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黑天鹅”飞过,汽车与科技如何深度融合?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Tesla, Baojun, 777, Volkswagen, Mercedes-Benz

谁也没想到2020年会这样开始。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不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其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资产重、全球化特征明显,受到此次疫情的严重冲击。“01疫情”让车市雪上加霜。危机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最近两年逐渐加剧,车市出现持续负增长。受疫情影响,国内汽车市场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工厂推迟复工。今年第一季度的汽车销量可能会达到近10年来的最低点。三年前,全球主流车企不约而同地选择实施“开源节流”和“抱团取暖”。通过裁员,关闭工厂,减少产品线,与其他公司合并重组,他们希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但是,这些措施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只能缓解暂时的危机。汽车公司也意识到了局限性。近年来,他们推出了“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的战略,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升级。几年过去了,“新四化”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效果。效果并没有实现,但是汽车工业向新四化转型带来的R&D和生产的巨大成本压力确实打击了车企。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等领域需要投入数百亿美元。高昂的R&D费用和投资是车企在转型过程中始终面临的巨大挑战。事实上,在疫情发生之前,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了重建和转型时期。虽然这次疫情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生死危机。但是在生存的时刻,汽车工业也将在generate中显示出它最大的活力和创造力。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已经到了最轰轰烈烈的阶段,汽车产业站在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大洗牌的潮头上。车企的自我革命对于车企来说,数字化转型是最好的策略。在互联网科技企业和汽车制造新生力量的双重冲击下,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车企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革命,拉开了数字化转型的大幕。毫无疑问,数字化可以让车企降本增效,提高R&D、供应链、生产、渠道、营销、企业运营的效率,同时将各个环节和最终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2019年2月,大众宣布将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并成立“数字汽车& amp;服务”部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丰田还宣布将从汽车公司转型为移动出行公司。他们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奔驰、宝马和大众,而是苹果和谷歌。然而,让大象掉头并不容易。传统车企的数字化过程漫长,不可能一蹴而就。相比互联网科技公司,车企虽然设立了数字化相关业务部门,但掌握数字化前沿技术并不足以实现自身目标。很多车企开始选择与科技公司合作,帮助其实现数字化转型。巨头如谷歌、高通、英伟达、华为、阿里、百度等。已经通过与车企合作,作为技术授权或供应商嵌入智能汽车的细分领域,未来将占据行业重要价值点。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将不再是发动机、车身和底盘,而是电池、芯片、车载系统和数据。随着特斯拉等新势力的崛起,以及互联网、半导体等科技巨头的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被重塑,核心价值链被重构。一些掌握不了核心技术的车企只能逐渐边缘化,甚至沦为代工厂。这也是很多车企加大马力,向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之一。鲶鱼出现在汽车圈的另一个现实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正在利用先发优势,不断抢占传统汽车企业的市场份额。从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到采用“无钴电池”和自建电池生产线,特斯拉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如果特斯拉Model 3价格继续下降,将给国内新能源市场带来更大冲击。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硬币的另一面。特斯拉进入中国,会形成“鲶鱼效应”。随着特斯拉供应链逐步实现100%国产化,也将带动一批本土供应商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行业标杆”。如果说特斯拉是中国汽车工业池子里的第一条鲶鱼,华为可以说是继特斯拉之后的第二条鲶鱼。作为通信行业的巨头,华为在ICT方面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因此,华为2019年的正式入驻成为今年汽车圈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Tesla, Baojun, 777, Volkswagen, Mercedes-Benz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仍然缺乏核心技术。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云服务等智能汽车几个核心领域都有布局,彰显了华为进军汽车领域的决心。2019年4月,华为首次参加上海车展。对于进入汽车圈的原因,徐志军给出的答案是,随着汽车与ICT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新的革命性发展引擎,其影响力远超两个行业本身。真正吸引华为进入汽车圈的原因,在钛媒体看来,主要是因为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市场。根据IHS的数据,到2022年,全球联网汽车市场将达到3.5亿辆,占市场的24%;具有联网功能的新车销量将达到9800万辆,占市场的94%;到2035年,全球智能驾驶汽车销量将超过1000万辆。显然,对于华为来说,这是一个足够大、潜力足够大的市场,而智能汽车与华为的企业基因相匹配,是实现华为“将数字世界带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组织,用万物互联构建智能世界”战略愿景的必经之地。鲶鱼如何搅动一池春水?华为为什么选择在2019年正式进军汽车圈?由此可见,201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被称为车市的“寒冬”年。2019年,5G的成熟,AI和云计算的大发展成为产业基础,汽车产业正式进入产业瓶颈期。今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份,大概是十年内科技公司跨界进入汽车圈的最好机会。在汽车新四化的驱动下,围绕自动驾驶、智能生态等领域,科技公司很可能成为汽车行业的新生力量。2020年1月11日,新能源原总经理郑刚作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战略官出席其中一场圆桌论坛。郑刚用九个字总结了华为进军汽车领域的态度:重视技术,懂得敬畏,懂得进退。在他看来,未来ICT企业将成为传统车企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ICT也是传统汽车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不仅将加速汽车属性的改变和产品形态、技术形态的升级,还将加速智能网联电动化进程,提升车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Tesla, Baojun, 777, Volkswagen, Mercedes-Benz

