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芯片产能过剩,但中国却逆市暴起了产能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今年7月19日,西班牙《经济学人》网站以上述标题发表文章,预测全球半导体市场已悄然退出持续两年多的黄金期,正逐步向滞涨、饱和甚至过剩的大趋势过渡。

“现在,该行业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面临相反的情况:产能过剩和大量库存积压。就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样,人们疯狂囤积卫生纸。一旦需求端受到影响,巨大的库存就会提前到来。”

Century, BYD, Southeast

舶来品能住上房子重量打折才半年。

文章作者以如此悲观的笔调展望未来,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感叹。

2020-2021年间,全球半导体行业一度似乎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巅峰时期。2020年,当全球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打击,除了医药和医疗之外的几乎所有行业都处于萧条状态时,半导体行业的利润却逆势增长了11%。到2021年,增长将超过25%。

然而,好日子在2022年戛然而止。

寒意首先来自消费电子行业。2022年第一季度末,几乎所有消费电子产品的出货量都出现了负增长。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第二季度内存芯片需求下降34.2%,衰退几乎是悬崖式的。

Century, BYD, Southeast

欧美的分析人士将主要问题归结于后疫情时代公众消费态度的转变,以及各国补贴政策的彻底终结。毕竟,最近的消费电子产品热潮始于2020年4-5月,围绕各国出台疫情封锁政策,在美欧“撒钱”应对经济萎缩期间达到高潮。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半。至于另一半,来自全球最大代工设备生产中心中国的进口半导体元件需求大幅下降。

“黄金时代”的结束

今年3月至5月,出现第二波全国性疫情,受新冠肺炎奥米克隆品种影响,传播力度空前。在防疫的特殊时期,与相连的全球上下游产业链都受到冲击。

然而,随着5月下旬疫情得到控制,国内生产有序恢复,中国市场对半导体的需求并没有逐步恢复到去年的水平。

据美国媒体统计,今年前7个月,中国芯片进口呈稳步下降趋势,共减少430亿芯片。

Century, BYD, Southeast

相比之下,本土芯片产能持续增长。根据现有晶圆厂总数的换算产能,截至今年7月,换算后的半导体日产量已超过10亿片。去年,这个数字刚刚超过8.5亿。

一方面是本地供应量的线性增长,另一方面是前两年“黄金时代”形成的库存习惯,导致6月以来大部分半导体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曾经在“缺芯”时期囤积的美国投机商率先抛售股票,有些产品干脆打九折出售。

对内存条的影响尤其严重。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一批本土存储芯片生产基地投入使用,国产存储芯片出货量与日俱增,推低了固态存储器和所有下游电子器件的价格。

Century, BYD, Southeast

面对价格下跌的困境,韩国企业在今年7月和8月大幅减少了内存芯片的出货量。但这并未能挽回价格上涨的下行趋势,全球存储芯片市场仍呈现量价齐跌的态势。

半导体价格的下跌始于……h消费电子产品并迅速扩散到汽车芯片市场。2022年,由于全球汽车需求下降,汽车核心价格也处于下降趋势。

在后新冠肺炎时代,市场的快速涨跌是常态。即使是半导体产量的逐渐增加也不足以改变市场规则,因为这是近年来一直在发生的事情。但是,有一个变量在不断积累,却有可能彻底颠覆现有的全球产业格局。

不再局限于低端产品。

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在欧洲一直分别占据CMOS电路和IGBT的主导地位,并长期占据汽车芯片行业的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其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受到了中国半导体企业的强烈冲击。

德国英飞凌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IGBT分立器件和IGBT模块领域的领先制造商,2021年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英飞凌IGBT产品已经发展到7.5代。

Century, BYD, Southeast

英飞凌位于奥地利。

作为纯电动汽车必不可少的零部件,国内新能源主机厂的IGBT零部件一直被英飞凌等海外厂商垄断。比亚迪虽然长期坚持自主研发,但产量高度依赖于自身汽车业务。

但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很多无晶圆厂的厂商,如士兰威、宏碁微电子、时代电气等。,在相关领域奋起直追,产品已覆盖轨道交通、车载、光伏、风电、工控、家用电器。

