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下载品多多就相当于把头低下去生活。”这句话当然有它的道理。毕竟在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限制的渠道更少,商品价格更低,往往让消费者大呼“真香”。不过最近好像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特斯拉,就是一个永远不想“低头”的人。
我想大部分读者应该都知道最近的特斯拉/拼多多事件。事情的起因是,拼多多在今年7月开展了线上“万人团购”活动,提供5辆2019款Model 3车型进行团购销售,价格优惠近2万元;随后,特斯拉发表声明称该活动并非官方行为,品多多则回应称,车主可以自行购买车辆然后品多多官方给予价格补贴,活动真实有效;后来,特斯拉拒绝为参加活动的车主交付车辆。
随着双方对峙的继续,吃瓜群众已经准备好了板凳和瓜子。如果用大家平时的消费思维去想,拼多多似乎并没有做错什么:无非是用自己的钱补贴消费者,不给你一分钱的特斯拉;而且你停产的2019款卖了,顺便清库存;特斯拉如此反对,是不是卖的更便宜?
特斯拉为什么不呢?
电动车,火箭,还有话很多的马斯克。
从这个角度来说,至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特斯拉的行为是不合理的。那它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觉得这里可能有必要说一下特斯拉这个品牌。在之前几期的“快评”系列中,我以保时捷Taycan为例,阐述了电动车时代开启以来,特斯拉对传统车企的冲击和影响。也通过现代巴黎帝的介绍,说明了传统经销商的销售模式与品牌形象之间的微妙关系。巧合的是,那两篇文章的观点其实在特斯拉和拼多多的“角力”中相交。
总结:作为电动车的“先行者”,早期特斯拉品牌电动车的出现可以说是创造了现代电动车的“模板”——极简的内饰、大尺寸中控面板/液晶仪表、丰富的驾驶辅助功能等。它们唤醒了消费者对“科技感”的追求,更讨那些伴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长大的年轻人的喜欢,这一点我们已经演示过了。同时,虽然后来的产品可以比特斯拉更丰富、更全面,但始终是后来者、模仿者。作为汽车制造商,特斯拉的“科技属性”早已先植入消费者心中。
在此基础上,特斯拉品牌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知名度与特斯拉相当甚至更高。但与传统企业家不同的是,埃隆·马斯克也非常擅长营销自己,包括但不限于他在推特上频繁的“秽言论”所带来的参与感。同时他的另一家公司SpaceX显然更有活力,因为SpaceX的主营业务是航天制造和航天运输!听起来很酷,对吧?
所以,埃隆·马斯克的个人ID成功绑定了特斯拉和SpaceX。毕竟“硅谷钢铁侠”不是白叫的。而且显然后者给前者带来了巨大的“属性加成”,直接填补了特斯拉的科技属性,这也与“极客”对21世纪科技潮流的兴趣不谋而合,这也是大家对特斯拉产品趋之若鹜的原因。爆棚的科技属性让特斯拉品牌独具魅力,高品牌调性也为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积累了众多粉丝。怎么形容呢?这里借用我最喜欢的UP大师对特斯拉的总结:
科技宗教。那非常贴切。
“我们没有经销商……”“是的,你做到了!"
所以,特斯拉品牌的成功是全球性的。作为中国的汽车制造大国,特斯拉的国产化很快就安排好了,从工厂的建设到国产特斯拉Model 3的正式上市交付,一切都很顺利。同时,从早期进口开始,特斯拉也一直保持线上商城直销/线下交车的直销模式。对于长期依赖经销商的国内市场来说,特斯拉再次带来了灵感,它再次巩固了自己的“前卫属性”,或者用你的话说:“X属性”。
特斯拉为什么要坚决采取直销模式?就像前面讨论现代引进帕利斯特和直销模式时提到的:厂家把车卖给经销商,经销商承担库存压力把车卖出去,必然涉及经销商自身的促销行为,常见于各种所谓的“终端优惠”。最终,这款车将以低于官方指导价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同时,由于经销商的“返利”模式,经销商每卖出一辆车都会向厂家索要返利费用,而这个价格往往是双方协商的。因此,如果经销商存在过度的“促销行为”,通过“返利”来弥补汽车本身的价格损失,那么结果将是一辆车以超低的终端价格售出,这必然会对品牌造成巨大的冲击。包括特斯拉在内,任何一家车企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因此,对于特斯拉来说,保存“品牌调性”极其重要,这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产品和销售本身。因为作为埃隆·马斯克的“科技宗教”,失去“品牌调性”就相当于失去了消费者的“认同感”,这对特斯拉来说是致命的。再说了,就算是直销模式,特斯拉的销量低吗?所以,特斯拉不会允许任何人损害它的“品牌调性”——路人/网友/消费者/车主吐槽吐槽没关系,但如果它通过类似经销商的降价行为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而且没有通过官方合作,你还是拼多多,那就用脚趾头想想,特斯拉是不会同意的。
为什么我特意加了“还是你,品多多”?我瞄准它了吗?不完全是。
拼多多,为什么?