在汽车行业开始转折的一年,华为的入局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改变?第一,车企与华为的合作,可以引入领先的ICT技术,实现汽车的智能网联,引入电源管理技术,加速电动化进程。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前几年的探索已经验证,车企完全可以靠自己事半功倍的实现“新四化”。华为将充分整合数十年在ICT领域的发展成果和积累,将汽车打造成分布式以太网+三域控制器架构(CC架构:计算和通信架构),实现软件定义汽车,不断提升消费者体验,从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云服务五个方向帮助车企打造好车。从这个角度来说,车企和华为需求互补,优势互补。一年来,国内外多家车企与华为在智能化、网联化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2019年12月29日,新宝骏宝骏首款搭载华为HiCar智能互联的量产车——新宝骏RC-6正式亮相,2020年3月起,新宝骏所有产品将搭载华为HiCar智能互联解决方案。由于华为HiCar支持高效访问应用和汽车硬件,因此可以为用户带来与终端完全协调的无缝体验。因此,华为HiCar的登上,为其产品带来了差异化优势和新的卖点。在自动驾驶领域,不造车的华为更愿意专注于底层技术。在自动驾驶基础领域的各个方面,华为都有布局和努力,比如MDC智能驾驶平台、CDC智能驾驶舱平台、VDC智能电动平台。二是在助力车企业精益管理方面,将建设智能供应链、ERP、CRM、协同办公、精准营销等系统,实现数字化转型。华为是与车企基因相似度最接近的科技公司。经过多年的自我改革和实践,华为已经基本实现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例如,华为拥有领先的数字供应……中国海恩管理系统,成熟的R&D、营销、财务流程和数字化系统,国内少有的线上线下零售系统。这些成功体系的能力复制对车企来说非常重要。对于车企来说,在这样一个转型的特殊时期,只有变革才能生存。华为的及时出现,在汽车圈激起了涟漪,搅起了一池春水。未来十年将是技术融合、商业裂变、市场结构裂变的“黄金十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涵盖了跨行业、跨领域、跨边界的多维度综合技术。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掌握所有的技术或完成所有的R&D投资。因此,华为的加入为汽车行业注入了新的支撑,促进了行业的良性发展。目前,疫情已经蔓延全球,全球汽车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对于整个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说,度过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对外开放,吸收先进技术。我们知道有一种土壤叫做“黑土”,非常适合植物生长。无论种下什么种子,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华为要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这是华为的方向和边界。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汽车产业冰河期,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都在寻找能够支撑自己生存发展的“黑土地”。华为带来的搅动和碰撞,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提升整个汽车行业的竞争潜力,帮助国内汽车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中形成新格局。Tesla, Baojun, 777, Volkswagen, Mercedes-Benz

