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幕刚刚拉开,互联网巨头们就在汽车领域投下了几颗重磅炸弹,明确向国人宣布,他们瞄准了智能汽车这块大肥肉。
一是阿里巴巴选择与SAIC合作,共同推出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品牌——智机汽车;随后百度宣布与吉利合资成立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汽车行业。
就在大家期待的时候,日前,三大巨头之一的腾讯终于传出了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新消息:与吉利合作,选择继续扮演汽车数码产品和服务供应商的角色。
在造车航海的时代,这个新闻的力度显然少了一点趣味。
坚持“无硬件,无汽车”的腾讯
在百度和阿里都在高调推广汽车的时候,腾讯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而这个选择也让新智家想起了昨天大热的微软。仔细想想,两边在铺车轨的时候效果是一样的。
结论是:虽然你看不见我,但你离不开我。
先看微软。作为美国四大科技巨头之一,当谷歌孵化Waymo,亚马逊收购Zoox,苹果重启Titan计划,都选择造车,但微软按兵不动,从侧翼进攻,专注软件系统进行开发。
昨天,当美国总统权力交接的大戏上演的时候,一直在观战的微软正式入局。
他们与通用和本田一起,向一家名为Cruise的无人驾驶初创公司注资20亿美元,直接将后者的估值推上了300亿美元的新台阶。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Cruise的自动驾驶汽车将使用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同时,通用还将与微软合作,加速通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化战略的实施。
上面这句话突出了一点:微软此举一石三鸟,既抓住了克鲁斯,又绑定了通用,还进入了自动驾驶轨道。
援引《中国电子报》报道,2018年,时任微软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透露:
“在微软高层的每周例会上,最难选择的是什么都不做。当时高层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不造车。”
现在来看,全球智能汽车大战越来越激烈。微软不能再继续隔岸观火,有必要进入游戏。
进入游戏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微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一种:不要碰硬件,专注于软件。
在相关布局的背后,微软的战略核心只有一个:对于Azure来说,毕竟云和AI是其发展的关键基石。
可以预见的是,无人车的大规模落地,海量的数据处理需求,会让微软在下一个时代赚得盆满钵满。
再看腾讯,战术很像,选择云服务为代表的汽车服务方向。
过去几年科技巨头的战略迭代之后,大多经历了从上到下的大变革,涉及战略打法和组织架构调整。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超重到C,重到B,到C站,到B站。
信不信由你,启动B端战场的按键已经按下,相关风口也在引发新一轮的技术输出跨界战。
再来看阿里,左手阿里云,右手平头哥。未来十年,To B业务的底层技术迟迟不来,等风来。
再看看百度,不要落后。百度大脑和Apollo多点开花。
腾讯复牌后,他们正在举集团之力,吹响产业互联网的号角。
问题是,如果C端红利日渐见顶,互联网巨头都要在圈外开辟地盘,为什么都看中了汽车赛道?
实际上,市场急需的、份额足够大的领域,都会是他们的猎物。所以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赛道都能看到腾讯的影子。
由此,很容易理解马之前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对的坦诚:
“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发展方向是产业互联网,汽车行业是腾讯探索产业互联网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工业互联网时代,智能汽车不是移动的机器,都是有灵魂的网络节点,隐藏着堪比黄金的数据财富……挡住他们。
腾讯对这一亩三分地并不感兴趣,而是基于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资源和技术,选择了细分领域的突破口,以求在云时代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获得更大的增长动力。
与阿里云相比,腾讯云起步较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腾讯全面转型B端,腾讯云自然成为集团的引擎,看到了更大的市场机会。
继马提出转向“拥抱产业互联网”方向后,2018年9月30日,腾讯进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
这一次的架构调整,让腾讯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在这次调整中,腾讯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整合了几乎所有To B业务。
其中,腾讯云已经成为CSIG的核心业务,也是腾讯To B业务的总出口。
具体来说,2020年,腾讯自动驾驶形成基于云平台、仿真平台、高精地图开发的平台和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套件。
2020年腾讯智慧出行调整后的业务架构涵盖出行服务、腾讯车联、腾讯汽车云、腾讯自动驾驶、智能交通五大解决方案。
在这两个子业务中都可以看到云。
在腾讯云的产品页面上,汽车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产品。
如果说腾讯在过去20年主要聚焦于“人”,那么未来20年极有可能聚焦于“人”和“车”。
不造车会不会亏大?