尤其是斯达半导体和中国微电子。前者最新的IGBT器件已发展到7代水平,可用于除轨道交通以外的所有场景,而后者用于工控、家电等领域的6代产品,已于今年年初交付用户。

虽然英飞凌的地位短期内不可动摇,但中国厂商已经在原有的坚固屏障上钻了一个“眼”。在美国对中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这个“眼”其实已经“做”好了。

长期以来以BCD(双极型CMOS DMOS)技术主导行业的意法半导体正面临更多的麻烦。

Century, BYD, Southeast

意法半导体位于克罗尔的R&D中心和制造基地。

不久前从SMIC 2022年半年报中传出,其55nm BCD工艺已经成熟,良品率已经提升到大规模商用的门槛。意法半导体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依然是基于90nm工艺。毫无疑问,SMIC的这一突破将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领域的格局。

作为最大的工业国家和当之无愧的全球制造中心,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器件购买国。2021年全年,中国企业的订单吃掉了全球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

然而,当美国顽固坚持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采取遏制措施时,被迫自己做芯片的中国势必会尽最大努力保证独立性,加强本土晶圆产能,稳步减少国外芯片采购。

半导体行业的“过剩”问题只是上述情况的后果之一。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有“返璞归真”的一天。

逆市场扩大产能的动力

“2004年,中国最大的半导体行业是封装测试行业,其次是制造和设计行业;2009年,设计行业超越制造业成为第二大行业;2016年,设计超越封装测试行业成为第一大行业;2020年制造业超越封装测试行业达到第二名。"

Century, BYD, Southeast

半导体产业链中间的晶圆加工环节,或者说如何让加工设备尽快独立出来,仍然是重中之重。

在两个月前举行的“IIC 2022”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魏少军总结了最近18年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前端IC设计,中间晶圆制造,后端封测。一般来说,半导体行业的前端和后端大致是这样划分的。这20年来,这三个环节比重的不断演变,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人粗略预测,已经出现了一条覆盖所有上下游环节,甚至包括所有原始设备制造商的独立半导体产业链。

早在去年12月中旬,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在其《年终半导体设备总量预测——代工视角》中,就系统梳理了下一阶段中国晶圆加工产能的扩张。

对于下一轮全球半导体产能过剩,资本是相当可以预测的。但是,这与半导体产能的不断扩大并不矛盾,因为这些新增产能基本上都集中在。

Century, BYD, Southeast

预计2021年,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全球总销售额将达到1030亿美元的新高,比2020年7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增长44.7%;预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将扩大至1140亿美元,金额将继续创新高。

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的诱惑。

2021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产值约5560亿美元,其中中国半导体产业产值约1925亿美元,占比近35%。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21年,中国共进口各类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品4325亿美元,占全球集成电路产值的近78%。这些进口的集成电路,有35%左右是用在本地市场需要的设备上,另外43%主要是以贴牌的形式,装在整机上,再次出海。

Century, BYD, Southeast

TSMC南靖工厂主要负责28nm工艺。

靠近自己的下游市场是所有行业的必然规律。培育本土半导体产业并使其平衡有序发展是中国政府在整个“十三五”和“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要任务。

放眼全球,中国半导体产业尤其是晶圆加工的逆势发展,可以说是全球市场发展史上的孤例。

这其中,确实有中国政府产业管制的深刻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近年来美国国内日益偏执的恐华妄想。

大约半个世纪前,半导体产业在美国和日本诞生。在紧随其后的全球化时代,它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则,逐渐蔓延到全球。其前端IC设计企业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和欧洲。中间制造环节主要集中在东亚,北美保留一定产能。

低利润但劳动密集型的后端封装和测试逐渐集中在和东南亚。

Century, BYD, Southeast

安世半导体中国封测厂位于上海临港。

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权力最高层加速向反华、制华转变。全面遏制和压制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这两届美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为了国家安全还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都必须在我国建立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

