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辽汽车/陈毅最近在网上有一个新话题:“值得为工人阶级买一辆工资超过20万元的车吗?”客观地说,我们认为不值得。让我们从一些数据开始:2021,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00元。请记住这个数字。
同期,韩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9万元,日本为9.9万元。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个数字是188000元人民币。显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有很大差距。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 12月31日,中国国有汽车家庭的比例约为41.67%。换句话说,中国无车家庭的比例接近60%。值得一提的是,在41.67%的有车家庭中,大多数家庭选择购买20万元以下的车型。不难推测,这一群体对汽车的需求基本上只是一种需求。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事实:人均月薪过万、人均BBA的故事只存在于网络中。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许多人和家庭来说,买车仍然是一种奢侈。毕竟,我们的可支配收入仍在3万元左右。事实上,通过向后推断,也可以找到当前市场模式的本质。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10万元以下”和“10万-20万元之间”这两个区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是因为每个人都很懒,不愿意走高端吗?当然不是。商业行为是以利润为导向的。汽车公司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这两个细分市场是中国消费者的主流选择。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国产产品不是也走向高端了吗?”?诚然,这些年来,由于国民消费的改善,自主品牌一直在突破,但环顾四周,无论是同事、亲戚还是朋友,仍有少数人能买得起高端商品。哈弗H6(参数|询价)、轩逸(参数|询)、朗逸(参数|询)等是目前最正宗的“大众产品”。
事实上,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价格阶梯带来的体验差异基本上已经很小了。对于日常通勤和交通需求,你可以开奔驰GLC(参数|查询),我可以开日产轩逸。这个多选题对刚需用户来说并不难。顺便说一句,即使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我们的美国、日本和韩国,也不存在随处可见的BBA现象。说白了,大多数人都处于金字塔的底部,他们需要在衣食住行上花钱。为一个车标投入大量的经济成本是不适合普通大众的。“在美国,几千块钱就能买到一辆车。为什么街上到处都是豪车呢?”我在这篇文章中也详细阐述了这一点。
总的来说,如果你能在中国买得起20多万辆汽车,可以说你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或者你已经达到了中产阶级的水平。在这个维度上,汽车不再只是一种需求,而是一种改进的需求: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汽车不再仅仅是通勤和交通的解决方案,它还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毕竟,在街上驾驶BBA仍有一些回头率。而这正是奢侈品牌所标榜的高端属性。
写在最后:时至今日,“车=脸”的概念仍然是国内消费者眼中的金科玉律。消费本质上是无可非议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喜欢购买的东西本质上是个人自由。然而,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每月几千元的收入并不高,在解决了“穿”、“吃”、“住”的问题后,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代步”的了。因此,在刚需的前提下……
笔记
拼音 双语对照对于汽车,我们建议工薪阶层将购车预算控制在20万以内,这是相对合理的。那你呢?智联汽车原创文章。如果您需要转载,请联系平台。*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笔记
拼音 双语对照
近日,乘联会公布2022年度各细分市场销量数据以及排行榜,数据显示,过去的2022年,轿车全年累计销量为10194万辆,同比增长35;SUV全年累计销量为9406万辆,同比增长1
1900/1/1 0:00:00作为汽车发明者,奔驰在这轮电气化浪潮中,表现出先驱者应有的积极性。先是EQC试水,然后在去年快速推出EQB参数询价和EQA参数询价这两款纯电SUV车型。
1900/1/1 0:00:00继海外市场去年年底已有中期改款A级谍照遭曝光,意味着现款A级上市近三年之久已到升级时期,这也包括基于A级车型打造的AMG车型。
1900/1/1 0:00:00全球10大豪华大型SUV,
1900/1/1 0:00:00这个世界上,很多商品其实是无关实用性的,单从产品本身来看无法衡量它们的价值。或许是由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阶级差距,因此对于不同的消费群体,这些商品也会有它们对应的价值所在。
1900/1/1 0:00:00近日,据海外媒体报道,梅赛德斯AMG正式公布了旗下AMGEQS参数询价534MATIC的海外售价,为1475万美元起,折合人民币约9386万元。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