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18、19年的生死边缘后,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造车新势力,过了几年好日子。
然而,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和其他势力都在推出新车的当下,原本新晋头部势力的日子面临着新的变数。
最明显的就是8月份销量下滑,股价从6月底见顶后一路下跌。部分公司在短短两个月内跌幅超过60%,引发市场对新生力量的再次质疑。
这一次,与2019年相比,严重程度可能更高。
01竞争加剧
这几天,一个新的头部势力刚刚发布了一款新车,但令人惊讶的是,相比之前的火爆,这次不仅是老生常谈,还引来了很多质疑,从设计、性能到价格。
无独有偶,几个月前发布的号称“500以内最好的国产SUV”的新势力也深陷舆论漩涡。
不得不感叹形势变得如此之快。要知道,就在前一年,他们还都如日中天,都是妥妥的C位。
在销量上,新势力也开始抓住人们的眼球。从8月份的数据来看,新生力量似乎已经开始偃旗息鼓了。相反,一些传统车企和二线新生力量突然迎头赶上,尤其是传统车企,占据了越来越多的销量榜。
说实话,那些传统车企把“诺基亚时刻”挂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有一口恶气了。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非但没有成为汽车业的“诺基亚”,反而感觉有点像“七月花狂想曲”。
其实,如果我们关注一下最近一年新能源汽车发布的新车型,就会明白销量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传统车企中,比亚迪不要说是个爆屏的存在,而天界在华为的加持下,相继发布了SF5的替代车型——吴洁M5和M7;长安汽车推出深蓝SL03,与华为、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造车,推出旗舰SUV——aoui ta;吉利有纯电极氪001,长城也推出了不少以咖啡命名的混动车型;还有东风兰天自由侠,梦想家,突然零跑C01,哪吒S...如果再加上一汽和BAIC,虽然有点跛脚,但确实有车在售,那么目前的新能源车确实有点井喷。
这些新能源车外观更酷,硬件更多,功能更强大。而且在宣传中,他们也了解到新势力的大佬们全是地址不明,似乎也没人担心他们会因为违反广告法而被起诉。不管实际体验如何,至少在数量和势头上,他们真的赶上了。
这时候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月入万元的新势力销售神话,只是建立在一个特别简单的前提上:没有竞争对手。
当然,这也体现了新势力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但如果把这种精神放在现在和未来,留在不忘自己的主动头脑中,继续取得好成绩,那就真了。
但是他们能证明什么呢?
02竞技内功
笔者一直在思考,汽车行业竞争的本质是什么?
在百年发展史上,为什么有的车厂能一步步生存壮大;而且有的车厂短命?新能源汽车这个新物种,既有传统汽车的机械属性,又有电子产品的诸多属性。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新物种的竞争性?
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回到基本。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工业国家的汽车轮换情况。最早是德国制造,后来在欧洲各个工业国家兴起,但在20世纪初被美国人赶超,到了70年代,美国人被日本人赶超。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产”二字。
德国最初的汽车生产模式是传统的手工制造。简单来说就是一些组装师傅和一群徒弟而已。徒弟负责把零件拿给师傅,师傅就全组装好了。可以说那个时代的装配师傅是真正的多面手,因为除了他没有别人能做出完整的汽车。
汽车工业传到美国,当然美国人也跟着这种生产流程走,但如果只是简单的跟着走,美国人很可能永远要跟在欧洲人后面。
然而,福特创新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改变了一切。这种从芝加哥屠宰场学来的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美国汽车生产,使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因此,汽车所需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效率的提高降低了成本。以福特为例,价格一下子从850美元降到260美元,从豪华到普通人买得起,刺激人们购买,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福特流水线生产模式,来源:百度
这也是整个20世纪工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通过生产工艺的改变,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最终通过销量的提升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流水线生产模式成功后,福特一度想推广到老牌的欧洲工业国家,但遗憾的是,当时欧洲工业国家流行的是传统的手工作坊风格,福特的做法并不那么容易被接受。相反,当时的苏联因为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历史包袱,所以急于发展工业,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也比较高。这一波教学也为苏联未来的汽车工业腾飞奠定了基础。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美国就这样完成了对欧洲汽车工业的一次超越,杀手锏也很简单,就是生产改革。
时间来到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日系车开始崭露头角。很多人后来总结说,日系车之所以能拿下欧美市场,是因为石油危机,因为日系车省油,那时候真的很香。
但笔者认为核心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为什么日本人能造出省油的车,而美国人不能。
当然,其中的原因也探索了无数次。日本自然资源匮乏,所以他们的性格就是物尽其用,不浪费。再比如日本人有工匠精神,甚至有人说日本人太矮了,不需要造那么大的车,而美国人在这些方面恰恰相反。美国人个子高喜欢造车,崇尚自由坚韧,所以喜欢开大马力的车,等等。
这些固然是原因,但日系车取胜的底层逻辑和美国如出一辙,就是在生产改革上。
美国人在汽车行业被日本人打败后,曾经非常深入地研究过日本人的制胜之道,最后形成了一个在汽车行业非常著名的结论,那就是以丰田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模式打败了美国。
丰田精益生产线,来源:百度
很多熟悉汽车行业的人都熟悉丰田的生产模式。其实是在福特开创的流水线基础上更进一步,或者说是福特量产车型的升级版。
福特车型……an被优化,日本人给你优化,福特车型能省点钱的地方,福特车型不完善的地方,日本人给你做。就是这样,好的地方更好,不好的地方更好,跑了一圈,终于发现形成的优势不是一点点。
围绕着“产”字,汽车工业在三大工业国之间绕了一圈,而现在,天平再次倾斜。
为什么是特斯拉牛?
