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汽车如何重构城市出行?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汽车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出行也是如此。

在这场百年一遇的颠覆性变革中,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地图信息、出行大数据等领域的边界正在瓦解,走向跨界融合的新模式。

2020年10月29日,第四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GFM)在浙江德清拉开帷幕,以“出行科技链接未来城市”为主题,邀请众多行业、城市、汽车、出行生态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汽车、出行、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跨界融合与合作是汽车革命成败的关键。

随着汽车革命的发展,汽车的属性已经从典型的机械产品转变为以机械产品为基础的电力电子产品、互联网产品和电子信息高科技产品。

基于汽车的改变,新一代的移动通信和共享出行开始联系在一起,智能交通的发展也在逐渐打开智慧城市的脉络。

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在本届大会高峰论坛上所说:

汽车的核心变了,边界也变了。传统汽车产业链正在大规模重构,走向高科技。未来出行产业链的构建已经成型,未来交通的布局已经开始。

具体来说,这涉及到一个庞大的跨界高科技群体,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都有巨大的应用场景。所以,汽车行业的革命,绝不是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可以单独完成的。跨界融合与合作是其成败的关键。

另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建设交通强国纲要》。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今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据陈清泰介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同一类问题连续发布三个文件是很少见的。而且这三个重要文件一脉相承,可以从不同角度推动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

陈清泰进一步补充道:

以这三个重要文件为标志,我国新能源汽车正从初级发展阶段向中高级发展阶段转变。也就是说,从注重解决三电技术问题,提高安全性,解决电动车续航时间短、充电难、购车贵、不安全等问题,转向更加注重与相关产业和高科技的协调。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即将发布。

近日,中央召开五中全会,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机械处处长吴伟在高峰论坛上透露,今年,我国全面实现“十三五”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目前的情况,全年GDP将历史性地突破100万亿。

此外,吴伟还指出,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更加明确:

截至9月底,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的汽车保有量已达2.75亿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1-9月,汽车工业已连续6个月正增长,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

针对这些现象,吴伟说: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汽车消费升级更新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并且随着高收入群体的增长,未来换购增量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大众消费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因此,预计汽车行业能够长期保持稳定持续增长,当然同时战略转型和质量提升也更加明显。

此外,他还强调,电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战略方向,智能汽车是未来城市和出行的主要载体。

国务院近日审议通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将于近期公布;今年早些时候,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这是今年发布的两个重要的产业战略规划。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一种新的网上约车形式。

新冠肺炎的疫情对旅客的出行习惯和旅游服务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

围绕这一话题,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秋梦在本次高峰论坛现场发表了演讲。她说,新冠肺炎疫情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在大城市更为突出,比如公共交通客流量明显下降,以及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潜在影响。

与此同时,城市出行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在线租车、自行车共享、分时租赁等新业态在推动创新、改善民生、提升出行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各地已有超过190家平台公司获得营业执照,超过250万名司机持证服务,数百万辆合规车辆投入市场,日均订单2100万,约占出租车总客运量的20%;自行车共享已在全国360个城市投入运营,日均骑行量4570万;分时租赁领域已投入运营车辆超过20万辆。

基于对交通运输新业态健康发展的重视,未来交通部将稳步推进自动驾驶新技术的应用,包括鼓励自动驾驶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主动运营示范和应用评估。

与此同时,交通拥堵的综合治理也被提到了更重要的层面。秋梦说:

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复杂,涉及城市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诸多环节。因此,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交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城市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管理。

未来大城市的出行仍将以公共交通为主。

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理事长、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晓静从新基础设施的角度探讨了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

目前中国在智能交通领域最大的特点就是“大”。

比如,国内不停车收费系统发展多年,已聚集超过2亿用户,覆盖高速公路14万公里,单个系统规模居世界第一。同时,网约车规模也是单一系统全球第一。

王晓静认为,就未来的出行而言,中国大城市的日常出行仍应以公共交通为基础。以北京为例,中心城区平日总出行量为3975万,如此之大,很难用智能汽车来支撑。相比之下,绿色交通的比例为74。%,包括公交车、出租车、自行车等。此外,一些新的出行方式只是作为现有运输能力的补充。

