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北汽没要、亏损的Smart 能否在李书福手中妙手回春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在最终成为吉利新大家庭的一员之前,Smart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历程。这个所谓的豪华品牌,从诞生之日起就没赚过钱,一直是个烫手山芋,是戴姆勒“折腾锅”的对象。戴姆勒既有停止Smart品牌的想法,也有被BAIC拒绝的经历。为此,在为Smart落户吉利叫好的同时,请不要忘记Smart的坎特命运。吉利做Smart之前,还是少敲锣打鼓。一个半月前的3月28日,吉利成为smart品牌的新主人。戴姆勒股份公司和吉利控股高调宣布,将各自出资50%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共同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的转型。合资公司的愿景是将smart打造成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根据双方协议,未来Smart品牌车辆将在中国生产,产品也将延伸到紧凑型细分市场。只是不知道原来“小得离谱”的Smart能紧凑到什么程度。25岁的Smart品牌在四分之一世纪的实际市场表现,始终与“精灵”最初的定义相悖。Smart成立于1994年,前身为MCC,是戴姆勒与瑞士手表制造商斯沃琪(SWATCH)合资的企业,共同开发微型车。斯沃琪的突然退出使得戴姆勒在2000年开始独立运营MCC,并将微型车品牌命名为“smart”。这个品牌在1997年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首次亮相,为世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类。虽然它于1998年10月在欧洲9个国家开始了市场营销活动,但在1999年的第一个完整自然年度并没有取得理想的销售业绩。全年销量只有8万辆,平均到9个欧洲国家,每个国家销量不到1万辆。Auto-First通过梳理智能大数据发现,2004年是智能销售的高峰年。当年Smart销量达到15万台,也是Smart迄今为止创造的最好纪录。当戴姆勒旗下的奔驰品牌达到近200万辆的高度时,Smart的光环变得更加暗淡,15万辆的纪录在时间流逝后的15年里从未被打破,这对于每年都在变化的车市来说,真的很吓人。当时同为豪华车阵营的MINI销量超过30万辆。金融机构披露的信息也证明了Smart的发展是多么的不尽如人意。据Mertz Bank分析师Juergen Pieper估计,自1998年第一款车型发布以来,smart品牌累计亏损约40亿欧元,每年亏损约2亿欧元。Smart已经成为戴姆勒集团手中名副其实的“烫手山芋”。去年上任的smart品牌新负责人Karen Adt在履新之初就表示:“smart的未来在中国。”既然决心已经下了,在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做合作伙伴就显得尤为重要。戴姆勒全球首席执行官蔡澈(dieter zetsche)博士表示,到2020年,smart品牌将在欧洲和北美彻底转变为电动汽车品牌,其他市场也将转型。电气化也成为戴姆勒在选择合资伙伴时的考虑因素之一。电气化,还是智能品牌的最后一招。基于上述原因,BAIC在3月28日之前接管smart的可能性要大于吉利。甚至在去年6月,戴姆勒与BAIC签署了深化合作的框架协议,完成了对BAIC新能源3.93%股份的收购,成为BAIC新能源的股东之一。与此同时,北京奔驰与北汽集团共同投资119亿元,建设具有全球最先进生产技术标准的奔驰高端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结果,吉利和戴姆勒签署了合资协议。蔡澈(Dieter zetsche)曾强调:“与吉利的任何合作都将基于之前合作伙伴北汽集团的批准。”因此,Auto-First认为BAIC无意接管smart品牌。来自多个渠道的消息证实,在吉利接管Smart之前,戴姆勒确实向BAIC征求了意见,但遭到了BAIC的拒绝。彭博早在2018年12月就爆料了。戴姆勒集团提议将北京奔驰的股份从49%增加到65%,但遭到BAIC的反对。3月26日晚,北汽集团港股上市公司BAIC发布公告。根据t……对Auto-First的理解,BAIC已与戴姆勒及戴姆勒大中华区签署合资合同修订协议,三方按照北京奔驰目前注册资本的比例增资8.928亿美元(约合60亿元人民币)。增资完成后,三方持有北京奔驰的股份比例不变。戴姆勒和吉利成立了一家旅游公司和一家合资企业smart,都是为了在与BAIC的股份比例竞争中增加砝码。问题不能单方面分析。吉利最终接手smart这个“烫手山芋”,是吉利和戴姆勒一厢情愿的结果。此前,李书福豪斥资90亿美元收购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但表示不会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监事会席位,不会影响戴姆勒的战略。智能可能不是李书福最想要的,但与戴姆勒集团更深层次的合作才是李书福想要的。在与戴姆勒形成合作之前,吉利也通过“Buy in buy”与众多汽车品牌建立了联系。先是2010年像蛇一样从福特手里买下沃尔沃。