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汽车行业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很多人在谈论这种变革的时候,喜欢把目光放在电气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比较酷的领域,但无论哪个领域发生变革,其中必然有一个领域会发生生产变革。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生产变革,那就是自动化,或者说智能化,特斯拉是主将。
在特斯拉的工厂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机械臂在动,而人工的部分则大大减少,给人一种很科技的感觉。如果对比传统车厂一堆工人的岗位,真的不得不佩服特斯拉。
特斯拉超级工厂智能生产线,来源:百度
当然,特斯拉能做到有很多原因。
第一个选择是客观原因。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在结构和零部件数量上有很多不同。简单来说,电动车的结构更简单。底盘用电池充电,后轮用电机充电,还增加了一些电子电器设备和线路。但是,光是燃油车的复杂就能让你瞎了眼。从零部件数量来说,电动汽车只有燃油汽车的70%,标准化程度更高,装配工艺更简单,完全可以被更多的机器人替代。
其次是特斯拉的创新,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体化压铸。171个车身部件中只有两个可以用整体压铸代替,节省了可观的时间、材料和成本,但是燃油车受自身技术的限制,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这些生产技术的创新带来了汽车生产的新变化。它不仅是工业4.0的最佳实践,也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典范。因此,毫无疑问,特斯拉的价格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从根本上说,特斯拉的汽车生产转型是福特和丰田生产转型的升级版。特斯拉用机械臂取代了装配线工人,并用集成压铸继续优化丰田的精益生产。
马斯克曾经说过,很多人误解了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特斯拉真正的竞争力是产量,特斯拉可以量产大家都买得起的电动车。
这个理念和当年的福特、丰田如出一辙,而其他新势力把大部分心思放在营销上,比拼谁的口号更吓人,谁的吹牛水平更高。很显然,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并不清楚。
毫无疑问,这一次特斯拉的转型,把汽车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带回了美国。
04结论
说了这么多,还是想把国产电动车特别是新势力带回来。
其实新势力最大的短板就是生产。更别说新势力是否有汽车生产资质。就算有,也需要补一个很长的课才能勉强追平特斯拉。
设计一辆车不难,多请几个设计师和工程师就行了,但是要把这些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图纸变成实车,已经是一道坎了。如果要量产,有成本要求,会有无数的坎。它涉及工厂、设备和工人,以及原材料、备件和供应链能力。
说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那么多PPT车最后一无所成了吗?