另一方面,与美国相比,东亚几十年来由于市场和资本的自然流动和自由发展而形成的上述半导体产业格局,成为令当前美国精英们寝食难安的一大难题。正是因为美国一直在到处拿着和棍子打击中国,所以在美国政府的思维模式中,一旦企图对中国采取极端措施,中国周边这些对美国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的半导体加工能力,必然会被中国用来对其施加反制措施。

中国可能没有美国特色的长臂管辖,但解放军有摧毁那些与美国科技实力和军事能力密切相关的工厂的体力。毕竟,巡航导弹对敌国的狂轰滥炸是美国最近30年屡试不爽的方法。做了太多不道德的事,自然害怕别人效仿。今年7月19日,西班牙《经济学人》网站以上述标题发表文章,预测全球半导体市场已悄然退出持续两年多的黄金期,正逐步向滞涨、饱和甚至过剩的大趋势过渡。

“现在,该行业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面临相反的情况:产能过剩和大量库存积压。就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样,人们疯狂囤积卫生纸。一旦需求端受到影响,巨大的库存就会提前到来。”

< img alt = "世纪,比亚迪,Sout……ast " src = "/ee img/{ HostI }/img/202303181604214190/1 . jpg "/>

舶来品能住上房子重量打折才半年。

文章作者以如此悲观的笔调展望未来,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感叹。

2020-2021年间,全球半导体行业一度似乎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巅峰时期。2020年,当全球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打击,除了医药和医疗之外的几乎所有行业都处于萧条状态时,半导体行业的利润却逆势增长了11%。到2021年,增长将超过25%。

然而,好日子在2022年戛然而止。

寒意首先来自消费电子行业。2022年第一季度末,几乎所有消费电子产品的出货量都出现了负增长。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第二季度内存芯片需求下降34.2%,衰退几乎是悬崖式的。

Century, BYD, Southeast

欧美的分析人士将主要问题归结于后疫情时代公众消费态度的转变,以及各国补贴政策的彻底终结。毕竟,最近的消费电子产品热潮始于2020年4-5月,围绕各国出台疫情封锁政策,在美欧“撒钱”应对经济萎缩期间达到高潮。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半。至于另一半,来自全球最大代工设备生产中心中国的进口半导体元件需求大幅下降。

“黄金时代”的结束

今年3月至5月,出现第二波全国性疫情,受新冠肺炎奥米克隆品种影响,传播力度空前。在防疫的特殊时期,与相连的全球上下游产业链都受到冲击。

然而,随着5月下旬疫情得到控制,国内生产有序恢复,中国市场对半导体的需求并没有逐步恢复到去年的水平。

据美国媒体统计,今年前7个月,中国芯片进口呈稳步下降趋势,共减少430亿芯片。

Century, BYD, Southeast

相比之下,本土芯片产能持续增长。根据现有晶圆厂总数的换算产能,截至今年7月,换算后的半导体日产量已超过10亿片。去年,这个数字刚刚超过8.5亿。

一方面是本地供应量的线性增长,另一方面是前两年“黄金时代”形成的库存习惯,导致6月以来大部分半导体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曾经在“缺芯”时期囤积的美国投机商率先抛售股票,有些产品干脆打九折出售。

对内存条的影响尤其严重。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一批本土存储芯片生产基地投入使用,国产存储芯片出货量与日俱增,推低了固态存储器和所有下游电子器件的价格。

Century, BYD, Southeast

面对价格下跌的困境,韩国企业在今年7月和8月大幅减少了内存芯片的出货量。但这并未能挽回价格上涨的下行趋势,全球存储芯片市场仍呈现量价齐跌的态势。

半导体价格的退潮从消费电子产品开始,并迅速蔓延到汽车芯片市场。2022年,由于全球汽车需求下降,汽车核心价格也处于下降趋势。

在后新冠肺炎时代,市场的快速涨跌是常态。即使是半导体产量的逐渐增加也不足以改变市场规则,因为这是近年来一直在发生的事情。但是,有一个变量在不断积累,却有可能彻底颠覆现有的全球产业格局。