“互联网义乌”的逆袭
当然,强调“拼多多”不是故意的。回想一下你常用的电商平台。网购一般用什么app?我觉得肯定有“某宝,某猫,某东”之类的,那你用品多多吗?可能不是所有人都会给出“是”的答案,包括编辑本人。但这并不妨碍拼多多这几年快速发展了不少用户。原因是什么?因为是价格相对低廉的小商品流通的互联网平台,所以可以通过团购、批量购物来换取更低的价格,吸引消费。毕竟,“白嫖”总是快乐的,没有人会拒绝“薅羊毛”的诱惑。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面对的受众比《某宝某东》更广,当然调性也相对更低。但对比拼多多刚进入人们视线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他们逐渐开始卖一些“贵”的商品,比如正版iPhone、iMac等。——“补贴降价”仍是他们的销售策略,但这类商品的上架将有助于提升拼多多的“品牌调性”。
至此,“特斯拉/拼多多事件”的所有元素都已汇集——特斯拉作为一个来自美国的电动车品牌,引领着当前的电动车市场,以高科技和“高X格”为代名词,以“调性”为品牌根基;靠卖便宜货发家的拼多多,消费者广泛,以“团购优惠”为卖点,期待“品牌向上”。两个画风如此不同的公司能像今天这样相遇,我们不得不感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但是品多多和特斯拉的结合反应已经开始,“火星撞地球”不可避免。
“科技宗教”vs“网络羊毛”
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特斯拉和拼多多不出意外的掐起来了,这件事还在继续发酵。品多多的活动最后真的有效吗?消费者真的可以花钱后打折买新车吗?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可能在尘埃落定之前没有答案。
但目前就拼多多而言,他们可能还是站在利益的一方——我自己掏钱补贴,让消费者买到正品的特斯拉Model 3;;同时,通过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拼多多在卖特斯拉,可以卖特斯拉,从营销的角度来说是有利的。从商业角度来看,拼多多在未与特斯拉达成协议的情况下降价销售其产品是违法的。也许大部分追求销量的厂商可以视而不见。毕竟他们是做生意的,但特斯拉绝对是个例外。
对于特斯拉来说,他们应该是焦虑的一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需要制止拼多多的“土匪行径”,防止25万元以下的Model 3未来再次出现在市场上,否则他们未来很难平衡自己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对“降价”的需求。如前所述,这一方面会损害他们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防止直接渠道被破坏。同时,特斯拉也希望尽快平息目前的“扯皮事件”。毕竟是他们不把车交付给消费者,这样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是负面的。
为什么消费者会受委屈?
应该优先解决消费者的需求。
抛开特斯拉和拼多多不谈,购买这五款车的消费者目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一方面,拼多多承诺如果购买不成功将获得全额退款,并将帮助其落实最终车辆的交付;另一方面,特斯拉拒绝为这些车主交付车辆,给他们的购物体验带来了不确定性:可能取不到车(最新消息是车主异地取车),或者因为双方发生纠纷,取车时间变长。同时,由于特殊的购买渠道(虽然拼多多是以车主名义购买的车辆),虽然羊毛被抓,但是后期的保养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什么消费者会受委屈?因为他们再次夹在两家公司的利益之间。所以作为企业,拼多多和特斯拉都应该优先解决消费者的问题,而不是把最终的负面影响放在消费者自己身上。对于特斯拉来说,消费者选择买车还是因为对品牌的认可。尽早协商安排交货是明智的选择;对于拼多多来说,消费者真的需要那两万从你这里买车吗?不,只是“薅羊毛”太诱人了。
全文摘要:
整体来看,拼多多与特斯拉的纠纷似乎远未尘埃落定。之后会有反转吗?谁先进一步?我们还不知道。但可以看出,特斯拉之所以如此强硬,完全是从保护其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角度出发;品多多之所以如此“拼命”,也是希望通过这件事和特斯拉品牌来炒作自己的名气。这两个看起来根本不是一个风格的商业理念,却在当今互联网世界掀起波澜,这或许就是当代互联网的神奇之处。有人说:“下载品多多就相当于把头低下去生活。”这句话当然有它的道理。毕竟在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限制的渠道更少,商品价格更低,往往让消费者大呼“真香”。不过最近好像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特斯拉,就是一个永远不想“低头”的人。
我想大部分读者应该都知道最近的特斯拉/拼多多事件。事情的起因是,拼多多在今年7月开展了线上“万人团购”活动,提供5辆2019款Model 3车型进行团购销售,价格优惠近2万元;随后,特斯拉发表声明称该活动并非官方行为,品多多则回应称,车主可以自行购买车辆然后品多多官方给予价格补贴,活动真实有效;后来,特斯拉拒绝为参加活动的车主交付车辆。
随着双方对峙的继续,吃瓜群众已经准备好了板凳和瓜子。如果用大家平时的消费思维去想,拼多多似乎并没有做错什么:无非是用自己的钱补贴消费者,不给你一分钱的特斯拉;而且你停产的2019款卖了,顺便清库存;特斯拉如此反对,是不是卖的更便宜?