对于上述说法,他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第一,定制公交可以看做是通勤交通的补充,共享汽车在国内会进一步发展(网约车不能看做共享交通);

其次,微型交通工具(滑板车、微型车等)的应用和发展。)在中国还有待商榷。滑板车没有路权,中国人口众多,不同于欧美人口稀少。

再次,安全辅助驾驶(L3以下)逐渐成为汽车标配,但对缓解交通拥堵作用不大,主要是解决安全问题;第四,高度自动驾驶在不久的将来不会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无论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交通,还是发展未来出行,都必须考虑发展的平衡,”王晓静说。“汽车要想走向新能源、互联和自动驾驶,就必须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考虑现阶段的实现和与未来连接的可能性。”

新智慧驾驶综述

如今,我们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汽车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但互联、电动、自动化、共享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大趋势。同时,智慧出行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出行与未来城市联系起来,需要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作为支撑。在人、车、路、网、云协同的智联发展模式下,将带动人类出行体验的全面升级,开创未来出行的新前景。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汽车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出行也是如此。

在这场百年一遇的颠覆性变革中,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地图信息、出行大数据等领域的边界正在瓦解,走向跨界融合的新模式。

2020年10月29日,第四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GFM)在浙江德清拉开帷幕,以“出行科技链接未来城市”为主题,邀请众多行业、城市、汽车、出行生态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汽车、出行、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

跨界融合与合作是汽车革命成败的关键。

随着汽车革命的发展,汽车的属性已经从典型的机械产品转变为以机械产品为基础的电力电子产品、互联网产品和电子信息高科技产品。

基于汽车的改变,新一代的移动通信和共享出行开始联系在一起,智能交通的发展也在逐渐打开智慧城市的脉络。

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在本届大会高峰论坛上所说:

汽车的核心变了,边界也变了。传统汽车产业链正在大规模重构,走向高科技。未来出行产业链的构建已经成型,未来交通的布局已经开始。

具体来说,这涉及到一个庞大的跨界高科技群体,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都有巨大的应用场景。所以,汽车行业的革命,绝不是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可以单独完成的。跨界融合与合作是其成败的关键。

另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建设交通强国纲要》。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今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据陈清泰介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同一类问题连续发布三个文件是很少见的。而且这三个重要文件一脉相承,可以从不同角度推动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

陈清泰进一步补充道:

以这三个重要文件为标志,我国新能源汽车正从初级发展阶段向中高级发展阶段转变。也就是说,从注重解决三电技术问题,提高安全性,解决电动车续航时间短、充电难、购车贵、不安全等问题,转向更加注重与相关产业和高科技的协调。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即将发布。

近日,中央召开五中全会,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机械处处长吴伟在高峰论坛上透露,今年,我国全面实现“十三五”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目前的情况,全年GDP将历史性地突破100万亿。

此外,吴伟还指出,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更加明确:

截至9月底,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的汽车保有量已达2.75亿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1-9月,汽车工业已连续6个月正增长,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

针对这些现象,吴伟说: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汽车消费升级更新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并且随着高收入群体的增长,未来换购增量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大众消费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因此,预计汽车行业能够长期保持稳定持续增长,当然同时战略转型和质量提升也更加明显。

此外,他还强调,电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战略方向,智能汽车是未来城市和出行的主要载体。

国务院近日审议通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将于近期公布;今年早些时候,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这是今年发布的两个重要的产业战略规划。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一种新的网上约车形式。

新冠肺炎的疫情对旅客的出行习惯和旅游服务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

围绕这一话题,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秋梦在本次高峰论坛现场发表了演讲。她说,新冠肺炎疫情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在大城市更为突出,比如公共交通客流量明显下降,以及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潜在影响。