如果生产过不去,可以晚点洗洗睡。
目前新势力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得很远,这也是为什么在新势力吹上天的日子里,传统车企一点都不慌张,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拥有真正的核心资源,比如产能、销售渠道、售后服务、供应链等。,而且都是一样的,除了设计图纸和时序。
现在,传统……车企不再躲在幕后看热闹,而是实实在在走到前台,与新势力肉搏。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新生力量似乎又处于末路了。如果他们不及时改变策略,他们的先发优势很快就会丧失。
当然,作为当年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新生力量,如果能不断创新,弥补短板,在这个行业生存下来也不是不可能。在经历了2018、19年的生死边缘后,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造车新势力,过了几年好日子。
然而,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和其他势力都在推出新车的当下,原本新晋头部势力的日子面临着新的变数。
最明显的就是8月份销量下滑,股价从6月底见顶后一路下跌。部分公司在短短两个月内跌幅超过60%,引发市场对新生力量的再次质疑。
这一次,与2019年相比,严重程度可能更高。
01竞争加剧
这几天,一个新的头部势力刚刚发布了一款新车,但令人惊讶的是,相比之前的火爆,这次不仅是老生常谈,还引来了很多质疑,从设计、性能到价格。
无独有偶,几个月前发布的号称“500以内最好的国产SUV”的新势力也深陷舆论漩涡。
不得不感叹形势变得如此之快。要知道,就在前一年,他们还都如日中天,都是妥妥的C位。
在销量上,新势力也开始抓住人们的眼球。从8月份的数据来看,新生力量似乎已经开始偃旗息鼓了。相反,一些传统车企和二线新生力量突然迎头赶上,尤其是传统车企,占据了越来越多的销量榜。
说实话,那些传统车企把“诺基亚时刻”挂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有一口恶气了。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非但没有成为汽车业的“诺基亚”,反而感觉有点像“七月花狂想曲”。
其实,如果我们关注一下最近一年新能源汽车发布的新车型,就会明白销量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传统车企中,比亚迪不要说是个爆屏的存在,而天界在华为的加持下,相继发布了SF5的替代车型——吴洁M5和M7;长安汽车推出深蓝SL03,与华为、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造车,推出旗舰SUV——aoui ta;吉利有纯电极氪001,长城也推出了不少以咖啡命名的混动车型;还有东风兰天自由侠,梦想家,突然零跑C01,哪吒S...如果再加上一汽和BAIC,虽然有点跛脚,但确实有车在售,那么目前的新能源车确实有点井喷。
这些新能源车外观更酷,硬件更多,功能更强大。而且在宣传中,他们也了解到新势力的大佬们全是地址不明,似乎也没人担心他们会因为违反广告法而被起诉。不管实际体验如何,至少在数量和势头上,他们真的赶上了。
这时候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月入万元的新势力销售神话,只是建立在一个特别简单的前提上:没有竞争对手。
当然,这也体现了新势力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但如果把这种精神放在现在和未来,留在不忘自己的主动头脑中,继续取得好成绩,那就真了。
但是他们能证明什么呢?
02竞技内功
笔者一直在思考,汽车行业竞争的本质是什么?
在百年发展历史中,为什么有的车厂能生存下来并一步步发展壮大;而且有的车厂短命?新能源汽车这个新物种,既有传统汽车的机械属性,又有电子产品的诸多属性。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新物种的竞争性?
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回到基本。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工业国家的汽车轮换情况。最早是德国制造,后来在欧洲各个工业国家兴起,但在20世纪初被美国人赶超,到了70年代,美国人被日本人赶超。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产”二字。
德国最初的汽车生产模式是传统的手工制造。简单来说就是一些组装师傅和一群徒弟而已。徒弟负责把零件拿给师傅,师傅就全组装好了。可以说那个时代的装配师傅是真正的多面手,因为除了他没有别人能做出完整的汽车。
汽车工业传到美国,当然美国人也跟着这种生产流程走,但如果只是简单的跟着走,美国人很可能永远要跟在欧洲人后面。
然而,福特创新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改变了一切。这种从芝加哥屠宰场学来的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美国汽车生产,使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因此,汽车所需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效率的提高降低了成本。以福特为例,价格一下子从850美元降到260美元,从豪华到普通人买得起,刺激人们购买,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福特流水线生产模式,来源:百度
这也是整个20世纪工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通过生产工艺的改变,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最终通过销量的提升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流水线生产模式成功后,福特一度想推广到老牌的欧洲工业国家,但遗憾的是,当时欧洲工业国家流行的是传统的手工作坊风格,福特的做法并不那么容易被接受。相反,当时的苏联因为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历史包袱,急于发展工业,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也比较高。这一波教学也为苏联未来的汽车工业腾飞奠定了基础。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美国就这样完成了对欧洲汽车工业的一次超越,杀手锏也很简单,就是生产改革。
时间来到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日系车开始崭露头角。很多人后来总结说,日系车之所以能拿下欧美市场,是因为石油危机,因为日系车省油,那时候真的很香。
但笔者认为核心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为什么日本人能造出省油的车,而美国人不能。
当然,其中的原因也探索了无数次。日本自然资源匮乏,所以他们的性格就是物尽其用,不浪费。再比如日本人有工匠精神,甚至有人说日本人太矮了,不需要造那么大的车,而美国人在这些方面恰恰相反。美国人个子高喜欢造车,崇尚自由坚韧,所以喜欢开大马力的车,等等。
这些固然是原因,但日系车取胜的底层逻辑和美国如出一辙,就是在生产改革上。
美国人在汽车行业被日本人打败后,曾经非常深入地研究过日本人的制胜之道,最后形成了一个在汽车行业非常著名的结论,那就是以丰田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模式打败了美国。
丰田精益生产线,来源:百度
很多熟悉汽车行业的人都熟悉丰田的生产模式。其实是在福特开创的流水线基础上更进一步,或者说是福特量产车型的升级版。
福特车型……an被优化,日本人给你优化,福特车型能省点钱的地方,福特车型不完善的地方,日本人给你做。就是这样,好的地方更好,不好的地方更好,跑了一圈,终于发现形成的优势不是一点点。
围绕着“产”字,汽车工业在三大工业国之间绕了一圈,而现在,天平再次倾斜。
为什么是特斯拉牛?
