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后重构供应链危机应对体系是企业未来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3月24日,在武汉东风乘用车公司厂房内,工人在生产车间进行消。摄影/李的“制造之城”期待按下重启键。“它已经恢复工作,但尚未解封。大量员工无法上班,生产线实际上无法复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总部市场部一位负责人显得有些无奈。事实上,东风汽车集团早在3月11日就获批复工。但由于武汉和湖北还处于封闭状态,人员和物流还没有打通,不可能真正开工。东风汽车集团关闭下的城市只是武汉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在已经持续两个月的停工状态下,武汉的经济压力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层层传导。作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武汉这座拥有汽车、通讯、电子、医药等领域知名制造企业的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复工的策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向《中国新闻周刊》预测,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要实现全面复工还需要一段时间。和东风汽车一样,大部分武汉制造企业都面临着产业链断链的风险。例如,武汉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拥有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处于国内乃至全球产业供应链上下游的关键连接点。武汉制造业停工引发的冲击波正逐渐向全球汽车行业蔓延。汽车供应链将受到重创。“目前车厂的工人还没有回到岗位,工厂还没有真正开始生产,园区附近也没有人。”一位常年在东风大道汽车产业园工作的负责人这样描述企业的现状。在疫情的阴影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风大道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这条13公里长的大道是全球汽车产业密度最高的轴线之一,被誉为“车都的脊梁”,是武汉乃至湖北省工业产值最高的主干道。东风大道沿线,企业近2万家,其中整车企业7家,汽车组装厂12家,零部件企业5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54家。汽车年产量超百万,家电产量超千万台,总收入达万亿。汽车产业已经连续九年占据武汉第一支柱产业的位置。在爆发后的两个多月里,以东风大道为中心的武汉汽车产业几乎完全陷入停滞。"自疫情爆发以来,武汉的汽车生产线一直无法启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朱丽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汽车厂的流水线需要所有工人上岗,缺一不可。“启封前,工人到不了,流水线开不了。”东风汽车集团作为中国制造业500强第四大汽车企业,是武汉汽车产业的龙头,也是湖北省最大的企业实体。其总部位于武汉,生产基地和分公司遍布湖北。“整个集团一半以上的产能在湖北,其中武汉占80%。”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总部市场部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武汉总部只有政府部门在办公,其他部门和生产线还处于停工状态。生产基地在武汉的车企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根据中国程心国际的数据,湖北约80%的汽车产能……省份集中在武汉。从产能分布来看,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东风雷诺的产能100%在武汉,神龙汽车76%的产能和上汽通用23%的产能在武汉。以东风本田为例,其三家整车制造厂都位于武汉。如果从1月22日春节假期开始,东风本田已经损失了超过40个工作日的产能。按照东风本田今年的产销计划,这大概是亏损10万辆以上的产量。换算成经济损失,则高达250亿元。每停产一天,整个东风本田就多损失5亿元。此前,北京奔驰在要求政府提前复工时,也表示停工一天将损失4亿元。“目前湖北复工地区的车企主要是行政办公,没有办法恢复正常生产。”上述东风汽车集团市场部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全面复工之前,车企无法确定疫情期间的停工损失。“但可以肯定的是,损失非常巨大。”此外,武汉、湖北的汽车零部件厂也是全国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武汉外,襄阳、十堰等汽车或汽车零部件产量高的地区都是疫情严重的地方。“在武汉的工厂恢复生产之前,湖北乃至全国的整车生产线都很难正常生产。”该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武汉是汽车零部件工厂的重要聚集地,汽车零部件的适应性极高,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品。“一旦关键零部件缺失,整车生产将面临停滞。”3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召开月度信息发布会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为28.5万辆和31万辆,环比下降80%。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复工,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还在继续。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3月17日,全国汽车经销商综合效率为58%,而湖北省仅为38%。“湖北的乘用车产量占全国10%以上,其中湖北80%以上的产量在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武汉汽车工业的停滞对全国汽车产业链影响重大。”虽然近年来,武汉汽车行业一直处于去库存状态,并未将产能全部投入生产,“但长期停产仍会对企业自身和上下游造成较大压力。”叶薛平接着说道。