不再局限于低端产品。

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欧洲一直分别在CMOS电路和IGBT占据主导地位,在汽车芯片行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其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受到了中国半导体企业的强烈冲击。

德国英飞凌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IGBT分立器件和IGBT模块领域的领先制造商,2021年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英飞凌IGBT产品已经发展到7.5代。

Century, BYD, Southeast

英飞凌位于奥地利。

作为纯电动汽车必不可少的零部件,国内新能源主机厂的IGBT零部件一直被英飞凌等海外厂商垄断。比亚迪虽然长期坚持自主研发,但产量高度依赖于自身汽车业务。

但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很多无晶圆厂的厂商,如士兰威、宏碁微电子、时代电气等。,在相关领域奋起直追,产品已覆盖轨道交通、车载、光伏、风电、工控、家用电器。

尤其是斯达半导体和中国微电子。前者最新的IGBT器件已发展到7代水平,可用于除轨道交通以外的所有场景,而后者用于工控、家电等领域的6代产品,已于今年年初交付用户。

虽然英飞凌的地位短期内不可动摇,但中国厂商已经在原有的坚固屏障上钻了一个“眼”。在美国对中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这个“眼”其实已经“做”好了。

长期以来以BCD(双极型CMOS DMOS)技术主导行业的意法半导体正面临更多的麻烦。

Century, BYD, Southeast

意法半导体位于克罗尔的R&D中心和制造基地。

不久前从SMIC 2022年半年报中传出,其55nm BCD工艺已经成熟,良品率已经提升到大规模商用的门槛。意法半导体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依然是基于90nm工艺。毫无疑问,SMIC的这一突破将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领域的格局。

作为最大的工业国家和当之无愧的全球制造中心,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器件购买国。2021年全年,中国企业的订单吃掉了全球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

然而,当美国顽固坚持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采取遏制措施时,被迫自己做芯片的中国势必会尽最大努力保证独立性,加强本土晶圆产能,稳步减少国外芯片采购。

半导体行业的“过剩”问题只是上述情况的后果之一。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有“返璞归真”的一天。

逆市场扩大产能的动力

“2004年,中国最大的半导体行业是封装测试行业,其次是制造和设计行业;2009年,设计行业超越制造业成为第二大行业;2016年,设计超越封装测试行业成为第一大行业;2020年制造业超越封装测试行业达到第二名。"

Century, BYD, Southeast

半导体产业链中间的晶圆加工环节,或者说如何让加工设备尽快独立出来,仍然是重中之重。

在两个月前举行的“IIC 2022”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魏少军总结了最近18年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前端IC设计,中间晶圆制造,后端封测。一般来说,半导体行业的前端和后端大致是这样划分的。这20年来,这三个环节比重的不断演变,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人粗略预测,已经出现了一条覆盖所有上下游环节,甚至包括所有原始设备制造商的独立半导体产业链。

早在去年12月中旬,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在其《年终半导体设备总量预测——代工视角》中,就系统梳理了下一阶段中国晶圆加工产能的扩张。

对于下一轮全球半导体产能过剩,资本是相当可以预测的。但是,这与半导体产能的不断扩大并不矛盾,因为这些新增产能基本上都集中在。

Century, BYD, Southeast

预计2021年,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全球总销售额将达到1030亿美元的新高,比2020年7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增长44.7%;预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将扩大至1140亿美元,金额将继续创新高。

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的诱惑。

2021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产值约5560亿美元,其中中国半导体产业产值约1925亿美元,占比近35%。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21年,中国共进口各类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品4325亿美元,占全球集成电路产值的近78%。这些进口的集成电路,有35%左右是用在本地市场需要的设备上,另外43%主要是以贴牌的形式,装在整机上,再次出海。

Century, BYD, Southeast

TSMC南靖工厂主要负责28nm工艺。

靠近自己的下游市场是所有行业的必然规律。培育本土半导体产业并使其平衡有序发展是中国政府在整个“十三五”和“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要任务。