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汽车行业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很多人在谈论这种变革的时候,喜欢把目光放在电气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比较酷的领域,但无论哪个领域发生变革,其中必然有一个领域会发生生产变革。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生产变革,那就是自动化,或者说智能化,特斯拉是主将。
在特斯拉的工厂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机械臂在动,而人工的部分则大大减少,给人一种很科技的感觉。如果对比传统车厂一堆工人的岗位,真的不得不佩服特斯拉。
特斯拉超级工厂智能生产线,来源:百度
当然,特斯拉能做到有很多原因。
第一个选择是客观原因。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在结构和零部件数量上有很多不同。简单来说,电动车的结构更简单。底盘用电池充电,后轮用电机充电,还增加了一些电子电器设备和线路。但是,光是燃油车的复杂就能让你瞎了眼。从零部件数量来说,电动汽车只有燃油汽车的70%,标准化程度更高,装配工艺更简单,完全可以被更多的机器人替代。
其次是特斯拉的创新,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体化压铸。171个车身部件中只有两个可以用整体压铸代替,节省了可观的时间、材料和成本,但是燃油车受自身技术的限制,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这些生产技术的创新带来了汽车生产的新变化。它不仅是工业4.0的最佳实践,也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典范。因此,毫无疑问,特斯拉的价格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从根本上说,特斯拉的汽车生产转型是福特和丰田生产转型的升级版。特斯拉用机械臂取代了装配线工人,并用集成压铸继续优化丰田的精益生产。
马斯克曾经说过,很多人误解了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特斯拉真正的竞争力是产量,特斯拉可以量产大家都买得起的电动车。
这个理念和当年的福特、丰田如出一辙,而其他新势力把大部分心思放在营销上,比拼谁的口号更吓人,谁的吹牛水平更高。很显然,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并不清楚。
毫无疑问,这一次特斯拉的转型,把汽车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带回了美国。
04结论
说了这么多,还是想把国产电动车特别是新势力带回来。
其实新势力最大的短板就是生产。更别说新势力是否有汽车生产资质。就算有,也需要补一个很长的课才能勉强追平特斯拉。
设计一辆车不难,多请几个设计师和工程师就行了,但是要把这些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图纸变成实车,已经是一道坎了。如果要量产,有成本要求,会有无数的坎。它涉及工厂、设备和工人,以及原材料、备件和供应链能力。
说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那么多PPT车最后一无所成了吗?
如果生产过不去,可以晚点洗洗睡。
目前新势力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得很远,这也是为什么在新势力吹上天的日子里,传统车企一点都不慌张,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拥有真正的核心资源,比如产能、销售渠道、售后服务、供应链等。,而且都是一样的,除了设计图纸和时序。
现在,传统……车企不再躲在幕后看热闹,而是实实在在走到前台,与新势力肉搏。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新生力量似乎又处于末路了。如果他们不及时改变策略,他们的先发优势很快就会丧失。
当然,作为当年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新生力量,如果能不断创新,弥补短板,在这个行业生存下来也不是不可能。
盖世汽车讯9月27日,仿真和验证解决方案供应商dSPACE宣布与恩智浦半导体(NXPSemiconductors)扩大合作,进一步推动雷达原始数据仿真。
1900/1/1 0:00:009月29日,赛力斯集团发布《关于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升级项目的公告》,计划在重庆市两江新区,预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预计2023年9月30日建成。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9月27日,互联、电动和自动驾驶汽车(AV)数据的云和软件分析公司WejoGroupLimited(Wejo)宣布推出AV原型DLIVEREE,
1900/1/1 0:00:00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跑科技”)于2022年9月29日正式以“9863HK”为股票代码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1900/1/1 0:00:00Vector(Vector)为汽车及相关产业的OEM及供应商,提供专业的开放式开发平台。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集团将保时捷最终的上市发行价定为每股825欧元,估值达到750亿欧元。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