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订单预售模式变味了?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半小时订单破1万,四小时订单破2万,24小时订单破1万,24小时订单破7万,三天订单破6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车企开始热衷于订单模式,订单轻松过万的产品比比皆是。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尤其喜欢玩“产品预售”模式。单看各种产品的大量开放订单,似乎有成为各细分市场黑马的可能。但实际一交付,数据就大幅缩水,有的月产销数据还不到订单量的十分之一。

这不禁让人怀疑,高调公布预售订单数据是否只是为了营造良好产品业绩的噱头?是给谁的?

订单预售模式已经变质。

互联网应该是使用产品订单预售模式最频繁的行业,手机公司对这个游戏更是驾轻就熟。比如苹果每卖出一款新手机,预约人数就高达百万。互联网公司进入汽车行业后,传统车企看到了预售订单模式的能量。

可以看出,现在车企对这种玩法已经很熟悉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品牌,几乎都学会了产品发布——预售——预订/预定——上市(视情况而定)——交付的流程。

Tucki, BYD, Morgan, Tesla, Toyota

图片来源:特斯拉

对于车企来说,订单预售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前了解市场对产品的真实反馈,及时调整后续产能,无限逼近“订单生产模式”,避免生产资源的浪费。如果产品订单预售超出预期,车企可以提振市场信心,或许还能吸引新一波购车者。但这种模式对购车者来说“不太友好”,因为整个交车周期变长了。

但这两年,预售订单模式的趋势似乎有所改变,有的开始鼓吹以订单量为噱头。网上关于产品订单预售量破万的消息层出不穷。比如半小时订单破万,24小时盲单破万,3天订单破3万台。目前很少有品牌宣称自己的新品订单只有1000左右。

图片来源:长城汽车

事实是订单数量不等于实际交货数量。如果公布的订单量数据属实,一辆新车的订单量几乎等于一个品牌至少一个月的交付量。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产品实际发货量仅为订单量的十分之一,可能与产能攀升、期间退订等多重因素有关。

当然也不排除部分车企公布的订单数据是真实的,只是产能爬坡需要时间,影响了实际的交付速度。最接近订单量数据的可能是比亚迪等一些传统车企(7月销量突破16万辆)。

成为玩饥饿营销的工具?

看来炒作订单预售模式正在成为车企搞“饥饿营销”的手段。

有人认为,实际交付量相比订单量大幅缩水,是因为车企在玩“饥饿营销”,意在营造产品供不应求的热销氛围,同时向市场和投资机构释放一个信息,即“放心买产品,放心炒股”。

Tucki, BYD, Morgan, Tesla, Toyota

图片来源:广汽丰田

然而,加斯帕尔汽车研究所的分析师认为,“饥饿营销”并不是大多数车企的初衷。新车型订单量大,实际交付量小,周期长,应该和产能紧张有关。目前汽车行业面临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地域冲突等多重因素,导致汽车企业产能受限,进而影响量产交付周期和规模……模特。在他看来,目前除了特斯拉、比亚迪等少数车企可能会出现热销车型供不应求的情况外,大部分车企的产能都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放开产品预售订单的利好消息有一定效果。比如8月11日,小鹏宣布G9 24小时内订单量突破2万台,次日港股股价上涨,收于每股94.9港元,涨幅4.46%。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相关报告,目前市场对G9的反馈是积极的,预计今年下半年G9将成为小鹏在高端SUV领域的关键催化剂。同样,摩根士丹利维持了其在小鹏每股41美元的目标价(目前在小鹏为每股24.61美元)和超额配置评级。

Tucki, BYD, Morgan, Tesla, Toyota

Xpeng Motors港股价格,图片来源:百度股市截图

但部分车企订单数据“泛滥”,不少专业人士表示“心知肚明”。有业内人士表示,有些卖家的分析师和买家的机构会根据订单信息来计算一款新品的未来发货量,但会打个折扣。例如,以10000台的订单量为基础,交货期为3个月,预计产品的未来交货量为每月3000台左右,相当于打了“7折”。

那么,那些“夸大”的订单数据到底在“忽悠”谁呢?半小时订单破1万,四小时订单破2万,24小时订单破1万,24小时订单破7万,三天订单破6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车企开始热衷于订单模式,订单轻松过万的产品比比皆是。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尤其喜欢玩“产品预售”模式。单看各种产品的大量开放订单,似乎有成为各细分市场黑马的可能。但实际一交付,数据就大幅缩水,有的月产销数据还不到订单量的十分之一。

这不禁让人怀疑,高调公布预售订单数据是否只是为了营造良好产品业绩的噱头?是给谁的?

