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大众、戴姆勒纷纷“站队” 软包电池今年或迎来拐点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大众入股郭萱高科,稳定软包三元电池供应;戴姆勒向国内软包电池领先企业福能科技投资9亿元...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电动汽车需求的增长,汽车动力电池行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其中,国际车企巨头纷纷“排队”软包电池,使得软包动力电池的发展进一步受到业界重视。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大众、戴姆勒等国际车企加快在华电动化攻势,以及国内主流车企纷纷推出支持软包电池的中高端车型,软包电池生产企业纷纷加速扩产。今年,国内软包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将有望增加,并迎来拐点。什么是软包动力电池?一般来说,汽车动力电池按包装形式可分为方形、圆柱形、软包等多种形式。与圆柱形和方形电池相比,柔性电池的内部组件差别不大,最大的区别是柔性电池采用铝塑薄膜作为包装外壳,而圆柱形和方形电池外壳主要采用金属材料。图片来源:亿威锂电罐官网。至于电池的四个核心部分,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这三种形式的动力电池没有太大区别。但由于工艺的差异,软包电池、圆柱形电池、方形电池之间仍然存在技术优劣的差异。正因如此,方形电池和圆柱形电池在汽车市场的渗透率远高于软包电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柔性电池比方形或圆柱形更差呢?显然不是。事实上,软包电池的发展历史并不短。早在1994年,软包锂离子电池就被提出。从1996年到1997年,许多日本公司开始开发和应用液态和胶体锂离子软包电池。目前,锂离子软包电池已经基本垄断了3C市场。随着柔性电池的广泛应用,方便于2000年正式应用于汽车行业,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近20年。对于其优势,近日,富能科技董事长兼CEO王军在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会(CIBF2021深圳)上将柔性电池的独特优势概括为“三高一低”,即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柔性、低成本。图片来源:CIBF具体来说,由于软包电池呈长方形,比较薄,传热面积大,散热和热管理非常方便。这种设计使得电池能够在极端情况下被控制,因此安全性高。在高能量密度方面,柔性电池采用铝塑膜封装的形式,在相同容量的前提下可以节省更多的组装元件,理论上能量密度可以更高。在高灵活性方面,软包电池的形状和尺寸可以调节,软包电池的重量比同容量的钢壳电池轻40%,比铝壳电池轻20%,可以满足汽车厂商的各种差异化需求,提供从超跑到越野车的底盘一体化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种场景应用。此外,在成本方面,与其他电池形式相比,柔性电池的理论材料成本最低,柔性电池的内阻小,可以大大降低电池的自耗,电池循环寿命更长,成本降低。但从目前来看,软电池设备还没有方电池设备成熟,设备摊销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冷热不均的国内外市场如上所述,软包动力电池有很多优势,应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从市场份额来看,软包动力电池在国内市场的装机量并不高。具体来说,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动力工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的数据,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动力电池装机容量约为6……Wh,其中方形、圆柱形和软包电池装机容量分别为50.88GWh、9.20GWh和3.93GWh,对应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9.5%、14.4%和6.1%。由此看来,国内动力电池以方形电池为主,柔性电池市场份额不足10%。与国内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软包动力电池在欧洲市场被广泛使用。根据EV销售数据,2020年欧洲排名前20的电动汽车中,有15款车型使用软包电池,包括戴姆勒、日产、雷诺、大众、现代、奥迪和沃尔沃,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供应这些国际主流车企的电池供应商主要是LG化学、SKI、AESC视觉等这些电池供应商主要生产软包电池。图片来源:对于目前动力电池的市场格局,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洪信认为,目前软包电池、方形电池、圆柱形电池的市场格局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他举例说,“特斯拉一开始用圆柱形电池,不一定是因为圆柱形电池优于其他电池,而是因为电池供应商数量有限,选择余地很小。从区域来看,欧洲做电动车比中国早,但当时欧洲车企量产电动车时,可选的电池供应商只有LG化学、SKI、三星等。”在他看来,电动汽车发展之初,动力电池的选择是由供给决定的。但随着中国和欧洲电动汽车发展的加速,国外动力电池企业进入中国、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走向海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动力电池的市场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柔性电池有望在今年迎来发展机遇。中国化学与物理动力工业协会秘书长刘焱龙在接受Gaspar采访时表示,从需求端来看,戴姆勒、大众、通用、现代等国际主流车企近两年都加大了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布局。