谁也没想到2020年会这样开始。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不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其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资产重、全球化特征明显,受到此次疫情的严重冲击。“01疫情”让车市雪上加霜。危机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最近两年逐渐加剧,车市出现持续负增长。受疫情影响,国内汽车市场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工厂推迟复工。今年第一季度的汽车销量可能会达到近10年来的最低点。三年前,全球主流车企不约而同地选择实施“开源节流”和“抱团取暖”。通过裁员,关闭工厂,减少产品线,与其他公司合并重组,他们希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但是,这些措施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只能缓解暂时的危机。汽车公司也意识到了局限性。近年来,他们推出了“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的战略,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升级。几年过去了,“新四化”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效果。效果并没有实现,但是汽车工业向新四化转型带来的R&D和生产的巨大成本压力确实打击了车企。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等领域需要投入数百亿美元。高昂的R&D费用和投资是车企在转型过程中始终面临的巨大挑战。事实上,在疫情发生之前,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了重建和转型时期。虽然这次疫情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生死危机。但是在生存的时刻,汽车工业也将在generate中显示出它最大的活力和创造力。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已经到了最轰轰烈烈的阶段,汽车产业站在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大洗牌的潮头上。车企的自我革命对于车企来说,数字tr……改变是最好的策略。在互联网科技企业和汽车制造新生力量的双重冲击下,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车企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革命,拉开了数字化转型的大幕。毫无疑问,数字化可以让车企降本增效,提高R&D、供应链、生产、渠道、营销、企业运营的效率,同时将各个环节和最终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2019年2月,大众宣布将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并成立“数字汽车& amp;服务”部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丰田还宣布将从汽车公司转型为移动出行公司。他们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奔驰、宝马和大众,而是苹果和谷歌。然而,让大象掉头并不容易。传统车企的数字化过程漫长,不可能一蹴而就。相比互联网科技公司,车企虽然设立了数字化相关业务部门,但掌握数字化前沿技术并不足以实现自身目标。很多车企开始选择与科技公司合作,帮助其实现数字化转型。巨头如谷歌、高通、英伟达、华为、阿里、百度等。已经通过与车企合作,作为技术授权或供应商嵌入智能汽车的细分领域,未来将占据行业重要价值点。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将不再是发动机、车身和底盘,而是电池、芯片、车载系统和数据。随着特斯拉等新势力的崛起,以及互联网、半导体等科技巨头的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被重塑,核心价值链被重构。一些掌握不了核心技术的车企只能逐渐边缘化,甚至沦为代工厂。这也是很多车企加大马力,向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之一。鲶鱼出现在汽车圈的另一个现实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正在利用先发优势,不断抢占传统汽车企业的市场份额。从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到采用“无钴电池”和自建电池生产线,特斯拉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如果特斯拉Model 3价格继续下降,将给国内新能源市场带来更大冲击。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硬币的另一面。特斯拉进入中国,会形成“鲶鱼效应”。随着特斯拉供应链逐步实现100%国产化,也将带动一批本土供应商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行业标杆”。如果说特斯拉是中国汽车工业池子里的第一条鲶鱼,华为可以说是继特斯拉之后的第二条鲶鱼。作为通信行业的巨头,华为在ICT方面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因此,华为2019年的正式入驻成为今年汽车圈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Tesla, Baojun, 777, Volkswagen, Mercedes-Benz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仍然缺乏核心技术。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云服务等智能汽车几个核心领域都有布局,彰显了华为进军汽车领域的决心。2019年4月,华为首次参加上海车展。对于进入汽车圈的原因,徐志军给出的答案是,随着汽车与ICT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新的革命性发展引擎,其影响力远超两个行业本身。真正吸引华为进入汽车圈的原因,在钛媒体看来,主要是因为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市场。根据IHS的数据,到2022年,全球联网汽车市场将达到3.5亿辆,占市场的24%;具有联网功能的新车销量将达到9800万辆,占市场的94%;到2035年,全球智能驾驶汽车销量将超过1000万辆。显然,对于华为来说,这是一个足够大、潜力足够大的市场,而智能汽车与华为的企业基因相匹配,是实现华为“将数字世界带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组织,用万物互联构建智能世界”战略愿景的必经之地。鲶鱼如何搅动一池春水?华为为什么选择在2019年正式进军汽车圈?由此可见,201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被称为车市的“寒冬”年。2019年,5G的成熟,AI和云计算的大发展成为产业基础,汽车产业正式进入产业瓶颈期。今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份,大概是十年内科技公司跨界进入汽车圈的最好机会。在汽车新四化的驱动下,围绕自动驾驶、智能生态等领域,科技公司很可能成为汽车行业的新生力量。2020年1月11日,新能源原总经理郑刚作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战略官出席其中一场圆桌论坛。郑刚用九个字总结了华为进军汽车领域的态度:重视技术,懂得敬畏,懂得进退。在他看来,未来ICT企业将成为传统车企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ICT也是传统汽车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不仅将加速汽车属性的改变和产品形态、技术形态的升级,还将加速智能网联电动化进程,提升车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Tesla, Baojun, 777, Volkswagen, Mercedes-Benz

