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CIBF丨同济大学魏学哲:软包电池控制系统技术与算法分析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2021年3月18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动力工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电池中国网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大会(CIBF·深圳)在深圳举行。会议期间,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魏学哲发表了题为“柔性电池控制系统的技术与算法分析”的主题演讲。

modern

以下为演讲实录:

这次会议是做软袋的专场,给我的是一篇八股作文:谈软袋电池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软包电池在汽车上也有广泛应用,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这件事,尤其是最近两年。

你还会看到,过去电池在材料技术上进步很快,但最近在结构上有了很多进步,比如刀片电池、CTP、CTC等被压缩的非活性材料的空间和重量。软装电池的能量密度会更高,自然要关注软装电池。

另外,我们会看到这个行业的发展,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前几年在政策的引导下,补贴倾向于高能量密度电池,大家都匆匆离开,一些安全事故就出来了。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现代和LG也有。

为了这个行业更稳定的发展,柔性电池固有的安全优势得到体现,这在我看来是两个关键点。

后面的图说明了什么?在我们调查的电动车事故中,纯电动车都是电池驱动的。在使用过程中,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电池组被挤压。比如路边或者路上的石头的撞击,让电池组变形。变形大的话会直接挤到电池里。从这个角度来看,柔性电池挤压后的变形具有良好的抗挤压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这是它的优点。

从我们之前的工作来看,如果我们真的想在汽车上很好地利用柔性电池,还有相当多的挑战。下面我简单总结一下,分为四类:1。尺寸和机械设计;2.厚度、预紧力和使用寿命;3.结构和热管理;4.密封性,胀气性,安全性。下面从这四个方面简单说一下一些工作和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大小。汽车行业的主流是做机械师,机械师上大学有专门的公差课。尺寸问题是力学问题的第一个问题。很多汽车公司选择硬壳电池而不是软包电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尺寸无法控制。我不知道尺寸是多少。在整车之间的尺寸要求下,对软包电池的尺寸误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软包装尺寸确实有两面性,有好有坏。是在单体层面解决还是在某个层面解决?无论什么层面,都要非常认真的对待尺寸控制的问题。

大小问题和扩展问题。充放电的时候会吸放,要么是力的变化,要么是大小的变化,这是必然的事情。刚才讲了预紧力和大小的变化,以及充放电的过程。大小控制不是一个静态问题,而是一个动态问题,关系到收费的动态过程。在更长的时期内,关系到电池的寿命。电池寿命衰减的越多,膨胀的越多,然后体积就越大,寿命就变了。这是一个基本属性,我们必须认真面对。

我们在预紧上做了很多工作,不紧不松,但是要合适。

如果太紧,会粘在隔膜上。在较大的外力作用下,会出现化学降解的问题,这是机械降解和化学降解的耦合关系。我只是看到这个力随着充放电电流和寿命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充放电应该是一个可以动态调节的力。

我们还会看到资料片的特点。从生命的扩张特征来看,我们可以做一个“滴答”的形状,基本上是一个线性的增长模式。这是研究清楚其特征的过程。

硬壳也有这个问题,但是因为它这里有壳,软包没有这个,模块设计很重要。关于热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之前有人说热管理好做。我觉得这是问题的一面,也有困难的一面。一般来说比较大,比较长,传热有三个方向。如果是在厚的方向,很容易传导。现在对于乘用车来说,散热面在底部。如果它在Z方向导热,那就非常难传导,这对于柔性电池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解决了以下问题:导热系数不够,高倍率快充发热多,尺寸变化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汽车行业会走向快充,3C和4C快充,甚至更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前几年的思路是慢充为主,快充为辅。现在,这个思路需要调整了。大量的慢充应用效率非常低,时间也是金钱。不仅电是钱,时间是更重要的钱。我指的是软电池或者软电池盒的设计,必须在适应快充的情况下考虑。软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上面,一种是条状。目前大的,特别是快充,显然右边的方式会要求更高。软包的传热,左边传热不均匀,有一个弯曲的路径,电流传递不均匀,所以发热不均匀,散热不管怎么排列基本都是同一个面,也就是说散热在厚度上再好,如果不能有效传递也没用。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有人将软包的设计趋近于硬壳的思路,即在软包上加一块导热的金属铝板,可以是一块,也可以是多一块。有些方案设计成内有软包,外有硬壳。这种硬壳是一种不需要完全密封的结构,可以约束形状,可以提高传热。

还有就是刚才讲的安全问题。软包装安全性是有益的。这是什么意思?它不会爆炸。再说爆炸。这个要求太低了,而且……他坚硬的外壳不会爆炸。爆炸是相对较低的要求。

软包装不爆炸后在安全上有什么好处?有哪些挑战?我刚才说了一个很大的优势。从我的观察来看,软袋抗针能力差,一刺就破,硬壳抗针能力好一点。

软袋的抗挤压性更好,在使用中,抗挤压性比抗针刺性大得多。以前开车的时候,车的下沿儿被挤了也没关系。现在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尤其是以前车的底盘做得低,风阻小。现在为了照顾电池,必须把它做高,这对车的性能是很大的制约。抗挤压是个大问题,这也是软包装的好处。

