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樊菲汽车公司,一分钟后准时发车."9月27日晚8点,樊菲汽车CEO吴冰兴致勃勃地出现在浦东新区新闻发布厅,迫不及待地宣布“极其智能的高级纯电动SUV”樊菲R7的到来。
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在疫情、供应链、政策的洗礼中艰难前行,每一步都是对所有参与者的磨炼和考验;另一方面,新旧势力一下子,江湖秩序迅速重建,市场趋势逐渐显露。在刀光剑影中,在SAIC制造和管理体系中锤炼了两年的樊菲汽车也迎来了转型的时刻。
“不辜负SAIC”
“没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品牌和产品,未来会很艰难”,吴炳新也很清楚。从风起云涌的樊菲ER6到举步维艰的漫威R,在前两年的探索中,迷茫的樊菲汽车始终没能建立起足够坚实的市场基础,完成全面创新。
SAIC内部有一套缺口理论:15%的渗透率是一条分界线。言下之意,一项新技术和产品,从早期采用者到公众使用的关键是渗透率达到15%。
"如果这一鸿沟无法弥合,新技术和新产品可能会消失或失败."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零售渗透率已经跃升至31.8%,这已经超过了SAIC的心理门槛。
因此,樊菲R7对于樊菲汽车乃至SAIC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樊菲独立后新时代的起点,也是推动樊菲汽车步入品牌上升轨道的直接力量。毫不夸张地说,樊菲R7的出现将樊菲汽车时代一分为二。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樊菲R7四面楚歌,奥乌塔11、蓝兔FERR、文杰M7等传统企业孵化的产品不断发力,小鹏G9、理想L8/L7等新的强大重磅车型在一旁虎视眈眈,更不用说“鲶鱼”特斯拉Model Y,大大缩短了交车周期,创造了单月新高。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衡量,樊菲R7都会走这条路。
面对全面产业重构的前景,樊菲汽车的信心在哪里?如何突破?这是每个飞行凡人每天都在思考的事情。
“我们觉得交付给用户的产品应该配得上SAIC·樊菲,尤其是‘SAIC’这个词。在樊菲的认知体系中,“SAIC”这个词尤为重要。
的确,依靠SAIC这棵参天大树,樊菲从来不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基于SAIC的产业链优势和多年积累的巨大制造资源,樊菲汽车在很大程度上拥有成本管理和规模经营的机会。
至于如何在体制内最大化SAIC的规模效益、制造效益、技术效益,吴冰给出了两个字:共创。
“通过共创模式快速将技术转化为应用,转化为消费者的感受。同时通过共创中心形成反馈机制和闭环。”
目前,樊菲汽车和SAIC的核心业务部门已经基本建立了共创中心。比如,SAIC设计部将深度参与樊菲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SAIC技术中心智能驾驶团队、SAIC软件公司零束俱乐部将在樊菲汽车上一展身手;SAIC在上海临港的智能制造基地也将全力支持樊菲汽车的量产。
从SAIC的强大赋能,到自主运营的灵活机制,吴冰踌躇满志。在他眼里,从技术架构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动力,樊菲和SAIC完全自主研发,是cabin and能力的最终集成和体现,也是将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具体案例。
然而,“不要辜负SAIC”,这短短的几个字,既有底气,又有压力。因为,一旦定位于中高端电动市场的樊菲无法在这片日益茂盛的丛林中抢夺到生存资源,必将把整个SAIC推入极其被动的转型困境,失去跨越未来的主动权。
此外,从樊菲和智吉出生的那一刻起,萦绕在SAIC耳边的质疑声就从未停止过。在荣威和名爵的带领下,SAIC有必要另起炉灶,打造两个品牌吗?