订单预售模式已经变质。

互联网应该是使用产品订单预售模式最频繁的行业,手机公司对这个游戏更是驾轻就熟。比如苹果每卖出一款新手机,预约人数就高达百万。互联网公司进入汽车行业后,传统车企看到了预售订单模式的能量。

可以看出,现在车企对这种玩法已经很熟悉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品牌,几乎都学会了产品发布——预售——预订/预定——上市(视情况而定)——交付的流程。

Tucki, BYD, Morgan, Tesla, Toyota

图片来源:特斯拉

对于车企来说,订单预售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前了解市场对产品的真实反馈,及时调整后续产能,无限逼近“订单生产模式”,避免生产资源的浪费。如果产品订单预售超出预期,车企可以提振市场信心,或许还能吸引新一波购车者。但这种模式对购车者来说“不太友好”,因为整个交车周期变长了。

但这两年,预售订单模式的趋势似乎有所改变,有的开始鼓吹以订单量为噱头。网上关于产品订单预售量破万的消息层出不穷。比如半小时订单破万,24小时盲单破万,3天订单破3万台。目前很少有品牌宣称自己的新品订单只有1000左右。

图片来源:长城汽车

事实是订单数量不等于实际交货数量。如果公布的订单量数据属实,一辆新车的订单量几乎等于一个品牌至少一个月的交付量。有业内人士称……部分产品的年交付量仅为订单量的十分之一,可能与产能攀升、期间退订等多重因素有关。

当然也不排除部分车企公布的订单数据是真实的,只是产能爬坡需要时间,影响了实际的交付速度。最接近订单量数据的可能是比亚迪等一些传统车企(7月销量突破16万辆)。

成为玩饥饿营销的工具?

看来炒作订单预售模式正在成为车企搞“饥饿营销”的手段。

有人认为,实际交付量相比订单量大幅缩水,是因为车企在玩“饥饿营销”,意在营造产品供不应求的热销氛围,同时向市场和投资机构释放一个信息,即“放心买产品,放心炒股”。

Tucki, BYD, Morgan, Tesla, Toyota

图片来源:广汽丰田

然而,加斯帕尔汽车研究所的分析师认为,“饥饿营销”并不是大多数车企的初衷。新车型订单量大,实际交付量小,周期长,应该和产能紧张有关。目前汽车行业面临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地域冲突等多重因素,导致汽车企业产能受限,进而影响车型量产交付周期和规模。在他看来,目前除了特斯拉、比亚迪等少数车企可能会出现热销车型供不应求的情况外,大部分车企的产能都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放开产品预售订单的利好消息有一定效果。比如8月11日,小鹏宣布G9 24小时内订单量突破2万台,次日港股股价上涨,收于每股94.9港元,涨幅4.46%。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相关报告,目前市场对G9的反馈是积极的,预计今年下半年G9将成为小鹏在高端SUV领域的关键催化剂。同样,摩根士丹利维持了其在小鹏每股41美元的目标价(目前在小鹏为每股24.61美元)和超额配置评级。

Tucki, BYD, Morgan, Tesla, Toyota

Xpeng Motors港股价格,图片来源:百度股市截图

但部分车企订单数据“泛滥”,不少专业人士表示“心知肚明”。有业内人士表示,有些卖家的分析师和买家的机构会根据订单信息来计算一款新品的未来发货量,但会打个折扣。例如,以10000台的订单量为基础,交货期为3个月,预计产品的未来交货量为每月3000台左右,相当于打了“7折”。

那么,那些“夸大”的订单数据到底在“忽悠”谁呢?

标签:小鹏比亚迪摩根特斯拉丰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电动汽车增长与政府基金带动充电投资提升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今年有超过48亿美元的资金被注入了电动汽车充电行业,用于包括推出新服务、债务融资、投资和收购,而且这些仅仅是披露了财务数据的交易金额。

1900/1/1 0:00:00
【国际快讯】FF二季度净亏1.42亿美元;大众和马恒达深化电动车合作;拜登将签署电动车税收抵免新法案

法拉第未来Q2净亏142亿美元法拉第未来(FaradayFuture,FF)第二季度营业亏损约13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90;净亏损约为1

1900/1/1 0:00:00
UCLA工程师开发出仿生3D摄像头 可用于自动驾驶系统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两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生物工程师和一位前博士后学者共同开发出一类全新仿生3D摄像头系统,该系统可以模仿苍蝇的多视图视觉和蝙蝠的自然声纳感应,

1900/1/1 0:00:00
德国法院允许特斯拉用完全自动驾驶宣传

日前,德国联邦法院驳回了针对特斯拉的诉讼,该法院发言人称,特斯拉可以继续在德国广告中使用“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和“FSD完全自动驾驶”的词汇。

1900/1/1 0:00:00
杀入5座中大型SUV市场 阿维塔11能赢吗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阿维塔品牌首款量产车阿维塔11参数询价已于8月8日正式上市,阿维塔11定位中大型SUV,基于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平台CHN打造,全系标配5座,新车推出3款车型,

1900/1/1 0:00:00
朗盛提供雷达传感器材料解决方案 用于驾驶员辅助系统

盖世汽车讯现在,汽车上配备了大量先进的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所使用的传感器越来越多。对于道路使用者来说,ADAS有助于提高安全性,为实现高度全自动驾驶铺平了道路。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