放眼全球,中国半导体产业尤其是晶圆加工的逆势发展,可以说是全球市场发展史上的孤例。

这其中,确实有中国政府产业管制的深刻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近年来美国国内日益偏执的恐华妄想。

大约半个世纪前,半导体产业在美国和日本诞生。在紧随其后的全球化时代,它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则,逐渐蔓延到全球。其前端IC设计企业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和欧洲。中间制造环节主要集中在东亚,北美保留一定产能。

低利润但劳动密集型的后端封装和测试逐渐集中在和东南亚。

Century, BYD, Southeast

安世半导体中国封测厂位于上海临港。

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权力最高层加速向反华、制华转变。全面遏制和压制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这两届美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为了国家安全还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都必须在我国建立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

另一方面,与美国相比,东亚几十年来由于市场和资本的自然流动和自由发展而形成的上述半导体产业格局,成为令当前美国精英们寝食难安的一大难题。正是因为美国一直在到处拿着和棍子打击中国,所以在美国政府的思维模式中,一旦企图对中国采取极端措施,中国周边这些对美国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的半导体加工能力,必然会被中国用来对其施加反制措施。

中国可能没有美国特色的长臂管辖,但解放军有摧毁那些与美国科技实力和军事能力密切相关的工厂的体力。毕竟,巡航导弹对敌国的狂轰滥炸是美国最近30年屡试不爽的方法。做了太多不道德的事,自然害怕别人效仿。Century, BYD, Southeast0

这些也成为美国近两年极力逼迫TSMC、三星等企业在美国部署先进制程晶圆加工能力,同时试图拉拢盟友,阻击中国半导体发展的根本原因。(详见文章《美国花了2800亿,却对中国芯片有利》)

在本文的最后,有一个必须直接回答的极其愚蠢的问题——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工业化……里亚尔升级威胁美国及其盟友在发达国家的利益?

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国家主要依靠腰果和可可豆的种植,其国民人均GDP的上限约为800美元;

Century, BYD, Southeast1

加纳劳工正在剥可可豆。

如果能更进一步,就能踏入制造业的门槛,为国外超市缝制t恤和外套。那么人均GDP上限可以提高到1500美元左右;

如果你想比以上更进一步,你得掌握基本的面料制作,有一定的五金加工能力,解决简单的服装五金配件,拉链等。,然后转而为那些世界知名的专卖店和品牌服装提供代工服务。一旦实现这一步,人均GDP上限可触及2500美元左右;

而如果你的国家相当进步,还不满足于上述,努力掌握部分汽车零部件的加工技术,同时承接全球很多机电零部件的生产业务,那么GDP上限可以进一步冲到5000美元;

再往上,你需要基本完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比如在为全球消费电子行业提供代工的同时,大部分零部件会在当地生产。这样做,你的人均GDP上限就能达到标志性的10000美元。

Century, BYD, Southeast2

与富士康东莞工厂工人有说有笑的库克。

但这是结局。因为要想向更高的方向前进,就必须努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国家的品牌,通过漫长的产业规划,完成市场上大部分商品的进口替代,然后向一个或几个挣钱最多的极端行业前进,比如半导体、车辆制造、航空航天、集群通信等。

而一旦有机会踏上那些更高的台阶,就再也无法出口那些真正价值可以简单衡量的物质——高端奢侈品、高等教育文凭、娱乐产品,甚至...价值观。

这时候你就有机会用你当地的货币而不是美元来衡量这些你自己创造的价值。甚至你使用的货币也有资格成为世界货币。

当今中国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公平分配方面,以及在区域资源分配方面。所有这些情况,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你一个人不应该质疑我们为什么要花精力,冒很大的风险去升级产业。

Century, BYD, Southeast3

鉴于中国的面积和人口,如果我们在还能奋斗的时候,不努力在全球少数尖端行业站稳脚跟,恐怕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后都没有机会回代工厂去拼手机了。Century, BYD, Southeast0

这些也成为美国近两年极力逼迫TSMC、三星等企业在美国部署先进制程晶圆加工能力,同时试图拉拢盟友,阻击中国半导体发展的根本原因。(详见文章《美国花了2800亿,却对中国芯片有利》)

在这篇论文的最后,有一个极其愚蠢的问题必须直接回答——为什么中国要进行如此巨大的产业升级来威胁美国及其发达国家盟友的利益?

