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市值近210亿美元,成为“数字货运第一股”。
2017年,云漫漫和卡车帮合并成立了现在的漫帮,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城际车物流和车货匹配信息平台之一,风光无限。但上市后,《满帮》真的会一切顺利吗?
事实并非如此。需要注意的是,他的最大竞争对手福佑卡车也启动了IPO程序,还有来自货拉拉和滴滴等货运公司的竞争。对满邦来说,上市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面临的挑战可能才刚刚开始。
一
从竞争到合并再到上市,满帮背后有多少无奈?
作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量为125.4万亿元,约占GDP的18%,远高于发达国家9%左右的水平。其中,运输成本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50%以上,表明了市场的规模。
然而,与庞大的道路运输市场相对应的是,国内道路运输系统的高度碎片化、货运物流的分散运营和信息不对称极大地影响了物流效率。不仅是货运司机,我国的货源信息也非常分散,集中度低,极大地制约了公路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物流平台应运而生。此时,除了曼帮、卡车帮和云曼帮的前身外,还有福佑卡车、罗辑物流等多个互联网物流平台,形成了强大的竞争格局。
就在这时,卡车帮和满载卡车帮之间的纠纷开始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二者不仅打破了物流行业的信息不对称,而且提高了货运行业的效率,降低了卡车的空置率,可以说开启了物流行业“车货匹配”的时代。
在合并之前,截至2017年6月,拥有满负荷和卡车辅助的用户数量分别为257万和175万。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此时,卡车辅助已经偏离了方向,并逐渐开始转向后车市场。但它们都处于商业模式的探索期,尚未建立起商业循环。
为了提高市场份额,两家公司全力以赴,两个平台都采用免费开放的用户模式来吸引流量,创造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鼓励托运人通过奖励在应用程序上发货,并使用各种方法来增加应用程序的装机容量。
面对相同的用户池,吸收大量重叠的用户成为两大巨头必须面对的问题,抢占对方的用户成为卡车辅助和全程运输的主战场。
直到2017年11月,在经历了一场价格战和相互仇恨和谩骂之后,杀死红眼睛的双方才突然冷静下来,达成了战略合并,才有了现在的满帮集团。
物流分散无序是中国公路物流业的一大痛点,因为信息不对称、缺乏标准、货物受损程度高,导致物流业的间接交易成本高。根据中投公司的统计,2020年中国物流总支出的约30%是由于规划和管理不善或货物损失造成的浪费支出。
然而,合并后,满洲国通过为道路运输赋能数据,促进整个物流业的高效运营,极大地促进了物流和货运业的发展。
随着公路货运市场的快速增长,满帮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满帮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累计线路超过10万条。2020年全年,满帮GTV达1738亿元,订单量7170万,营收25.8亿元。2021第一季度,满帮GTV实现515亿元,同比增长108%;
实现营收8.67亿元,同比增长97.7%。
然而,在辉煌的营收数字背后,很难掩盖净利润亏损的悲哀。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0年,满帮集团净收入分别为24.73亿元和25.81亿元,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15.24亿元和34.7亿元。2021第一季度,净亏损1.97亿元,同比增长211.23%。
原因是,首先,满帮的核心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是货运配套服务和增值服务。其次,支出支出所占比例相对较大。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满帮集团的销售和营销费用总额、行政管理费用总额、研发费用总额分别为19.89亿元和48.06亿元,分别占营收的80.44%和186.23%。
如今,满钢不仅面临着来自同行的竞争,还面临着监管方面的挑战。今年4月,满帮、货拉拉等公司相继被约谈,认为其存在定价机制不合理、经营规则不公、生产经营不规范、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平台部分经营活动涉嫌侵犯货车司机合法权益,广大货车司机对此强烈回应。要求满邦集团和货拉拉公司正视存在的问题,立即进行整改。
同时,在满帮集团的招股书中,有56页的风险提示,提到司机、托运人等可能引发平台犯罪和欺诈行为。
满帮凭借货运赢得了市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忽视了支持其发展的用户。
在黑猫投诉上,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曼帮的投诉多达54起,关于云曼的投诉多达780起,关于卡车帮的投诉则多达970起。其中大部分是对售后服务差和恶意扣款的投诉。
这主要与Man Bang的操作模式有关。如今,满帮平台缺乏审核机制,这意味着平台无法控制司机,其运输质量也难以控制,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面对诸多问题,上市标志着满邦彻底结束,但对满邦来说,上市是一个新的开始。
二
满帮如何突破万亿美元市场的重围?
