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疫情、水灾和芯片三连击 车市何时跑出低谷?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作者:李素万

反复爆发的疫情、河南的洪水以及“芯片短缺”的持续蔓延,考验了一个又一个,加剧了汽车市场的淡季。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自5月以来,国内汽车销量已连续三个月下降。许多汽车制造商热切期待着尽快走出淡季,释放汽车消费需求。

由于6月份广州再次爆发疫情,很少有人来店里消费。当时,生意惨淡,正在逐渐恢复,比6月和7月的情况略好。然而,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店的客流量有所下降,消费者信心略有不足。我希望9月份情况会有所改善,”广州东风本田4S店负责人杨胜最近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华南汽车市场是日系车的主要市场。由于疫情和芯片短缺等多重因素,本田今年7月在中国市场的终端汽车销量为10.8万辆,同比下降20.9%。

由于疫情的影响,本田从8月3日起暂停了东风本田在武汉的三家工厂的生产。这三家工厂的年总产能为72万辆,主要生产CR-V和思域等热门车型。这也意味着,东风本田终端销量的下滑可能会持续下去。我们的情况比较特殊,太难了!

接下来,汽车市场应该会有所改善

杨胜认为。

疫情和洪水袭击了汽车市场

多种因素的结合打乱了今年国内汽车市场的步伐。

根据汽车行业数字应用服务提供商Wilson监测的数据,今年6月和7月,广州汽车销量分别为35716辆和40712辆,同比下降11.8%和0.8%;广东省今年6月和7月的销量分别为176405辆和183905辆,同比下降1.9%和2.5%;郑州6月和7月的销量分别为37974辆和27364辆,同比分别下降0.7%和30.4%;河南省6月和7月的销量分别为109937辆和89415辆,同比增长5.1%,下降16.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6月广州爆发的疫情和7月郑州发生的洪水分别对广东和河南两大汽车销售市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

威尔逊市场分析师蒋成辉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7月广州车市活力明显恢复,销量降幅明显收窄,全国份额回升至2.5%。

然而,国内汽车市场的痛苦时期并没有随着广州疫情的控制而结束。7月,汽车市场面临另一个障碍:河南的洪水。

洪涝灾害对河南的汽车零售市场造成了重大影响。蒋成辉分析指出,这导致河南7月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6.0%,乘用车在全国的份额从6月的6.5%下降到7月的5.4%;其中,郑州是主要灾区,销售额下降了30.4%;下降幅度如此之大,除了受到洪水的影响外,疫情的反弹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几家汽车制造商报告称,他们的销量在8月份逐渐好转,汽车市场因疫情和河南洪水的影响而减弱。然而,他们的销售额仍然不稳定,他们期待着金九银十的良好表现。但出乎意料的是,一个月后,河南又迎来了一场强降雨,这给汽车市场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然而,业内人士对未来几个月河南的汽车市场并不悲观。蒋成辉提到,据他了解,河南保险业在洪灾期间已收到约30万件与汽车有关的索赔。随着洪水对汽车市场的影响逐渐消退,基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未来2-4个月的购车需求将有所释放,预计其中大部分将用于升级换代。

蒋成辉还表示,继广东之后,全国许多地区的疫情出现了局部反弹。在疫情防控不断加强、常态化的环境下,出行安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购车需求的增加,带动第四季度车市热度上升。

“核心缺失”的担忧依然存在

根据美国乘用车联合会发布的2021 8月前两周乘用车市场零售产销数据分析报告,8月第一周日均零售额达到3.1万辆,同比增长1%;

第二周,市场零售额达到日均3.6万辆,同比下降17%。

新车销量的起伏与芯片短缺的持续发酵密切相关。自去年以来,“芯片短缺”一直困扰着汽车行业,影响到丰田、大众、通用、福特和本田等汽车巨头。

丰田汽车公司日前宣布,由于疫情等因素导致零部件供应短缺,8月下旬至9月将进行大幅生产调整,全球减产约36万辆。丰田中国受到了影响。丰田中国在最近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我们每天都在确认供应链的库存和物流情况,希望尽快提供消费者需要的汽车。”

广汽丰田一家4S店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目前主要问题是芯片短缺导致产能不足,订单延迟的情况相对普遍。价格折扣不会像以前那么大,但不会出现因车辆短缺而加价销售的现象。此外,只有少数车型会受到影响,主机厂正在努力调整计划,以尽可能满足早期订购客户的需求