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国家主要依靠腰果和可可豆的种植,其国民人均GDP的上限约为800美元;

Century, BYD, Southeast1

加纳劳工正在剥可可豆。

如果能更进一步,就能踏入制造业的门槛,为国外超市缝制t恤和外套。那么人均GDP上限可以提高到1500美元左右;如果你想比以上更进一步,你得掌握基本的面料制作,有一定的五金加工能力,解决简单的服装五金配件,拉链等。,然后转而为那些世界知名的专卖店和品牌服装提供代工服务。一旦实现这一步,人均GDP上限可触及2500美元左右;

而如果你的国家相当进步,还不满足于上述,努力掌握部分汽车零部件的加工技术,同时承接全球很多机电零部件的生产业务,那么GDP上限可以进一步冲到5000美元;

再往上,你需要基本完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比如在为全球消费电子行业提供代工的同时,大部分零部件会在当地生产。这样做,你的人均GDP上限就能达到标志性的10000美元。

Century, BYD, Southeast2

与富士康东莞工厂工人有说有笑的库克。

但这是结局。因为要想向更高的方向前进,就必须努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国家的品牌,通过漫长的产业规划,完成市场上大部分商品的进口替代,然后向一个或几个挣钱最多的极端行业前进,比如半导体、车辆制造、航空航天、集群通信等。

而一旦有机会踏上那些更高的台阶,就再也无法出口那些真正价值可以简单衡量的物质——高端奢侈品、高等教育文凭、娱乐产品,甚至...价值观。

这时候你就有机会用你当地的货币而不是美元来衡量这些你自己创造的价值。甚至你使用的货币也有资格成为世界货币。

当今中国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公平分配方面,以及在区域资源分配方面。所有这些情况,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你一个人不应该质疑我们为什么要花精力,冒很大的风险去升级产业。

Century, BYD, Southeast3

鉴于中国的面积和人口,如果我们在还能奋斗的时候,不努力在全球少数尖端行业站稳脚跟,恐怕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后都没有机会回代工厂去拼手机了。

标签:世纪比亚迪东南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EV晨报 | 路特斯ELETRE将于10月25日上市;现代IONIQ 6将于11月6日国内首发;第5万台极氪001下线

1路特斯ELETRE将于10月25日上市2023年开启交付从相关渠道获悉,路特斯旗下首款纯电HyperSUV路特斯ELETRE即将于10月25日公布售价,并在全球开启大定。

1900/1/1 0:00:00
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加码,全球芯片行业蒸发2400亿美元

10月7日,美国拜登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全面的出口管制措施。

1900/1/1 0:00:00
两轮变四轮的小牛 造车新贵的自游家NV

现在资本入局造车到底晚不晚?这个问题一直都人所争议。而就在此刻,又有一个全新品牌的新车上市了,这款车就是自游家NV参数询价。

1900/1/1 0:00:00
2022第三季度梅赛德斯-奔驰在华业务同比增长37%

2022年第三季度,在持续性的芯片短缺及供应链干扰情况下,梅赛德斯奔驰在全球范围交付超过517800辆乘用车,同比增长21。

1900/1/1 0:00:00
奔驰第三季度在华销量突破20.6万辆

10月11日,梅赛德斯奔驰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销量数据,在持续性的芯片短缺及供应链干扰情况下,梅赛德斯奔驰在全球范围交付超过517800辆乘用车,同比增长21。

1900/1/1 0:00:00
EV晨报 | 合创A06将于广州车展上市;保时捷Macan EV交付推迟到2024年;极星6概念车中国巡展杭州站

1盲订18万元起合创A06将于广州车展上市从官方渠道获悉,在2022广州车展上合创A06将上市,此外合创第四款产品MPV车型将首发。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