供应链危机与中国企业制造业的自救如今,武汉依然保留着“制造业城市”的厚重底色。这座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不仅是中国四大汽车之都之一,还拥有“中国光谷”、“国家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等称号,既有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也有芯片、激光、医药等高科技制造业。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成为武汉自救的重要力量。疫情期间,武汉很多制造企业承担了“救市”的重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救。作为植根于武汉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WISCO集团承担着武汉市的多项基础能源供应。自武汉疫情爆发以来,WISCO集团旗下多家子公司几乎从未停止工作,持续运送各种资源用于抗击疫情。《中国新闻周刊》从武钢集团了解到,该集团下属的武钢股份是武汉当地最大的医用氧生产商。在epi期间……mic,它24小时生产,为全市一半以上的医院供应医用氧气,日供应量是平时的4倍。此外,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中,WISCO集团下属的WISCO有限公司派出130多人支援建设,另一家子公司孙艺程钢铁公司支援钢材500多吨。在保障民生需求方面,WISCO下辖的供电部门和供水部门也在24小时运转,保障武汉市的水电供应。“疫情期间WISCO提供的医疗、钢铁等资源,基本都是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的,甚至是免费和无条件支持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Julia告诉《中国新闻周刊》,“WISCO提供的资源拯救了许多人。没有他们的生产供应,武汉的情况可能更危险。”除了国企,武汉制造业很多民企也在贡献力量。武汉东南部的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被称为“中国光谷”,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聚集了光电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多个产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是武汉除汽车外的另外两大支柱产业。疫情期间,这两大支柱产业的大量企业仍在以各种方式运营,提供技术支持或供应生产,有的甚至实现了大规模的业务增长。武汉的高科技制造企业表现不俗。作为国内红外测温设备的龙头企业之一,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整体产量激增,以每天1000套的生产速度向武汉及全国供应红外自动测温设备。在爆发之前,高科技红外测温设备的销量一年只有几百台,现在产销量突飞猛进。仅2月份,高德红外生产的测温设备在国内已安装数万套,3月初安装近2万套。最近接了大量海外订单,一直供不应求。此外,武汉本地的高科技信息技术企业也为武汉实现疫情防控信息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里,有一张实时更新疫情防控动态的电子信息地图。全称是“基于时空大数据的一张图疫情监控系统”,由武汉本地的五大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早在去年6月,这家公司就入选了工信部“小巨人”名单。“自2月9日上线以来,该系统已协助湖北等10多个省市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五大角市场部总监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过“一张图”,当地防控指挥部可以直观、准确地掌握本地区的关键疫情指标,实现精准防控。在武汉市疫情由暴发转为稳定期间,辖区4000多人的佛子岭街道B社区一直保持着“无疫情社区”的地位。这个社区采用的防控系统是武汉洪欣科技公司研发的“智慧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支撑平台”,可以帮助社区实现精细化疫情防控。“该系统自2月中旬上线以来,帮助了武汉、山东、广西等地的疫情防控。”武汉洪欣智慧社区项目经理闫小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统计人员和疫情数据分析的效率,尤其是在四项“应收尽收”的命令下……武汉的人员类型。然而,在武汉的“休眠”状态下,大部分生产活动仍在等待全面重启按钮被按下。光电子信息方面,武汉建设的通信光电子、能源光电子、消费光电子三大产业链,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占国内市场2/3,国际市场1/4。全国700多家光通信厂商中,有200家左右在武汉。在疫情的阴影下,武汉大部分光通信企业的R&D和生产仍难以复工,不少企业的开工率继续在低位徘徊,甚至不足以完成存量订单,同时面临失去新订单和新客户的风险。“长期停产下,武汉企业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必然受到影响,存在失去部分市场的风险。”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全国陆续复工的大环境下,武汉仍处于停工状态,行业上下游企业会倾向于寻找替代厂商来维持产业链的运转。“如果武汉到4月底还不全面复工,那就意味着将失去差不多一个季度的订单,对全年的生产和销售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曾受到疫情的重创,但随着疫情的逐渐减弱,疫情对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会逐渐降低。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重构供应链危机应对体系是他们未来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叶建议,在制造业的子行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影响较大,高科技行业受影响较小。“未来,制造企业将更倾向于提高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在生产线中的比重,以规避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复工后重构供应链危机应对体系是企业未来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3月24日,在武汉东风乘用车公司厂房内,工人在生产车间进行消。摄影/李的“制造之城”期待按下重启键。“它已经恢复工作,但尚未解封。大量员工无法上班,生产线实际上无法复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总部市场部一位负责人显得有些无奈。事实上,东风汽车集团早在3月11日就获批复工。但由于武汉和湖北还处于封闭状态,人员和物流还没有打通,不可能真正开工。