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开始被赶超了!在品牌层面,中国的比亚迪、BAIC和SAIC曾经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品牌。然而,鲶鱼特斯拉卷土重来,在2019年连续四年蝉联比亚迪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情况很不一样。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不仅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还被后来者大众和宝马追上,跌出前三。过去也有强大的新能源品牌和车企,如BAIC新能源和SAIC,也失去了头把交椅,淹没在新能源品牌名单中。
与此同时,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品牌全球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也相继下滑。在今年上半年的十大车型榜单中,曾经的龙头北汽EU系列、比亚迪、宝骏的产品已经消失,只剩下比亚迪秦一款产品,为中国新能源弯道超车的战略路径蒙上了一层阴影。
没想到,坏消息接踵而至。除了中国品牌和单品在全球市场被超越,就连中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龙头地位也在今年前7个月丧失殆尽。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欧洲新能源累计销量比中国高1.4万辆,中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领先地位正在受到挑战。
中国对中国的新能源市场规划和期待了这么久,当然希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中国品牌也可以占据领先甚至重要的地位。如今两败俱伤,那么中国在汽车行业和市场一直在准备和期待的弯道超车还有机会吗?
早起,晚赶。
汽车产业的新能源是国家的战略方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落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几十年。当别人已经把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研究透彻的时候,我们还在初级阶段。那么中国拿什么去和欧美日等汽车强国竞争呢?
因此,新能源和智能化的路线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赶超欧洲、超越美国的契机,即走一条全新的道路。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技术实力、储备、电池、电控等关键部分没有太大差别,大家的起点都一样。重新开放竞争,即使是中国,也可以用举国之力,用巨大的市场去培育,这几乎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新机遇。
“十二五”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2011-2019年,产销量从不足5000辆增长到120多万辆,保有量从1万辆增长到381万辆。10年产销量增长近400倍,占全球半壁江山,在全球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然而,这一优势并未延续。如文章开头所述,在车型、品牌乃至整体销量的全球排名中,中国的领先优势已经被撼动。是的,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关注新能源市场,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和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
“今年电动车在欧洲的销量将超过中国,我们很痛苦。”近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群在2020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汽车行业的车企、政策制定者、消费者都不早起,却赶了个晚集。“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基础设施,人们卖得很好。”
曾玉群的担心不无道理。过去,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是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主导者,…d国内外几乎所有汽车公司都相继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出货量也连续三年占据世界第一。但在今年上半年,LG化学已经超越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数据显示,上半年LG化学总装机量为10.5 GWh,同比增长82.8%,市场份额为24.6%。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以10 GWh的总装机量排名第二,同比下降28.1%,市场份额为23.5%。
是的,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以0.5GWh的差距丢掉了电池巨头的头衔,主要是因为中国新能源市场进入瓶颈期。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8.6万辆,同比下降32.8%,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降34.3%,均远高于汽车整体销量。同时,日韩电池企业重新进入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给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带来冲击。
是什么制约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是什么促成了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崛起?分析原因不难发现,2018年以来,国内补贴政策持续下降,新能源市场销量开始降温。为了刺激欧洲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最近两年不断加大补贴力度,促进了欧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同时,欧洲严格的排放法规和政策成为新能源汽车最直接的推手,否则没有车企能够承担天价罚款。
在国内补贴不断下降的当下,欧洲迎来了补贴的春天,被赶超在所难免。从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进程来看,中国无疑已经走在了欧洲的前面,经历了政策导向和扶持发展,逐步过渡到市场化运作阶段。正如福耀玻璃董事长曹所说:经营一个产品,完全靠国家补贴,那就是等死。
对于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来说,虽然补贴的下降造成了整个行业的大幅下滑,给了特斯拉爆发的机会,但是痛苦也是不得不经历的。欧洲超车的现状,是倒逼自主新能源车企自力更生的压力和动力。电动车企业为了和补贴乏力的燃油车竞争,不得不努力学习提高产品力,无论是对行业和市场,还是对消费者,都不是一件好事。
当外资回来的时候
随着大众ID.3即将在欧洲销售,今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100万辆。然而,分析人士认为,欧洲的领先优势不会持续太久。就拿全球最火的公司特斯拉来说,其核心市场依然是中国。况且在上海,特斯拉已经规划了50万辆电动车的产能。更何况大众、奔驰、通用等全球车企早就把新能源的梦想放在了中国市场。
所以,我们反而不应该担心中国会不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从燃油车走过的路来看,中国市场全球最大是必然的。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在国外新能源产品卷土重来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品牌和中国自己的汽车产业是否还具有先发优势,是否真的能够抵御外资的全方位入侵。
在这一点上,中国品牌已经在SUV领域吃了苦头。2014-2017年期间,中国品牌嗅到了SUV市场机会。在快速的产品布局中,中国品牌率先获得了SUV市场红利,凭借科技、智能、性价比优势获得了不错的销量。一时间,那些弱小甚至边缘化的中国品牌也……保持新的活力。
然而,在2018年,国外SUV产品开始卷土重来的时候,SUV市场开始重新洗牌。外资SUV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在产品力和智能配置上赶超中国品牌SUV,整个细分市场被淘汰和洗牌。在上一轮SUV大战中,一批中国品牌变强了,但更多的产品只是陪衬和路人。
那么在接下来的新能源领域,中国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对抗是会开辟新的战场,还是会重蹈SUV的覆辙,还很难说,至少从目前中国品牌新能源产品的市场表现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中国品牌新能源产品的数量已经达到110多个,但今年前7个月的累计总销量为27.48万,占整个市场的47%。但是销量比较低,单款车型平均销量只有2500辆。反观德国,虽然前7个月的总销量只有4.7万辆,但有10多款产品的平均销量超过了3600辆。要知道大众纯电动平台的产品ID.4还没来呢。一旦大众下定决心推动新能源产品的销售,势头可想而知。
再来看日本。目前强混是日本的销售主力。今年前7个月,日本新能源总销量高达近20万辆,20多款产品的单品平均销量高达8500辆。虽然强混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只是节能汽车的一种,但从市场选择的角度来看,这种强混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背后是技术和品牌的实力。
不久前蔚来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不感兴趣的核心原因是充电没有保障,高达46.8%,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是电池价格高,车价不便宜,高达30.9%。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就迎来了最好的机会。
?