争论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SAIC有限的资源无法在过度分散后的产品硬实力和品牌软实力上给予四大自主品牌足够的支持;其次,在大规模的品牌转型中,SAIC很难解决品牌和产品定位不清、车价重叠等问题。产品的杂乱也会导致资源的集中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是用户定义了品牌”。在吴冰的论述中,他并不认为SAIC的多品牌战略是一个错误。相反,在他看来,未来10到20年将是中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广阔的消费市场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容纳更多的品牌发展壮大。
无论是知机、樊菲还是SAIC内部的其他品牌,现阶段需要做的是提供不同的产品,满足电动车市场用户的广泛需求,尽可能塑造自己的品牌价值,剩下的就交给用户来判断了。
樊菲需要时间
带着“非凡”的名字,樊菲实际上有点害怕。“团队、产品、服务怕起名字不好意思”。因此,在过去的两年里,樊菲一直在不断寻找自己的品牌价值,并最终决定回归真实,发展和品味。
没错,是希望回归本质,给消费者真心的产品和服务。开发是希望更多的新技术可以应用到产品上。品味就是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品味的产品。
当竞争发生变化时,樊菲的品牌价值不仅体现在规模、成本、速度的竞争上,更考验其在制度建设、产品开发、商业逻辑、运营思路上的突破性发展。
这一次,樊菲R7的使命是创新自身智能基因,进一步重新诠释“大智能”时代樊菲汽车的品牌价值和认知。
从智能客舱交互系统,到全集成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再到补能生态,用了两年时间探索。从樊菲R7出现的那一刻起,樊菲汽车似乎找到了一个关键的立足点。
“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是我们有机会弯道超车的地方。”吴冰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中找到了樊菲的归途。毫无疑问,智能驾驶是未来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或未来车型的核心标准之一。谁能在这个时代率先完成技术布局和产品落地,谁就有机会改写规则。
不幸的是,樊菲R7的智能方案几乎没有领先于时代。两年时间不算短,但是变化很大,尤其是30万左右的价格区间,智能电动产品扎堆。
多激光雷达和高计算能力芯片不再罕见。小鹏和长城等顶级公司也将智能驾驶的触角伸向了NGP的城市领域。产业生态的重构,正逐渐让全新的思想和理念在碰撞中崛起。被称为“智能驾驶之王”的樊菲R7似乎无法卷起新一轮的产业创新风暴。
“我认为目前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使得高速导航功能的发展处于最佳红利时代。”对于智能驾驶,樊菲显然有不同的看法。其认为,现阶段LCC和TGA还是比较适合消费者使用的,包括AEB等最基础的辅助功能,城市NGP还不够成熟,无法实现量产。
同时,吴冰也坦言,“现在做PPT的速度跟不上软件迭代的速度。”换句话说,SAIC有足够的软件和硬件能力,但它仍然需要一两款产品,甚至两代产品来发挥工程师的智慧和能力。
根据计划,到2025年,樊菲汽车每年将推出至少一款全新车型,覆盖轿车、SUV、MPV等核心市场。作为一个两年前刚刚诞生的品牌,樊菲需要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和成长。
如何将旧模式积累的庞大资源与新时代的发展节奏相匹配,如何利用全新的技术优势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矩阵,以及如何解决换电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中的一系列困境,是樊菲完成自我挑战和超越的核心问题。
樊菲的第一步是“走出上海”。"欢迎来到樊菲汽车公司,一分钟后准时发车."9月27日晚8点,樊菲汽车CEO吴冰兴致勃勃地出现在浦东新区新闻发布厅,迫不及待地宣布“极其智能的高级纯电动SUV”樊菲R7的到来。
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在疫情、供应链、政策的洗礼中艰难前行,每一步都是对所有参与者的磨炼和考验;另一方面,新旧势力一下子,江湖秩序迅速重建,市场趋势逐渐显露。在刀光剑影中,在SAIC制造和管理体系中锤炼了两年的樊菲汽车也迎来了转型的时刻。
“不辜负SAIC”
“没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品牌和产品,未来会很艰难”,吴炳新也很清楚。从风起云涌的樊菲ER6到举步维艰的漫威R,在前两年的探索中,迷茫的樊菲汽车始终没能建立起足够坚实的市场基础,完成全面创新。
SAIC内部有一套缺口理论:15%的渗透率是一条分界线。言下之意,一项新技术和产品,从早期采用者到公众使用的关键是渗透率达到15%。
"如果这一鸿沟无法弥合,新技术和新产品可能会消失或失败."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零售渗透率已经跃升至31.8%,这已经超过了SAIC的心理门槛。
因此,樊菲R7对于樊菲汽车乃至SAIC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樊菲独立后新时代的起点,也是推动樊菲汽车步入品牌上升轨道的直接力量。毫不夸张地说,樊菲R7的出现将樊菲汽车时代一分为二。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樊菲R7四面楚歌,奥乌塔11、蓝兔FERR、文杰M7等传统企业孵化的产品不断发力,小鹏G9、理想L8/L7等新的强大重磅车型在一旁虎视眈眈,更不用说“鲶鱼”特斯拉Model Y,大大缩短了交车周期,创造了单月新高。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衡量,樊菲R7都会走这条路。
面对全面产业重构的前景,樊菲汽车的信心在哪里?如何突破?这是每个飞行凡人每天都在思考的事情。
“我们觉得交付给用户的产品应该配得上SAIC·樊菲,尤其是‘SAIC’这个词。在樊菲的认知体系中,“SAIC”这个词尤为重要。
的确,依靠SAIC这棵参天大树,樊菲从来不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基于SAIC的产业链优势和多年积累的巨大制造资源,樊菲汽车在很大程度上拥有成本管理和规模经营的机会。
至于如何在体制内最大化SAIC的规模效益、制造效益、技术效益,吴冰给出了两个字:共创。
“通过共创模式快速将技术转化为应用,转化为消费者的感受。同时通过共创中心形成反馈机制和闭环。”
目前,樊菲汽车和SAIC的核心业务部门已经基本建立了共创中心。比如,SAIC设计部将深度参与樊菲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SAIC技术中心智能驾驶团队、SAIC软件公司零束俱乐部将在樊菲汽车上一展身手;SAIC在上海临港的智能制造基地也将全力支持樊菲汽车的量产。
从SAIC的强大赋能,到自主运营的灵活机制,吴冰踌躇满志。在他眼里,从技术架构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动力,樊菲和SAIC完全自主研发,是cabin and能力的最终集成和体现,也是将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具体案例。
然而,“不要辜负SAIC”,这短短的几个字,既有底气,又有压力。因为,一旦定位于中高端电动市场的樊菲无法在这片日益茂盛的丛林中抢夺到生存资源,必将把整个SAIC推入极其被动的转型困境,失去跨越未来的主动权。
此外,从樊菲和智吉出生的那一刻起,萦绕在SAIC耳边的质疑声就从未停止过。在荣威和名爵的带领下,SAIC有必要另起炉灶,打造两个品牌吗?
