IGBT相比,碳化硅在相同封装下会有一定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碳化硅器件的电阻特性,而IGBT是双极型器件。双极器件的电压为VCE0,但电阻特性没有这样的压降。
由于VCE0电压的存在,在小电流的情况下,IGBT器件的压降更大,碳化硅更小,损耗相对更低。碳化硅和类似规格的硅IGBT相比,大电流时通态压降相差20%-30%,小电流时对应的损耗会相差数倍。
就开关损耗而言,碳化硅的优势在于开关速度更快,也就意味着开关损耗相应降低。
一般来说,对于1200V的碳化硅,开关时电压和电流变化的时间在100-200nm之间,而对于1200V的硅,时间在300-400nm之间。
就封装而言,半导体的大小和散热冷却的形式会直接影响电机控制器的功率密度,进而影响整车的轻量化和架构。
目前市面上有各种封装:从全合一全桥形式到半桥形式;果冻胶带到塑料包装;也有单面或双面散热封装。
根据功率器件的特性进行封装,目前市场上仍然流行基于400V的低功耗封装模式。但从未来高压的趋势来看,未来封装的散热、电感、批量应用、兼容性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和可靠性。芯片本身和封装的可靠性非常重要。传统的硅IGBT使用铝线可以满足功率循环的要求,但为了增强电流密度,过流能力更强、发热量更小的铜可以降低温度,从而增加功率循环次数。
最后,碳化硅焊接层的应用。与硅相比,碳化硅的热膨胀系数更大,导致器件边缘的热应力更大。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在通电循环的过程中会出现分层,甚至在焊料上出现空洞。这些空洞的直接结果是热阻增加,导热系数降低,散热恶化。
这个问题在现在的技术进步中已经解决了。目前使用的银浆烧结工艺与传统焊料焊接相比,具有数倍的功率循环寿命,能承受更高的工作温度。
帮助碳化硅上车。上海电驱布局六年
2016年,上海电驱开始基于商用车做碳化硅控制器样品。两年后,研发步入基于双面散热的碳化硅控制器开发,并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上得到验证。陈雷表示,虽然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整体效率提升并不明显。
2020年开始,基于量产的碳化硅控制器研发将于2023年在SOP中进行。同时,陈雷表示,800V平台上功率更高的S基碳化硅控制器也适用于里程更高的商用车,有助于节约用电,提高经济效益。
碳化硅器件将首先应用于相对高端的车辆,尤其是800V平台的车辆,这几乎是业界共识。
一方面,基于充电更快的考虑,使用碳化硅器件后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会降低。在相同的开发效率下,应用于800V系统时,功率器件的开关损耗会降低更多,有助于提高系统效率。
另一方面,碳化硅没有达到规模化产能,这也是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原料达到规模化产能后,产量增加,产品单价降低,从而获得市场优势。据陈雷介绍,量化产量和用途后,碳化硅可能会获得一定的成本优势。也许可以用在a级或者更小的车上。
考虑到上海电驱对碳化硅的具体研发,这类材料的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挑战。

图片来源:上海电驱陈雷
碳化硅上车有多难?技术问题仍有待解决。
首先是EMC(电磁兼容性)性能。在高开关速度下,dv/dt和di/dt较高,容易产生电磁干扰。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电磁兼容对硅IGBT来说已经不再困难,但是必须重新考虑多级滤波器的设计,以开发新的碳化硅材料。
可靠性的问题不容忽视。陈雷说,使用碳化硅器件的数量和实际使用碳化硅器件的时间都不够长,所以要格外注意碳化硅器件的可靠性。
目前硅基IGBT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一般耐压可以达到正负20 V的水平,但是碳化硅在耐压部分会遇到挑战,尤其是负压部分,可能只能承受负6V-负10V的电压。
此外,与硅材料不同,碳化硅器件的应用还会带来功率循环和温度循环的挑战……想要创新,必然会遇到门槛。一般来说,宽带隙半导体是需求导向、技术先行的典型。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像上电驱动这样的企业有必要在相对成熟的硅IGBT产业中,勇于尝试,积极进取,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口,创造经济增长点。
但不容忽视的是,帮助碳化硅上车,最大限度发挥新材料的性能,需要系统的、长期的努力。只有上下游并行发展,新材料才能进入市场,进而推动行业创新。
(以上内容来自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电控研究院院长陈雷在2022年6月24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2中国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云论坛上发表的《宽带隙半导体在电机控制器中的应用》主题演讲。)
标签:发现
极星宣布即将推出其首款电动SUVPolestar3,极星首席执行官ThomasIngenlath在欧洲汽车新闻大会上表示,这款车型的价格将在7511万欧元(约50774
1900/1/1 0:00:007月11日,应该是所有极氪人和极氪车主最开心和最惊喜的一天。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现代汽车集团预计,其与美国子公司Supernal合作开发飞行出租车的项目不需要外部资金支持。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7月21日,三星SDI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公司将在马来西亚建设第二家电池工厂,以提高用于电动汽车和电子设备的圆柱形电池的产量。
1900/1/1 0:00:00此前从7月份开始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改造计划,其中负责生产ModelY的二期产线已于7月16日率先完成改装工作,另外负责生产Model3的一期产线已于7月17日开始进行改造,
1900/1/1 0:00:00从2001年布局新能源领域,重庆长安汽车是中国最早进入新能源领域的企业之一。体系化的竞争能力,是长安汽车成功度过技术研发的艰难前期、过渡产业化推广时期、最终进入多车型市场化运行的重要因素。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