与合资车企相比,国产品牌受芯片短缺的影响较小。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7月中国品牌乘用车跑赢市场,共销售72万辆,同比增长22.2%,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6.4%,份额比去年同期提高11.1个百分点。在主要外国品牌中,德国、日本和韩国品牌的销售额都出现了同比下降。

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国际芯片供应的短缺和不确定性导致一些中国汽车公司大幅减产和亏损。近几个月来,一些车企批发销量大幅下降,导致合资车商进出不平衡、订单需求不匹配以及现有库存向零售终端传导等因素,导致零售疲软。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日本品牌等合资品牌的零部件采购流程相对严格,更换零部件供应商一般不容易。因此,它们相对而言会受到芯片的影响。同时,国产品牌的供应链采购相对灵活,可以及时调整。一些国产品牌可能会将其购买的部分独立芯片安装在低端机型上。

中国汽车协会副秘书长陈世华表示,6月至8月是受芯片短缺影响最大的时期。随着国家层面面临提高芯片价格等规定,芯片短缺将逐渐缓解。

加热新能源汽车以缓解汽车市场压力

尽管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在淡季有所下降,但新能源汽车脱颖而出,销量持续上升。

今年1-7月,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147.8万辆,同比增长两倍,超过2020年全年136.7万辆的水平,创历史新高。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的比例达到10.0%,比去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个人购买比例超过70%,市场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8月1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包括组织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推广活动,推动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他鼓励和指导各地增加车牌指标,放宽车牌申请条件,减少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限制,为其在充电、运输和停车方面的使用创造更多便利。

据统计,农村电动车的销量……

从今年5月到7月,le车型已经超过43万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已在天津、海南等20多个地方举办汽车展览会,推广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正在提振疲惫的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11%,较2020年同期的5.8%有明显提升。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15%;新能源汽车在自主品牌中的渗透率为30%;新能源汽车在豪华汽车中的渗透率为8%;新能源汽车在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渗透率仅为2.5%。

国产品牌在汽车市场和合资品牌的跑赢与国产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自8月以来,多个国产品牌一直在加速推出新车型。8月13日,比亚迪发布了海洋车系列,这是比亚迪推出的全新车型系列;吉利的纯电动汽车品牌Geometry最近推出了2021 Geometry C,吉利计划在下半年重新布局AOO级电动汽车市场;8月20日,造车新势力合创汽车旗下的全新电动SUV合创Z03正式上市。

在营销策略方面,新能源汽车公司正在不断尝试新车型。继特斯拉、蔚来、小鹏在各大商业区或商场开设直营店后,广汽埃安最近推出了首个直营店,并开始尝试“直销+分销”的双轨并行模式。比亚迪海洋车系列采用电子网络渠道全销售的模式,和创汽车与EDG电子竞技IP有深度合作,我们也在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游戏与年轻消费者互动。

不断涌现的新能源车型和更加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将推动汽车市场的反弹。然而,由于去年下半年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率和高基数,未来几个月汽车市场仍难以实现同比增长。中国汽车协会副总工程师徐海东甚至认为,未来几个月,汽车销量仍可能出现同比负增长。然而,由于今年前几个月的大幅增长,全年汽车市场仍将呈现正增长。

标签:本田丰田比亚迪东风合创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吉利投资成立新公司,经营范围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企查查APP显示,8月23日,深圳市浩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陆弢,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停车场服务;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集中式快速充电站;

1900/1/1 0:00:00
国内成品油价现年内最大降幅 油价调整最新消息 加满一箱少花10元

中国小康网8月24日讯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1年8月23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250元和245元。

1900/1/1 0:00:00
新旧势力五年对决 “蔚小理”比六大集团目标更激进

作者:武子晔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都按下了快进键。

1900/1/1 0:00:00
芯片短缺致汽车供不应求:“金九银十”车价上涨或将持续

近期,受德尔塔变异株在东南亚蔓延影响,芯片产业链重地马来西亚疫情严重,已经供应紧张近一年的汽车芯片雪上加霜,全球汽车产业面临巨大冲击。

1900/1/1 0:00:00
智能化汽车量产角逐能力“拼图”,谁才能浮出水面?

文曾响铃来源智能相对论2021年中国汽车产业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智能化汽车开始真正走出实验室、在全国各地的马路上跑了起来,汽车智能化已经进入商业化分水岭之年。

1900/1/1 0:00:00
特斯拉当日资金净流入超6亿美元,英伟达登顶WSB热议榜 | 图说美股

财富数据揭秘编辑美股研究社美股周一收高,纳指创盘中与收盘历史最高纪录。受FDA首次全面批准一款新冠疫苗消息提振,重新开放概念股普遍攀升。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