特斯拉为什么不呢?
电动车,火箭,还有话很多的马斯克。
从这个角度来说,至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特斯拉的行为是不合理的。那它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觉得这里可能有必要说一下特斯拉这个品牌。在之前几期的“快评”系列中,我以保时捷Taycan为例,阐述了电动车时代开启以来,特斯拉对传统车企的冲击和影响。也通过现代巴黎帝的介绍,说明了传统经销商的销售模式与品牌形象之间的微妙关系。巧合的是,那两篇文章的观点其实在特斯拉和拼多多的“角力”中相交。
总结:作为电动车的“先行者”,早期特斯拉品牌电动车的出现可以说是创造了现代电动车的“模板”——极简的内饰、大尺寸中控面板/液晶仪表、丰富的驾驶辅助功能等。它们唤醒了消费者对“科技感”的追求,更讨那些伴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长大的年轻人的喜欢,这一点我们已经演示过了。同时,虽然后来的产品可以比特斯拉更丰富、更全面,但始终是后来者、模仿者。作为汽车制造商,特斯拉的“科技属性”早已先植入消费者心中。
在此基础上,特斯拉品牌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知名度与特斯拉相当甚至更高。但与传统企业家不同的是,埃隆·马斯克也非常擅长营销自己,包括但不限于他在推特上频繁的“秽言论”所带来的参与感。同时他的另一家公司SpaceX显然更有活力,因为SpaceX的主营业务是航天制造和航天运输!听起来很酷,对吧?
所以,埃隆·马斯克的个人ID成功绑定了特斯拉和SpaceX。毕竟“硅谷钢铁侠”不是白叫的。而且显然后者给前者带来了巨大的“属性加成”,直接填补了特斯拉的科技属性,这也与“极客”对21世纪科技潮流的兴趣不谋而合,这也是大家对特斯拉产品趋之若鹜的原因。爆棚的科技属性让特斯拉品牌独具魅力,高品牌调性也为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积累了众多粉丝。怎么形容呢?这里借用我最喜欢的UP大师对特斯拉的总结:
科技宗教。那非常贴切。
“我们没有经销商……”“是的,你做到了!"
所以,特斯拉品牌的成功是全球性的。作为中国的汽车制造大国,特斯拉的国产化很快就安排好了,从工厂的建设到国产特斯拉Model 3的正式上市交付,一切都很顺利。同时,从早期进口开始,特斯拉也一直保持线上商城直销/线下交车的直销模式。对于长期依赖经销商的国内市场来说,特斯拉再次带来了灵感,它再次巩固了自己的“前卫属性”,或者用你的话说:“X属性”。
特斯拉为什么要坚决采取直销模式?就像前面讨论现代引进帕利斯特和直销模式时提到的:厂家把车卖给经销商,经销商承担库存压力把车卖出去,必然涉及经销商自身的促销行为,常见于各种所谓的“终端优惠”。最终,这款车将以低于官方指导价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同时,由于经销商的“返利”模式,经销商每卖出一辆车都会向厂家索要返利费用,而这个价格往往是双方协商的。因此,如果经销商存在过度的“促销行为”,通过“返利”来弥补汽车本身的价格损失,那么结果将是一辆车以超低的终端价格售出,这必然会对品牌造成巨大的冲击。包括特斯拉在内,任何一家车企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因此,对于特斯拉来说,保存“品牌调性”极其重要,这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产品和销售本身。因为作为埃隆·马斯克的“科技宗教”,失去“品牌调性”就相当于失去了消费者的“认同感”,这对特斯拉来说是致命的。再说了,就算是直销模式,特斯拉的销量低吗?所以,特斯拉不会允许任何人损害它的“品牌调性”——路人/网友/消费者/车主吐槽吐槽没关系,但如果它通过类似经销商的降价行为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而且没有通过官方合作,你还是拼多多,那就用脚趾头想想,特斯拉是不会同意的。
为什么我特意加了“还是你,品多多”?我瞄准它了吗?不完全是。
拼多多,为什么?