当眼前的人转过头来选择造车的时候,腾讯和微软收回了欲望之手。
他们一方面选择大力投入,另一方面坚决不碰硬件。腾讯和微软的“轻”玩法会阻碍他们的To B梦想吗?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PC时代,最赚钱的不是PC厂商,而是微软和英特尔,一个手握操作系统,一个手握核心芯片。
在汽车时代,微软希望以同样的方式重现过去的成就。
有人提到,与PC行业不同,传统车企通常拥有动力总成的知识产权,拥有自主制造的能力。
这个说法适用于之前的燃料时代。当我们进入电赛道,玩法变了,规则也变了。
之前的发动机解耦为独立的三电模块,动力总成的知识产权将由电池和电控寡头实现电气化控制。
换句话说,传统车企的话语权在新一轮技术创新中被大大削弱,软件平台和内容生态日益成为时代特征。
此前,在回答不造车的原因时,华为轮值总裁徐志军直言不讳:
未来,汽车价值的70%不会发生在传统的车身、底盘等零部件上,而是发生在自动驾驶的软件和计算、连接的技术上。
未来,自驾用户支付的大部分费用也将发生在新技术中。未来汽车的外形会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华为不会选择造车。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百度Apollo把无人驾驶做成了开放平台,大众也和微软联手打造云平台,做可以和数字服务连接的汽车。
面对更新换代的历史节点,与汽车软硬件相关的各种规模的玩家都渴望成为汽车行业的新霸主。
而这也可能是腾讯的绝佳机会。
一是内容生态成熟;其次,互联网生态系统庞大,从软件层或者腾讯的“玩车”进攻是最好的捷径。
去年,腾讯自动驾驶总经理苏奎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重申了类似观点:
在自动驾驶领域,腾讯专注于为车企提供工具链和平台建设,支持行业发展,但“不造车,不造硬件”。
虽然腾讯一直坚持说“没有硬件就没有汽车”,但在智能汽车领域几乎无处不在。
最直观的就是汽车投资领域资本的不断注入。
2020年,腾讯在汽车交通领域的投资超过50笔,涵盖整车制造、车联网、智能出行、自动驾驶、二手车服务、汽车销售、金融等多个方向,几乎覆盖了汽车全产业链。
其中,对于蔚来汽车、易车网、滴滴出行等几个项目,腾讯几乎投入了整个成长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7月,腾讯斥资7070万元增持蔚来股份。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腾讯控股在那段时间内对蔚来汽车的持股从15.1%增至16.3%,成为蔚来的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仅次于李斌。
从外面看,天气刚刚好,从里面看,配套设施齐全。
对于腾讯来说,无论是从自身业务出发,还是升级到未来战略回顾,智能汽车领域都是他们放不下的细分市场。
毕竟这是腾讯看得见、做得着、市场足够大的标杆To B方向。
同时,根据国内各车企不断传出无人驾驶汽车研发、测试、落地的消息,并非造车竞争对手而只是云服务助手的腾讯可能会赢得更多车企的青睐。
吉利加快智能汽车布局
除了坚持不造车的腾讯,近期在智能汽车领域频频传出合作消息的吉利也备受关注。
去年9月,吉利发布了其最新研发的浩瀚大海智能进化体验架构。
据介绍,这一架构是吉利历时四年、投资180多亿元打造的原创架构。其最突出的优势是可以提供高效的智能电动汽车解决方案,缩短汽车软件开发时间50%以上。
吉利汽车集团CEO安聪慧此前曾表示,推出旷视结构是吉利积极布局智能电动出行的战略举措。吉利正在成为一家由用户和创新驱动的数字技术型企业。
随着未来多款基于该架构的新车型陆续投放市场,“2021年将是吉利技术转型和智能电动车发展的全速之年。”安聪慧说。
果然,浩瀚的大海架构推出后,吉利迅速打出了组合拳。
这个组合拳有意思的一点是,除了同样在杭州的阿里,他们几乎和所有能看到的头部选手都合作过。
在《莽莽结构》发布的第二天,吉利宣布与Mobileye达成合作,搭载新一代EyeQ芯片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监管的车型将于2021年投入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的CES 2021展会上,Mobileye产品和战略执行副总裁Erez Dag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Mobileye正在致力于开发消费级自动驾驶系统,吉利作为领导者将Mobileye的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市场是最佳选择。
1月11日,吉利与百度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将合作打造基于浩瀚大海架构的百度品牌智能电动车。