2017年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随后2018年收购宝腾汽车及其跑车品牌路特斯。代表未来出行的飞行汽车业务,以及通过在武汉投产部分车型实现路特斯品牌的复兴,暂且不谈。吉利仅在收购沃尔沃的策略上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吉利和沃尔沃在技术合作上展开了新的成果,同时销量和营业额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据Auto-First了解到的消息,吉利旗下沃尔沃连续五年刷新全球销量纪录,2018年首次突破60万辆的年销量,达到64.22万辆,同比增长12.4%。与收购前的2010年相比,年销量增长近一倍。中国市场销量超过13万辆,同比增长14.1%,较收购之初增长超过4倍。面对新的smart品牌,吉利能否重现沃尔沃的成功?基于品牌定位,smart在产品矩阵和消费群体上与沃尔沃相差甚远。吉利只能对症下药,为smart的未来画出一条全新的路线。毫无疑问,电气化是smart的既定突破口。吉利集团在此前公布的2018年财报中也表示,将在2019年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和电动汽车产品,以大幅提升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的销售份额。其中,有一个聪明的计划。虽然基于全球新能源转型桥头堡更有利于加速smart的电气化进程,但前路并不平坦。在此之前,宝马已经与长城汽车达成合作,生产的产品为MINI品牌车型,市场定位与smart相同。然而,虽然Smart和MINI都是豪车,但命运却完全不同。Smart是为了生存而战,MINI是为了扩张而战。一个有趣又特别直观的对比,Smart的累计销量还不如MINI三年的销量。另一方面,由于smart的产品体积小巧,纯电动后续航里程短,可能不是用户新能源汽车的主流选择,但却是进入移动出行的新途径。将smart与吉利运营的曹操专车在移动出行领域结合,将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据曹操专车官方统计,系统注册用户已超过2000万,日均活跃用户110万。依托庞大的用户群,以出行业务的形式传播产品力,也会对智能产品的销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年年底前,戴姆勒和吉利的合资公司将正式上市。按照计划:2022年,吉利旗下品牌的纯电动版smart将进入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新能源舞台。谁知道李书福能不能重现沃尔沃式的放虎归山,妙手回春!戴姆勒手中打出的“破”Smart能否成为吉利的“好牌”?除了时间,别无选择。说白了,Smart所谓的豪华,就在于它对抗戴姆勒和奔驰的背后。没有戴姆勒,Smart可能什么都不是。在最终成为吉利新大家庭的一员之前,Smart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历程。这个所谓的豪华品牌,从诞生之日起就没赚过钱,一直是个烫手山芋,也是戴姆勒“折腾锅”的对象。戴姆勒既有停止Smart品牌的想法,也有被BAIC拒绝的经历。为此,在为Smart落户吉利叫好的同时,请不要忘记Smart的坎特命运。吉利做Smart之前,还是少敲锣打鼓。一个半月前的3月28日,吉利成为smart品牌的新主人。戴姆勒股份公司和吉利控股高调宣布,将各自出资50%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共同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的转型。合资公司的愿景是将smart打造成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根据双方协议,未来Smart品牌车辆将在中国生产,产品也将延伸到紧凑型细分市场。只是不知道原来“小得离谱”的Smart能紧凑到什么程度。25岁的Smart品牌在四分之一世纪的实际市场表现,始终与“精灵”最初的定义相悖。Smart成立于1994年,前身为MCC,是戴姆勒与瑞士手表制造商斯沃琪(SWATCH)合资的企业,共同开发微型车。斯沃琪的突然退出使得戴姆勒在2000年开始独立运营MCC,并将微型车品牌命名为“smart”。这个品牌在1997年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首次亮相,为世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类。虽然它于1998年10月在欧洲9个国家开始了市场营销活动,但在1999年的第一个完整自然年度并没有取得理想的销售业绩。全年销量只有8万辆,平均到9个欧洲国家,每个国家销量不到1万辆。Auto-First通过梳理智能大数据发现,2004年是智能销售的高峰年。当年Smart销量达到15万台,也是Smart迄今为止创造的最好纪录。当戴姆勒旗下的奔驰品牌达到近200万辆的高度时,Smart的光环变得更加暗淡,15万辆的纪录在时间流逝后的15年里从未被打破,这对于每年都在变化的车市来说,真的很吓人。当时同为豪华车阵营的MINI销量超过30万辆。金融机构披露的信息也证明了Smart的发展是多么的不尽如人意。据Mertz Bank分析师Juergen Pieper估计,自1998年第一款车型发布以来,smart品牌累计亏损约40亿欧元,每年亏损约2亿欧元。Smart已经成为戴姆勒集团手中名副其实的“烫手山芋”。