从中国货运市场的整体规模和需求来看,这是一项空间巨大的业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道路运输市场总规模达到6.2万亿元。其中,整车和零担运输作为最大的细分市场,规模达5.3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6.5万亿元。
然而,在公路运输万亿级的市场规模下,数字货运平台的渗透率仍处于冰山一角:2020年,数字货运市场的总GTV仅占整个公路运输市场的4%,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18%。整个市场的数字化机会是巨大的。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550万家“货物运输”相关企业。从注册量来看,2019年新增注册87.87万人,2020年新增注册127.74万人,同比增长45%。由此可见,道路运输市场已经进入了激烈的竞争。
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国内物流总体上存在过度竞争和缺乏监管的趋势。许多卡车司机在面对货主和物流供应商时缺乏议价能力。此外,一些物流供应商缺乏经营资质,其信用无法得到保证。近60%的司机有过拖欠货款的经历,物流商代收钱跑路的情况并不少见。
同时,搜索软件本身商品供应良莠不齐,仍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导致低价竞争激烈。
持续的价格战是物流业打开市场的第一步。然而,随着价格战压缩了行业的利润空间,单纯依靠价格竞争的边际效用下降。毕竟,大量烧钱……
模式和大规模烧钱补贴模式在市场初期之后已经成为过去时。完善售后服务体系,转向精细化运营,是货运企业目前的必由之路。
如今,随着满帮的成长,他们也开始寻找第二天的增长曲线,先进入同城货运市场,然后过渡到二手车市场和金融领域。必须说,满帮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以本地货运为例,数据显示,2019年本地货运市场规模为1.3万亿元。然而,2019年中国本土互联网货运平台的交易额仅为495亿元。虽然规模大,但渗透率不高,这也吸引了许多资本和互联网巨头进入。
2020年,满族团伙开始进入同城货运市场,抢占拉货和快狗出租车市场。然而,同年,滴滴、顺丰速运和哈啰也宣布进军这一市场,这让当地货运市场再次热闹起来。
到目前为止,满帮在长途货运方面已经培养了很高的品牌知名度。这使得满帮在进入同城货运后,能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和更低的教育成本,并能迅速获得市场关注。
然而,这条路实际上并不容易走。在同城货运市场中,C端商品需求量不大且分散,难以实现规模化,而B端商家也难以创造巨大的订单需求。根据艾瑞咨询的一份报告,C端和B端快递城市配送在本地货运细分市场规模结构中的综合业务份额不超过10%,而B端业务的份额稳定在90%以上。由此可见,这是一项关于B端用户的业务。
此外,过度拥挤和讨价还价对自己的发展极为不利。驾驶员和用户在这方面都不处于有利的位置。例如,满帮的竞争对手货拉拉就采用了“一口价”模式。用户下订单,司机抢订单。平台将根据市场价格水平和供求情况对其进行定价。货运代理虽然进入市场较早,但在整个城市货运市场中,无论是业务范围、规模、技术、商业模式等,都没有占据绝对优势。
在二手车业务方面,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底,满帮平台已处理了超过20万个汽车销售查询,包括超过28.6万个汽车来源。截至2019年12月底,满帮二手车累计查询汽车销售超过7万次,其中车源近10万个,服务商家近10万家。
如今,满帮也在不断推进数字化进程。对于曼帮来说,有必要维护优势业务的基础设施,建立完整的服务体系,以持续保持快速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同时,在一个尚未完全饱和的市场中,未来还有更多的服务场景和盈利模式值得探索。
完
以前的建议
财经自媒体“蓝莓财经”,订阅号:蓝莓财经,个人微信账号:615872972,转载保留版权,违者必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蓝莓财经。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络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并承担风险。
标签:东风
出品:观察者网汽车频道作者:潘昱辰编辑:娄兵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自主品牌SUV共计销售321万辆,同比下降24,但仍占据SUV整体销量的四成以上。
1900/1/1 0:00:006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电池可能发生短路、进而导致车辆起火,现代汽车在今年2月份宣布召回超过75万辆Kona电动汽车,并对电池进行更换,预计花费超过9亿美元。
1900/1/1 0:00:006月25日下午消息,瓜子二手车发布声明向人人车道歉。声明表示,瓜子二手车与人人车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已审理结束,瓜子二手车对判决中所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给人人车造成的影响深表歉意,郑重道歉。
1900/1/1 0:00:00财联社讯,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最新报告显示,全面飙升的通货膨胀导致美国汽车生产的原材料成本一年飙升了87,达到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
1900/1/1 0:00:002021年6月24日,自动驾驶卡车公司EmbarkTrucks宣布将以SPAC的方式上市,交易价格为52亿美元,合并公司为NorthernGenesisAcquisitionCorp。
1900/1/1 0:00:00智通财经APP获悉,据媒体报道,富士康今年将推出一款电动汽车平台,该平台搭载达到L2级别的先进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该技术与特斯拉和日产等汽车制造商使用的技术类似。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