争论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SAIC有限的资源无法在过度分散后的产品硬实力和品牌软实力上给予四大自主品牌足够的支持;其次,在大规模的品牌转型中,SAIC很难解决品牌和产品定位不清、车价重叠等问题。产品的杂乱也会导致资源的集中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是用户定义了品牌”。在吴冰的论述中,他并不认为SAIC的多品牌战略是一个错误。相反,在他看来,未来10到20年将是中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广阔的消费市场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容纳更多的品牌发展壮大。
无论是知机、樊菲还是SAIC内部的其他品牌,现阶段需要做的是提供不同的产品,满足电动车市场用户的广泛需求,尽可能塑造自己的品牌价值,剩下的就交给用户来判断了。
樊菲需要时间
带着“非凡”的名字,樊菲实际上有点害怕。“团队、产品、服务怕起名字不好意思”。因此,在过去的两年里,樊菲一直在不断寻找自己的品牌价值,并最终决定回归真实,发展和品味。
没错,是希望回归本质,给消费者真心的产品和服务。开发是希望更多的新技术可以应用到产品上。品味就是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品味的产品。
当竞争发生变化时,樊菲的品牌价值不仅体现在规模、成本、速度的竞争上,更考验其在制度建设、产品开发、商业逻辑、运营思路上的突破性发展。
这一次,樊菲R7的使命是创新自身智能基因,进一步重新诠释“大智能”时代樊菲汽车的品牌价值和认知。
从智能客舱交互系统,到全集成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再到补能生态,用了两年时间探索。从樊菲R7出现的那一刻起,樊菲汽车似乎找到了一个关键的立足点。
“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是我们有机会弯道超车的地方。”吴冰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中找到了樊菲的归途。毫无疑问,智能驾驶是未来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或未来车型的核心标准之一。谁能在这个时代率先完成技术布局和产品落地,谁就有机会改写规则。
不幸的是,樊菲R7的智能方案几乎没有领先于时代。两年时间不算短,但是变化很大,尤其是30万左右的价格区间,智能电动产品扎堆。
多激光雷达和高计算能力芯片不再罕见。小鹏和长城等顶级公司也将智能驾驶的触角伸向了NGP的城市领域。产业生态的重构,正逐渐让全新的思想和理念在碰撞中崛起。被称为“智能驾驶之王”的樊菲R7似乎无法卷起新一轮的产业创新风暴。
“我认为目前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使得高速导航功能的发展处于最佳红利时代。”对于智能驾驶,樊菲显然有不同的看法。其认为,现阶段LCC和TGA还是比较适合消费者使用的,包括AEB等最基础的辅助功能,城市NGP还不够成熟,无法实现量产。
同时,吴冰也坦言,“现在做PPT的速度跟不上软件迭代的速度。”换句话说,SAIC有足够的软件和硬件能力,但它仍然需要一两款产品,甚至两代产品来发挥工程师的智慧和能力。
根据计划,到2025年,樊菲汽车每年将推出至少一款全新车型,覆盖轿车、SUV、MPV等核心市场。作为一个两年前刚刚诞生的品牌,樊菲需要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和成长。
如何将旧模式积累的庞大资源与新时代的发展节奏相匹配,如何利用全新的技术优势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矩阵,以及如何解决换电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中的一系列困境,是樊菲完成自我挑战和超越的核心问题。
樊菲的第一步是“走出上海”。
10月14日,“百场万企”之汽车行业智能工厂系列活动暨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基础新设施建设启动会在联合汽车电子公司召开。
1900/1/1 0:00:00“在世界日益割裂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蔚来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前方肯定满是坎坷与泥泞,但往更远方看,我们能看到希望与光明。
1900/1/1 0:00:00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励展博览集团共同主办的2022年中国未来交通产业发展峰会,将于11月30日12月1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成为本次峰会的支持单位。
1900/1/1 0:00:00头图来源:集度官方作者崔秋阳编辑王妍在概念车型亮相4个月多后,10月24日,
1900/1/1 0:00:00分享今天原本是一汽丰田bZ4X的上市主场,但最新官宣的丰田bZ3则更受关注。
1900/1/1 0:00:00头图来源:视觉中国作者崔秋阳易思琳编辑王妍一系列“促销”动作之后,特斯拉再下一剂降价猛药。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