这些车企锁定的动力电池订单大多以软包动力电池为主;与此同时,国内主流车企也纷纷推出搭载柔性电池的中高端车型,这将推动中国柔性电池市场的崛起。图片来源:CIBF。在全球市场,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软包电池渗透率将达到45%,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基于柔性电池在中国的独特优势和市场预期,众多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布局柔性电池。早在2018年,国内软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福能科技就与戴姆勒签订了10年的订单协议,总量超过170GWh。不仅如此,2020年,戴姆勒还参与了福能科技的IPO战略配售,获得了公司约3%的股份,成为福能科技的股东。福能科技董事长兼CEO王军向Gaspar透露,目前福能科技与戴姆勒的合作非常顺利,之前签订的长期订单将在今年进入量产。除了戴姆勒,福能科技还与吉利科技集团、江铃集团新能源、国威魏军、东风蓝兔等汽车厂商就动力电池供应达成合作。其中,福能科技与吉利科技集团合作建设的动力电池工厂,预计总产能不低于120GWh,2021年启动产能不低于20GWh。据了解,从供给端来看,今年将是软包动力电池集中生产和放量的一年。据悉,福能科技镇江一期8GWh柔性电池今年将实现满产;亿纬锂能近日透露,其现有柔性电池产能为10GWh,将于今年全面生产销售;LG新能源南京软包项目及其与吉利汽车共建的10GWh软包项目将下线;袁晶AESC无锡20GWh柔性电池一期工程也于今年投产。此外,许多动力电池公司,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万向123、卫玠电力、郭萱高科等。,有望陆续有软电池项目投产。刘焱龙认为,软包动力电池产能的释放也将给下游车企更多选择,满足国内外主机厂对高端乘用车的需求。材料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软包动力电池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也布满荆棘。日前,现代汽车和BAIC新能源相关车型都因为软电池存在安全隐患而开始召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首先要注意的是安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魏学哲也表示,在汽车上使用软包电池还有相当多的挑战。挑战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尺寸和机械设计;二是分组后的预紧力需要根据软袋的全生命周期规律进行调整;第三,热管理系统设计困难;四是难以把握复杂工况下密封、热失控等安全问题的规律。图片来源:CIBF王伟认为,可以从两个路径来提高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一个是从活性材料上解决问题,比如极端情况下的热失控。如何解决负极材料和SEI膜锂化后的稳定性更为关键。二是电解液的方向。在极端情况下,软包电池也会热失控。业内普遍认为,固态电池是彻底解决目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终极解决方案。但现阶段固体电解质还不成熟,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应用,所以发展方向应该是从液体到半固体(凝胶),再到半固体(固体电解质),最后到全固体电池。除了电池自身性能的安全隐患,柔性电池还面临上游材料供应安全的风险。柔性电池与圆柱形、方形电池最大的区别在于铝塑膜的封装结构。据悉,动力锂电池上游环节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封装材料等五大关键材料的前四项已经实现国产化。作为锂电池材料领域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铝塑膜包装材料是产业链中唯一没有完全国产化的材料。目前汽车电池用铝塑膜市场主要被日本企业垄断。由此看来,国产软包动力电池要拓宽市场,提高铝塑膜国产化率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据了解,明冠新材料是目前国内制造铝塑膜的龙头企业。公司制造铝塑薄膜已有十余年,进行了干式复合和热膜沉积技术。据明冠锂膜技术总监李介绍,截至目前,明冠新材动力储能铝塑膜(CAP153)除PA/PP外,其他材料均为国产或自主研发产品,PP和PA也处于自研和国产化测试阶段。预计1-2年内实现所有材料国产化,彻底解决铝塑膜的所有技术堵塞。明冠新材董事长兼总经理闫宏佳告诉Gaspar,行业内当初考虑铝塑膜主要是成本,现在更多的是考虑供应保障。据他分析,铝塑膜未来将处于爆发期,技术完全国产化和产能提升将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图片来源:CIBF据悉,明冠新材上市前已具备300万平方米铝塑膜产能,目前正在建设年产1000万平方米铝塑膜募投项目。据闫宏佳介绍,目前铝塑膜募投项目进展顺利。明冠新材将根据铝塑膜的市场需求,统筹安排推进相应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为未来3-5年做好技术储备。预计今年产能会有较大释放。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铝塑膜国产化,今年将有重大突破,国产柔性电池也有望在今年迎来拐点。届时,国内动力电池安装企业的排名和市场份额将如何变化,值得关注。大众入股郭萱高科,稳定软包三元电池供应;戴姆勒向国内软包电池领先企业福能科技投资9亿元...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电动汽车需求的增长,汽车动力电池行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其中,国际车企巨头纷纷“排队”软包电池,使得软包动力电池的发展进一步受到业界重视。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大众、戴姆勒等国际车企加快在华电动化攻势,以及国内主流车企纷纷推出支持软包电池的中高端车型,软包电池生产企业纷纷加速扩产。今年,国内软包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将有望增加,并迎来拐点。