东风汽车集团关闭下的城市只是武汉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在已经持续两个月的停工状态下,武汉的经济压力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层层传导。作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武汉这座拥有汽车、通讯、电子、医药等领域知名制造企业的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复工的策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向《中国新闻周刊》预测,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要实现全面复工还需要一段时间。和东风汽车一样,大部分武汉制造企业都面临着产业链断链的风险。例如,武汉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拥有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处于国内乃至全球产业供应链上下游的关键连接点。武汉制造业停工引发的冲击波正逐渐向全球汽车行业蔓延。汽车供应链将受到重创。“目前,汽车厂的工人还没有回到他们的岗位上,工厂还没有……ally开始生产了,公园附近没有人。"一位常年在东风大道汽车产业园工作的负责人这样描述企业的现状。在疫情的阴影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风大道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这条13公里长的大道是全球汽车产业密度最高的轴线之一,被誉为“车都的脊梁”,是武汉乃至湖北省工业产值最高的主干道。东风大道沿线,企业近2万家,其中整车企业7家,汽车组装厂12家,零部件企业5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54家。汽车年产量超百万,家电产量超千万台,总收入达万亿。汽车产业已经连续九年占据武汉第一支柱产业的位置。在爆发后的两个多月里,以东风大道为中心的武汉汽车产业几乎完全陷入了停滞。”自疫情爆发以来,武汉的汽车生产线一直无法启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朱丽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汽车厂的流水线需要所有工人上岗,他们都是缺一不可的。”启封前,工人到不了,流水线开不了。“东风汽车集团作为中国制造业500强第四大汽车企业,是武汉汽车产业的龙头,也是湖北省最大的企业实体。其总部设在武汉,生产基地和分公司遍布湖北。”整个集团一半以上的产能在湖北,其中武汉占80%。"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总部市场部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武汉总部只有政府部门在办公,其他部门和生产线还处于停工状态。生产基地在武汉的车企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根据中国程心国际的数据,湖北省约80%的汽车产能集中在武汉。从产能分布来看,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东风雷诺的产能100%在武汉,神龙汽车76%的产能和上汽通用23%的产能在武汉。以东风本田为例,其三家整车制造厂都位于武汉。如果从1月22日春节假期开始,东风本田已经损失了超过40个工作日的产能。按照东风本田今年的产销计划,这大概是亏损10万辆以上的产量。换算成经济损失,则高达250亿元。每停产一天,整个东风本田就多损失5亿元。此前,北京奔驰要求政府提前复工时,还说停工一天就要损失4亿。”目前湖北复工地区的车企主要是行政办公,没有办法恢复正常生产。“上述东风汽车集团市场部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全面复工之前,车企无法确定疫情期间的停工损失。”但可以肯定的是,损失非常巨大。“此外,武汉、湖北的汽车零部件厂也是全国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武汉外,襄阳、十堰等汽车或汽车零部件产量高的地区,都是疫情严重的地方。”在武汉的工厂恢复生产之前,湖北乃至全国的整车生产线都很难正常生产。“该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武汉是汽车零部件工厂的重要聚集地,汽车零部件的适应性极高,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品。”一旦关键零部件缺失,整车生产将面临停滞。“3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召开月度信息发布会,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为28.5万辆和31万辆,环比下降80%……第n次。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复工,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还在继续。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3月17日,全国汽车经销商综合效率为58%,而湖北省仅为38%。“湖北的乘用车产量占全国10%以上,其中湖北80%以上的产量在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武汉汽车工业的停滞对全国汽车产业链影响重大。”虽然近年来,武汉汽车行业一直处于去库存状态,并未将产能全部投入生产,“但长期停产仍会对企业自身和上下游造成较大压力。”叶薛平接着说道。
供应链危机与中国企业制造业的自救如今,武汉依然保留着“制造业城市”的厚重底色。这座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不仅是中国四大汽车之都之一,还拥有“中国光谷”、“国家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等称号,既有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也有芯片、激光、医药等高科技制造业。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成为武汉自救的重要力量。疫情期间,武汉很多制造企业承担了“救市”的重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救。作为植根于武汉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WISCO集团承担着武汉市的多项基础能源供应。自武汉疫情爆发以来,WISCO集团旗下多家子公司几乎从未停止工作,持续运送各种资源用于抗击疫情。