关于充电保障,该国的新基础设施已包括充电桩。乘着新基建的东风,充电桩建设迎来新机遇。至于电池价格高的问题,到2025年左右,在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的首次购买成本将与燃油车持平。那么,一旦新能源汽车开始走向寻常百姓家,消费者是选择合资还是自主?看来,品牌一直是制约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对抗的关键。
事实上,如果中国的品牌不强,即使是现在有优势的供应链体系,比如电池,也会随着国外品牌份额的增加而受到冲击。当时日韩电池的崛起和国外新供应链体系的孕育。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在哪里?
文/杜新于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和“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或登陆《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在新能源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开始被赶超了!在品牌层面,中国的比亚迪、BAIC和SAIC曾经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品牌。然而,鲶鱼特斯拉卷土重来,在2019年连续四年蝉联比亚迪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情况很不一样。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不仅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还被后来者大众和宝马追上,跌出前三。过去也有强大的新能源品牌和车企,如BAIC新能源和SAIC,也失去了头把交椅,淹没在新能源品牌名单中。
与此同时,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品牌全球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也相继下滑。在今年上半年的十大车型榜单中,曾经的龙头北汽EU系列、比亚迪、宝骏的产品已经消失,只剩下比亚迪秦一款产品,为中国新能源弯道超车的战略路径蒙上了一层阴影。
没想到,坏消息接踵而至。除了中国品牌和单品在全球市场被超越,就连中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龙头地位也在今年前7个月丧失殆尽。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欧洲新能源累计销量比中国高1.4万辆,中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领先地位正在受到挑战。
中国对中国的新能源市场规划和期待了这么久,当然希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中国品牌也可以占据领先甚至重要的地位。如今两败俱伤,那么中国在汽车行业和市场一直在准备和期待的弯道超车还有机会吗?
早起,晚赶。
汽车产业的新能源是国家的战略方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落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几十年。当别人已经把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研究透彻的时候,我们还在初级阶段。那么中国拿什么去和欧美日等汽车强国竞争呢?
因此,新能源和智能化的路线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赶超欧洲、超越美国的契机,即走一条全新的道路。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技术实力、储备、电池、电控等关键部分没有太大差别,大家的起点都一样。重新开放竞争,即使是中国,也可以用举国之力,用巨大的市场去培育,这几乎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新机遇。
“十二五”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2011-2019年,产销量从不足5000辆增长到120多万辆,保有量从1万辆增长到381万辆。10年产销量增长近400倍,占全球半壁江山,在全球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然而,这一优势并未延续。如文章开头所述,在车型、品牌乃至整体销量的全球排名中,中国的领先优势已经被撼动。是的,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关注新能源市场,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和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
“今年电动车在欧洲的销量将超过中国,我们很痛苦。”近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群在2020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汽车行业的车企、政策制定者、消费者都不早起,却赶了个晚集。“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基础设施,人们卖得很好。”
曾玉群的担心不无道理。过去,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是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主导者,…d国内外几乎所有汽车公司都相继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出货量也连续三年占据世界第一。但在今年上半年,LG化学已经超越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数据显示,上半年LG化学总装机量为10.5 GWh,同比增长82.8%,市场份额为24.6%。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以10 GWh的总装机量排名第二,同比下降28.1%,市场份额为23.5%。
是的,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以0.5GWh的差距丢掉了电池巨头的头衔,主要是因为中国新能源市场进入瓶颈期。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8.6万辆,同比下降32.8%,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降34.3%,均远高于汽车整体销量。同时,日韩电池企业重新进入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给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带来冲击。