什么是软包动力电池?一般来说,汽车动力电池按包装形式可分为方形、圆柱形、软包等多种形式。与圆柱形和方形电池相比,柔性电池的内部组件差别不大,最大的区别是柔性电池采用铝塑薄膜作为包装外壳,而圆柱形和方形电池外壳主要采用金属材料。图片来源:亿威锂电罐官网。至于电池的四个核心部分,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这三种形式的动力电池没有太大区别。但由于工艺的差异,软包电池、圆柱形电池、方形电池之间仍然存在技术优劣的差异。正因如此,方形电池和圆柱形电池在汽车市场的渗透率远高于软包电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柔性电池比方形或圆柱形更差呢?显然不是。事实上,软包电池的发展历史并不短。早在1994年,软包锂离子电池就被提出。从1996年到1997年,许多日本公司开始开发和应用液态和胶体锂离子软包电池。目前,锂离子软包电池已经基本垄断了3C市场。随着柔性电池的广泛应用,方便于2000年正式应用于汽车行业,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近20年。对于其优势,近日,富能科技董事长兼CEO王军在第二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会(CIBF2021深圳)上将柔性电池的独特优势概括为“三高一低”,即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柔性、低成本。图片来源:CIBF具体来说,由于软包电池呈长方形,比较薄,传热面积大,散热和热管理非常方便。这种设计使得电池能够在极端情况下被控制,因此安全性高。在高能量密度方面,柔性电池采用铝塑膜封装的形式,在相同容量的前提下可以节省更多的组装元件,理论上能量密度可以更高。在高灵活性方面,软包电池的形状和尺寸可以调节,软包电池的重量比同容量的钢壳电池轻40%,比铝壳电池轻20%,可以满足汽车厂商的各种差异化需求,提供从超跑到越野车的底盘一体化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种场景应用。此外,在成本方面,与其他电池形式相比,柔性电池的理论材料成本最低,柔性电池的内阻小,可以大大降低电池的自耗,电池循环寿命更长,成本降低。但从目前来看,软电池设备还没有方电池设备成熟,设备摊销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冷热不均的国内外市场如上所述,软包动力电池有很多优势,应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从市场份额来看,软包动力电池在国内市场的装机量并不高。具体来说,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动力工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的数据,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动力电池装机容量约为6……Wh,其中方形、圆柱形和软包电池装机容量分别为50.88GWh、9.20GWh和3.93GWh,对应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9.5%、14.4%和6.1%。由此看来,国内动力电池以方形电池为主,柔性电池市场份额不足10%。与国内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软包动力电池在欧洲市场被广泛使用。根据EV销售数据,2020年欧洲排名前20的电动汽车中,有15款车型使用软包电池,包括戴姆勒、日产、雷诺、大众、现代、奥迪和沃尔沃,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供应这些国际主流车企的电池供应商主要是LG化学、SKI、AESC视觉等这些电池供应商主要生产软包电池。图片来源:对于目前动力电池的市场格局,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洪信认为,目前软包电池、方形电池、圆柱形电池的市场格局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他举例说,“特斯拉一开始用圆柱形电池,不一定是因为圆柱形电池优于其他电池,而是因为电池供应商数量有限,选择余地很小。从区域来看,欧洲做电动车比中国早,但当时欧洲车企量产电动车时,可选的电池供应商只有LG化学、SKI、三星等。”在他看来,电动汽车发展之初,动力电池的选择是由供给决定的。但随着中国和欧洲电动汽车发展的加速,国外动力电池企业进入中国、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走向海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动力电池的市场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柔性电池有望在今年迎来发展机遇。中国化学与物理动力工业协会秘书长刘焱龙在接受Gaspar采访时表示,从需求端来看,戴姆勒、大众、通用、现代等国际主流车企近两年都加大了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布局。这些车企锁定的动力电池订单大多以软包动力电池为主;与此同时,国内主流车企也纷纷推出搭载柔性电池的中高端车型,这将推动中国柔性电池市场的崛起。图片来源:CIBF。在全球市场,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软包电池渗透率将达到45%,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基于柔性电池在中国的独特优势和市场预期,众多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布局柔性电池。早在2018年,国内软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福能科技就与戴姆勒签订了10年的订单协议,总量超过170GWh。不仅如此,2020年,戴姆勒还参与了福能科技的IPO战略配售,获得了公司约3%的股份,成为福能科技的股东。福能科技董事长兼CEO王军向Gaspar透露,目前福能科技与戴姆勒的合作非常顺利,之前签订的长期订单将在今年进入量产。