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在车桩需求不匹配的背景下,专门提供移动充电的服务平台层出不穷。为此,记者操作“e约充电”,在寻找附近的充电车后选择“上门充电”进行充电。4月15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裕民东路等记者来到“E约充电”充电车。记者注意到,卡车车身上赫然写着“预存充电价格低至0.99元/度”。“这是过期的广告,还没有更换,怎么这么便宜?”补充电车司机介绍,目前的移动充电费是每千瓦时4.99元,其中包括每千瓦时0.8元的充电费和每千瓦时4.19元的服务费。此外,如果要收费的车在10公里以内,35元将收取上门费,超过10公里将增加8元/公里。事实上,与2元的固定充电桩相比,移动充电是昂贵的。但尽管如此,据司机说,实际利润微薄,因为移动充电车需要配备工作人员,分散人力,并弥补电车自己的交通费用。企业的加入从侧面印证了移动充电的市场需求。但如果有需求,就不一定有市场可行性。由于移动充电成本高、资金回笼慢,一方面是近在咫尺的市场欲望,另一方面,移动充电企业陷入了“需求无市场”、“好评难求”的发展泥潭。记者随后致电“E约充电”客服了解到,该公司已在北京为C端客户投放了40多辆充电宝。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部分业务实际上都集中在B端,即各类电动汽车分时运营商、出租车公司、旅行社等。对此,智充创始人丁锐认为,移动充电是在当前充电桩商业模式不好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且这种充电方式在效率、环境保护和经济性方面并不理想。明星充电副总经理Unique Zheng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移动充电是充电桩布局初期出现的“空窗期”的产物。随着充电桩商业模式的完善和充电技术的进步,它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真的有必要要求一个虚假的需求吗?还是只是需要它?记者了解到,移动充电作为固定充电方式以外的一种充电形式,用于随时随地为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目前,市场上的充电设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推式、牵引式或车载充电宝;
另一种是装有储能电池或柴油发电机的移动电车。目前,包括TELD、北汽新能源、莆田新能源、万尊新能源在内的多家企业已陆续进入移动充电领域。TELD北京公司副总经理景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移动充电摆脱了空间限制,在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车用电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有效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焦虑,消化固定充电设施的过剩容量。遗憾的是,目前移动充电市场仍然没有商业模式,大多数企业建立的移动充电服务平台普遍遇到盈利困难。对此,景凯坦言,移动充电设备的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资金回笼缓慢。同时,由于使用率低,目前移动补充电车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场景,难以形成市场规模。记者走访发现,目前车载移动充电宝的储能电池成本约为2000元/千瓦时,50千瓦时的移动充电宝电池成本仅为10万元,但日均营收很少。移动有轨电车的费用甚至更高。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辆100千瓦的移动补充电车的购买成本一般在50万元,每辆移动补充电车每天的收入只有400元左右。由于车辆必须配备两个轮班司机,包括人工成本、电费和移动电车本身的运输费用,因此商业运营基本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此外,大型移动电池还面临着体积大、重量重、能量损失大等突出问题。据记者观察,以500千瓦时的铵式铅酸蓄电池为例,其体积相当于两辆集装箱卡车的体积,重量为20吨。在持续出院的过程中,发热严重,因此有必要用空调保持恒温。“e充”首席执行官王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型移动电池“运输一次会损失20%,从电网输入会损失20%;从电池输出到电动汽车会损失20%。电池价格700多万元,使用寿命2年。”然而,如果两年后原厂不负责回收,用户需要自己处理,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基于此,“电子充电”选择以柴油发动机发电的形式为车辆充电。虽然实现了“每3-3.5升柴油就可以满足电动汽车30千瓦时的需求”,但“最好直接用油发电来驱动石油汽车”的说法直接指向了柴油补充电车存在的合理性。数据显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数量正在逐年增加,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电动汽车数量将超过500万辆。在景凯看来,充电领域将需要多种业态共存。他认为,移动充电是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有益补充,专门解决了传统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充电站建设成本高等阻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随着移动充电汽车技术定制的推进,当移动充电的成本等于充电桩的价格时,移动充电业务将迎来爆发。”景凯表示,考虑到到达公共充电桩所需的时间、停车费和应急场景,移动充电在城市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事实上,随着我国早期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期的临近,移动充电也可以消化退役的动力电池,这对促进电动汽车储能电池的梯级利用起到了一定作用。记者了解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一般会在电池容量低于80%时进行更换。退役的旧电池价格仅为新电池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但仍能满足储能电池的要求。这些棉絮的应用……
