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武汉经济开发区引进了多个整车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预计将增加7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2021 11月,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发布了《2021中国新能源(600617)汽车城市发展报告》,对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十大前沿城市的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今年,《21世纪经济报道》和汽车之家联手,在去年报告的基础上,共同打造了《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该报告将于年底发布,从去年的10个城市扩展到15个城市,包括四大顶级城市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良好的一二线城市,以及国内老牌汽车生产基地。还有新兴城市进入新的轨道。报告的核心数据还从规模和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方面拓展了新能源汽车城市的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特征、消费安全等消费数据。在报告正式发布之前,我们将首先对15个新能源城市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盘点。基于去年报告发布前的大型深度预热系列报告——《寻找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今年的系列报告将升级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转型中的中央汽车生产基地和中国的汽车之谷。近年来,武汉汽车工业的发展有些冷清,汽车产量连续四年下降。据武汉市统计局数据,2021,武汉市汽车产量仅为139.35万辆,较2017年高峰期减少约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是造成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武汉市不愿意错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遇,现在正在努力追赶。2020年9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次提出“中国汽车谷”概念。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发展路径,打造“数字汽车谷”,建设“智能汽车谷”。培育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新动能,全力推动汽车产业向下一代汽车升级跨越。“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是武汉市重点扶持产业之一。目前,传统汽车业务呈现疲软,新能源汽车产业缺乏竞争力,这是武汉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特征。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度错失了一波机遇。单纯依靠东风系统转型,严重依赖合资企业,缺乏本土龙头企业。作为老牌汽车产业枢纽,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实力似乎无法与“中国汽车谷”之名相媲美。它正驶向“底特律东部”吗?还是实现“中国汽车之谷”?武汉的汽车工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汽车产量逐年下降,武汉汽车产业上半年错失良机。“起点在神龙,繁荣靠东本”,再加上2012年建成的上汽通用武汉工厂,这三家合资工厂支撑了武汉绝大多数的汽车生产。同时,在整车企业的带动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年来不断大力引进国内外实力雄厚的汽车零部件集团,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注册资本超过500万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有496家,武汉是中国汽车产业链中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武汉汽车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东风系列和合资汽车公司。绝大多数生产来自合资品牌,没有中国品牌的一二线企业。神龙汽车在中国市场经历了断崖式的衰落,这给近年来武汉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技术和创新能力薄弱是武汉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2015年至2020年,中国的新车制造运动风起云涌,全国各地加大了引进新车制造项目的力度。然而,武汉在2016年才引进凯沃新能源商用车项目。错失良机的武汉,并没有引进具备一定实力的新造车公司。当务之急不仅是推动当地传统企业转型,还要聚焦优质新能源汽车企业,尽快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自2021以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除了东风蓝图和东风猛士相继落户外,还包括鲁特斯和小鹏汽车。此外,武汉市经济开发区也在与小米汽车项目联系。今年4月,武汉经济开发区计划产能为25.6万辆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工厂开始建设,但官方没有透露该工厂属于哪家汽车公司。目前,共有9家乘用车公司登陆武汉,其中包括四家合资公司: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日产和上汽通用,三个东风中国品牌:东风风神、东风岚图和东风猛士,以及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和吉利的超豪华高端品牌路特斯。过去一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的多个整车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预计新增7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除现有新能源汽车产能外,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将突破百万辆。不过,尽管武汉引进了大量整车企业,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真正受到关注的明星企业并不多。当然,除了新能源汽车,引入上下游企业,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是武汉做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部件,在动力电池领域,武汉于2021引进了中国创新航空武汉电池生产基地项目,NIO电池资产公司武汉NIO也落户武汉。行业正在加速跨界融合,下半年我们需要以新的理念开启汽车行业大变革的时代。电气化是上半场,智能化将是下半场。上半场,武汉队错失了一些机会。下半年,智能互联和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加速技术与产业的跨界融合,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武汉希望抓住新的机遇。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武汉聚集了吉利旗下的易卡通科技、东软瑞驰、新清科技、华从智行、圆融齐行、文远智行等公司。武汉的传统汽车产业链主要集中在经开区,经开区也出台了许多鼓励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措施。但需要指出的是,经开区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实力并不强。不过,武汉东湖高新区(600133)在汽车“软实力”和“含硅量”方面也积累了竞争优势。以小米、腾讯、中科创达(300496)为代表的80多家智能软件龙头企业,以中国信息技术、中兴通讯(000063)为代表,以联发科、新思科技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企业,以霍尼韦尔等世界500强为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圣戈班、英瑞杰、李尔汽车,以及华工拉斯……
以亿飞激光为代表的车身和电池生产设备企业,以及以科技通宇、合康动力、亿纬锂能(300014)为代表的行业领先三电企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相关产业集聚较为刚性,对有发展条件的行政区域鼓励力度有限。但是,汽车产业的辐射半径可以完全覆盖整个城市甚至周边城市。例如,东湖高新区的创新要素和区域环境吸引了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人才,也应该是鼓励的产业集群之一。武汉可以放开思路,出台全市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多区域交错发展,这符合当前主流的产业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巨大,武汉市民更喜欢在一个有“新势力”的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也离不开当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氛围。综合综合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安全等多种因素,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消费指数目前居全国前列。根据汽车之家平台上各城市的新能源关注度数据计算,武汉的新能源汽车关注度指数为0.9,表明全国消费者购买热情较高。目前,中国每千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7辆,武汉的11辆汽车保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规模普及和增长仍有很大的空间。今年上半年,武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3.7万辆,增长179%,高于全国115%的整体增速。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为21%,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品牌角度来看,比亚迪(002594)、特斯拉和上汽通用五菱是今年上半年武汉销量前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紧随其后的是四个中国新造车品牌:小鹏、理想、零跑和Nezha。总体而言,武汉的消费者对新势力的接受度更高。上半年,新势力品牌的销售额占比为34.1%,比全国24.8%的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中国品牌在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市场份额为66.1%,而在武汉的市场份额仅为57.2%。武汉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和高增长潜力也促使更多经销商加入到新能源汽车竞赛中。武汉有929家分销商,新能源分销商渗透率达到95%。此外,武汉经销商的服务满意度也高于全国各个城市的平均水平,这为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除了充电站,武汉也在推动换电池模式的推广。根据《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交易模式应用试点实施方案》。武汉计划到2023年底在全市推广1.8万辆新能源汽车,建设100座替代电站。武汉希望构建新能源汽车电池换电新示范生态系统,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换电车型应用标杆城市,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讯,据wind统计显示,9月5日共有1230只个股获融资净买入,净买入金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有164只。其中,7只融资净买入额超1亿元。
1900/1/1 0:00:009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推动核心部件攻关。
1900/1/1 0:00:00证券时报记者韩忠楠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上半年上汽集团600104600104产销量遭受重挫,累计销量达4836万辆,同比下滑274。
1900/1/1 0:00:00随着出行市场竞争进入“红海区”,各企业开始在Robotaxi赛道寻找突破口。9月5日,吉利旗下“左右手”曹操出行与吉利汽车创新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就Robotaxi项目启动合作。
1900/1/1 0:00:00从2020年的最低点至今,中证新能源车指数收益率累计涨幅超过两倍,期间最高涨幅更是超过35倍。作为近几年最火投资赛道,新能源车行业的投资收获了无数投资者的热捧。
1900/1/1 0:00:00刘斌认为,“双碳”战略对汽车产业最大的影响就是产品的技术路线,这也是车用能源的转型问题。董玮表示,汽车产业的低碳发展将推进整条产业链的低碳化进程,在减碳方面产生协同效应。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