除了戴姆勒,福能科技还与吉利科技集团、江铃集团新能源、国威魏军、东风蓝兔等汽车厂商就动力电池供应达成合作。其中,福能科技与吉利科技集团合作建设的动力电池工厂,预计总产能不低于120GWh,2021年启动产能不低于20GWh。据了解,从供给端来看,今年将是软包动力电池集中生产和放量的一年。据悉,福能科技镇江一期8GWh柔性电池今年将实现满产;亿纬锂能近日透露,其现有柔性电池产能为10GWh,将于今年全面生产销售;LG新能源南京软包项目及其与吉利汽车共建的10GWh软包项目将下线;袁晶AESC无锡20GWh柔性电池一期工程也于今年投产。此外,许多动力电池公司,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万向123、卫玠电力、郭萱高科等。,有望陆续有软电池项目投产。刘焱龙认为,软包动力电池产能的释放也将给下游车企更多选择,满足国内外主机厂对高端乘用车的需求。材料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软包动力电池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也布满荆棘。日前,现代汽车和BAIC新能源相关车型都因为软电池存在安全隐患而开始召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首先要注意的是安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魏学哲也表示,在汽车上使用软包电池还有相当多的挑战。挑战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尺寸和机械设计;二是分组后的预紧力需要根据软袋的全生命周期规律进行调整;第三,热管理系统设计困难;四是难以把握复杂工况下密封、热失控等安全问题的规律。图片来源:CIBF王伟认为,可以从两个路径来提高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一个是从活性材料上解决问题,比如极端情况下的热失控。如何解决负极材料和SEI膜锂化后的稳定性更为关键。二是电解液的方向。在极端情况下,软包电池也会热失控。业内普遍认为,固态电池是彻底解决目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终极解决方案。但现阶段固体电解质还不成熟,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应用,所以发展方向应该是从液体到半固体(凝胶),再到半固体(固体电解质),最后到全固体电池。除了电池自身性能的安全隐患,柔性电池还面临上游材料供应安全的风险。柔性电池与圆柱形、方形电池最大的区别在于铝塑膜的封装结构。据悉,动力锂电池上游环节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封装材料等五大关键材料的前四项已经实现国产化。作为锂电池材料领域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铝塑膜包装材料是产业链中唯一没有完全国产化的材料。目前汽车电池用铝塑膜市场主要被日本企业垄断。由此看来,国产软包动力电池要拓宽市场,提高铝塑膜国产化率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据了解,明冠新材料是目前国内制造铝塑膜的龙头企业。公司制造铝塑薄膜已有十余年,进行了干式复合和热膜沉积技术。据明冠锂膜技术总监李介绍,截至目前,明冠新材动力储能铝塑膜(CAP153)除PA/PP外,其他材料均为国产或自主研发产品,PP和PA也处于自研和国产化测试阶段。预计1-2年内实现所有材料国产化,彻底解决铝塑膜的所有技术堵塞。明冠新材董事长兼总经理闫宏佳告诉Gaspar,行业内当初考虑铝塑膜主要是成本,现在更多的是考虑供应保障。据他分析,铝塑膜未来将处于爆发期,技术完全国产化和产能提升将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图片来源:CIBF据悉,明冠新材上市前已具备300万平方米铝塑膜产能,目前正在建设年产1000万平方米铝塑膜募投项目。据闫宏佳介绍,目前铝塑膜募投项目进展顺利。明冠新材将根据铝塑膜的市场需求,统筹安排推进相应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为未来3-5年做好技术储备。预计今年产能会有较大释放。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铝塑膜国产化,今年将有重大突破,国产柔性电池也有望在今年迎来拐点。届时,国内动力电池安装企业的排名和市场份额将如何变化,值得关注。

标签:大众现代奥迪国机智骏东风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FF 91交付有望 FF获近1亿美元债权融资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FaradayFuture(法拉第未来,下文简称:FF)宣布已筹集到近1亿美元的债权融资,

1900/1/1 0:00:00
同步欧洲 OBRIST最新技术成果分享

《技术路线图20》中提到:2035年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将各占一半,中国汽车将实现全面电气化。

1900/1/1 0:00:00
新专利显示苹果汽车使用红外大灯 夜间视距增加3倍

据cnBeta报道,苹果公司今天获得了一项夜视系统专利,该系统结合了可见光、近红外(NIR)和长波红外(LWIR)传感器,可以全面观察前方的情况。

1900/1/1 0:00:00
特斯拉回应Model Y涨价:生产制造成本上涨所致

3月24日,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表示,在售ModelY价格上调8000元,即日生效,已订购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

1900/1/1 0:00:00
蔚来ET7公布最新进展 首台生产线车身下线!

ET7的首台生产线车身,已在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正式下线。生产线车身是指车身结构件及覆盖件焊接总成,这是ET7在验证生产制造流程(ConfirmationBuild)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1900/1/1 0:00:00