es将大大降低充电系统的成本。随着电动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在车桩需求不匹配的背景下,专门提供移动充电的服务平台层出不穷。为此,记者操作“e约充电”,在寻找附近的充电车后选择“上门充电”进行充电。4月15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裕民东路等记者来到“E约充电”充电车。记者注意到,卡车车身上赫然写着“预存充电价格低至0.99元/度”。“这是过期的广告,还没有更换,怎么这么便宜?”补充电车司机介绍,目前的移动充电费是每千瓦时4.99元,其中包括每千瓦时0.8元的充电费和每千瓦时4.19元的服务费。此外,如果要收费的车在10公里以内,35元将收取上门费,超过10公里将增加8元/公里。事实上,与2元的固定充电桩相比,移动充电是昂贵的。但尽管如此,据司机说,实际利润微薄,因为移动充电车需要配备工作人员,分散人力,并弥补电车自己的交通费用。企业的加入从侧面印证了移动充电的市场需求。但如果有需求,就不一定有市场可行性。由于移动充电成本高、资金回笼慢,一方面是近在咫尺的市场欲望,另一方面,移动充电企业陷入了“需求无市场”、“好评难求”的发展泥潭。记者随后致电“E约充电”客服了解到,该公司已在北京为C端客户投放了40多辆充电宝。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部分业务实际上都集中在B端,即各类电动汽车分时运营商、出租车公司、旅行社等。对此,智充创始人丁锐认为,移动充电是在当前充电桩商业模式不好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且这种充电方式在效率、环境保护和经济性方面并不理想。明星充电副总经理Unique Zheng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移动充电是充电桩布局初期出现的“空窗期”的产物。随着充电桩商业模式的完善和充电技术的进步,它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真的有必要要求一个虚假的需求吗?还是只是需要它?记者了解到,移动充电作为固定充电方式以外的一种充电形式,用于随时随地为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目前,市场上的充电设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推式、牵引式或车载充电宝;
另一种是装有储能电池或柴油发电机的移动电车。目前,包括TELD、北汽新能源、莆田新能源、万尊新能源在内的多家企业已陆续进入移动充电领域。TELD北京公司副总经理景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移动充电摆脱了空间限制,在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车用电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有效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焦虑,消化固定充电设施的过剩容量。遗憾的是,目前移动充电市场仍然没有商业模式,大多数企业建立的移动充电服务平台普遍遇到盈利困难。对此,景凯坦言,移动充电设备的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资金回笼缓慢。同时,由于使用率低,目前移动补充电车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场景,难以形成市场规模。记者走访发现,目前车载移动充电宝的储能电池成本约为2000元/千瓦时,50千瓦时的移动充电宝电池成本仅为10万元,但日均营收很少。移动有轨电车的费用甚至更高。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辆100千瓦的移动补充电车的购买成本一般在50万元,每辆移动补充电车每天的收入只有400元左右。由于车辆必须配备两个轮班司机,包括人工成本、电费和移动电车本身的运输费用,因此商业运营基本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此外,大型移动电池还面临着体积大、重量重、能量损失大等突出问题。据记者观察,以500千瓦时的铵式铅酸蓄电池为例,其体积相当于两辆集装箱卡车的体积,重量为20吨。在持续出院的过程中,发热严重,因此有必要用空调保持恒温。“e充”首席执行官王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型移动电池“运输一次会损失20%,从电网输入会损失20%;从电池输出到电动汽车会损失20%。电池价格700多万元,使用寿命2年。”然而,如果两年后原厂不负责回收,用户需要自己处理,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基于此,“电子充电”选择以柴油发动机发电的形式为车辆充电。虽然实现了“每3-3.5升柴油就可以满足电动汽车30千瓦时的需求”,但“最好直接用油发电来驱动石油汽车”的说法直接指向了柴油补充电车存在的合理性。数据显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数量正在逐年增加,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电动汽车数量将超过500万辆。在景凯看来,充电领域将需要多种业态共存。他认为,移动充电是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有益补充,专门解决了传统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充电站建设成本高等阻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随着移动充电汽车技术定制的推进,当移动充电的成本等于充电桩的价格时,移动充电业务将迎来爆发。”景凯表示,考虑到到达公共充电桩所需的时间、停车费和应急场景,移动充电在城市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事实上,随着我国早期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期的临近,移动充电也可以消化退役的动力电池,这对促进电动汽车储能电池的梯级利用起到了一定作用。记者了解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一般会在电池容量低于80%时进行更换。退役的旧电池价格仅为新电池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但仍能满足储能电池的要求。这些电池的应用将大大降低充电系统的成本。
标签: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16日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1900/1/1 0:00:00“现在还无法确定政策放开的具体细则,但如果一旦完全放开,外资企业就可以任意在中国通过各种形式建立相应的模式,包括独资。
1900/1/1 0:00:00伴随着在电动汽车爆发性增长,在车桩需求不匹配的背景下,专门提供移动充电的服务平台陆续涌现。为此,记者通过操作“E约充电”,在查找附近充电车后以选择“上门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
1900/1/1 0:00:00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号召,马鞍山市多举措推动当地新能源车保有量。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工作机制。
1900/1/1 0:00:00京藏高速公路下花园服务区充电站改造升级顺利完成。这标志着冀北区域内京哈、京藏、京承、京台、张承、承秦等10余条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的升级改造工作全部完成。
1900/1/1 0:00:004月3日,宁波市局交通警察局发布公告,决定即日起至2019年6月30日,通过江厦桥、灵桥的浙B号牌国产新能源小型机动车不受单双号通行交通管制,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