是什么制约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是什么促成了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崛起?分析原因不难发现,2018年以来,国内补贴政策持续下降,新能源市场销量开始降温。为了刺激欧洲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最近两年不断加大补贴力度,促进了欧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同时,欧洲严格的排放法规和政策成为新能源汽车最直接的推手,否则没有车企能够承担天价罚款。
在国内补贴不断下降的当下,欧洲迎来了补贴的春天,被赶超在所难免。从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进程来看,中国无疑已经走在了欧洲的前面,经历了政策导向和扶持发展,逐步过渡到市场化运作阶段。正如福耀玻璃董事长曹所说:经营一个产品,完全靠国家补贴,那就是等死。
对于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来说,虽然补贴的下降造成了整个行业的大幅下滑,给了特斯拉爆发的机会,但是痛苦也是不得不经历的。欧洲超车的现状,是倒逼自主新能源车企自力更生的压力和动力。电动车企业为了和补贴乏力的燃油车竞争,不得不努力学习提高产品力,无论是对行业和市场,还是对消费者,都不是一件好事。
当外资回来的时候
随着大众ID.3即将在欧洲销售,今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100万辆。然而,分析人士认为,欧洲的领先优势不会持续太久。就拿全球最火的公司特斯拉来说,其核心市场依然是中国。况且在上海,特斯拉已经规划了50万辆电动车的产能。更何况大众、奔驰、通用等全球车企早就把新能源的梦想放在了中国市场。
所以,我们反而不应该担心中国会不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从燃油车走过的路来看,中国市场全球最大是必然的。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在国外新能源产品卷土重来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品牌和中国自己的汽车产业是否还具有先发优势,是否真的能够抵御外资的全方位入侵。
在这一点上,中国品牌已经在SUV领域吃了苦头。2014-2017年期间,中国品牌嗅到了SUV市场机会。在快速的产品布局中,中国品牌率先获得了SUV市场红利,凭借科技、智能、性价比优势获得了不错的销量。一时间,那些弱小甚至边缘化的中国品牌也……保持新的活力。
然而,在2018年,国外SUV产品开始卷土重来的时候,SUV市场开始重新洗牌。外资SUV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在产品力和智能配置上赶超中国品牌SUV,整个细分市场被淘汰和洗牌。在上一轮SUV大战中,一批中国品牌变强了,但更多的产品只是陪衬和路人。
那么在接下来的新能源领域,中国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对抗是会开辟新的战场,还是会重蹈SUV的覆辙,还很难说,至少从目前中国品牌新能源产品的市场表现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中国品牌新能源产品的数量已经达到110多个,但今年前7个月的累计总销量为27.48万,占整个市场的47%。但是销量比较低,单款车型平均销量只有2500辆。反观德国,虽然前7个月的总销量只有4.7万辆,但有10多款产品的平均销量超过了3600辆。要知道大众纯电动平台的产品ID.4还没来呢。一旦大众下定决心推动新能源产品的销售,势头可想而知。
再来看日本。目前强混是日本的销售主力。今年前7个月,日本新能源总销量高达近20万辆,20多款产品的单品平均销量高达8500辆。虽然强混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只是节能汽车的一种,但从市场选择的角度来看,这种强混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背后是技术和品牌的实力。
不久前蔚来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不感兴趣的核心原因是充电没有保障,高达46.8%,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是电池价格高,车价不便宜,高达30.9%。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就迎来了最好的机会。
?
关于充电保障,该国的新基础设施已包括充电桩。乘着新基建的东风,充电桩建设迎来新机遇。至于电池价格高的问题,到2025年左右,在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的首次购买成本将与燃油车持平。那么,一旦新能源汽车开始走向寻常百姓家,消费者是选择合资还是自主?看来,品牌一直是制约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对抗的关键。
事实上,如果中国的品牌不强,即使是现在有优势的供应链体系,比如电池,也会随着国外品牌份额的增加而受到冲击。当时日韩电池的崛起和国外新供应链体系的孕育。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在哪里?
文/杜新于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和“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或登陆《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TechWeb8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位特斯拉高管表示,中国制造的ModelY将于2021年年初在其上海工厂下线。
1900/1/1 0:00:00总有人说,车如其人,选车的标准总能反映出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取向。
1900/1/1 0:00:008月21日,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发布消息称,按照一次性增发指标配置流程,2020年8月1日至8月20日为申报期。
1900/1/1 0:00:007月,在国补新政和新能源汽车下乡等利好政策的双重刺激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了过去12个月以来销量增速首次转正。其中,上汽通用五菱杀出重围,夺得民族车企销量第一名。
1900/1/1 0:00:008月20日,蔚来汽车正式对外发布电池租用服务BaaS(BatteryasaService)。
1900/1/1 0:00:008月20日,蔚来汽车举行电池租用(BaaS)方案发布会,正式发布BaaS服务。该服务提供了车电分离、电池租用、可充可换可升级的几种模式。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