在汽车行业开始转折的一年,华为的入局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改变?第一,车企与华为的合作,可以引入领先的ICT技术,实现汽车的智能网联,引入电源管理技术,加速电动化进程。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前几年的探索已经验证,车企完全可以靠自己事半功倍的实现“新四化”。华为将充分整合数十年在ICT领域的发展成果和积累,将汽车打造成分布式以太网+三域控制器架构(CC架构:计算和通信架构),实现软件定义汽车,不断提升消费者体验,从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云服务五个方向帮助车企打造好车。从这个角度来说,车企和华为需求互补,优势互补。一年来,国内外多家车企与华为在智能化、网联化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2019年12月29日,新宝骏宝骏首款搭载华为HiCar智能互联的量产车——新宝骏RC-6正式亮相,2020年3月起,新宝骏所有产品将搭载华为HiCar智能互联解决方案。由于华为HiCar支持高效访问应用和汽车硬件,因此可以为用户带来与终端完全协调的无缝体验。因此,华为HiCar的登上,为其产品带来了差异化优势和新的卖点。在自动驾驶领域,不造车的华为更愿意专注于底层技术。在自动驾驶基础领域的各个方面,华为都有布局和努力,比如MDC智能驾驶平台、CDC智能驾驶舱平台、VDC智能电动平台。二是在助力车企业精益管理方面,将建设智能供应链、ERP、CRM、协同办公、精准营销等系统,实现数字化转型。华为是与车企基因相似度最接近的科技公司。经过多年的自我改革和实践,华为已经基本实现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例如,华为拥有领先的数字供应……中国海恩管理系统,成熟的R&D、营销、财务流程和数字化系统,国内少有的线上线下零售系统。这些成功体系的能力复制对车企来说非常重要。对于车企来说,在这样一个转型的特殊时期,只有变革才能生存。华为的及时出现,在汽车圈激起了涟漪,搅起了一池春水。未来十年将是技术融合、商业裂变、市场结构裂变的“黄金十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涵盖了跨行业、跨领域、跨边界的多维度综合技术。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掌握所有的技术或完成所有的R&D投资。因此,华为的加入为汽车行业注入了新的支撑,促进了行业的良性发展。目前,疫情已经蔓延全球,全球汽车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对于整个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说,度过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对外开放,吸收先进技术。我们知道有一种土壤叫做“黑土”,非常适合植物生长。无论种下什么种子,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华为要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这是华为的方向和边界。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汽车产业冰河期,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都在寻找能够支撑自己生存发展的“黑土地”。华为带来的搅动和碰撞,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提升整个汽车行业的竞争潜力,帮助国内汽车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中形成新格局。

标签:特斯拉宝骏777大众奔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恩捷股份募资50亿元加码锂电隔膜

在交出2019亮眼成绩单后,恩捷股份再次加大在锂电隔膜方面的布局。

1900/1/1 0:00:00
全日空与比亚迪等车企合作研发自动驾驶电动巴士

近日,全日空航空公司(ANA)与SBDrive,AdvancedSmartMobility和比亚迪等公司展开合作,在日本东京羽田国际机场测试自动驾驶电动巴士。

1900/1/1 0:00:00
疫情冲击全球汽车供应链丨中国车企体系力面临考验 ?

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的蔓延,令欧洲汽车产业“停摆”。

1900/1/1 0:00:00
海外疫情蔓延下的锂电池出口“焦虑?

此前业内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中国锂电池出口产生打击的担忧正在变成现实。在我国疫情取得逐步好转的同时,境外的疫情却不容乐观,呈现迅速恶化的趋势,其中欧洲和美国成为重灾区。

1900/1/1 0:00:00
美国或成疫情爆发“震中”,2万亿美元刺激计划能否拯救美国经济?

最近,进入美股需要一颗强大心脏。当地时间3月18日,美股早盘大幅低开,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分别暴跌782和701,触发熔断机制,停盘15分钟。

1900/1/1 0:00:00
疫情重创下 全球汽车产量或下滑40%

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外持续恶化。截至3月23日,欧洲累计确认病例已达169万例,其中,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累计确认病例均超过1万人,而意大利累计确认病例已达59万例。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