去年上任的smart品牌新负责人Karen Adt在履新之初就表示:“smart的未来在中国。”既然决心已经下了,在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做合作伙伴就显得尤为重要。戴姆勒全球首席执行官蔡澈(dieter zetsche)博士表示,到2020年,smart品牌将在欧洲和北美彻底转变为电动汽车品牌,其他市场也将转型。电气化也成为戴姆勒在选择合资伙伴时的考虑因素之一。电气化,还是智能品牌的最后一招。基于上述原因,BAIC在3月28日之前接管smart的可能性要大于吉利。甚至在去年6月,戴姆勒与BAIC签署了深化合作的框架协议,完成了对BAIC新能源3.93%股份的收购,成为BAIC新能源的股东之一。与此同时,北京奔驰与北汽集团共同投资119亿元,建设具有全球最先进生产技术标准的奔驰高端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结果,吉利和戴姆勒签署了合资协议。蔡澈(Dieter zetsche)曾强调:“与吉利的任何合作都将基于之前合作伙伴北汽集团的批准。”因此,Auto-First认为BAIC无意接管smart品牌。来自多个渠道的消息证实,在吉利接管Smart之前,戴姆勒确实向BAIC征求了意见,但遭到了BAIC的拒绝。彭博爆料为e……ly截止2018年12月。戴姆勒集团提议将北京奔驰的股份从49%增加到65%,但遭到BAIC的反对。3月26日晚,北汽集团港股上市公司BAIC发布公告。根据Auto-First的了解,BAIC已与戴姆勒及戴姆勒大中华区签署合资合同修订协议,三方按照北京奔驰目前注册资本的比例增资8.928亿美元(约合60亿元人民币)。增资完成后,三方持有北京奔驰的股份比例不变。戴姆勒和吉利成立了一家旅游公司和一家合资企业smart,都是为了在与BAIC的股份比例竞争中增加砝码。问题不能单方面分析。吉利最终接手smart这个“烫手山芋”,是吉利和戴姆勒一厢情愿的结果。此前,李书福豪斥资90亿美元收购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但表示不会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监事会席位,不会影响戴姆勒的战略。智能可能不是李书福最想要的,但与戴姆勒集团更深层次的合作才是李书福想要的。在与戴姆勒形成合作之前,吉利也通过“Buy in buy”与众多汽车品牌建立了联系。先是2010年像蛇一样从福特手里买下沃尔沃。2017年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随后2018年收购宝腾汽车及其跑车品牌路特斯。代表未来出行的飞行汽车业务,以及通过在武汉投产部分车型实现路特斯品牌的复兴,暂且不谈。吉利仅在收购沃尔沃的策略上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吉利和沃尔沃在技术合作上展开了新的成果,同时销量和营业额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据Auto-First了解到的消息,吉利旗下沃尔沃连续五年刷新全球销量纪录,2018年首次突破60万辆的年销量,达到64.22万辆,同比增长12.4%。与收购前的2010年相比,年销量增长近一倍。中国市场销量超过13万辆,同比增长14.1%,较收购之初增长超过4倍。面对新的smart品牌,吉利能否重现沃尔沃的成功?基于品牌定位,smart在产品矩阵和消费群体上与沃尔沃相差甚远。吉利只能对症下药,为smart的未来画出一条全新的路线。毫无疑问,电气化是smart的既定突破口。吉利集团在此前公布的2018年财报中也表示,将在2019年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和电动汽车产品,以大幅提升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的销售份额。其中,有一个聪明的计划。虽然基于全球新能源转型桥头堡更有利于加速smart的电气化进程,但前路并不平坦。在此之前,宝马已经与长城汽车达成合作,生产的产品为MINI品牌车型,市场定位与smart相同。然而,虽然Smart和MINI都是豪车,但命运却完全不同。Smart是为了生存而战,MINI是为了扩张而战。一个有趣又特别直观的对比,Smart的累计销量还不如MINI三年的销量。另一方面,由于smart的产品体积小巧,纯电动后续航里程短,可能不是用户新能源汽车的主流选择,但却是进入移动出行的新途径。将smart与吉利运营的曹操专车在移动出行领域结合,将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据曹操专车官方统计,系统注册用户已超过2000万,日均活跃用户110万。依托庞大的用户群,以出行业务的形式传播产品力,也会对智能产品的销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年年底前,戴姆勒和吉利的合资公司将正式上市。按照计划:2022年,吉利旗下品牌的纯电动版smart将进入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新能源舞台。谁知道李书福能不能重现沃尔沃式的放虎归山,妙手回春!戴姆勒手中打出的“破”Smart能否成为吉利的“好牌”?除了时间,别无选择。说白了,Smart所谓的豪华,就在于它对抗戴姆勒和奔驰的背后。没有戴姆勒,Smart可能什么都不是。