1月13日,吉利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各出资50%,成立合资公司。新公司将为全球汽车和出行企业提供整车、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电动汽车产业链全流程等OEM生产和定制咨询服务。
此外,公司还将引入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分工模式……加快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和商业模式向创新和高效转型,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铺路。有消息称,此举可能是为苹果汽车未来的代工做准备。
1月19日,吉利宣布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行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
十天之内,接连与两大互联网巨头联手,吉利的实力真的不一般。
百度的Apollo自动驾驶和腾讯的车联网生态,二者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各有建树,必将为吉利智能电动车的全速发展添砖加瓦。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2021年大幕刚刚拉开,互联网巨头们就在汽车领域投下了几颗重磅炸弹,明确向国人宣布,他们瞄准了智能汽车这块大肥肉。
一是阿里巴巴选择与SAIC合作,共同推出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品牌——智机汽车;随后百度宣布与吉利合资成立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汽车行业。
就在大家期待的时候,日前,三大巨头之一的腾讯终于传出了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新消息:与吉利合作,选择继续扮演汽车数码产品和服务供应商的角色。
在造车航海的时代,这个新闻的力度显然少了一点趣味。
坚持“无硬件,无汽车”的腾讯
在百度和阿里都在高调推广汽车的时候,腾讯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而这个选择也让新智家想起了昨天大热的微软。仔细想想,两边在铺车轨的时候效果是一样的。
结论是:虽然你看不见我,但你离不开我。
先看微软。作为美国四大科技巨头之一,当谷歌孵化Waymo,亚马逊收购Zoox,苹果重启Titan计划,都选择造车,但微软按兵不动,从侧翼进攻,专注软件系统进行开发。
昨天,当美国总统权力交接的大戏上演的时候,一直在观战的微软正式入局。
他们与通用和本田一起,向一家名为Cruise的无人驾驶初创公司注资20亿美元,直接将后者的估值推上了300亿美元的新台阶。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Cruise的自动驾驶汽车将使用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同时,通用还将与微软合作,加速通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化战略的实施。
上面这句话突出了一点:微软此举一石三鸟,既抓住了克鲁斯,又绑定了通用,还进入了自动驾驶轨道。
援引《中国电子报》报道,2018年,时任微软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透露:
“在微软高层的每周例会上,最难选择的是什么都不做。当时高层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不造车。”
现在来看,全球智能汽车大战越来越激烈。微软不能再继续隔岸观火,有必要进入游戏。
进入游戏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微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一种:不要碰硬件,专注于软件。
在相关布局的背后,微软的战略核心只有一个:对于Azure来说,毕竟云和AI是其发展的关键基石。
可以预见的是,无人车的大规模落地,海量的数据处理需求,会让微软在下一个时代赚得盆满钵满。
再看腾讯,战术很像,选择云服务为代表的汽车服务方向。
过去几年科技巨头的战略迭代之后,大多经历了从上到下的大变革,涉及战略打法和组织架构调整。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超重到C,重到B,到C站,到B站。
信不信由你,启动B端战场的按键已经按下,相关风口也在引发新一轮的技术输出跨界战。
再来看阿里,左手阿里云,右手平头哥。未来十年,To B业务的底层技术迟迟不来,等风来。
再看看百度,不要落后。百度大脑和Apollo多点开花。
腾讯复牌后,他们正在举集团之力,吹响产业互联网的号角。
问题是,如果C端红利日渐见顶,互联网巨头都要在圈外开辟地盘,为什么都看中了汽车赛道?