《中国新闻周刊》从武钢集团了解到,该集团下属的武钢股份是武汉当地最大的医用氧生产商。疫情期间,它24小时不间断生产,为全市一半以上的医院供应医用氧气,日供应量是平时的4倍。此外,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中,WISCO集团下属的WISCO有限公司派出130多人支援建设,另一家子公司孙艺程钢铁公司支援钢材500多吨。在保障民生需求方面,WISCO下辖的供电部门和供水部门也在24小时运转,保障武汉市的水电供应。“疫情期间WISCO提供的医疗、钢铁等资源,基本都是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的,甚至是免费和无条件支持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Julia告诉《中国新闻周刊》,“WISCO提供的资源拯救了许多人。没有他们的生产供应,武汉的情况可能更危险。”除了国企,武汉制造业很多民企也在贡献力量。武汉东南部的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被称为“中国光谷”,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聚集了光电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多个产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是武汉除汽车外的另外两大支柱产业。疫情期间,这两大支柱产业的大量企业仍在以各种方式运营,提供技术支持或供应生产,有的甚至实现了大规模的业务增长。武汉的高科技制造企业表现不俗。作为国内红外测温设备的龙头企业之一,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整体产量激增,以每天1000套的生产速度向武汉及全国供应红外自动测温设备。疫情爆发前,高科技红外测温设备的销量在……一年几百台,现在产销量突飞猛进。仅2月份,高德红外生产的测温设备在国内已安装数万套,3月初安装近2万套。最近接了大量海外订单,一直供不应求。此外,武汉本地的高科技信息技术企业也为武汉实现疫情防控信息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里,有一张实时更新疫情防控动态的电子信息地图。全称是“基于时空大数据的一张图疫情监控系统”,由武汉本地的五大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早在去年6月,这家公司就入选了工信部“小巨人”名单。“自2月9日上线以来,该系统已协助湖北等10多个省市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五大角市场部总监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过“一张图”,当地防控指挥部可以直观、准确地掌握本地区的关键疫情指标,实现精准防控。在武汉市疫情由暴发转为稳定期间,辖区4000多人的佛子岭街道B社区一直保持着“无疫情社区”的地位。这个社区采用的防控系统是武汉洪欣科技公司研发的“智慧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支撑平台”,可以帮助社区实现精细化疫情防控。“该系统自2月中旬上线以来,帮助了武汉、山东、广西等地的疫情防控。”武汉洪欣智慧社区项目经理闫小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系统大大提高了社区统计人员和疫情数据分析的效率,尤其是在武汉四类人员“应收尽收”的命令下。然而,在武汉的“休眠”状态下,大部分生产活动仍在等待全面重启按钮被按下。光电子信息方面,武汉建设的通信光电子、能源光电子、消费光电子三大产业链,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占国内市场2/3,国际市场1/4。全国700多家光通信厂商中,大约有200家在武汉。在疫情的阴影下,武汉大部分光通信企业的R&D和生产仍难以复工,不少企业的开工率继续在低位徘徊,甚至不足以完成存量订单,同时面临失去新订单和新客户的风险。“长期停产下,武汉企业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必然受到影响,存在失去部分市场的风险。”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全国陆续复工的大环境下,武汉仍处于停工状态,行业上下游企业会倾向于寻找替代厂商来维持产业链的运转。“如果武汉到4月底还不全面复工,那就意味着将失去差不多一个季度的订单,对全年的生产和销售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曾受到疫情的重创,但随着疫情的逐渐减弱,疫情对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会逐渐降低。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重构供应链危机应对体系是他们未来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叶建议,在制造业的子行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影响较大,高科技行业受影响较小。“未来,制造企业将更倾向于提高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在生产线中的比重,以规避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近日摩根大通表示,受疫情影响,在24月里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将会收缩。
1900/1/1 0:00:00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30日7时40分左右,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72万例,达720117例,死亡病例33925例。
1900/1/1 0:00:002014年3月26日,杭州小客车限购令实施,众多人对限购令前夜的疯狂记忆犹新:一家4S店平均一分钟卖一辆车。因为这意味着往后的日子里,想买车还要碰运气或者多花钱。如今,杭州限购令实施已快满6年。
1900/1/1 0:00:003月30日,恒大健康(0708HK)通过线上直播形式披露2019年全年业绩。
1900/1/1 0:00:004月1日,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20年第4批)》,共包括57户企业134个车型,
1900/1/1 0:00:00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新型冠状病疫情危机导致需求下降,特斯拉宣布将暂时解雇部分员工。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