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00681)
汽车OEM新政策将出台
汽车制造业的大量新势力可能会被淘汰
记者|李兴
最后,我们必须从非法变为合法,”一家新车制造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日,有传言称,有关部门将出台汽车企业代工管理办法。记者从几位新车制造企业负责人处了解到,代工很有可能合法化。
不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傅炳锋认为,汽车外包新政对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在政策层面严格控制,将为未来汽车外包生产市场的合理发展埋下隐患。
一
双方都有OEM要求
针对汽车企业代工的新政策已经出台,但没有这么快出台。目前,它仍处于广泛协商的阶段。作为政策的直接参与者,北斗航天汽车董事长刘桂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去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其中表示“鼓励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之间的研发和产能合作,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但没有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具体内容做出明确解释。
根据网上流传的信息,汽车企业代工新政对签约企业提出了五项限制,即:要求签约企业在过去三年内至少投资40亿元用于国内研发;在过去的两年里,纯电动乘用车的全球销量至少达到了1.5万辆;代工合同必须签订3年及以上,同一地点的代工年产能必须达到5万辆以上;企业需要拥有或拥有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的实收资本;最多只能由两家汽车公司外包。
图片来源:摄影网
据刘桂生介绍,“汽车企业代工新政对双方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几十条细则。但对代工企业的要求更多集中在对‘三电’核心技术的掌握、技术团队的建设,以及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
如果网上传言的代工企业需要满足的五个条件属实,那么除了蔚来汽车,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无法达到标准。截至5月底,NIO ES8总共交付了约17600辆汽车;
小鹏汽车和威马汽车的交付量都不到1万辆。奇点汽车、北斗航天汽车等新车制造商的首批量产车尚未开始交付。有观点认为,汽车企业代工新政发布后,将淘汰大量造车新势力。
不过,中国汽车工程师学会副秘书长张旭明认为,造车新势力是否被淘汰,并不取决于政策的出台,而是取决于公司是否有自己被市场认可的优秀产品。
二
责任分配是关键
在某种程度上,市场催生了汽车公司外包政策的制定和发布,”小鹏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
奇点汽车负责人坦言,一旦车企代工新政发布,造车新势力可以赢得更多机会,包括解决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问题,消除市场对造车新力量产品质量的质疑。
随着汽车企业代工新政的发布临近,外界更关心的是后期如何划分双方的社会责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协会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代工政策制定之初,相关监管部门更关心的是品牌企业是否有能力承担销售车辆的社会责任。
如果代工生产的车型已经售出,但代工或代工企业因现金流问题破产,后期谁来承担车辆召回义务?合同双方的社会责任不明确,受到伤害的是消费者。”傅冰峰认为,汽车企业承包的新政策应该从保护消费者利益出发。
图片来源:记者胡昂每次拍摄
据记者了解,近期,中国一汽、长安汽车(000625)、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整车企业已对其新能源汽车生产前后的安全管控和责任进行了划分,但代工生产合作中的责任划分尚未涉及。
记者从多家新车制造公司了解到,关于社会责任的划分,签约双方需要在签订签约合同的早期阶段进行明确。单纯的代工生产导致双方责任分工不清,主管部门应从双方社会责任分工入手,规范汽车代工生产环境。”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记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NBD Auto。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络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并承担风险。
盖世汽车讯自2006年以来,Carscom网站每年都会研究汽车本土化程度,发布美国本土化指数。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西南研究院推出了一种新型机器视觉工具,可供交通部门使用,以自动探测和报告交通的变化情况。
1900/1/1 0:00:00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日前,蔚来汽车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受委托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并于6月27日得到了批准。
1900/1/1 0:00:00图片来源:摄图网计划削减传统业务整车板块黯然失色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正遭遇挑战记者丨孙桐桐三菱汽车正陷入“败走中国”的困局。
1900/1/1 0:00:00图源:PNNL官网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美国太平洋601099西北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展示先进的制造工艺,利用高性能铝合金粉,直接一步制成纳米结构铝棒和管。
1900/1/1 0:00:00威伯科控股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商用车制动控制系统技术与服务供应商,致力于提高商用车的安全、效率和互联。威伯科今日宣布,其股东已批准由德国采埃孚股份公司ZFAG收购公司的协议。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