实际上,市场急需的、份额足够大的领域,都会是他们的猎物。所以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赛道都能看到腾讯的影子。
由此,很容易理解马之前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对的坦诚:
“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发展方向是产业互联网,汽车行业是腾讯探索产业互联网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工业互联网时代,智能汽车不是移动的机器,都是有灵魂的网络节点,隐藏着堪比黄金的数据财富……挡住他们。
腾讯对这一亩三分地并不感兴趣,而是基于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资源和技术,选择了细分领域的突破口,以求在云时代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获得更大的增长动力。
与阿里云相比,腾讯云起步较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腾讯全面转型B端,腾讯云自然成为集团的引擎,看到了更大的市场机会。
继马提出转向“拥抱产业互联网”方向后,2018年9月30日,腾讯进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
这一次的架构调整,让腾讯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在这次调整中,腾讯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整合了几乎所有To B业务。
其中,腾讯云已经成为CSIG的核心业务,也是腾讯To B业务的总出口。
具体来说,2020年,腾讯自动驾驶形成基于云平台、仿真平台、高精地图开发的平台和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套件。
2020年腾讯智慧出行调整后的业务架构涵盖出行服务、腾讯车联、腾讯汽车云、腾讯自动驾驶、智能交通五大解决方案。
在这两个子业务中都可以看到云。
在腾讯云的产品页面上,汽车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产品。
如果说腾讯在过去20年主要聚焦于“人”,那么未来20年极有可能聚焦于“人”和“车”。
不造车会不会亏大?
当眼前的人转过头来选择造车的时候,腾讯和微软收回了欲望之手。
他们一方面选择大力投入,另一方面坚决不碰硬件。腾讯和微软的“轻”玩法会阻碍他们的To B梦想吗?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PC时代,最赚钱的不是PC厂商,而是微软和英特尔,一个手握操作系统,一个手握核心芯片。
在汽车时代,微软希望以同样的方式重现过去的成就。
有人提到,与PC行业不同,传统车企通常拥有动力总成的知识产权,拥有自主制造的能力。
这个说法适用于之前的燃料时代。当我们进入电赛道,玩法变了,规则也变了。
之前的发动机解耦为独立的三电模块,动力总成的知识产权将由电池和电控寡头实现电气化控制。
换句话说,传统车企的话语权在新一轮技术创新中被大大削弱,软件平台和内容生态日益成为时代特征。
此前,在回答不造车的原因时,华为轮值总裁徐志军直言不讳:
未来,汽车价值的70%不会发生在传统的车身、底盘等零部件上,而是发生在自动驾驶的软件和计算、连接的技术上。
未来,自驾用户支付的大部分费用也将发生在新技术中。未来汽车的外形会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华为不会选择造车。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百度Apollo把无人驾驶做成了开放平台,大众也和微软联手打造云平台,做可以和数字服务连接的汽车。
面对换代的历史节点,与汽车软硬件相关的各种规模的玩家都渴望成为汽车行业的新霸主。
而这也可能是腾讯的绝佳机会。
一是内容生态成熟;其次,互联网生态系统庞大,从软件层或者腾讯的“玩车”进攻是最好的捷径。
去年,腾讯自动驾驶总经理苏奎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重申了类似观点:
在自动驾驶领域,腾讯专注于为车企提供工具链和平台建设,支持行业发展,但“不造车,不造硬件”。
虽然腾讯一直坚持说“没有硬件就没有汽车”,但在智能汽车领域几乎无处不在。
最直观的就是汽车投资领域资本的不断注入。
2020年,腾讯在汽车交通领域的投资超过50笔,涵盖整车制造、车联网、智能出行、自动驾驶、二手车服务、汽车销售、金融等多个方向,几乎覆盖了汽车全产业链。
其中,对于蔚来汽车、易车网、滴滴出行等几个项目,腾讯几乎投入了整个成长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7月,腾讯斥资7070万元增持蔚来股份。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腾讯控股在那段时间内对蔚来汽车的持股从15.1%增至16.3%,成为蔚来的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仅次于李斌。