与此同时,城市出行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在线租车、自行车共享、分时租赁等新业态在推动创新、改善民生、提升出行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各地已有超过190家平台公司获得营业执照,超过250万名司机持证服务,数百万辆合规车辆投入市场,日均订单2100万,约占出租车总客运量的20%;自行车共享已在全国360个城市投入运营,日均骑行量4570万;分时租赁领域已投入运营车辆超过20万辆。

基于对交通运输新业态健康发展的重视,未来交通部将稳步推进自动驾驶新技术的应用,包括鼓励自动驾驶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主动运营示范和应用评估。

与此同时,交通拥堵的综合治理也被提到了更重要的层面。秋梦说:

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复杂,涉及城市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诸多环节。因此,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交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城市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管理。

未来大城市的出行仍将以公共交通为主。

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理事长、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晓静从新基础设施的角度探讨了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

目前中国在智能交通领域最大的特点就是“大”。

比如,国内不停车收费系统发展多年,已聚集超过2亿用户,覆盖高速公路14万公里,单个系统规模居世界第一。同时,网约车规模也是单一系统全球第一。

王晓静认为,就未来的出行而言,中国大城市的日常出行仍应以公共交通为基础。以北京为例,中心城区平日总出行量为3975万,如此之大,很难用智能汽车来支撑。相比之下,绿色交通的比例为74。%,包括公交车、出租车、自行车等。此外,一些新的出行方式只是作为现有运输能力的补充。

对于上述说法,他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第一,定制公交可以看做是通勤交通的补充,共享汽车在国内会进一步发展(网约车不能看做共享交通);

其次,微型交通工具(滑板车、微型车等)的应用和发展。)在中国还有待商榷。滑板车没有路权,中国人口众多,不同于欧美人口稀少。

再次,安全辅助驾驶(L3以下)逐渐成为汽车标配,但对缓解交通拥堵作用不大,主要是解决安全问题;

第四,高度自动驾驶在不久的将来不会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无论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交通,还是发展未来出行,都必须考虑发展的平衡,”王晓静说。“汽车要想走向新能源、互联和自动驾驶,就必须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考虑现阶段的实现和与未来连接的可能性。”

新智慧驾驶综述

如今,我们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汽车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但互联、电动、自动化、共享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大趋势。同时,智慧出行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出行与未来城市联系起来,需要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作为支撑。在人、车、路、网、云协同的智联发展模式下,将带动人类出行体验的全面升级,开创未来出行的新前景。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标签:北京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或告别代工 小鹏汽车欲提升自主产能

日前,根据天眼查显示,小鹏汽车旗下公司“肇庆小鹏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注册资本由5亿元人民币变更为15亿元人民币。

1900/1/1 0:00:00
强势回暖,超出预期 广汽集团三季度盈利劲增113%

尽管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但从三季度的财报表现来看,广汽集团已经摆脱疫情影响,迎来复苏。

1900/1/1 0:00:00
稳渠道提士气 东风雪铁龙实现连续多月环比增长?

网易汽车综合11月1日报道随着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经济逐步恢复,内需走强,中国汽车市场实现持续产销增长。

1900/1/1 0:00:00
Unknown unsafe场景如何解决?自动驾驶预期功能安全将推中国标准!

自动驾驶安全第一,这是行业历来的共识。毕竟,这是一个以保障驾驶安全、实现“方向盘革命”为初衷的行业,如果不能实现安全,那么自动驾驶的真正落地是无从谈起的。

1900/1/1 0:00:00
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汽车如何重构城市出行?| GFM 2020

汽车产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出行也是如此。

1900/1/1 0:00:00
德云社不说相声改养猪?看花小猪如何“拱”出新市场

一个集团旗下出现多个品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对于女性消费者,今年双十一想剁手的护肤品或者彩妆很可能都来自同一个集团欧莱雅。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