标签:smart奔驰沃尔沃北京MINI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长期被新能源补贴的中国客车企业,“圈养”不出竞争力

近期,宇通客车SH600066、金龙汽车SH600686、安凯客车SZ000868、亚星客车SH600213相继公布2018年度财务报告。

1900/1/1 0:00:00
EV晨报 | 韩国或停止补贴中国产电动汽车;法德结成电池联盟;特斯拉二季度预交付10万辆

1、韩国或停止为中国产电动汽车提供补贴近日,韩国一家汽车制造商游说团体呼吁政府停止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补贴,理由是在中国市场上装配韩国电池的电动汽车并没有获得补贴,

1900/1/1 0:00:00
Waymo CTO:自动驾驶必须在自然灾害中意识到局限性

据外媒报道,即使是在理想的情况下,让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安全接送乘客也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这种通过软件控制的车辆必须要考虑到红绿灯、行人和其他车辆。

1900/1/1 0:00:00
造车新势力一季度成绩单来了!蔚来险胜威马,新势力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2019年就要过半,各家新能源车企也交出了自己一季度的成绩单,对于作为“插班生”的造车新势力们来说,他们的成绩如何吸引了市场更多的关注。

1900/1/1 0:00:00
凌云股份:目前已取得保时捷、宝马等客户订单 部分订单实现批量生产

证券时报e公司讯,凌云股份6004809日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提问时称,公司紧跟电动化、轻量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布局轻量化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及冷却管路系统,

1900/1/1 0:00:00
FCA绝地求生:销量下滑利润跌三成 中国和欧洲业务陷亏损

据金融时报报道,菲亚特克莱斯勒(FCA)今年第一季度利润下降三分之一,主要是由于销量放缓,甚至在中国和欧洲市场出现了亏损。今年前三个月,菲亚特克莱斯勒全球销量下降14,至1037万辆。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