从外面看,天气刚刚好,从里面看,配套设施齐全。
对于腾讯来说,无论是从自身业务出发,还是升级到未来战略回顾,智能汽车领域都是他们放不下的细分市场。
毕竟这是腾讯看得见、做得着、市场足够大的标杆To B方向。
同时,根据国内各车企不断传出无人驾驶汽车研发、测试、落地的消息,并非造车竞争对手而只是云服务助手的腾讯可能会赢得更多车企的青睐。
吉利加快智能汽车布局
除了坚持不造车的腾讯,近期在智能汽车领域频频传出合作消息的吉利也备受关注。
去年9月,吉利发布了其最新研发的浩瀚大海智能进化体验架构。
据介绍,这一架构是吉利历时四年、投资180多亿元打造的原创架构。其最突出的优势是可以提供高效的智能电动汽车解决方案,缩短汽车软件开发时间50%以上。
吉利汽车集团CEO安聪慧此前曾表示,推出旷视结构是吉利积极布局智能电动出行的战略举措。吉利正在成为一家由用户和创新驱动的数字技术型企业。
随着未来多款基于该架构的新车型陆续投放市场,“2021年将是吉利技术转型和智能电动车发展的全速之年。”安聪慧说。
果然,浩瀚的大海架构推出后,吉利迅速打出了组合拳。
这个组合拳有意思的一点是,除了同样在杭州的阿里,他们几乎和所有能看到的头部选手都合作过。
在《莽莽结构》发布的第二天,吉利宣布与Mobileye达成合作,搭载新一代EyeQ芯片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监管的车型将于2021年投入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的CES 2021展会上,Mobileye产品和战略执行副总裁Erez Dag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Mobileye正在致力于开发消费级自动驾驶系统,吉利作为领导者将Mobileye的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市场是最佳选择。
1月11日,吉利与百度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将合作打造基于浩瀚大海架构的百度品牌智能电动车。
1月13日,吉利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各出资50%,成立合资公司。新公司将为全球汽车和出行企业提供整车、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电动汽车产业链全流程等OEM生产和定制咨询服务。
此外,公司还将引入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分工模式……加快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和商业模式向创新和高效转型,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铺路。有消息称,此举可能是为苹果汽车未来的代工做准备。
1月19日,吉利宣布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行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
十天之内,接连与两大互联网巨头联手,吉利的实力真的不一般。
百度的Apollo自动驾驶和腾讯的车联网生态,二者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各有建树,必将为吉利智能电动车的全速发展添砖加瓦。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全球疫情、中美对抗、智能汽车。风暴已至,万物重生。对于汽车行业的诸位来说,这是见证历史的一年,也是参与历史的一年:新赛道正式确立,新物种正式登场。
1900/1/1 0:00:00随着销量屡攀新高,蔚来汽车也迎来产能吃紧的“幸福烦恼”。1月19日,安徽合肥公共资源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江淮汽车正在招标新能源乘用车车身零部件建设项目。
1900/1/1 0:00:001月21日,有媒体报道称大众汽车集团执行副总裁苏伟铭将从大众集团离职,未来去向未定,或是退休或是创业。对于汽车圈熟悉的人来说,苏伟铭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
1900/1/1 0:00:001月22日,零跑汽车获得新融资的消息传出。据悉,合肥市方面已经确定投资零跑,投资金额约在20亿元左右。如果投资敲定,零跑将成为继蔚来之后,又一家获得合肥方面投资的造车新势力。
1900/1/1 0:00:001月19日,威马汽车第三款全新智能纯电动SUVltSUV车型W6在威马黄冈工厂正式量产下线。
1900/1/1 0:00:001、韩媒曝起亚将在佐治亚州工厂生产苹果汽车北京时间1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来,苹果即将推出电动汽车的报道屡见报端,然而据韩国媒体eDaily报道,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