刚才说了鼓包吹得像枕头的问题,这是常见的情况。

还有电解液泄漏。毕竟是焊出来的,软袋是粘出来的,密封性还是个大问题。封边加宽后,有效利用容积会减少,封边变窄后,紧密度会向下。在汽车使用环境中,高低温的变化可以达到针对性场合下的密封效果,使用寿命10-15年。

还有热安全问题。刚才大家都说不会爆,破的地方不会有那么多压力积累,但是另一方面破的位置是不确定的。硬壳电池有安全阀,会在固定的地方坏掉。如果这个地方产生了气体,你就知道从哪里破,会有专门的管道把气体导出,安全性会提高。软装电池会坏掉,但是如果坏掉的地方不明,车就不能用了,这也是它的软肋,需要在软装系统的设计中考虑。

早上时间很紧。首先,有优势。能量密度高是非常大的优势,而且体积是可变的,或者说改变体积相对容易。如你所见,这个行业的标准化有优势,但也有劣势。有大中小电池,大小不统一。另外安全性也比较好。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要看方式。

还是回答四个问题:1。尺寸。在哪个问题上解决还是需要回答的;2.分组后的预紧力应根据软袋的全生命周期规律进行调整;3.由于在垂直方向上传热的困难,很难设计热管理系统;4.难以掌握复杂工况下密封、热失控等安全问题的规律。

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散热问题解决不好,就很难适应快充的需求,但是有些是不需要快充的,比如总线和换电模式,它没有太大的需求,但是能量密度比较高,软包应用场景适合。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好坏,要搭配合适的应用场景。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主讲人审核。仅供参考。请勿转载!)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大会(CIBF深)”直播专题!modern1 2021年3月18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动力工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电池中国网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大会(CIBF·深圳)在深圳召开。会议期间,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魏学哲发表了题为“柔性电池控制系统的技术与算法分析”的主题演讲。

modern

以下为演讲实录:

这次会议是做软袋的专场,给我的是一篇八股作文:谈软袋电池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软包电池在汽车上也有广泛应用,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这件事,尤其是最近两年。

你还会看到,过去电池在材料技术上进步很快,但最近在结构上有了很多进步,比如刀片电池、CTP、CTC等被压缩的非活性材料的空间和重量。软装电池的能量密度会更高,自然要关注软装电池。

另外,我们会看到这个行业的发展,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前几年在政策的引导下,补贴倾向于高能量密度电池,大家都匆匆离开,一些安全事故就出来了。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现代和LG也有。

为了这个行业更稳定的发展,柔性电池固有的安全优势得到体现,这在我看来是两个关键点。

后面的图说明了什么?在我们调查的电动车事故中,纯电动车都是电池驱动的。在使用过程中,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电池组被挤压。比如路边或者路上的石头的撞击,让电池组变形。变形大的话会直接挤到电池里。从这个角度来看,柔性电池挤压后的变形具有良好的抗挤压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这是它的优点。

从我们之前的工作来看,如果我们真的想在汽车上很好地利用柔性电池,还有相当多的挑战。下面我简单总结一下,分为四类:1。尺寸和机械设计;2.厚度、预紧力和使用寿命;3.结构和热管理;4.密封性,胀气性,安全性。下面从这四个方面简单说一下一些工作和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大小。汽车行业的主流是做机械师,机械师上大学有专门的公差课。尺寸问题是力学问题的第一个问题。很多汽车公司选择硬壳电池而不是软包电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尺寸无法控制。我不知道尺寸是多少。在整车之间的尺寸要求下,对软包电池的尺寸误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软包装尺寸确实有两面性,有好有坏。是在单体层面解决还是在某个层面解决?无论什么层面,都要非常认真的对待尺寸控制的问题。

大小问题和扩展问题。充放电的时候会吸放,要么是力的变化,要么是大小的变化,这是必然的事情。刚才讲了预紧力和大小的变化,以及充放电的过程。大小控制不是一个静态问题,而是一个动态问题,关系到收费的动态过程。在更长的时期内,关系到电池的寿命。电池寿命衰减的越多,膨胀的越多,然后体积就越大,寿命就变了。这是一个基本属性,我们必须认真面对。

我们在预紧上做了很多工作,不紧不松,但是要合适。

如果太紧,会粘在隔膜上。在较大的外力作用下,会出现化学降解的问题,这是机械降解和化学降解的耦合关系。我只是看到这个力随着充放电电流和寿命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充放电应该是一个可以动态调节的力。