“互联网义乌”的逆袭
当然,强调“拼多多”不是故意的。回想一下你常用的电商平台。网购一般用什么app?我觉得肯定有“某宝,某猫,某东”之类的,那你用品多多吗?可能不是所有人都会给出“是”的答案,包括编辑本人。但这并不妨碍拼多多这几年快速发展了不少用户。原因是什么?因为是价格相对低廉的小商品流通的互联网平台,所以可以通过团购、批量购物来换取更低的价格,吸引消费。毕竟,“白嫖”总是快乐的,没有人会拒绝“薅羊毛”的诱惑。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面对的受众比《某宝某东》更广,当然调性也相对更低。但对比拼多多刚进入人们视线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他们逐渐开始卖一些“贵”的商品,比如正版iPhone、iMac等。——“补贴降价”仍是他们的销售策略,但这类商品的上架将有助于提升拼多多的“品牌调性”。
至此,“特斯拉/拼多多事件”的所有元素都已汇集——特斯拉作为一个来自美国的电动车品牌,引领着当前的电动车市场,以高科技和“高X格”为代名词,以“调性”为品牌根基;靠卖便宜货发家的拼多多,消费者广泛,以“团购优惠”为卖点,期待“品牌向上”。两个画风如此不同的公司能像今天这样相遇,我们不得不感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但是品多多和特斯拉的结合反应已经开始,“火星撞地球”不可避免。
“科技宗教”vs“网络羊毛”
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特斯拉和拼多多不出意外的掐起来了,这件事还在继续发酵。品多多的活动最后真的有效吗?消费者真的可以花钱后打折买新车吗?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可能在尘埃落定之前没有答案。
但目前就拼多多而言,他们可能还是站在利益的一方——我自己掏钱补贴,让消费者买到正品的特斯拉Model 3;;同时,通过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拼多多在卖特斯拉,可以卖特斯拉,从营销的角度来说是有利的。从商业角度来看,拼多多在未与特斯拉达成协议的情况下降价销售其产品是违法的。也许大部分追求销量的厂商可以视而不见。毕竟他们是做生意的,但特斯拉绝对是个例外。
对于特斯拉来说,他们应该是焦虑的一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需要制止拼多多的“土匪行径”,防止25万元以下的Model 3未来再次出现在市场上,否则他们未来很难平衡自己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对“降价”的需求。如前所述,这一方面会损害他们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防止直接渠道被破坏。同时,特斯拉也希望尽快平息目前的“扯皮事件”。毕竟是他们不把车交付给消费者,这样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是负面的。
为什么消费者会受委屈?
应该优先解决消费者的需求。
抛开特斯拉和拼多多不谈,购买这五款车的消费者目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一方面,拼多多承诺如果购买不成功将获得全额退款,并将帮助其落实最终车辆的交付;另一方面,特斯拉拒绝为这些车主交付车辆,给他们的购物体验带来了不确定性:可能取不到车(最新消息是车主异地取车),或者因为双方发生纠纷,取车时间变长。同时,由于特殊的购买渠道(虽然拼多多是以车主名义购买的车辆),虽然羊毛被抓,但是后期的保养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什么消费者会受委屈?因为他们再次夹在两家公司的利益之间。所以作为企业,拼多多和特斯拉都应该优先解决消费者的问题,而不是把最终的负面影响放在消费者自己身上。对于特斯拉来说,消费者选择买车还是因为对品牌的认可。尽快协商安排交货是明智的选择;对于拼多多来说,消费者真的需要那两万从你这里买车吗?不,只是“薅羊毛”太诱人了。
全文摘要:
整体来看,拼多多与特斯拉的纠纷似乎远未尘埃落定。之后会有反转吗?谁先进一步?我们还不知道。但可以看出,特斯拉之所以如此强硬,完全是从保护其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角度出发;品多多之所以如此“拼命”,也是希望通过这件事和特斯拉品牌来炒作自己的名气。这两个看起来根本不是一个风格的商业理念,却在当今互联网世界掀起波澜,这或许就是当代互联网的神奇之处。
摘要工信部郑贺悦在第十四届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上表示,目前车辆出现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操作不当和生产一致性不同造成的。未来将会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隐患排查。
1900/1/1 0:00:00图片来源:企业供图成立已有近70年的韩国老牌车企双龙汽车,历经流转抛售后再度陷入囧途。
1900/1/1 0:00:00网易汽车8月25日报道今年,长城汽车提出由汽车企业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并在近日发布了“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随后又重磅推出了首批“科技长城专家天团”,
1900/1/1 0:00:00小鹏汽车距离成为中国第三家在美上市的新造车企又近了一步。
1900/1/1 0:00:00近日,车友头条获悉WEY品牌将于明年推出一款小型SUV。据了解,新车或将命名为VV3,基于长城最新的柠檬平台打造,搭载15T发动机。
1900/1/1 0:00:002017年4月,长安商用更名为长安欧尚,这一事件被看做是长安欧尚转型乘用车的起点。但熟知长安欧尚的都知道,“商转乘”这条路,长安欧尚不止走了两年。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