我们还会看到资料片的特点。从生命的扩张特征来看,我们可以做一个“滴答”的形状,基本上是一个线性的增长模式。这是研究清楚其特征的过程。

硬壳也有这个问题,但是因为它这里有壳,软包没有这个,模块设计很重要。关于热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之前有人说热管理好做。我觉得这是问题的一面,也有困难的一面。一般来说比较大,比较长,传热有三个方向。如果是在厚的方向,很容易传导。现在对于乘用车来说,散热面在底部。如果它在Z方向导热,那就非常难传导,这对于柔性电池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解决了以下问题:导热系数不够,高倍率快充发热多,尺寸变化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汽车行业会走向快充,3C和4C快充,甚至更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前几年的思路是慢充为主,快充为辅。现在,这个思路需要调整了。大量的慢充应用效率非常低,时间也是金钱。不仅电是钱,时间是更重要的钱。我指的是软电池或者软电池盒的设计,必须在适应快充的情况下考虑。软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上面,一种是条状。目前大的,特别是快充,显然右边的方式会要求更高。软包的传热,左边传热不均匀,有一个弯曲的路径,电流传递不均匀,所以发热不均匀,散热不管怎么排列基本都是同一个面,也就是说散热在厚度上再好,如果不能有效传递也没用。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有人将软包的设计趋近于硬壳的思路,即在软包上加一块导热的金属铝板,可以是一块,也可以是多一块。有些方案设计成内有软包,外有硬壳。这种硬壳是一种不需要完全密封的结构,可以约束形状,可以提高传热。

还有就是刚才讲的安全问题。软包装安全性是有益的。这是什么意思?它不会爆炸。再说爆炸。这个要求太低了,而且……他坚硬的外壳不会爆炸。爆炸是相对较低的要求。

软包装不爆炸后在安全上有什么好处?有哪些挑战?我刚才说了一个很大的优势。从我的观察来看,软袋抗针能力差,一刺就破,硬壳抗针能力好一点。

软袋的抗挤压性更好,在使用中,抗挤压性比抗针刺性大得多。以前开车的时候,车的下沿儿被挤了也没关系。现在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尤其是以前车的底盘做得低,风阻小。现在为了照顾电池,必须把它做高,这对车的性能是很大的制约。抗挤压是个大问题,这也是软包装的好处。

刚才说了鼓包吹得像枕头的问题,这是常见的情况。

还有电解质渗漏。毕竟是焊出来的,软袋是粘出来的,密封性还是个大问题。封边加宽后,有效利用容积会减少,封边变窄后,紧密度会向下。在汽车使用环境中,高低温的变化可以达到针对性场合下的密封效果,使用寿命10-15年。

还有热安全问题。刚才大家都说不会爆,破的地方不会有那么多压力积累,但是另一方面破的位置是不确定的。硬壳电池有安全阀,会在固定的地方坏掉。如果这个地方产生了气体,你就知道从哪里破,会有专门的管道把气体导出,安全性会提高。软装电池会坏掉,但是如果坏掉的地方不明,车就不能用了,这也是它的软肋,需要在软装系统的设计中考虑。

早上时间很紧。首先,有优势。能量密度高是非常大的优势,而且体积是可变的,或者说改变体积相对容易。如你所见,这个行业的标准化有优势,但也有劣势。有大中小电池,大小不统一。另外安全性也比较好。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要看方式。

还是回答四个问题:1。尺寸。在哪个问题上解决还是需要回答的;2.分组后的预紧力应根据软袋的全生命周期规律进行调整;3.由于在垂直方向上传热的困难,很难设计热管理系统;4.难以掌握复杂工况下密封、热失控等安全问题的规律。

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散热问题解决不好,就很难适应快充的需求,但是有些是不需要快充的,比如总线和换电模式,它没有太大的需求,但是能量密度比较高,软包应用场景适合。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好坏,要搭配合适的应用场景。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主讲人审核。仅供参考。请勿转载!)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大会(CIBF深)”直播专题!

modern

标签:现代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解码WEY摩卡黑科技,自动驾驶实力几何?

在汽车业智能化的浪潮中,自动驾驶,无疑是最能代表未来汽车技术之一,也是各大车企的必争之地。

1900/1/1 0:00:00
大众股价涨太高!引德国监管机构关注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大众的电动车野心引发股市大规模交易,本周该公司股价涨幅高达32,这引起了德国最高市场监管机构的注意。

1900/1/1 0:00:00
宝马iX车型采用回收材料和可再生能源 推动可持续发展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每辆宝马iX将使用大约599公斤的回收塑料。(图片来源:motor1)宝马首次让电动汽车拥有格栅,并且正在开发两款新车型。

1900/1/1 0:00:00
苹果宣布获得首个工业增强现实摄像头系统专利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日前,美国专利商标局(US

1900/1/1 0:00:00
宝马未来十年交付约1000万辆电动汽车

在3月17日召开的宝马集团年度财报发布会上,宝马集团公布了2021年增长和盈利宏伟目标。从2025年起,宝马集团将推出“新世代”车型系列,从技术角度将豪华出行提升至全新高度。

1900/1/1 0:00:00
Humanetics与Foretellix开发ADAS和自动驾驶分析工具链 缩小虚拟测试与物理测试差距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主动安全测试设备和服务供应商Humanetics与自动驾驶系统验证平台供应商Foretellix联合开发了用于ADAS和自动驾驶分析的工具链,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